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停滞:1577年朝鲜与西方的首次海上冲突

作为典型的朝鲜半岛王国,李朝在建立之初并不是后来那个“隐士王国”。但由于一系列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其周遭环境也逐步遭到封闭。在此背景下,其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也基本从正常交往转向了盲目敌视。
1577年,他们首次在沿海遇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来客。在没有任何交涉的情况下,冲突便一触即发。当时的朝鲜君臣也不会想到,这种来自海上的时代变迁,将在20年后险些毁掉自己的国家。

高丽王朝时代 朝鲜就是蒙元国际贸易的东方边陲
早在李朝建立之前,朝鲜半岛的列国就不乏行之有效的对外交流渠道。其中既有通过辽东的北方陆路贸易,也由西部沿海的南方海运经济。前者可以让半岛商人联通中原王朝、草原上的突厥势力、北方的东北亚山林,乃至跑到中亚的撒马尔罕露脸。后者则让半岛商人在山东半岛登陆,并向南通过淮河进入大运河航道,乃至继续延伸到江南的宁波港歇脚。这样的四通八达,不曾因东亚大陆的改朝换代而有根本性改变。即便是在高丽王朝的末年,其官方使节还由海路抵达南京,和朱元璋的朝廷建立联系。
在李朝篡位得手后,他们开始想办法应付明朝逐步推行的自由贸易封锁政策。为此,他们在沿海打击日本倭寇的同时,也不忘利用部分人去辽东和山东两地劫掠。最后,为了控制黄海而进攻济州岛,完成了对当地小王国的兼并。但以上努力都抵不过明朝完成扩张后的整体性压制。加上新朝为打压地方贵族而不断加强控制,整个半岛便因此逐步封闭起来。

李朝的军队服饰 和明朝一样受蒙古影响
之后的百多年里,统治者都奉行低调的“北进南守战略”。除了继续向明朝的登州派出朝贡船只,基本上断绝了其他层面的海上交流。哪怕是隔海相望的日本,也经常是坐等对方的船只来朝贡自己。结果来的却大都是亦盗亦商的倭寇海贼。这也让李朝对于任何来自海上的陌生人,都开始抱有天然敌意。这种内外相结合的封闭式进程,最终让他们在16世纪都没有察觉到时局变化。
1577年,作为开拓亚洲先锋的葡萄牙人,已定期来回于日本和明朝两地。从早期的双屿岛、鹿儿岛和平户,再到后来彻底成型的澳门与长崎,都将没有价值的朝鲜彻底遗忘。若类似的事情早发生几百年,半岛的海商就完全可以在宁波与西方冒险家接触。但李朝治下的大部分人,已完成失去了这种能力。当1艘葡萄牙商船因台风而靠近海岸,就立刻被朝鲜水师认定为日本倭寇。

对葡萄牙人而言 日本才是他们所期望的市场

澳门-长崎航线 有一段非常靠近朝鲜半岛
从技术层面来说,这种误会也的确是情有可原。虽然日本浮世绘上的葡萄牙船都高耸威武,但这些仅仅是来自果阿或马六甲总督的官派大船。对于无此能力的自由商人而言,使用亚洲本地船只才更为经济节省。因此,他们经常会雇佣南洋地区的马来或华侨海员,为自己操作购买的中国式帆船。如果财力允许,可以将部分西式风帆和其他技术都用于本地船只。但更多人却只能将就使用最原始的东亚船。因此,除了少量船员和轻型武器外,其外观与大部分日本船无异。
原本,朝鲜并不在澳门-长崎航线上。但这艘倒霉的马六甲商船,却因为遭遇台风天气而被下半年的西南季风驱赶。当朝鲜海岸首次出现在西方人眼前,他们的船只也因为风暴而遭到损坏。当务之急,是能够从本地海岸获得材料进行修补,顺便看看有没有转手贸易可以参与。但迎来他们的,却是大量朝鲜水师战船。

这艘落难的商船 其实购买自马六甲当地

朝鲜水师将新来者视为常见的倭寇势力
虽然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但朝鲜人对水师的所花心思仍不算少。其本身还有漫长的海岸线,需要战船和相应的武器防御。因此从表面上看,朝鲜本地的造船技术会慢东亚大陆一拍,可在工艺和制造水平上倒可能更胜一筹。
13世纪后期,他们就曾两次加入蒙元帝国的日本远征大军。结果,许多朝鲜战船就在“神风”的肆虐中幸存,显示出构造更加坚固。到了14晚期,他们还为应付倭寇而建造可搭载200士兵的大船。为了不给对方以任何逃窜机会,故意将船体结构加重,以便直接撞沉对手。今人在山东蓬莱等地发现的朝贡船残骸,也证明朝鲜古船的厚度明显高于明朝自己。

进攻日本的元朝水师 就有相当部分来自朝鲜

大型的朝鲜战船非常坚固 被用于直接撞击敌人
此外,朝鲜水师也在15世纪初向日本学习,打造了部分适合突击的轻快小船,并在汉江上进行了竞速测试。由于确定日本船具有更好的加速性能,便大量为沿海驻军装备,完善了原本较为单一的战舰配置。当面对看似倭寇的葡萄牙商船时,这些突击力量便以最快速度接近。自知惹不起地头蛇的葡人海员,起初还想等对方靠近后再进行交涉。但他们很快发现对方并没有任何减速的意思。
当然,16世纪的海战已彻底离不开火药武器的协助。在这方面,朝鲜人也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在帮助元朝进攻日本的时代,他们就已经获得了小型回回砲技术,让战船拥有了远程轰击能力。明朝建立后,他们又以防备倭寇为名,直接派人向朱元璋索要更新的管型火器技术。后来,还通过招募吴越地区的火器大师,发展出自己的独立供应链。朝鲜人第一个便想到为战船配合火器,包括各种中小型火铳与密集发生的火箭。在1380年的对倭寇作战中,这些武器便发挥了奇效。15世纪的远征对马岛战役,同样有朝鲜战舰发射火器。国内的官营工场也不断效法明朝,规范形制之余,不忘对具体细节进行改良。于是,在葡人尚未决定如何是好的时候,朝鲜战舰便首先向他们开火。密集的火力将很多船员都瞬间击毙。

14世纪后期 朝鲜开始大量装备火箭武器

15-16世纪 朝鲜都有对火器进行改进
如梦初醒的葡萄牙人,这才开始准备抵抗自保。除了为抵御海盗而加装的几门小鹰炮外,船上不乏大量的火绳枪与弹药。这些军火原本是作为重要商品,准备到长崎寻找日本买家。现在却给破损的小船,提供了超乎正常水平的火力。在他们的数量操作下,更为致命的近代化火力开始射向朝鲜战船。由于缺乏准备,围攻者在遭遇巨大伤亡后也立刻后撤。但战斗并未就此结束。更为坚固的大型战舰,还在继续向着受伤的葡萄牙船靠近。后者立刻发射已填装好的轻型火炮,并在对方的武器射程之外开始命中目标。
仅以小鹰火炮的威力,并不足以摧毁较大的朝鲜战舰。但李朝的水兵却从未遇到此类武器打击,在心理上不知如何应付。毕竟,日常对垒的倭寇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打击能力。贵为宗主的明朝,在北方水域也没有类似的武器装备。葡萄牙火炮给予他们的震撼,超过了几十年前对广东水域的明朝军户威慑。根据非常现实的本能判断,朝鲜战舰果断选择后撤。

葡萄牙商船上有许多准备卖给日本的火枪

朝鲜人将继续保持传统到日本入侵为止
葡萄牙人则迅速利用风向撤离海岸,并在之后的航行中慢慢修补船体。在这次险象环生的航行结束后,他们为西方世界带去了最早的朝鲜情况报告。自然,各类商人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不愿意涉足半岛水域。习惯封闭的隐士王国,就将继续在静怡中沉睡下去。
对于这次冲突,李朝方面也没有给予任何关注。丧失大部分涉外能力的宫廷,根本想不到未来的巨大隐患,就将从看似意义不大的海上发起。1592年,数万日军将从南部的釜山登陆。毫无准备的朝鲜水师,在战争开始后就陷入瘫痪。进攻他们的日本士兵,就有不少使用着葡萄牙人出售的新式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