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人生不如意十之七八

1

公元280年的一天,洛阳城中晋王朝的宫殿里灯火通明,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就在前些日子,从遥远的江南传来捷报,晋朝军队攻克金陵,自此天下得以一统,今天晋朝君臣要为这个大喜事而一醉方休。

坐在高高帝位上的晋武帝司马炎,无疑是今晚的主角,作为结束百年分裂的君王,此时他心潮澎湃,接受完百官朝贺,按照程序他要发表获胜感言,然后大家便可以开喝。没想到,司马炎端起酒杯后,竟然在这个大喜之日落下泪来,此时此刻他脑海中总是萦绕着一个人,面对注视着自己的群臣,他哽咽的说道:“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太傅就是西晋名臣羊祜。

在一年前,他去世后,晋武帝也曾为他痛哭,据史书记载,当时正值隆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

羊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让天子为他如此动容?

羊祜出生于名门士族之家,羊家九代都有人担任二千石以上的官职,也就是厅级干部。他的父亲羊衜是曹魏时代的上党太守,母亲则是汉代大儒蔡邕的女儿,换句话说,他的母亲是历史名人蔡文姬的亲姐妹,羊祜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他成为了司马师的小舅子。

老天有时就是偏心,羊祜不仅出身好,颜值也相当了得,史载“身长七尺三寸,姿容甚美”,活脱脱的一个大帅哥。本来完全可以靠出身和颜值,羊祜却偏要靠才华,从小博览群书,成年后他博学多才,文思敏捷,而且长于论辩。

这样优秀的年轻才俊怎能被埋没?首先举荐他的是当地的长官,想让他出任上计吏,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位置却重要,是通往更高仕途的摇篮,对于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羊祜实在提不起兴趣,后来州官四次招辟他,也被他一一谢绝。

这些官职不入羊祜的法眼尚可理解,但在公元239年,他拒绝了大将军曹爽的征召,却让人大跌眼镜。魏明帝曹叡去世前,遗命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爽排挤司马懿而掌控朝政,为了网罗人才,他征召年轻有为的羊祜和王沈到朝廷任职。

王沈高兴的不得了,他听说羊祜居然不愿意,就跑来劝羊祜说机会难得,希望能和他一起共赴京城,羊祜心意已决,他说:“豁出性命去侍奉别人,不是容易的事情。”王沈听罢只好独自赴任。

羊祜说出此言,说明他早已洞察司马氏和曹氏之间必有血光之灾,而曹氏凶多吉少。后来的历史证明,羊祜的判断完全正确。曹爽被司马懿诛灭后,王沈因此受到牵连被罢官。再次见到羊祜时,王沈有些惭愧的说:“我常常记得你以前说得话”,羊祜则答道:“我当时也没想到曹爽有这样的下场”,既有先见之明,又从不矜夸自己,这就是羊祜。

不愿掺和政治斗争的羊祜,后来索性隐居起来,一隐就是十几年。这倒不完全因为他不想出仕,很大原因是他的母亲去世了,这位仁兄为母亲竟然守了十几年孝,这段期间,他白衣素食,和隐居的道士无异。

2

羊祜正式进入官场,是在司马昭当政时期,真正对他非常赏识的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所以司马炎篡位后,因羊祜有扶立之功,被封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

人贵有自知之明,羊祜最大优点是知进退,当时朝中贾充、裴秀等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与他们相比,羊祜还属于小字辈,为了不引起他们的嫉妒,羊祜选择了忍让,对司马炎的赏赐坚辞不受。

还有这等人?别人都不择手段为自己加官进爵,而羊祜却是这样的态度,司马炎虽然满足了羊祜的请求,为他降了一级,封为侯爵,但从此,羊祜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

“拒绝”成为了羊祜的标签,后来,“加封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他拒绝。“封城南侯,置相,与郡公同”,他拒绝……。

不过,对于泰始五年司马炎给自己安排的差事,羊祜欣然接受,那便是荆州诸军都督,作为皇帝的使节掌控荆州。当时的荆州是抗吴的前线,羊祜知道武帝已经有了灭吴之心,同时离开了京城各种政治势力的纠缠,羊祜也终于拥有了可以施展自己才干的空间。

羊祜到达荆州后,发现和自己的预想大为不同,这个机要之地居然千疮百孔,百姓生活艰难,连军粮都成问题。羊祜当机立断,把打仗的事暂放一边,先把经济搞上去。他实施仁政、兴办教育、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成效很快显现,他上任时,荆州无百日之粮,一年后粮食全无问题。

就是羊祜为灭吴积极积蓄力量时,没想到迎来了当头一棒—西陵兵败。

让羊祜遭受重大挫折的吴国将领是陆抗,他的父亲是当年在夷陵火烧连营,杀得刘备白帝托孤的陆逊,将门出虎子,此言不虚,陆逊死后,陆抗成为吴国后期最可依赖的将才。

西陵之战是由一个叫做步阐的的吴国将军引起的。

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残暴无仁,经常诛杀大臣,搞得人人自危。他下令给西陵守将步阐升官,要求步阐进京领命。这本来是个好事,但步阐转念一想,自己的老爸、老哥都是西陵都督,一家人驻守这里几十年,这个时候孙皓为什么要突然升自己的官职呢,步阐越想越后怕,他认为孙皓想借机除掉他。一不做二不休,步阐索性将城池献给了晋军。

孙皓得知消息后大怒,他派陆抗去收拾步阐,羊祜不知道陆抗有何能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自己率军去攻打江陵,以分散陆抗的兵力,派荆州刺史杨肇去救援步阐,结果江陵城没有攻下,杨肇也被陆抗击败,西陵城失陷,刚刚投降的步阐被夷灭三族。

消息传到洛阳,西晋朝廷震动。有些大臣借机弹劾羊祜,说他率八万之众居然打不过陆抗的三万人,把晋王朝的脸丢尽了,应该解除官职,让其归家养老。司马炎对此做了冷处理,他并没有严惩羊祜,只是贬为平南将军,让他继续镇守荆州。

西陵兵败让羊祜彻底清醒,他开始认识到,吴国国力虽逐渐衰弱,但尚有一定实力,特别是有陆抗这样优秀的将才,所以平吴之事不能太过于操之过急。

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对于羊祜而言,打仗是他的弱项,但在政治上却是老手。羊祜决定化干戈为政治,具体的措施就是通过收买人心逐步蚕食吴地,等待着灭吴最佳时机到来。

虽说攻心为上,但只倡导仁义,不诉诸武力,似乎很难解决战场上的问题。话这样说,错也不错,关键是看能否遇到羊祜这样的高人,在收买人心方面,羊祜煞费苦心,将库存的招数全部动用。

从此,打仗变得很奇怪。羊祜派军与吴军作战,每次预先要和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地点,说好了再打,从来不搞突然袭击,把打仗搞的像约会一样。羊祜手下的一些将领对此感到不满,主张乘吴军不备突然出击,羊祜对此不动声色,把这些将领请来喝酒,一个个给灌趴下,这些将领也就沉默不语了。

有次晋军在边界上抓了两个孩子,一查原来是吴国两个将军的孩子,手下赶忙将孩子送到羊祜处,满以为羊祜会有奖赏,谁知羊祜对他们予以斥责,并派人将孩子送回去,这两个孩子的父亲感动不已,后来竟率部前来归降。

对待吴国将领,羊祜可谓仁至义尽,吴将陈尚、潘景兵败被杀,羊祜让人厚礼收殓,并通知他们的子弟前来迎丧,羊祜对他们以礼相送。吴将邓香进犯被生擒,羊祜将其释放,邓香感激涕零,索性带着自己部属全部投降。

羊祜深知人心背向的作用,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军队要善待当地百姓。他率军经过吴地,收割田里的稻谷以充军粮,每次都会根据收割的数量算好价格,用锦帛偿还。打猎的时候,他不许部下越过边界线,如果猎物是吴人先打到的,一定要还给吴人。

不知不觉中,羊祜的目的接近实现。在吴人看来,晋军简直就是一支“正义之师”、“文明之师”,而这支队伍的领头人羊祜的威望更是与日俱增,吴人甚至不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羊公”.

这一切陆抗都看在眼里,羊祜的所做作为,使得他对这位最强劲的敌手非常敬仰,他称赞羊祜的德行“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两位英雄惺惺相惜,虽然不可能有欢聚畅谈的机会,但此时心里已经把对方当做朋友,而非敌人。

两国的边境暂时安定下来,双方常有使者往来。有一次,羊祜从使者那里听说陆抗病了,就托使者带药回去。陆抗手下担心羊祜的药有毒,力劝陆抗不能服用。陆抗说:“羊祜怎么会是下毒害人的人呢”,随后毫无顾忌的吞服下去,没过几日,果然药到病除。

有人对这样暧昧的情形感觉不爽,此人便是孙皓,他派人斥责陆抗,要求他主动出击,陆抗对此回答:‘一乡一镇之间,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如我不讲信义,正是宣扬了羊祜的德威,对他丝毫无损。”这席话说的孙皓也没有了脾气。

比较而言,虽然有人在司马炎面前进谗言,但司马炎对羊祜的信任丝毫没有动摇,就这一点,晋朝最终能吞并吴国,可以窥见一斑。

公元274年,陆抗病逝,走完了四十九的人生。

3

羊祜没有了牵挂,便上书晋武帝司马炎,请求向吴国发动总攻。

没想到,他的建议遭到了朝中权臣贾充、荀勖等人强烈反对,他们提出西北地区的鲜卑尚未平定,不能双线作战,所以伐吴时机并未成熟。羊祜心有不甘,再次上表,表示东吴平定,胡人自然安定,所以当务之急是消灭东吴。但他的建议再次遭到否决。为此,羊祜感叹到:“天下不如意的事十之七八”。

公元278年,羊祜染病,请求回朝,到了洛阳后得知自己姐姐病逝消息,羊祜悲痛欲绝,病情加重,他抱病入见,再次向司马炎陈述灭吴之计,此时,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亲率大军完成灭吴大业,他向司马炎推荐了两个人—杜预和王濬,这两个人后来成为了平定吴地的主要干将。

安顿好所有后事,羊祜闭上了自己的双眼,享年五十八岁。

羊祜死后,举国皆哀。特别是荆州的百姓,罢市痛哭,街巷之中哭声连绵不绝,就连吴国的边界守军也为他落泪,荆州百姓为了避讳羊祜的名讳,把房屋的“户”都改为“门”。

一个人死,皇帝落泪,百姓落泪,敌人落泪,羊祜这辈子活得算是值了。

羊祜身前经常到襄阳的砚山游玩,有次他站在高山之巅,环顾四周,颇有些感怀。他对身边的人说:‘砚山亘古便存在,多少人登临此山,但是现在却没留下一点痕迹,我们也一样,许多年后人们不会知道我们,只是我死之后,如果魂魄有知,一定会归于此山。”

羊祜多虑了,在他死后,襄阳百姓在砚山为他设碑立庙,百姓在碑前无不落泪,接替他镇守襄阳的大将杜预先,便将这块石碑命名为“坠泪碑”。

四百多年后,唐朝诗人孟浩然登临砚山,在这块碑前写下一首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许多人诚如羊祜所言,匆匆一生,宛若尘埃一般,似乎未曾来过这个世界,而羊祜以自己出色的德行,不仅受到百姓的爱戴,也把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