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盲人学校

作者:天路客

盲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完全被忽视的一群,没有人尊重他们的价值,关心他们的境况。许多人甚至认为盲是一种天罚,因此对盲人存有鄙视和敌意。他们往往被亲人逐出家门, 依乞食或相命为生; 而女子则多沦为妓女,在悲惨中度其一生。对盲人的收养已经忽视,当然更谈不上对盲人的教育。因此,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盲人,不但在视觉上是盲的,在心灵上也是盲的。

来华的传教士们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医疗传教士伯驾(Dr.Peter Parker)就是一名眼科医生,继伯驾之后来华的医疗传教士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以眼科著名者,他们在中国各地,每天都在进行着神奇的工作,使无数盲人得到复明的希望。对于无法恢复视力的盲人,收养与救济只是消极的工作;积极性的工作是设法使他们获得谋生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建立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而这就有赖于盲人教育的实施了。这项工作,又是当仁不让由传教士开创。

在来华传教士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首先惠及盲人,将六名盲女先后送往英美接受盲人教育。据19 世纪后期在华传教士库寿龄(Samuel Couling) 编著的《中国百科全书》( Encyclo2paedia Sinica) 称:“郭士立曾援助了6 名广东盲女,其中的2 位到了美国,其余4 人去了英国”。 傅步兰( George B. Fryer) 对此事有进一步交待:“盲校之设,创自欧美教士,于1840 年教士某得瞽女六人,遣二人至美国,四人至英,受适当之教育,其至英国者,有一人返国,充宁波瞽人院院长。”傅步兰在同年的《中国差会年鉴》上对此有更具体地叙述:“中国的盲人教育,由郭士立博士开创,当时,郭氏在广东救助了六名盲女。她们中的两位被送往美国费城的学校(傅步兰称:数年前傅曾有幸在美国见过这两人) ,其他人被送往英国伦敦,她们中的一位随后返回中国,协助安得萨(Aldersey) 小姐在浙江宁波办学”。

而对于中国盲人教育贡献最大者,当推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William Murray)。 穆瑞1870 年受苏格兰圣经公会的派遣来华,随后驻留北京。作为一名售卖圣书人,其工作性质要求他在街头闹市等场所活动,从而能够广泛接触到中国的残疾人。“我经常看到一些盲人购买封面有凸起绘画的圣书, 这提醒我,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一类人群的存在,当解救他们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存价值”。 穆瑞感到必须为这些盲人们做点工作,于是向差会发出呼吁,却没有得到回应,差会不认为这是一项重要工作。穆瑞愈接触这些盲人,愈觉心情沉重。他不断自问:“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穆瑞转而决定以一己之力来助中国盲人,于是他辞去销售圣经的工作,开始自行授徒讲学。

首先,他将布莱尔氏的盲人点字加以改造,设计出一套适用于中国北方官话的点字,以便当地的盲人使用。“当看到第一个学生跟着我们学习时的愉悦真是难以言表,当我们的识字课本编完时,他也就能阅读了”。第一个学生的成功给穆瑞以信心,他开始带第二个学生,这是穆瑞从街上捡来的小乞丐,这个范例更为成功,两个月后,盲童就能正确阅读和写字,并能在听众前进行各种“表演”,用手触摸书本又大声朗读,在公众中引起轰动 。

办一所专门盲校的条件也渐趋成熟。因此,1874年,穆瑞借用长老会在北京甘雨胡同的房舍,创办“瞽叟通文馆”,课程除圣经外,还有读书、算术、音乐等。中国近代第一所形态比较完备的特殊学校——盲人学校由此起步。穆瑞在回国度假的时间里,为这所学校募集基金、购置器材,获得不少的支持和鼓励。其他宣教士亦纷纷加入盲人教育的行列,他们向中国社会宣传盲人教育的重要性。 1891 年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年头,这年,到校访问的来自苏格兰的戈登·库明小姐(C. Gordon Cumming) 被穆瑞的精神打动,提出愿意资助学校,学校规模因此得以扩大。

1911 年9 月6 日,穆瑞在北京病故,有人撰文将穆瑞称为是开创中国盲教事业的“灵魂”。在这之前,中国“盲哑之儿童,贫则乞食,富则逸居” 。穆瑞将近代盲教育引入中国,该校在穆瑞逝后仍在延续。1920 年,学校迁往恩济庄,改名“启明瞽目院”,后几经演变,1954 年8 月24 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成为现在的“北京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