血火交融的漫漫黄沙——西奈半岛千年战史
来源:悲喜历史
西奈半岛,亚非大陆交界处的咽喉要道。它的战略位置是如此的险要,以至于周边政权一直对其虎视眈眈。在历史上,西奈半岛曾经由多个国家轮番统治,大规模战争此起彼伏,数以万计的生命消逝在这块狭窄而又荒凉的原野之上。
▲从太空中俯览西奈半岛,犹如一颗巨大的宝石
西奈半岛铭刻了中东地区多次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战争,多年以来在各种战争电影、小说、游戏中占据相当特殊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西奈半岛那写满血泪和硝烟的历史。
最早发现西奈半岛的是古埃及人,他们发现这里的绿松石资源非常丰富,于是便开始在这里进行采矿作业,并且把西奈半岛命名为“绿松石之国”。按照《希伯莱圣经》的描述,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时,曾经有40年左右的时间待在荒芜的西奈半岛,随后他们便北上抵达今天的以色列一带。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西奈半岛历经多次易手,最终于1517年,奥斯曼帝国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手中夺取了这块“绿松石之国”。不过,直到奥斯曼人统治为止,西奈半岛的战略地位都不是十分重要。但是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情况完全改变了。
▲今日出土的古埃及玉器,使用的材料就是从西奈半岛挖掘而来的绿松石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他指挥的法国军队在金字塔下大败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并且占领了开罗。随后,拿破仑开始筹划在西奈半岛西面、亚洲和非洲板块交界的苏伊士地峡,开凿一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不过,经过当时的法国科学家的计算,红海的海平面要比地中海高,不能建造无船闸运河。随后,因为英国的介入以及法国国内的政局动荡,拿破仑放弃埃及,带领部队返回法国国内。
▲虽然在金字塔下大败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拿破仑最终还是放弃了修建苏伊士运河的念头
拿破仑时代之后,法国政府在美洲的殖民地已经日渐衰退,所以法国的殖民地拓展开始转向东方。有鉴于此,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再次变得重要起来。最终,法国与英国达成妥协,双方出资成立苏伊士运河公司,开始建造苏伊士运河。在耗资1860万英镑,处理了诸多技术、政治、经费问题后,苏伊士运河最终在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由于它在地理上的特殊性,苏伊士运河成为了连接东西半球航运的大动脉,并且大幅提升西奈半岛的战略价值。
▲美国大白舰队环球航行时,就曾途径苏伊士运河这条交通要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奈半岛上的局势开始升温。随着以色列复国运动的兴起,大量的犹太人涌入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由英国控制的巴勒斯坦自治领,并且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冲突。1947年,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进行处理,而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的决议。但是,阿拉伯世界并不认同这个协议。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而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这彻底激怒了阿拉伯人,阿拉伯国家随即对以色列的犹太人定居点发起大规模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在战争中,埃及军队从西奈半岛出发,沿途对多个以色列居民点发动攻击。不过,大量的犹太移民不断涌入巴勒斯坦地区参加战争,世界范围内的富有犹太阶层也慷慨解囊购置军备,使得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在短期内得到了飞跃式发展。随后,以色列军队发动反击,把埃及军队赶回西奈半岛,并且打败了其余阿拉伯国家的部队。最终,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的胜利落下帷幕。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发起冲锋的以色列步兵,可以看见这些以色列部队的装备非常精良,其中一人还拿着英美军队中的顶尖设备——单兵步话机
在这之后,埃及国内政局发生巨变,以贾迈勒·阿卜杜-纳塞尔中校为首的埃及军官成立自由军,于1952年推翻了法鲁克国王的君主政权,纳赛尔因此成为新一代埃及政府的领导人。随后,纳赛尔在埃及国内推行民族主义政策,敌视西方国家,并且开始倾向东方的苏联。美国对纳赛尔的举动大为不满,决定收回援助埃及建造阿斯旺大坝的款项。而纳赛尔则反手一击,宣布将英法两国所属的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失去了苏伊士运河这条战略要道后,英法两国对纳赛尔大为不满。而与此同时,纳赛尔领导下的埃及部队也开始在西奈半岛的边境线上与以色列部队发生摩擦,并且以此为借口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
▲埃及总统纳赛尔,他决心让埃及摆脱西方国家的摆布,不过却伤害了英法的利益
纳赛尔的举动,最终导致英法以三国在巴黎市郊开展秘密会议,达成了夺回苏伊士运河的决定。按照计划,以色列军队于1956年10月29日在西奈半岛突袭当地的埃及部队,第二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接下来,以色列部队依靠伞降部队开路迅速穿插。在一天内就横跨整个西奈半岛,挺进到苏伊士运河区域。10月30日,英法两国依照与以色列的秘密协定,对埃及和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部队从运河区各后撤10公里。以色列人欣然接受了这个通牒,但是埃及的纳赛尔总统拒绝了,因为这对埃及而言意味着失去了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随后,英法两国以埃及拒绝通牒为理由对埃及宣战。
1956年10月31日夜,英法联军开展了名为“火枪手行动”的作战。联军战机趁着夜色,突入埃及领空投掷炸弹。随后,英法联军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埃及空军的大多数有生力量彻底摧毁。在这之后,联军飞机开始轰炸运河沿线的兵营和军事设施,这迫使埃及人把在西奈半岛进行防御作战的部队撤往运河地区,以应对接下来的英法入侵。而以色列军队则如入无人之境,在11月5日完全占领了西奈半岛全境。
随后,“火枪手行动”进入第二阶段——英法联军的空降部队伞降突袭赛德和福阿德两个苏伊士运河上的关键港口。联军登陆部队则在舰队的火力掩护下,从赛德港外的沙滩上岸,与港内埃及军队激战,最终迫使埃及人投降。眼见大势已去,埃及总统纳赛尔向苏联请求援助。苏联方面立刻作出反应,公开发出恐吓,警告英法两国撤兵,否则将会对其首都发动核打击!
英法公然入侵埃及的行为,使得两国在国际社会上倍受谴责。作为英法盟友的美国对这两个国家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立刻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同时美国还抛售英镑,使得英镑立刻贬值了15%。同时,美国在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刻撤军,不过却遭到英法代表的否决。随后,联合国开展紧急会议,正式要求停止苏伊士运河区域的战争,并且要求英法撤出军队。
由于国际上的巨大压力,英法不得不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11月6日,英法以埃四国在联合国的强制停火协议约束下正式停止军事行动。在这场战斗中,英军伤亡112人,法军伤亡43人,以色列部队战死181人,埃及战死1650余人。虽然伤亡较少,英法两国依然蒙受奇耻大辱——失去了宝贵的苏伊士运河。埃及则损失了几乎全部的空军力量,并且赛德港这座港口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同时,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的撤退行动堪称兵败如山倒,被以色列部队虏获了大量重装备。随后,以色列同意联合国的协议,于11月8日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部队在西奈半岛的平原展现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很快,大卫星照耀下的钢铁雄狮很快卷土重来,再次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西奈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