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逆袭:朱棣铁血铸就皇帝梦

文/高会民

人们从来不知道满足,欲壑难填,为了一己私欲做出一些外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实在稀松平常,这劣根性古来有之。“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实在是很多人都想干的事情,这些人的不同之处,无外乎有的人有实力这样做,而另一些人,只是空中楼阁,空自幻想而已——能逃脱出这个怪圈的人实在寥寥无几。

朱棣就是这样一个跳出了“欲壑”的人。

有人就要提出疑问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将自己的侄子推下神台自个儿做了皇帝,这不正是权欲熏心之辈才能干出来的事儿吗?怎么到他这那就不是为欲望所左右了呢?

这倒是个关键的问题,那么,我们便从朱允炆继位开始讲起。朱允炆父朱标,为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年所立太子,当上皇帝本是铁板钉钉的事.不过,这朱标是个短命鬼,先朱元璋而去.朱元璋对这孙子朱允炆自是多了几分怜悯,再加上这小子也算是熟读诗书,伶俐乖巧,更是宠爱。公元1398年,太祖皇帝驾崩,内侍等传下遗诏,当然了,具体内容到如今,也是争论不清的;但毕竟是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遗诏什么的也就无关紧要了,登上大宝的朱允炆,史称建文帝。这时候的他看起来赢了一切,包括皇位,却在四年后输了所有,包括天下。

朱元璋马背上得的天下,大封功臣时留下不少隐患,最直接的就是各地藩王。中央集权不足,朱元璋坐镇南京的时候倒也还没什么,可朱允炆却有些压不住场子,尾大不掉。他不像燕王那样勤于弓马,工于运筹,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当的不算顺心——他还算有些远见,防患于未然嘛,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时任燕王的朱棣算是首当其冲,朱允炆以防边为名,将其精兵调到塞外,大张旗鼓的向燕王,也就是自己的叔叔朱棣下手了。

这里要解释一下建文帝为什么要从各地藩王下手。明王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朱元璋为确保王朝不倒,希冀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室本身的力量来保持统治,压制住地方,这样就“千秋万代”:宗室二十五人(朱元璋的24个儿子和1个重孙)被封为藩王,驻扎在战略要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这其实就等同于国中之国,西周时期已经有的东西,汉代好容易以《推恩令》解决了的问题,到明代朱元璋又把它提上了政治舞台——毕竟是没读过多少书的人。

藩王们手中权力很大,而对中央来讲,最具有威胁的便是他们手中的兵力。而这些人,又以手握十万雄兵的燕王朱棣为最。再加上他们手上的兵士,都是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经过了血与火洗礼的钢铁之师,建文帝手中的军队却是久疏战阵。朱元璋以之为倚仗的各地藩王,却成了朱允炆的心腹大患。所以,他一定要削藩,而燕王朱棣,是他削藩的最大阻力,要削藩,必先剪除燕王。

但姜是老的辣,燕王几经战事,也不是吃素的,几经辗转,总算是脱开了身去。

燕王朱棣为了生存下去,索性与侄子撕破脸皮,起兵南下,积极向“明成祖”发展。建文帝身边的人,下点绊子阴人尚可,或者治理国家,也能算是好用,但却没有什么可堪大用的将才。面对朱棣大军的犀利攻击实在是捉襟见肘,只好抱着“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念头,启用了耿炳文,开始了北伐。继而又将李景隆派了出去。这家伙是个纨袴子弟,平日里斗点蛐蛐儿倒可能在行,斗兵法斗心机跟朱棣比起来那是差得太远。再加上老将耿炳文,虽然年纪上有两个朱棣那么大的样子,却顶不了一个朱棣的攻势,朱允炆手下的军队可谓是节节败退。

时朱棣遣使入京师奏事,但使者被齐泰等人拿下,反计泄漏,并派遣张信捉拿燕王。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倒向了燕王,密告之,燕王遂以八百勇士攻下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终于正式起兵造反,引《皇明祖训》,号称清君侧,为国“靖难”,取意平定国难。

燕军控制北平后,七月间接连胜利,士气大振,直至遇到老将耿炳文率十三万大军而来,遭遇起兵之后的第一场硬仗。但朱允炆优柔寡断,亲自告诫耿炳文:“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耿炳文手上虽握有十三万大军,但部下张保降朱棣,士气低落。二十五日,双方决战,朱棣身先士卒,击官军侧翼,耿炳文大败而逃。

耿炳文率残部在真定城坚守不出,燕军攻城不克,后返回北平。

战败的消息传回,朱允炆将耿炳文换下,代以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往前线。

朱棣听说五十万大军以李景隆为帅讨伐,不惊反喜,并预言燕军必胜。后经郑村坝、白沟河战役之后,李景隆果不负朱棣之望,近六十万大军丧失殆尽,燕军终于可以和南军相提并论,而燕军也一改之前的守势,开始主动进攻。

济南开始进入朱棣的视线,南军济南守将铁铉知力有不敌,设计千人诈降,以诱朱棣进城,但天不遂人愿,以毫厘之差让朱棣逃回燕营。朱棣大怒,围城猛攻三月余,一度想用火炮攻破城墙,但铁铉在木牌上写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并挂在城头,燕军只得停止炮击。后来燕军粮道被袭扰,军心不稳,终于失败。

后两军行东昌之战,朱棣屡次身临险境。但朱允炆“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之言,使得诸将患得患失,不敢真正对朱棣下杀手,终使朱棣逃回。

两军相持不下,但朱棣很快打开局势,经夹河-藳城、灵壁等战役,朱棣终于渡江进京,在这场角逐之中取得了胜利。

朱棣进城之后,曾指马皇后的尸体为建文帝,造成其已经在乱军之中身亡的假象,以稳定军民之心,而后不久便称帝。而有关于建文帝,更多的是认为他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或葬身火海,或逃出生天——但他肯定没有翻过身的。《明史》载“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倒是证明朱允炆未死,而且一直图谋兴复,但就算他真的逃了出去,从现在看来,他也没能撼动朱棣,与死在深宫大火之中并无区别。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以藩王身份造反并获得成功在中国封建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究其造反原因,只是因为朱允仍率先对他下手,不得已而反之,并于战时数次和谈。他反,并非是利益驱使,只为求生而已。

《明史·成祖本纪》中评价永乐大帝: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