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M. Glantz中校●译者/凡是非凡的非●取材/大规模作战—纵深作战(美)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上战斗的一个核心特征,是部队为战斗而编制与部署的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战役编队和战斗队形。战役编队及其运行方式是表现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作战理论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载体。如果理论正确且执行良好,则该战役编队将成功地将战斗力向前推进并取得胜利。任何希望了解苏军在战争中如何以及为何作战的人,都必须从探究苏军战役编队这一核心问题开始。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在其适当的背景下审视战役编队。苏联人将战役编队(operativnoepostroenie)定义为“为实施作战行动而建立的战役单位(方面军、集团军)兵力和手段的组合”。1在战术层级,苏军将战斗队形(boevoi poriadok)定义为“为实施战斗而对营、团、师及其增援手段的配置。”2自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苏军理论上的战役编队的演进一直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是对不断变化的战争条件和背景做出反应的一种演进。有时,这种一致性被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困难和迫使苏军暂时偏离理论的事件所扭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东线战争起初的几个月(1941年)就是这种情况,现实战胜了理论,迫使苏军的军事实践出现了明显的偏离。如果不了解苏联军事理论的这种演变,就很容易在真空中去接近当代苏军的实践,并断章取义地对待这些做法,从而赋予其崭新的和变革的性质。这种缺乏历史视角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当前苏军军事实践的性质和意义的误会以及错误的解释。实际上,苏军的战役编队(以及战斗编队)是既继承过去又适应当前的。作为专注军事历史和战争实践的学者,苏军已研究了过去的战役编队。并且,在当前的每一个时期,他们在注意考虑现实情况的同时,都已对这些编队进行了调整,以利用以往胜利的智慧。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苏联的战役与战术军事理论,显然归于俄国内战(1918至192年)的经验。在一个宽大正面上以大纵深实施机动作战的概念,在广阔地域上快速重新部署部队,使用集团冲击以形成突破,以及广泛运用骑兵部队作为“机动集团”扩大进攻战果,都是内战的遗产。3内战后的气氛有利于苏联接受新的概念,如机械化战争和坦克的进攻性运用。苏联人在20世纪20年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个足以装备这种机动机械化部队的工业基地。在这样一个基地出现之前,几乎不可能实践他们还在孕育的进攻理论。到了1929年,苏联的进攻性军事理论的意图变得更加清晰。1929年的“野战条例(Ustav)”确立了进行“纵深战役(glubokii boi)”的目标,通过同时使用步兵支援坦克和远程行动坦克,伴随以步兵、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确保在敌防御的战术纵深上取得胜利。4这个为合成兵种战斗制定的法规包括在方面军和集团军一级建立一个战役军团,由在炮兵群和预备队支援下的突击群与牵制群组成。 冲击群(三分之二的部队)将在主攻轴线上投入一个或两个梯队,而牵制群(三分之一的部队)则在次要轴线上部署一个梯队。冲击群将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密切协同下,实施突破(或包围),而骑兵、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机动部队则进行扩大战果与追击。在这一意图表明之后不久,苏联工业和农业的强制工业化和集体化开始了。制定这些计划的部分目的是为实施1929年野战条例颁布的理论创造有利的条件。从1929年到1935年,军事理论与军事力量的技术重建并驾齐驱逐步成熟。到1935年,纵深战斗至战役纵深(50至100公里)的理论已臻完善。1935年3月,工农红军发布了“关于纵深作战的指示”,宣布:纵深作战是大规模使用新型机动与突击力量,同时向敌人的整个战斗队形纵深进攻的作战,目的是完全包围并歼灭敌人。纵深战役的新手段和新战术增加了出其不意的重要性。5米哈伊尔·N·图哈切夫斯基(Mikhail N. Tukhachevsky)元帅和他的亲信在1936年编写的《野战条例》中明确地将纵深战役的性质定义为:以航空兵和火炮同时攻击敌人防线至防御纵深,广泛运用坦克部队,由攻击部队突破防线战术地域,以完全包围和摧毁敌人为目的,将战术胜利急剧发展为战役胜利。其主要角色是由步兵履行,并且所有军兵种部队的相互支援都是为了步兵的关切而组织的。6为了实施纵深战斗,战役军团包括两至三个梯队的突击群和牵制群。由几个步兵师组成的突击集群编为两个或三个梯队,以数个团在进攻的主要轴线上并进作战,而牵制集群则进行辅助攻击。坦克营负责支援步兵。战略坦克集群(机动群)被分配给各集团军、军或师的指挥官,以向敌方防御后方突破,粉碎敌方的预备队及指挥部,摧毁敌方的主力炮兵群,并切断敌方的退路。根据理论,步兵军和步兵师作为突击和牵制集群,并且组建于30年代的坦克(机械化)旅和坦克(机械化)军,作为机动集团,扩大进攻战果至战术和战役纵深。图 3.1.米哈伊尔·N·图哈切夫斯基。维基百科提供,公共领域。图哈切夫斯基在1936年阐述的构想几乎没有变化,而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多年中,为后续理论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理论保持连贯的同时,30年代末的实践偏离了理论,并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造成了差距。1937-1938年的大清洗肃清了图哈切夫斯基和他那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军官,这也给他的理论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些保留在军队高层的军官一般都比较保守和顽固,出于政治原因,不愿意接受图哈切夫斯基的思想。此外,苏联坦克专家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使人们对在战斗中运用大规模坦克部队的可行性产生了怀疑,缘于控制它们的难度,以及它们在炮火下的脆弱性。7在1939年9月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也指出了使用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困难。8因此,1939年11月,大型的坦克军(数量为4个)被撤销,其后由较小的机动师取代。9从实质上说,对纵深战役的信心有所减弱,直到1940年在法国发生的战事重新点燃了这一信心。在看到1940年5月法国的败亡后,苏联人仓促地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实施图哈切夫斯基纵深战役概念的兵力结构。苏军组建了由坦克和摩托化师组成的大型机械化军(29个),每个军的纸面数量为1031辆坦克。10然而没有一个军得到充分的训练和装备。优秀的领导人才匮乏,新式现代化的T34和KV坦克的产量滞后,这些军没有很好地整合为该兵力结构。1941年6月,德国的入侵粉碎了庞大而复杂,但领导不力的苏军兵力结构。因此,苏联人撤销了步兵军和机械化军,缩减了集团军和步兵师的规模。11在1941年6月和7月的最初战斗中,明显缺乏经验丰富的领导,以及部队、人员和装备的全面损失,迫使苏联人暂时放弃了实施纵深战役的指望。然而,战前总体上对战斗的看法,以及特别对战役编队的看法,强调进攻而几乎完全排除了防御。德国人给苏军在防御艺术方面严厉的教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使苏军没有能力拼凑必要的兵力来执行图哈切夫斯基的进攻理念。面对德军的推进,苏军指挥员们以陈旧的两梯次配置进行反击,而没有集中他们稀缺的兵力和有限的火力。7月在斯摩棱斯克反击的徒劳无功,7月西南方面军几个机械化军的全军覆没,以及其他反击都生动地表明,有必要对作战的进攻战役编队进行暂时的彻底转变。12这些转变发生于1941年后期与1942年。1942年1月10日下达的最高统帅部(Stavka)第3号指示,强化了西方方面军早先的一项命令并指示,指挥官在攻势作战中使用突击集群(机动集群)以集中兵力,并形成取得胜利所需的战役密度。普遍缺乏装甲部队限制了这些突击集群的有效性。因此,统帅部命令应将现存坦克部队以集中方式运用,以支援步兵军团。14在1942年的冬季攻势中,苏军指挥官将坦克旅、骑兵军师、步兵师,甚至滑雪营和旅作为机动集群临时组合,试图建立能够突破到德军后方的部队。1942年,苏军力量编成中的坦克数量不断增加,对如何运用它们的知识也在增加。更大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慢慢出现,它们有能力向敌人的防御纵深发展战斗。火炮产量的增加也允许组建炮兵集群和反坦克集群,在余下的战争期间,部队规模和水平在各级司令部持续提高。1942年春季,苏联人组建了新的师级规模的坦克“军”,每个军下辖近200辆坦克。15在哈尔科夫战役中(1942年5月),西南方面军使用了两个新的坦克军,以取得进攻性胜利,但这一企图最终失败了。情报有误,新的坦克军攻击力量有限,以及被德军大型装甲集群重点进攻,都导致苏军攻势的惨败。为了进一步提高其部队的攻击力,苏军在1942年夏天组建了特设编成的大型坦克集团军(辖坦克军、步兵师和骑兵师),他们试图用这些坦克军来阻止德军向斯大林格勒的推进。苏联人再次发现这些大规模军团的笨重,且抗击德军的效果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步兵军团的攻击力量,在1942年10月统帅部发布了第306号命令。16此命令规定了在在某些部队中已经使用的一种做法。具体来说,要求师、团、营和连以单一梯队部署,以确保其大部分火力投入前方。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1943年,直到德军的防御纵深需要更深入的苏军梯队配置。在1942年11月的斯大林格勒反攻中,苏联人组建了其3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都以集团军为单一梯队,集团军又以师形成两个梯队。坦克军和新组建的机械化军,衔接以骑兵军行动,作为集团军的机动集团,对德国第6集团军进行了成功的合围。然而苏军仍然缺乏足够规模的机动编队来作为一个方面军的机动集团投入作战。在1942至1943年的整个冬季,苏军继续将坦克和机械化军投入到对展开过度的德军的纵深作战中。尽管德军抵挡住了这些突击,并在战术上达成了对大多数苏军机动集团的胜利,但苏军攻势累积的压力迫使德军退回哈尔科夫地区。苏联人在这些作战当中检验了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以集群编为完整成熟的坦克集团军的概念。该检验被证明是成功的,于是苏军开始建立由两个坦克军团和一个机械化军组成的完全机动的坦克集团军。这些新的坦克集团军(最终组建了6个),每个军由多达800辆坦克组成,将作为方面军的机动集团,而独立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将在集团军一级发挥同样的作用。到1943年中期,随着步兵军在合成兵种集团军中的重新建立,合成兵种部队的复杂性也在增加。随着这一发展,苏联集团军通常采用一个单梯队的战役编队(以步兵军并列),以步兵师为集团军预备队。步兵军编为以步兵师组成的两个梯队。1943年7月苏联人在库尔斯克(Kursk),第一次检验了他们新的方面军机动集团。第1坦克集团军参加了沃罗涅日(Voronezh)方面军对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的防御,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于7月12日在普罗胡洛夫卡(Prokhurovka)成功反击了德军装甲部队,赢得了荣誉。1943年7月和8月在奥廖尔(Orel)和别尔哥罗德至哈尔科夫(Belgorod-Kharkov)的攻势中,苏军投入了坦克集团军以及坦克和机械化军分别作为方面军和集团军的机动集团。在作战的第一天,第1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就投入战斗,完成了对德军防御的突破达至战役纵深,并在作战第5天即推进120公里进至德军后方。在1943年,与他们早先对付苏军机动部队的经验不同,德军可以暂时阻挡住这些部队,但无法将其击退。直至战争末期,坦克集团军及独立的坦克和机械化军都发挥着机动集团的作用,通常从第二梯队发起进攻,以完成突破,发展突破口,或追击德军。至1945年,机动集团通常由方向上多个坦克军及在集团军一级合成坦克和机械化军而成。随着机动集群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苏军迫使德军重新领会防御艺术,正如苏军在1941年所学。随着德国人的防御变得更深远且更加复杂,苏联人不得不将他们的部队梯次化布置得更加纵深以贯穿防御。方面军和集团军通常部署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突破敌军师和军防御,而第二梯队则以行进方式突入集团军的防御,并加强机动集团的力量。为了进一步巩固进攻力量,集团军及军属炮兵群、反坦克与防空群、坦克预备队、工兵预备队以及移动设障群成为苏军战役军团的标准组成。然而,使用两个梯队的方面军和集团军编队并不排除在防御配置许可时采用一个梯队(或三梯队)。1944年初在右岸乌克兰(rightbank of the Ukraine)战役的大部分作战是以一个梯队的方面军、集团军和步兵军进行的。在“科尔逊-舍夫琴科夫斯基”(Korsun-Shevchenkovski)作战行动(1月24日至2月17日)中,第6坦克集团军由方面军的第一梯队发起进攻。在白俄罗斯(Belo- russian)战役(1944年6月至8月)中,方面军以集团军为一个梯队的编成,以坦克集团军作为方面军机动集团。1945年8月,苏联在对满洲(Manchuria,我东北地区)日军的战略攻势中,3个方面军中的2个编为一个梯队发起进攻。在战争年代期间,除了在苏联战役军团中设立的常见要素(梯队、机动集团、炮兵群、反坦克群、防空群和工兵群)之外,还发展了其他职能集群。苏军组建战役集团作为在不同战役方向上作战的临时单位(如骑兵-机械化集群),或作为临时的指挥参谋部,以管控部队完成一个大规模部队的特定子任务(部队的重新组合或集中在一个单独的区域)。18出现的最重要的职能集群之一是先遣支队。这些是规模不等的机动部队(从加强的坦克旅到坦克军不等),其任务是突破防御纵深以夺取重要目标,从而促进主力部队的推进。苏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在使用先遣支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分遣队的数量、规模和任务范围都在增加。最终,苏联人用先遣支队来引领师、军团和军队的前进。1945年8月,在满洲(我东北)战役中,加强坦克旅实际上引导了每个一个梯队的师和军的推进;并且效果上,一个坦克集团军引导了一个方面军的进展。在先遣支队通常运用于追击和会战中,而到战争结束时,他们也依然发起攻势作战。从本质上讲,到战争末期,先遣支队既执行战役任务,也执行战术任务。在战后不久的几年里(1946至1954年),苏军的战役编队反映了最近战争的经验。进攻的方面军和集团军队所辖梯队有;一支机动集群;航空、空中突击(空运和空降)与防空群,以及机动设障分部队。方面军和集团军第一梯队的合成兵种集团军打开突破口,同时机械化集团军(改良的1945年坦克集团军)和机械化师(原机械化军)分别作为方面军和集团军的机动集团,将扩张战果至战役纵深。19 支援群及先遣支队赋予与战争时期相同的任务。随着地面部队的全面机械化以及核武器出现在战场,战役编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转变。1954至1957年的军队改编,格奥尔基·K·朱可夫(Georgi K. Zhukov),废除了机械化集团军、机械化师和步兵师。改编组建了坦克集团军和摩托化步兵师,从而标志着苏军的全面摩托化和机械化。20这一进程使机动集团在战役编队中的独特地位变得落后于时代,因为现在所有部队都是机动的。但是,虽然独特的机动集团消失了,它扩大战果的功能仍然是一项有效的任务。第二梯队的坦克或摩托化步兵部队(或偶尔在第一梯队)现在履行着扩大战果的职能。核武器的出现增加了常规地面部队的脆弱性,要求他们在战场上疏散开来(否定了“聚集”陈旧的定义),并增加了机动行进、独立的战役战术单位的重要性。集中兵力实施经典的正面突破作战,“咬穿”防线,成为一种愚蠢的行为,而精心划设阵地的周密筹划战斗也被摒弃了。图3.2.格奥尔基·K·朱可夫。照片由格里高利·瓦伊尔拍摄,《生活》第18期,第7期(1945年2月12日)。装甲对核打击相对不易受伤害,装甲部队的速度以及在最初的进攻作战中迅速取胜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导致了更加强调在第一梯队中使用坦克部队。因此扩大战果的部队(机动集团)的典型功能变得有点模糊。现在,在核打击之后的任何行动中,都可以通过在第一或第二梯队中使用加强的坦克部队来扩张战果。先遣支队作为核打击的迅速发起扩张战果的手段,其重要性有所增加。先遣支队要快速突破敌人的破碎的防御,并摧毁敌人的核发射手段、指挥所、防空部队以及后方的其他目标。他们也可以执行更传统的任务,即破坏敌人的防御以及预先阻止敌预备队的转移。22师和集团军规模的大规模坦克部队将在集团军和方面军一级执行典型的纵深扩张职能。虽然苏联人坚持认为可以使用各种梯队,但两个梯队的配置似乎可以在战场上提供更好的疏开,并且减少核攻击造成的风险。这种适应“军事革命”的苏联战役编队图景在瓦西里·D·索科洛夫斯基(Vasili D. Sokolovsky),A. A. Sidorenko,V. Ye. Savkin以及V. G. Reznichenko的著作中显而易见。23然而,即使在后三位理论家的作品中,变革的种子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人开始更多地考虑关于常规作战。他们对常规作战技巧(尽管是在核背景下)的讨论有所增加,且他们对战时战役和战术经验的调查程度也有所提高。特别是,作者们专注于机动集团和先遣支队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各级司令部划分梯队等更基础的问题。到了1970年代中期,这些研究开始舍弃强制的核背景,而更多地关注基本的常规作战问题。苏联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以“核威慑”的立场分析了常规作战,部分反映了他们希望并相信未来的作战可以保持常规。同时,他们深入研究了“战争发起阶段”的性质,以明晰各国在受到攻击时如何避免失败,或作为进攻方如何确保快速制胜。这种调查的内在,是倾向于寻找有助于防止核作战,并同时保证在战场上迅速获胜的战役和战术技巧。1940年法国的经验,1941年苏联的经验,以及1945年苏联与日本的战争,都是研究这个战争发起阶段的最重要课题。对战争发起阶段成功战斗的分析,以及对当代防御性质的研究,使苏联人得出了几项结论。24第一,能够迅速地将压倒性的兵力施加于敌方的那些国家获得了胜利。如果不给敌人充分准备其防御的时间,一支部队的有效性就会被放大。最大兵力最好地投入是同时使用在一个广阔的战线上(战区、方面军和集团军队一级的单一梯队)。如此运用兵力的结果是能够造成迅速突破到防御纵深,并可能导致敌方使用核武器反击的能力或意愿下降。此外,单梯队(有预备队)的配置减少了常规的第二梯队部队对于常规(或核武)火力的脆弱性。苏联已经得出结论,发动此类作战行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每个指挥层级使用重型坦克,以加强营或团规模为任务编成的先遣支队,在主力部队投入之前或同时在几个方向上投入战斗。如果先遣支队成功达成防御突破达到战术纵深,他们也可以扩张战果。25重型坦克、任务编成的团、师或集团军规模的战役编队,从第一梯队或预备队开始作战,能够在先遣支队之后发起或延续扩张战果。从本质上讲,先遣支队同时履行战术和战役使命,而战役编队则执行历史上赋予机动集团的职能(扩张战果)。从表面上看,战役编队与旧时的机动集团的区别在于其投入时间(提前)和投入时的发起位置(靠前)。仔细回顾过去,甚至这种区别也会被打破。在1943年至1945年期间,苏联方面军和集团军指挥官在战役初期从靠近前线的位置投入机动集团的实例比比皆是。换句话说,先遣支队与机动集团以往的作用几乎已经合并。当代的先遣支队和战役编队一起为向防御纵深发展创造条件,并切实进行扩张战果。先遣支队是扩张战果部队的前沿要素,而战役编队是完成扩张战果过程的主体。这种完整的战役编队反映了苏联人希望在精心安排时机的基础上将兵力投入战斗,以达成快速突破并稳固地集结充足的攻势突击兵力(narashchivania)以将其胜利推进战役纵深。作为对地面先遣支队和战役编队行动的补充,是战场上的两个新的维度:一个是空中突击维度,另一个是牵制维度,是为支援地面作战力量的适时应用而设置的。直升机投送的空中突击营(集团军级或师级)将与地面先遣支队以及方面军的直升机载空中突击旅协同作战。同样,以团级为单位的飞机投送空降部队将实施支援集团军或方面军战役编队的作战。第三个维度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游击战经验的直接产物。它将包括在敌人后方深处运用众多小型牵制分队来扰乱指挥、控制以及通信,并打击以前包括于先遣支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包括)任务中的要点目标。这些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敌方核载具。因此,目前的苏联战役编队是对当前战斗问题的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法,它由过去的经验塑造,并由当前现实情况加以修正。在本篇对苏联战役编队演进的描绘中,重要的不是今天苏军将使用什么类型的编队。重要的是,目前的苏联作战编队并不是一种独特的突破性产物。它反映了为作战而组织与运用的长期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图哈切夫斯基在1936年定义纵深战斗时持概念的全面成熟。它代表了多年的研究、思考、实验与实践。在真空中看待苏联的作战编队,会主观地全面曲解。它仅应该被置于其过去的背景下去研究、评估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