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节度使搞垮了唐朝,他们自己就好过吗?

今年的话题电影《刺客聂隐娘》以旁白交待,魏博是唐朝最强的藩镇。众所周知,藩镇割据是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魏博镇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藩镇对抗朝廷的核心武装是什么样的?藩镇节度使与其军队的关系又如何?

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威衰落,藩镇坐大,尤以安史降将控制的魏博、成德和幽州三镇(时称河北或河朔三镇)实力最雄厚、最不受唐朝中枢控制。三镇历任藩帅(节度使)皆力求“以土地传之子孙”,维持世袭地位。到唐灭亡为止,河朔三镇先后57任节度使里,只有4人是由唐朝中央政府任命。


安禄山(703-757年)

为防备和遏制河朔三镇扩张与反叛,唐朝又在河南、山西、江苏等地设置河东、昭义、宣武、忠武、武宁等藩镇,节度使直接由唐廷派遣。加上东南财税型藩镇和西北西南的边疆藩镇,唐朝中后期藩镇超过四十个,唐廷直接有效控制的疆土资源非常有限。

在唐朝后期财力和军力不足的情况下,以中原藩镇制约河朔藩镇不失为一个折中之举,藩镇力量平衡大体上维持了王朝的相对稳定,安史之乱那样破坏极大的动乱没有出现,但是短期、小规模的冲突动乱频仍。

魏博、成德和幽州(卢龙)不但节度使世袭,还自署官吏,自置户籍,不向朝廷输纳贡赋,这些特权被称为“河北旧事”,此三镇独立性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兵强马壮。以最具代表性的魏博镇为例,第一任节度使田承嗣至少带甲十万 ,他又“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牙兵相当于节度使的精锐亲卫军,是藩镇割据的核心军事力量,驻守于节度使所在的治州。不但河朔三镇,当时大多数藩镇都有数千人到万人的牙兵部队。

牙兵骄纵跋扈,废立擅杀藩帅

为确保拥有一支忠诚的亲卫军,节度使往往以丰厚赏赐笼络收买人心,牙兵的军饷待遇远高于普通的藩镇军队。牙军深知藩帅倚仗自己割据一方而不得不妥协姑息,渐渐演变为骄兵悍将,“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犯法令,长吏不能禁。”正如河朔藩镇节度使职位世袭,彼此之间联姻结盟以对抗唐廷,藩镇尤其是魏博镇的牙军,多是魏博本地人,也“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姻党盘户”,形成了盘根错节、以丰厚军饷赏赐为主要诉求的地方职业军人利益集团。

河朔三镇

田氏家族统治魏博时期(公元763-822年),虽然节度使继承并不平稳,权力仍掌控在藩帅家族手里。在魏博镇后期,世袭继承经常失败,真正拥有废立决定权的是上述形成利益集团的骄悍牙兵和野心勃勃的牙军将校。

任何藩帅如果威胁到牙兵利益,无论是削减赏赐军饷,还是长期率兵于魏博之外作战,或是企图控制和削弱牙军,都会遭到牙军逐杀,之后一个能维护牙军利益的将校被推举为藩帅。唐廷很少能左右魏博内部的叛乱,只能事后确认牙军拥立的藩帅并给予节度使官职。时人有云“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可见牙军势力之强。

829年,唐廷调任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为河中节度使,史宪诚欲将府库中的钱粮全部带走,激怒牙兵,军乱爆发。牙内都知兵马使何进滔趁机杀掉史宪诚,并一举击败朝廷派来的新任节度使,何进滔遂成为新任藩帅。何进滔之孙、继承魏博节度使的何全皞暴虐成性,870年6月传言他要削减军队粮食和衣物补贴,士兵哗变,怒而杀之。从史宪诚开始,魏博镇10任节度使中就有4人死于兵变。

不仅魏博镇如此,中原型藩镇武宁镇在832到862年这30年,共发生了3次牙兵武力驱逐节度使事件,由于动乱频繁,唐朝中后期武宁镇(前身为徐州)也屡遭废除。据学者张国刚统计,763-874年间,涉及所有类型藩镇的171起动乱中,与唐中央冲突的有22起,占13%,兵变(99起)和将校作乱(37起)合占80%。藩镇动乱如此之频密,令唐朝国力不振,民不聊生,同时更表明唐廷控制藩镇的能力之弱,除了在短暂的元和中兴时期。


唐宪宗元和年间的藩镇割据(806-820年)

藩帅建立私兵以抗牙兵

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嵌套对立结构。为对付外部的游牧部落侵袭,唐朝建立起北方藩镇,安史之乱以后,为防备河北三镇,又以中原藩镇制约抗衡。在各藩镇内部,为对抗朝廷维持割据,藩帅建立牙兵部队,牙兵废立驱逐藩帅迫使后者不得不组建私人兵力来克制牙兵。


唐朝军事格局的嵌套结构

仍以魏博为例,886年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聚集五百亡命之徒以为心腹,称之为“子将”,招致魏府牙兵不满。经过一系列军乱和冲突,极具野心的下级军校罗弘信抓住机遇,与宣武节度使朱温勾结,杀掉乐彦祯父子,最后登上了魏博节度使这个“火山口”。罗弘信之子罗绍威继承节度使之位后,又经历了牙将李公佺的叛乱,愈发惧怕牙兵,纠集数百奴客作为护卫兵。

唐朝各藩镇节度使也纷纷组建私人卫队。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有养子千余人,用于防备淮西著名的牙军骡子军(淮西一带战马不足,骑兵乘骡)。唐宪宗时期的浙西节度使李錡,招募胡人异族和善于射箭之兵,组成“藩落”和“挽硬”(能拉硬弓,善射箭)亲兵。其他藩镇还有保护节度使后宅的亲兵,称为后楼军或后院军等。

但是这些私兵亲兵部队就比原是藩帅近卫军的牙兵可靠吗?887年,拥有千余后楼兵的镇海节度使周宝,遭手下将领率军攻袭,其麾下后楼兵也随之反叛。但在日本学者堀敏一看来,牙兵是“官健”,是正规部队,而节帅的私兵是家奴、亡命徒或流散于中国的异族人,没有社会地位,多与藩帅结为义父子关系,一般只能无条件服从藩帅。在牙兵与藩帅对立时,私兵是值得后者信任的。上面提到的李錡被捕后,他的“挽硬”和“藩落”私兵以自杀相报,这是藩帅与私兵关系牢固可靠的明证。

唐末五代牙兵的演变

906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私兵奴客数百人联合朱温的一千亲兵突袭魏府牙兵,牙兵和其家族共8000人被杀,此外还有2万-5万驻扎各地的镇外军被灭。这次屠杀一举除掉了魏博历任节度使的心腹大患,但罗绍威也无力维持强藩的地位,只能归附朱温(后来的梁太祖),不过魏博的职业军人和尚武传统仍在。因丰厚财力、军力和地理位置的特殊,魏博成为后梁称霸中原的重要力量。

912年,后梁名将、魏博(天雄)节度使杨师厚,成立八千人的银枪效节军,以为亲兵。银枪军骄纵妄为,牙军故态复萌。杨师厚死后,后梁欲将魏博镇一分为二,导致银枪军叛乱。军将张彦率叛军拿下节度使贺德伦,归降后梁死敌、晋王李存勖(后来的唐庄宗),魏博镇也为晋王获得。魏博易手后,晋梁争霸局势愈发有利于前者。


五代将士

银枪军骄纵但勇悍无敌,是五代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在后唐取代后梁过程中屡立殊功。 918年的胡柳陂之战,李存勖亲率银枪军“杀入梁军阵中,斩击十余里”。战役当晚,银枪效节军正面突袭梁军,另一支骑兵从侧面攻击,梁军大败,死亡近3万人。

唐庄宗灭梁之后,依旧执行削弱魏博之政策。926年,魏博军士皇甫晖等兴兵作乱,后唐肱骨之臣李嗣源奉命讨伐。不料,李嗣源为亲军、叛军和各路兵马所拥,而且李嗣源早就被庄宗猜忌监视,遂自立而反。927年,被银枪军推举上位的李嗣源,反过来设计屠杀银枪效节军及其在营家属,史载“永济渠为之变赤”。魏博牙军的叛乱历史至此终结。


后唐灭后梁的路线图

唐末五代时期,唐朝的军事级别体制已瓦解,作为“官健”的牙军和军阀的私兵亲兵差别不大,各地节度使率亲卫部队叛变更层出不穷。牙军追随的军阀如果成为皇帝,前者也往往成为中央禁军。

李存勖和节度使出身的石敬瑭称帝后,都将当年的帐前亲兵升格为中央禁军,前者作为皇帝更直接控制禁军。后周世宗柴荣整顿军政,禁军战斗力大大加强,但他并未能建立起根除武将(节度使)和禁军(牙军)叛乱废立主帅的体系和制度。周世宗死后,禁军统帅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中唐到五代两百年间,中央衰落、地方割据武将专兵、军阀乱战。北宋开创者制定了强干弱枝、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等基本国策,并建立起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措施,成功避免了上述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