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黑吃黑”与清朝的衰败
乾隆继位后,一改其父雍正帝对于官员严酷的管理风格,为政主张宽严相济。但对于贪污问题,乾隆却也一直严加惩治。据朱彭寿的《旧典备征》记载:乾隆一朝,仅二品以上大员因贪赃被处死者,就有三十人之多。
然而,就是在这对贪污严加惩治的乾隆盛世之下,官吏贪墨之风却达到了鼎盛,不仅案件多发,婪赃巨大,而且上至部院督抚,下至管吏衙役,几乎无官不贪。也由此产生了有清一代最大的贪污案件。
乾隆盛世是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显示出国家衰败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帝国官场的极度腐败。而从乾隆年间的一起著名“黑吃黑”案件中可以窥见一端。
01
话说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甘肃发生叛乱,乾隆调兵平叛,数万大军集结于省城,可是军饷一时没有筹齐,叛乱没有被立即镇压下去。乾隆皇帝大怒,使得甘肃全省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
这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不知道脑袋哪根筋抽了,主动的提出自己捐银四万两充军饷。上奏折说:“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本以为能博得领导青睐的王延赞万万没想到这次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一口气坑了不知多少帝国的官员们。乾隆虽然年纪不小了,却一点没糊涂。
看了王廷赞的奏折后,老皇帝一琢磨,你王延赞一个布政使怎么能拿出这么多钱。乾隆立马派人去查王延赞的家产,这一查就查出了臭名昭著的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甘肃冒赈案。
这起案件,要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说起,陕甘总督勒尔谨上报朝廷,以甘肃贫瘠,时有灾荒,常需政府救济,奏请在甘肃实行捐纳。
捐纳就是让科举考不上但家里有钱的土财主们通过交粮食来换取国子监监生名号。这种风气从明清以来就一直盛行不衰。乾隆批准后,还特意又派他眼中的干吏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负责捐监事宜。
02
王亶望赴任后没多久就给乾隆帝汇报了“捐纳”的情况,说是目前已有 19000 余人前来捐纳,共收得粮食 827500 余石。
王亶望还说甘肃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所收监粮正好用于赈济百姓。乾隆帝一时也找不到破绽,便给王亶望下批示:“尔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当可也。”相当于全权交给王亶望去做。
但乾隆帝做梦也没想到,王亶望所收“监粮”,实际上一粒粮也没有,甘肃的百姓们自然也就压根没见过这一批打着“赈灾”名号的粮食。
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王亶望所上报的“粮食”已多达 600 多万石,是甘肃省全年赋税的 7 到 8 倍,在全国名列榜首。
同时,三年内甘肃省所奏报的“赈灾粮食”发放数额也多达 600 多万石。做出这么一番“政绩”,“劳苦功高”的王亶望赚了个盆满钵盈后,被提升为浙江巡抚,走马上任去了。
而那位“忠心耿耿”、“为国捐银”的王廷赞正是王亶望的继任者。在这起案件中,甘肃全省官员都参与了进去,他们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共贪污一千多万两银子,被乾隆称之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案子的结果自然是一大票高官落马,杀的杀,发的发。而此案的始作俑者甘肃前任布政使,现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也被抄家。
按理说到这里,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该查的都查了,该杀的都杀了。但其实,精彩的还在后面,要不然也谈不上什么黑吃黑了。
主持抄家大业的是闽浙总督陈辉祖,这位陈总督也恰恰是乾隆眼里的重臣,要不然也不会让陈辉祖来抄家。巨贪王亶望家里金银珠宝银票地契不计其数,陈辉祖领着兵抄了王亶望的家后,看着这么多好东西光能看不能摸,心里总是痒痒,很不甘心。
于是乎,陈总督本着人有我拿的原则,遥望了一下北京的方向,默默的告诉自己皇上不缺好东西以后,就把抄出来的贵重珍宝给自己个儿留下了。
03
陈总督估计觉着,这么多东西,少一部分乾隆应该也看不出来,但万万没想到,陈辉祖也许是缺德事平常做的太多,糟了报应,东西一送到宫里,乾隆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原来,王亶望曾给乾隆进贡过玉瓶、玉山子等珍贵器物,并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睐,只是碍于祖宗成法,显示帝王四海为家,无所不有的气魄,乾隆不好意思照单全收。在左比右比以后,留下了几件,剩下的又退还给了王亶望。
失去才知道珍惜,乾隆心里对退回去的宝贝一直念念不忘。这回王亶望被抄家,乾隆心想这次这俩宝贝终于进宫了。于是乎在抄家所得的财宝进宫以后,亲自去开箱验货,开箱的结果自然是珍宝不翼而飞。
大家都不是傻子,皇帝都觉着是好东西,那陈辉祖自然也觉得是好东西。乾隆大怒,派人去查,这一查就又把陈辉祖给查出来了。
而在一开始,乾隆还并不相信这是陈辉祖做的,以为是底下抄家的官兵公饱私囊,信誓旦旦的说:“陈辉祖深受朕恩,必不肯同流合污”,但等到抄了陈辉祖的家后,自然又是大怒,于是陈辉祖也跟随王亶望去了。
在这场大案之中,从一开始的甘肃全省官员参与冒赈,到陈辉祖黑吃黑,直到最后到乾隆黑吃黑,吃掉了陈辉祖。可谓案中有案,皇帝大臣一起参与其中,“精彩绝伦”。但是,案件的背后,却展现了乾隆年间官场腐败的令人触目惊心。
在整个案件中,陈辉祖之所有后来被乾隆给吃掉,其关键点在于“进贡”制度,就是达官显贵、地方大员们给皇帝进贡各种珍宝。这种制度始于雍正朝,而乾隆年间变的越来越严密和制度化。
04
乾隆把地方官员进献贡品的多少、好坏,和他们的“忠诚度”联系在了一起。给皇帝的的物件越珍贵,数量越多,自然就越容易博得龙颜大悦,给自己加分。据统计,明面上,乾隆时期的天下总督每年进“例贡”183项、巡抚进“例贡”277项。
事实上,这只是明面上,在私底下,各地官员的贡品还纷纷涌入紫禁城,以至于乾隆拿到的贡品太多,塞满了整个紫禁城。到嘉庆继位后,发现“内府所存陈设物件,充禼骈罗,现在无可收贮之处”。
乾隆看似对贪官污吏用法严峻,但实际上,乾隆痛恨的不是官吏贪污害民,而是这些被搜刮的金银进入不了自己的口袋。于是,“贡献制度”在乾隆年间完善、系统化就很好理解了。从上面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乾隆并不傻,并且是一位很精明的皇帝。他难道不知道在“贡献制度”之下,官员们肯定不会拿自己的钱财来给皇帝,只会去从百姓身上掠夺吗?
他心里很清楚,他也知道这样只会让更多的官员中饱私囊。但他为了自己的私欲,只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有看见。于是乎,帝国官场的腐败积重难返,不可收拾,帝国也走上了衰败的道路。而这起“黑吃黑”案后的贡献制度,也只是其中一个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