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的勘界风波
威海被租给英国人的日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风雨飘摇的时光。甲午战争,老大帝国败给了一向为列强看轻的小日本,中国人随之堕入了深渊。列强担忧中国被日本吞下,瓜分的议论甚嚣尘上。年轻气盛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第一个采取了行动,借口山东巨野教案中两个德国传教士被杀,派舰队强占了胶州湾,随后,又一口吞下,强租了这个中国北方的良港。与此同时,俄国借口调停中德关系,平衡德国,顺势租下了早就看好的旅顺和大连湾。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没有那么心急的英国人也坐不住了,说是为了抗衡德国和俄国,强按头,逼着清政府把威海和刘公岛租给自己,条件跟租给俄国的旅大一样。
不消说,列强的这种行为,不过是在未来的瓜分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没有一个揣着好心。
1898年7月1日,中英有关《租借威海卫专条》才签订,但是,在此之前,英国人已经进驻了威海。英国来之前,威海是给日本人占着的。说是要等着清政府把欠日本的赔款付清,才能撤离。所以说,英国人实际上是跟日本人商量好了,一旦日本撤军,英国人就进入,实际占领。中国人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其实都不是主要问题了。1898年的5月,清政府借了高利贷,还清了对日的赔款,日本如期撤军,而等在门外的英军进了门。太阳旗落下,米字旗升起。无奈的清政府,只好派人参加交接仪式,免得被排除在外,脸上太不好看。
威海和刘公岛的居民,对于管理者的易主,非常平静。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三年的日本人的统治,多少已经习惯了。但是,对于归属威海的文登和荣成两县的百姓来说,这可是晴天霹雳般的大事。刚才还是大清皇帝的子民,转眼就归了洋鬼子的管。一时间,谣言纷起,说什么的都有。
威海虽说做北洋海军的基地多年,但毕竟不是开放口岸,所属两县还相当的闭塞,老百姓对于洋人,还是有许多可怕的传闻,可怕的想象。经好事者放大之后,真是吓死人。更何况,已经习惯了在皇帝治下生活的农民,对于被洋人管,怎么想都不得劲。
所以,英国人随后的勘界过程中,遭遇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激烈反抗。几乎所有人都不乐意被划进英国人管辖的范围。文登和荣成两县的老百姓,自动组织起来,一波又一波地起来抵抗英国人。当时,英国人埋设的刻有大英租界四个字的界碑,就像瘟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反抗开始还是齐聚呐喊,扔石头,后来发展成农具加冷兵器,还有土枪土炮。反抗的农民,不仅袭击勘界者,而且几千人围攻英军的军营。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反抗的农民付出了几十人的代价,依旧没有挡住英国人勘界。威海这个大租界的边界,就这样定了下来。后来,清政府也认可了。
令威海老百姓没想到的是,在英国人的治下,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便。一切照旧,绅士还是绅士,农民还是农民,没有人来收他们的土地。原来的村董,依旧在发挥作用。唯一的变化是,司法公正了许多,衙门口不再是有理无钱别进来了。更可喜的是,原来清政府的莫名摊派,也消失了,农民的负担,无形中减轻了许多。不仅如此,新式学校建起来了,威海的平民子弟上学的多了。公共卫生体系也跟着从无到有,建立了起来,威海的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洋人还建立了大英施药局(医院),为威海人免费看病。
几年之后,威海人的感觉大变。原来对那个大英界碑恨之入骨,现在则爱得不得了。不知不觉中,英国殖民当局发现有人在有意挪动界碑。最初两年,是人们往里挪,后来,则是往外挪。这一挪,就又挪出来麻烦了,隔一段时间,就得重新勘界一次,不胜其扰。
实际上,威海的租期,跟旅大一样,是二十五年,到1923年,就已经到期了。尽管英国政府,习惯性地提出一些条件,但最后一任的行政长官,做过清废帝溥仪英文老师的庄士敦,很着急想把威海还给中国。但中国政府和百姓,似乎都不怎么着急,谈判拖拖拉拉,一直到1930年,威海才算归还给了中国。
勘界的困扰,从此消失了。1990年代,我第一次到威海,发现原来老照片上的威海洋楼,都不见了。只剩下海边一座孤零零的行政长官署,人称四眼楼,却也做了歌厅。威海官员自豪地告诉我,当年帝国主义的殖民痕迹,都被我们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