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庇阿与汉尼拔——思索
在人类历史上,罗马贡献的杰出人物之多,是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其中西庇阿家族给罗马带来的光荣在共和国时期几乎没有别的世家可比:一位西庇阿结束了迦太基称霸地中海的历史,而另一位西庇阿则直接将这座繁华都市遗留给浩瀚的沙漠。本文试图加以记述的是前者的业绩,因为后一位西庇阿对迦太基的毁灭虽然加快了罗马帝国的扩张,但是否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并无定论。
在特罗亚陷落之前五十年,腓尼基人建立迦太基于阿非利加,据传说,殖民首领是狄多女王,维吉尔《埃涅阿斯记》言其为情绝望,自杀之前,诅咒意大利民族的创建者埃涅阿斯,呼吁神明为其复仇:“今后,我的推罗人民,你们一定要怀着仇恨去折磨他的一切未来的后代,这就是我死后你们送给我的祭礼。我们这两族之间不存在友爱,也决不联盟。让我们的骨肉后代中出现一个复仇者吧,让他用火与剑去追赶那些特洛亚移民。……我祈求国与国、海与海、武力与武力互相对峙,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永远不得安宁。”(杨周翰译,译林版,第102页)注释者一致认为所谓“复仇者”即引起罗马最大恐惧的敌人汉尼拔。
汉尼拔
维吉尔撰写《埃涅阿斯记》于迦太基毁灭近百年、恺撒重建殖民地于迦太基废墟附近之后,显然,他对罗马与迦太基即使隔着一片海水也不能并存是深信不疑的,这一观念并非单纯为诗人所有,即使罗马普通公民也认为不克服这个障碍,那罗马就不能将地中海完整地纳入自己的怀抱之中。因此,罗马与迦太基的交锋是一场有关地中海主权的战争。
西西里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位于意大利南部与迦太基所在的北非海岸之间。地中海以此为中心,东面是东地中海,西面是西地中海。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西西里自古就是希腊与腓尼基两族鏖兵的战场,在第二次希波战争期间,西西里僭主盖隆大败迦太基人的国王安农的儿子阿米尔卡斯所率领的一支三十万人的联军的那一天,也正是希腊人在撒拉米司海战击败了波斯人的那一天。这也许是希腊人最辉煌的时刻,同是战胜两个超级帝国。据修昔底德《伯罗本尼撒战争史》卷六第一章记载,西西里居民主要由希腊、腓尼基与意大利移民构成,其中科林斯的殖民地叙拉古是最大的城市,而腓尼基人占据了靠近迦太基的俾俾利地角和沿海一带的岛屿,意大利人则退守在岛的中部与北部。公元前415—413年雅典海军远征西西里,结果因国内政治纷争,没能及时提供支援,使远征军失去动力,为以叙拉古为首的西西里联盟所败,全军覆没。此外,在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攻陷迦太基母邦提尔,曾为波斯帝国提供海军的腓尼基人纷纷携带家产逃往迦太基,迦太基因此而感受到人口的压力,不得不开辟新的殖民地以缓解国内矛盾,这就使骚动不仅朝阿非利加内陆扩展,也因此而将西西里及西班牙视为囊中的猎物。
跟司巴达与罗马不同,迦太基立国的宗旨并非要做军事征服者,它靠商业获致厚利,因此,当它与罗马直接对峙时,结局就跟雅典与司巴达争衡一样,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迦太基的政制,与拉栖第孟、克里特同样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考证的对象,约略言之,迦太基是王制、贵族与平民均参与国家决策的混合制度,平民人口虽占绝大部分,但内政却一直是稳定的,在其历史上没有值得提起的内讧(希腊很多城邦包括雅典就毁灭于民主派与贵族派的内部斗争),也没有出现僭政,这与司巴达相似,由此可证其制度是修明的。其两位国王的继承却跟司巴达不同,而是从著名宗族间凭才德选任(这与罗马早期相似,前368年,迦太基结束王制,进入贵族共和时代)。但迦太基的制度有一种偏差却是特有的,它的立国精神原本于贵族政体,或共和政体,可它有时偏向平民政体,有时偏向寡头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迦太基现行法制,并未消除一切乱源,倘使时运艰难,遭逢边警,平民是会反叛的。”(《政治学》卷二章十一,商务版)这种偏差在布匿之战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是元老院准备出卖人民的利益,就是人民置元老院的决策于不顾,彼此争执的结果,总是人民的鲁莽战胜元老院的理智,国家的毁灭即肇因于此。
在希腊移民潮初期,腓尼基人节节败退,不仅东地中海拱手相让,连西西里与塞浦路斯等岛屿也为希腊人占据,同时司巴达人还在意大利南部海岸建立起优良的港口城市塔林托,但到公元前二世纪,这股殖民潮流却被迦太基与意大利联盟遏制。前280年,为阻止已统一北意的罗马对南意希腊城邦的蚕食,皮洛斯应塔林托之邀率军近三万登上意大利土地,然而他的军队虽赢得几次战役,却因罗马不肯议和,迦太基军队又进犯西西里,使他疲于奔波,而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当他离开西西里时,预言已给罗马与迦太基留下绝好的战场,果然,第一次布匿战争不久就拉开了幄幕。
正是皮洛斯教会了罗马人如何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使它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5—242)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结局是迦太基人退出西西里,结束了地中海北部的霸权。虽然这一和约对迦太基明显不利,但还不足以动摇帝国的基础,使帝国根基动摇的是迦太基内部政治纷争所造成雇佣兵叛乱。福楼拜曾到非洲实际考察,撰写历史小说《萨朗波》,勾画出雇佣兵叛乱的宏伟画卷。然此非本文要点所在,笔者拟用简短篇幅分析一下迦太基战败的原因,为西庇阿及汉尼拔的出场做些铺垫。
从政体而论迦太基并不比罗马逊色多少,但他们获取财富的手段却导致了战争的结局。以商业为主的国家其发展总是迅速而不自觉的,迦太基通往帝国的道路不全是靠战争奠定的,它的人民获至尊荣地位没有通过一个道德完善过程,因此,它的政体随着财富的增加而逐渐腐败。此外,迦太基与雅典相似,公民有农业派与贸易派之别(雅典还有山地派),内部的政治斗争使它的政府在关键时刻难以保持足够的凝聚力。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第四章:“在迦太基得势的有两派,一派总是希望和平,另一派总是希望战争;结果迦太基把自己弄得既不能享有和平,又不能很好地进行战争。”可以说初次布匿之战,迦太基的失败就是由于政府处置不宜并缺乏应急策略所造成。
而罗马与司巴达相同,其财政主要依赖于农业,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国内纷争,使纷争只停留在平民与贵族之间,而不至于造成贵族与贵族之间,平民与平民之间,或某些贵族领导一部分平民(或一部分平民拥戴一部分贵族)的强烈冲突,这种冲突只要发生一次,就不可能杜绝其根源,而且必将国家送上覆灭的道路。此外,迦太基的海军虽然规模庞大,但似乎仅有对付海盗的能力,面对罗马人的勇猛顽强与创新精神,根本没有发挥出与海洋帝国相匹的作用,它建立海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贸易航道而非像雅典那样用之于战争。迦太基就其本性而言是一海洋国家,它没有像雅典那样重视它的海军,却试图通过雇佣兵在陆地上与罗马争雄,显然,即使侥幸赢得一两次战争,也不足以长期与罗马抗衡。
迦太基将军别号“闪电”的哈密尔卡在平定雇佣军叛乱后,与其婿哈士多路巴合作,于前237年挥师经陆路沿北非海岸向赫丘力士石柱进军,然后横渡海峡到达西班牙,抵达仍在迦太基掌握之中的西班牙南部重镇加的斯,当哈密尔卡被当地居民谋杀后,哈士多路巴继任,创建新迦太基城,逐渐将势扩展到埃布罗河中下游流域。罗马因忙于伊利里亚、高卢的战争,无暇及此,前226年罗马派出使者至西班牙,向哈士杜巴提出交涉,签定埃布罗条约,要求迦太基的势力不要越过埃布罗河。五年以后,哈斯德鲁巴尔遇刺身亡。全军推举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作他的继任人。那时,他才二十五岁,故而波利比乌斯说“时间给予汉尼拔充分的机会去表现其父传的对罗马之恨”。
李维《历史》对汉尼拔有如此描述:“他以最大无畏的气概进入险境,在危险中举止自如,完全置生死于度外。没有任何困难能劳其体,伤其志。他耐暑热,忍冬寒;饮食仅以自然需要为度,而不受享乐欲望的支配。其作息时刻并无昼夜之分,他用以休息的时间只是公余之暇而已。即使是所谓休息,也没有柔软的床铺与安静的环境可言。许多人常常看到他盖着一件野战短氅与前哨部队及哨兵们混杂着席地而卧。他在服饰上与其军中将士毫无区别,但他的兵器与坐骑却使人人瞩目。不管是论骑术还是论行军,他都稳当军中之首。他率先冲人敌阵,殿后退出战斗。……他曾在哈士多路巴统帅麾下服役三年,凡是想望成为一代名将的人所应知应为的事情,他无不细心观察研究。”——这种品质似乎只有高卢的征服者恺撒才具有。虽然如此,李维又说他有着非常残酷的一面,比一般迦太基人更可怕,他不信真理,不守信用,不畏鬼神,不信宗教,不尊重誓词。波里比阿也说他异常残酷,并且十分贪婪。不过在后代看来,这些恶德可能都要打些折扣,因为他的不讲信义并不比他的伟大对手西庇阿更厉害。而他的残酷在那个时代也不算是最反常的。
“先父即将远征伊比利亚(西班牙)之际我恰好九岁。他向神灵供奉祭品时我正站在离祭坛不远的地方……他把我叫到他身边慈爱地问我是否愿意随他一起出征。我迫不及待地表示愿意,并且充满男孩子气地热切恳求他准我同行。他拉着我的右手把我领到祭坛跟前,吩咐我把手放在刚献祭的祭品上对天起誓:我决不与罗马为友。”——据波利比乌斯记载,此言出自汉尼拔之口。后人固然无从得知是否确有其事,然而无可怀疑,汉尼拔确实从小就在他父亲哈米尔卡的教育下形成了对罗马的仇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汉尼拔无疑有其报复的权利。他具有高度敏锐的政治才能,认识到罗马乃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军事强国,只要将它能够用于机动的军事力量消灭,同盟国就会背叛它。而在战术方面,汉尼拔也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他知道亚历山大运用骑兵给战争艺术带来的新革命,而罗马人对这种革命似乎很少认识。
第二次布匿之战导源于位于埃布罗河之南,然与罗马有一定同盟关系的临海城市萨干坦,前219年,汉尼拔率强大雇佣军,摧毁此城,把达到兵役年龄的男子全体杀死。次年,罗马派遣使团至迦太基宣布战争。但罗马对战争虽有所准备,却显然对汉尼拔的个人才能估计不足。共征集三个执政官军,六个联合军团。主战场定于西班牙,由执政官帕布利阿斯.科尼纽斯.西庇阿(即老西庇阿)指挥;第二战场定于非洲,作战基地定于西西里;还有两个军团由曼利乌斯率领前往高卢,建设殖民城并监视不稳定的地区和部落。
汉尼拔则将军队开过埃布罗河,征服这片地区后,于前218年5月30日率领意大利远征军离开新迦太基城,经过巨大困难,并受到很大损失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老西庇阿闻讯,将军团主力交于其弟指挥,自己则带领骑兵与少数轻装步兵登船返回意大利,意欲同曼利乌斯会合,在山南高卢迎击迦太基人。汉尼拔进入波河流域,得到当地高卢人的支持,与老西庇阿在提塞那斯河畔展开第二次布匿之战的第一场会战,罗马人败北,老西庇阿受伤,据传说他的儿子、年仅十七岁的西庇阿拼死相救才使他突破重围。此后,汉尼拔挥师南下,经过一系列会战,尤其是坎尼之战,给罗马在意大利的军团以重创,接着进入战术冲突不断而战略上只能相持的阶段。汉尼拔因得不到迦太基与西班牙的支援,兵力不足以围攻重要城市,而罗马也没有杰出的统帅与汉尼拔抗衡。于是西班牙则成为两国鏖兵之地。
当老西庇阿执政官任职期满后,罗马派遣新执政官进攻汉尼拔,任命他为代执政官,再至西班牙。从此,两西庇阿在西班牙进行战争。汉尼拔之弟哈士多路巴是迦太基在西班牙军队的统帅,直到迦太基人召他和他的一部分军队回去抵抗努米底亚国王法西克斯为止。两西庇阿很容易就战胜其余的军队,在西班牙取得众多部落的支持。但当迦太基与法西克斯议和后,又派遣哈士多路巴带着更大的一支军队和三十头战象进入西班牙,和他同行还有马戈与另一位迦太基将军哈士多路巴,经过几次正规战役与遭遇战,两西庇阿同时阵亡。消息传到罗马,罗马人大为沮丧,他们派遣马塞拉斯与克劳狄(尼禄)率一个军团前往西班牙,但他们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逐渐加强,将罗马人的势力压缩到比利尼斯山脉中的一小块地区之内。这在罗马引起巨大恐慌,他们担心迦太基人又会从西班牙侵入意大利北部,与转战意大利南部的汉尼拔成夹击之势。因此,他们虽然很想退出西班牙,但是不能,相反,还必须扩大战争规模,以期从根本上动摇汉尼拔的信心。
前213年,老西庇阿长子卢西阿斯?西庇阿与其弟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同时参与竞选,以高票当选为次届的营造官,时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年仅22岁,突破了罗马法律对政府官员年龄的限制。西庇阿自提塞那斯河战场上救出父亲后,就一直随军团转战意大利,经历了与汉尼拔的数次大战,坎尼会战时,他是一位低级军官。在那次大屠杀中,他保住了性命。至此我们才算找到本文描述的对象,除莎士比亚外,很难有一支笔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相称。蒙森《罗马史》如此评价他:
“有少数人能够凭着他们的精力和铁一样的意志来约束世界,在几百年内采取新的路线和向新的路线行动。他却不属于这一类。可是却另有一种特殊动人的魔力环绕着这个优美的英雄,好像是一个闪耀的光圈一样。在安静的气氛和坚定的信心之外,西庇阿又经常有轻快和敏捷的情调。他有足够的热心可以使人们的心灵温暖;同时又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使他在任何情况中都能追随智慧的领导。他虽然并不脱离平民生活,但却并不庸俗,具有一般人对天命的信仰,反之他虽然并没有讲出来,但他却用一种暗中说服的方式来使人相信他是神所特别保佑的人。一句话,他具有一种纯正先知者的本质。他站在人民上面,但并不与人民脱节。这个人遵守他的诺言,在行为上有王者之风。他认为他如果采纳了一个通俗的帝王尊号,那实在是小看了自己,但是他却永远不能了解共和国的宪法可以约束他。他对自己的伟大具有如此信心,所以他忘记了仇恨和妒嫉,他有礼貌的承认旁人的好处,而同情地忘记旁人的过错。他是一个优秀的军官和一个精练的外交家,但却并不特别显出他对这两行职业的专长。他把希腊文化与罗马人的民族意识充分的融合起来,他是一个口才极好的演说家,态度非常庄严优美,他能赢得人心,包括士兵和妇女、他的国人和西班牙人,以及他在元老院中的政敌和他的伟大迦太基敌人都在内。”
据阿庇安《罗马史》第六卷《西班牙的战争》记载:当罗马人确定某天推选一位出征西班牙的将军时,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被提名,这使他们恐慌增加,忧郁的沉默支配了整个会场。直到年仅二十四岁的西庇阿跑向前来,发表一篇令人感动的演说,他谈到自己的父亲和叔父,对他们的命运表示悲伤后,他说,比起所有其他的人来,他尤其应当被推选出来,替他的父辈和他的祖国复仇。他的演说虽显冗长,但情绪激烈,好像一个受到灵感启迪的人一样,他保证不但要征服西班牙,还要征服阿非利加和迦太基。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青年人的浮夸,但他恢复了罗马人的精神,使那些因不断战败而沮丧的人倍受鼓舞。因此,他就被选为开往西班牙去的将军,盼望他会做出一些无负于他这般进取精神的事业来。但年老一点的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并非进取精神,而是愚夫的蛮勇。当西庇阿闻听此言后,他又把会议召集起来,他用同样的情绪,发表了一篇严肃的演说。他说,他的年轻,绝对没有妨碍,如果他的长辈中有任何人希望负担这个兵权的责任的话,他情愿把兵权让给他们。当没有人表示愿意接受这个兵权的时候,他更加受到人们的赞扬与钦佩。于是他带一万步兵和五百骑兵出发了,并受命接管西班牙的罗马军队。
可以说,西庇阿受任于危难之际,根据罗马法律,统帅两个联和军团要有与执政官或国务官相当的职位,年龄也有明确的规定:40岁以上。但这次却突破了法律,任命一位从来没有担任过执政官的人统帅如此大的军队,负责如此大的方面战争。由此我们也能发现罗马体制的一个缺陷。原则上担任罗马方面军统帅的人都是当任执政官或前任执政官,这些人几乎都是共和国的元老,他们有丰富的内政经验,但军事谋略就相对欠缺。到这种年龄的人一般都稳重有余而应变不足,而且几乎再也没有学习的兴趣,虽然他们每次都败于汉尼拔的骑兵,但却没有学习如何运用骑兵的战术,他们相信耐力而不是速度,有“战略之父”之称的汉尼拔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岂奈早期与他对战的罗马将军几乎都是不思进取的学生。这应该从民族的特性上加以分析,以农业立国的罗马人很难不保持对祖先的忠诚,这使他们对战争艺术的新革命迟迟不能正确认识,但一旦认识后就能将这一成就发挥得淋漓尽致。西庇阿正因为年轻,才没有错过通过失败向汉尼拔请教的机会,当他独立统率一支部队后,就很快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之中,而且还注入了天才的构思与不竭的创造性。显然,在经过长期战争后,罗马将领的年代交替已成为可能。随着将领的年轻化,新的思想、新的战略也渐渐被采用,战争不可逆转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前210年,西庇阿到达西班牙,他接管了尼禄那支屡经失败考验的罗马军队,与自己所带部队联合在一起后,他举行了一个祓除祭祀,向军队发表了一篇类似他在罗马所作的夸口的演说,以鼓舞士气。全体西班牙人都厌倦了迦太基人的统治而怀念西庇阿家族的美德,现在老西庇阿的儿子西庇阿由神意派遣来统管西班牙战事了,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半岛。当西庇阿知道后,他假意说,他做的一切都是受上天的指示。同时,他分析敌情,发现他们的主力部队驻扎地分隔很远,无法迅速救援,就决定对仅有一万名守兵(由马戈率领)的新迦太基发动突袭。一则此城储藏丰富,如果攻陷此城,部队非惟无须罗马支援,还有盈余给罗马的濒临破产的财政送去救济。此外,这里还可以作为他从海陆两方面进兵西班牙的可靠根据地,同时也是到达阿非利加直取迦太基的捷径。因为这些考虑,他感到兴奋,没有把意图向任何人透露,于夕阳西下时,率队出发,次日凌晨开始进攻。战事非常激烈,但最后还是罗马人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占了上风。最后,西庇阿注意到南面海水开始退潮,此处城墙较矮,退潮后波涛深不及膝,平时则直达胸际,于是他大声呼喊:“现在,士兵们呀,现在是我们的机会了,现在神来帮助我们了。进攻海水已经为我们让了路的地方那部分城墙,拿梯子来,我一定领导你们。”他是第一个抓住一把梯子,带着梯子跑到湖沼中的,他开始试图在没有任何其他的人企图攀登的地方爬上去。但士兵阻止了他,他们把梯子靠到城墙上,自己开始攀登,终于他们胜利了。
在到达西班牙的第四天,他和他的军队在一天之内就攻克这座富裕而强大的城市,他的愿望没有落空,使他比以前更加觉得在自己的一切行动中,似乎真受到神的启示。此外,他奖励了作战勇敢的士兵,并将迦太基人囚禁于此的西班牙各部落人质释放,并送给他们许多礼物,送给少女的是耳环和手镯,青年男子则是匕首和刀剑,让他们回到家乡,以便跟各个市镇和解。全西班牙及在西班牙的迦太基人看到这个功绩这样巨大,又来得如此迅速,无不惊惧。此一战奠定了西班牙的命运,也奠定了西庇阿在军事领域里不可动摇的地位。
西庇阿驻扎防军于迦太基,并命令将城墙较矮部分加高到相当程度,于是移兵向西班牙其他地区进攻,凡能修好的地方,他就显示自己的外交才能;凡仍然抗拒的地方,则运用武力。同时,他还改进罗马军团的战术,采用西班牙短剑。前208年,西庇阿败哈密尔卡之子小哈士多路巴于比提卡后,与吉克斯之子哈士多路巴相距不远处扎营,准备进行西班牙地区最后的决战。敌人的全部兵力是七万步兵、五千骑兵和三十头战象。而西庇阿的兵力则不到这个数目的三分之一。因此,他没有挑战,只派散兵骚扰。当他的军需开始匮乏,军队被饥饿所迫时,西庇阿还认为退却是卑鄙的。于是他举行祭祀,祭祀之后,马上召见士兵,又装出受到神的启示的样子,他说,最好是信赖上天的神,而不要信赖军队的多少,鼓励士兵马上战斗。在战斗过程中,罗马的骑兵取得了胜利,但步兵却为人数众多的阿非利加人所窘迫,整天都处于劣势。西庇阿虽然到处鼓舞他的士兵前进,但并不能扭转战局,最后,他把自己的马交给一个青年,从一名士兵手中夺取一面遁牌,单独一人跳入两军之间的空地,高喊:“罗马人啊,抢救你们的西庇阿,他危险了。”当时,那些在附近的人看见,那些远一点的人听到他是危险了,都因自己的将军的安全而感到惭愧与恐惧,因而大声一喊,猛烈向敌人进攻,阿非利加人不能抵御而退却,于是在一个短时间内,发生了可怕的屠杀。迦太基残兵逃至加的斯才摆脱追击。此战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正规军团基本覆灭,至前206年,西班牙全境易帜。
前207年,哈士多路巴率领大约两万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高卢,企图与其兄汉尼拔会合,然在梅托汝斯河被罗马两个执政官的联合军团歼灭,哈士多路巴战死,对此波里比阿有如下评论:“当认为前途尚有希望时,哈斯德鲁巴在会战中对于个人安全是十分注意的。尽管他并非没有准备,而且也并非没有胜利的希望,可是命运却剥夺了他的一切希望,逼得他非走极端不可。虽然如此,他还是勇敢的面对他的命运,而没有做任何对不起过去事业的行为。”“至死犹斗,不愧为哈米尔卡之子、汉尼拔之弟。”这使汉尼拔征服罗马的雄心幻灭。受包围的不再是敌人,反而是他自己。至前205年,他已经被孤立在意大利的靴尖上,西西里已失,西班牙沦陷,罗马与马其顿国王菲力五世也已议和。汉尼拔被迫采取守势。但是,诚如李维指出的,“尽管除了他手中的那支孤军及身边的那点地盘以外,他周围的一切都正处于分崩离析之中,然而在罗马人看来,这位将军即使单枪匹马也具有极大的威力。既然他按兵不动,罗马人也就不去惹他。”
李维著史,对这场战争有强烈地亲罗马倾向,然而对汉尼拔还是留下一段值得回味的评价:“我确实不知道,处于逆境中的他是否该比诸事顺利中的他更值得人们钦佩。他率军出征历时十三年,如此远离国土,终究常胜不败;况且这支军队的成员并非他的同胞国人,而是各国社会的无用之辈。他们没有共同的法律、习俗与语言;其外貌、衣着、武器、宗教礼仪甚至其所膜拜的神祗也各不相同。然而他却用某一种纽带把他们非常有效地联结在一起,故而虽则身处敌国,常常缺少粮饷,但是在士兵内部或将士之间却从未发生过任何骚乱……尤其是在哈士多路巴阵亡、其军队被歼、全部胜利的希望毁于一旦而汉尼拔只得撤至布鲁提翁一隅之地以后,他的营中依然军心不乱,有谁能不为此叹奇呢?……同时,他从未收到过来自国内的任何补给,那里的人们在为能否保住西班牙而焦虑,似乎意大利的一切都在顺利进展。”
据波里比阿记载,当西庇阿把迦太基人逐出西班牙之后,就有人劝他休息享福,他却回答说,他的决心要比过去更坚定,一心只想发动对迦太基的战争。他是那样的深信必须把战争带到非洲去,所以在西班牙会战不久,他曾经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访问毛里塔尼亚。他有两个目的:争取马赛里国王西法克斯的友谊;从努米底亚的国王马西尼沙手里获得一部分骑兵。罗马以重装步兵立国,骑兵不是强项。汉尼拔之所以能够不断击败罗马军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双方骑兵力量的差别。汉尼拔不仅拥有优势的骑兵,而且也善于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使自己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始终掌握主动权。而西庇阿既要角逐北非战场,没有优秀骑兵显然是难操胜算的。这次出使显示出西庇阿的外交才能与个人魅力,连他的敌人吉斯格的儿子哈士多路巴也为其风采所倾倒。但后期哈士多路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西法克斯,西法克斯因此而与迦太基结盟,此女本为马西尼撒的未婚妻,于是马西尼撒坚定地与迦太基与西法可斯为敌。
前205年,西庇阿带着一个很大而装饰得富丽堂皇的舰队,满载战俘、金钱、武器和各种战利品,航往罗马。罗马城给他一个盛大的欢迎,因为他的年轻、他的功勋的取得迅速与伟大,给他以空前的显贵荣誉。就是那些嫉妒他的人也承认,他很久以前所作的夸口诺言已经兑现了。一切的人都钦佩他,所以给他举行凯旋的荣誉。元老院选他为执政官。尽管许多老一辈议员不赞同他关于这场战争该如何进行的观点,但是广大罗马人民却非常爱戴他。当消息传开说他意欲将战火燃向非洲,在迦太基人的国土上与他们展开较量时,那些认为应首先消灭汉尼拔的人大为反对。他们说,意大利在没有彻底摆脱危机之前.不应当去攻击别的地方。西庇阿成功地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使部分元老相信迦太基人之所以敢于进攻意大利,是因为他们本国没有受到战争折磨;如果把战争带到他们自己的家乡,迦太基人是会召回汉尼拔的。与是他们决定派遣西庇阿往阿非利加去,但是当汉尼拔正在蹂躏意大利的时候,他们不许西庇阿在意大利征集军队。如果他能够取得一些志愿军的话,他可以率领他们;此外,他可以利用西西里的两个军团。这两个军团曾在坎尼参战,败北后一直驻在那里,士气低落,装备不全,缺乏训练。他被授权渡海入侵非洲,只要他认为这样作对罗马有利。
显然,元老院反对这次远征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在当时的罗马将军中,除了西庇阿,谁也不可能从马西尼萨那里得到优秀的骑兵助战。而没有骑兵,远征阿非利加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也有一位执政官率两个军团远征迦太基,结果却兵败将亡,几乎全军覆没。因此,元老院对他的冒险并无多少热情,除了他从他的朋友中间所能筹集到的以外,他们没有给他一点金钱。据阿庇安《罗马史》所言:“他们起初对于进行这次战争是这样漠不关心,但是不久,这次战争对于他们是多么伟大而光荣。”
西庇阿好像很久以来,就已受到神的启示,要进攻迦太基,他聚集了骑兵与步兵大约七千人之后,即航往西西里。他带着三百名精选的青年作为卫队,命令他们不带武器而跟从他。于是他以征集的办法,选择三百名富裕的西西里人,命令他们带着最好的武器和马匹在某一天集合起来。当他们集合起来的时候,他说,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装备代替他们参战的人,要他们把武器与马匹供给他的那三百名没有武器的青年,他们都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样,那些意大利青年都感激他的恩惠,而他也得到了一支总是很好地为他服务的精锐卫队。
正当西庇阿忙于练兵之际,有情报传来说出现了一个夺取罗克里的机会。利吉姆的一些罗克里流放者与一些曾是罗马囚犯、后又被赎回城来的罗克里人正在密谋发动叛乱。西庇阿获悉,罗克里城两座卫城之中有一座将易帜归降罗马。尽管罗克里不在西庇阿的辖区之内,他还是派兵前往协助将其攻占。这样一来,罗马军与迦太基军就各占一座卫城了。汉尼拔急速前往试图挽回局势。西庇阿也率领更多军队由海路赶赴该地区。汉尼拔发现该城居民倾向罗马而背离于他,又处在优势敌人的保卫之中,于是放弃了罗克里,匆忙撤退。由此可见,与其他罗马将军不同,西庇阿放弃意大利的主战场而开辟第二战线,并非对汉尼拔心怀畏惧,而是在罗马,即使执政官也不能不听从元老院的命令,他无法像在西班牙那样获得完全的自主权;而且即使在意大利战胜汉尼拔,也需要渡海作战,不兵临城下,不杜绝迦太基的一切希望,罗马就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胜利;即使取得一个和约,也不能彻底动摇迦太基帝国在阿非利加的领导地位。因此,西庇阿选择迦太基本土作为自己的战场,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
前204年春,西庇阿率领大约二万五千人分乘四百艘运兵船在四十艘战船护送下自利利俾起锚向非洲进发。三天后,远征军在乌提卡城西的法里那海角安全登陆。马西尼萨立即率领两百名骑兵投奔他。此后不久,马西尼萨及其部队把迦太基的一支骑兵诱入伏击地点,然后将其彻底击溃。失去这支骑兵力量对迦太基的打击十分巨大,在新的佣兵部队成军之前,哈士多路巴虽掌握迦太基的全部军权,但已经没有机动力量干涉罗马军的行动了。于是,西庇阿开始蹂躏这个地区,从海上与陆地上围攻乌提卡,乌提卡是阿非利加仅次于迦太基的大城市,防守十分坚固,围攻四十天后,因为西法克斯已带领约五万名步兵和一万名骑兵开赴乌提卡并在罗马军近旁扎营,西庇阿只得放弃围攻。他转移到乌提卡城东一个小半岛上的冬营之中,在那里他可以威胁乌提卡与迦太基之间的交通联络。距他不远是哈士多路巴与西法克斯的营地。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对手,西庇阿采取外交策略以麻痹敌人。同时,利用夜间偷袭及火攻的战术再一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据阿庇安记载:“这样,罗马人以一个勇敢的行动,在不到一夜的短短时间内即毁灭了比他们大的多的两个营地和两支军队。罗马人阵亡者约一百人;敌人阵亡者将近三万人,此外还有二千四百名俘虏。并且,当西庇阿回转来的时候,有六百骑兵投降了他。有些战象被杀死,有些受了伤。西庇阿因这次辉煌的胜利,掳得大量的武器、金银、象牙和马匹,削弱了整个迦太基的势力。他把勇敢奖章发给他的军队,把很多战利品送往罗马。于是他开始加紧训练他的军队,预料到汉尼拔马上会从意大利回来,马戈会从利格尼亚回来的。”
此后,在另一场战斗中,马西尼萨俘虏了西法克斯。对西庇阿而言,这个军事行动对于他有莫大的价值,不仅使他可以扶助马西尼萨重登王位,而且同时也使迦太基丧失了最有价值的骑兵来源地,而使他们都为自己所用。前203年秋,迦太基人与西庇阿联系,希望开始和谈。同时,向意大利派出了急使,紧急招回汉尼拔和马戈。马戈于公元前203年由利格利亚翻越亚平宁山脉进入波河流域。在那里他被迫与四个罗马军团交战。这场战斗争夺激烈,鹿死谁手一时尚无定论。正在此时,马戈却负了伤。其部下抬起已失去战斗能力的指挥官急忙撤退。返回利格利亚。在那里马戈见到了迦太基派来的特使并接到命令要他回师非洲。他率部队登上船只,途中却因伤口恶化而死。
至于汉尼拔,阿庇安《罗马史》:“当迦太基人受到西庇阿的攻击,处于危机地位的时候,他们召汉尼拔火速回去救援他自己的祖国,并派遣他们的海军大将哈士多路巴到他那里来,以免迟延。迦太基人对他们的将军们的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的行为,是久已切身经历过拉的,他感到悲伤。并且他担心人们责难他说,这样大的一次战争是他最初向西班牙的罗马人进攻所引起的。但是他决定服从,事实上他也不得不服从。”
孟德斯鸠《罗马兴衰原因论》第五章:“由于迦太基人在西班牙、在西西里、在萨地尼亚没有一次战争不是失利的,而敌人却在不断地强大起来,因此汉尼拔不得不转入防御的战争。这一点使罗马人想到要把战争转到非洲去;于是西庇阿就在那里登陆了。他在那里取得的胜利使迦太基人不得不把汉尼拔从意大利召回来,而汉尼拔在被迫把他多次征服的土地让给罗马人的时候,他痛心得哭起来了。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汉尼拔做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伟大统帅所能做的一切;由于不能使西庇阿和他缔结和约,他就进行了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命运好像故意跟他的才能、他的经验和他的清醒的理智过不去似的。”
为了尽快让这两位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统帅会面,有很多枝节就删去了。据阿庇安记载:在汉尼拔回国途中,迦太基与罗马议和,元老院不能决定如何办,就派一些顾问官到西庇阿那里去,西庇阿在与他们协商后,根据下列条件和迦太基订立和约:马戈立即离开利格利亚,以后迦太基人不得招募雇佣兵,他们所保留的战舰不得超过三十条,他们的土地限于所谓的“腓基尼人的壕沟”,他们应当把所有的俘虏和逃兵交给罗马人,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内,付给赔款一千六百塔连特白银;马西尼萨应有马西利亚人王国以及他所能占有的西法克斯的领土。起初,迦太基与罗马的元老院都愿意接受这一和约所开列的条件,但当汉尼拔到达北后,迦太基平民因饥饿所迫,公开劫掠被风吹入迦太基港口内的罗马运输船,于是和约破坏,战争的风云再次笼罩北非大地。
西庇阿向已回到本国的马西尼萨紧急求援,马西尼萨立即率领四千名骑兵及六千名步兵赶来。前202年夏日将尽之时,西庇阿拆了他在突尼斯的营帐,沿巴格拉达斯河谷溯流而上,去那拉加拉附近与马西尼萨会合,一路上对沿途乡村肆行蹂躏。不久,汉尼拔将其营地移至扎马。这里距迦太基城有五天以上行程,位置介于迦太基城与西庇阿之间。看到敌人已经拥有如此优越的骑兵,他认识到自己胜利的希望甚微。此外,他如惯常一样派出探子搜集有关罗马军队的情报。那些探子被擒获并被带去见西庇阿。西庇阿准许他们四处察看,然后派人护送他们返回汉尼拔营地。西庇阿竟然表现得如此自信,这使汉尼拔第一次意识到他终于在与一位堪称对手的人相对抗。他派遣一名使者前去谒见西庇阿,建议与他在中立地区会晤,西庇阿应允了他的要求。传说这两位将军果真会面了。李维写道:“当他们相向定近看到对方时,顿生互相敬慕之情,两人都惊呆了一时相对无言。”显然,这一记述与两位伟人的身分是相符的。汉尼拔表示,恢复和平的时刻已经来临。他说:“稳在手中的和平总比前途未卜的胜利更理想而且更保险。和平由您自己主宰,胜利归谁则须仰赖神灵了。”但是西庇阿对汉尼拔提出的休战条件并不满意。他坚持按迦太基人先前同意过的条件议和。他问道:难道迦太基方面应该为其破坏停战而得到奖励吗?双方很快就明白已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于是,决定诉之于武器。
扎马之战是汉尼拔与西庇阿第一次交锋,正是在这一次战役中他失败了。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突然丧失了判断力,而是他没有取得绝对的驾驭战争资源的权力。由于受到饥饿的威胁,迦太基元老院三番五次催促他尽快出兵,使他没有充足的时间训练新召的民兵,更没有机会补充他那已经非常微薄的骑兵,甚至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选择作战地点。汉尼拔在意大利几乎所有胜利都依赖于骑兵的机动性和作战地点选择的主动权,现在他却不得不过分依赖他的步兵,不得不在对他的部队非常不利的地点作战了。如果西庇阿与汉尼拔的较量发生在汉尼拔的鼎盛时期,当时迦太基骑兵正在使许多罗马指挥官胆战心惊而他的步兵也能与骑兵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那么战争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伟大军事家总是在远征异国时发挥他的天才的,而在自己国土内却总是受制于政治而非军事因素,使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思来谋画战争的宏图。这可能也是民主制度的弱点,若是君主制度,那么国王在自己领土内发动战争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遗憾的是,那些需要在自己领土内发动战争的国王一般都是孱弱的,很难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扎马一战,迦太基军阵亡人数达两万,被俘者八千余人,汉尼拔逃至哈德鲁梅,然而他的军队全被歼灭。他已竭尽努力,但西庇阿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终于赢得了那天的战役,同时也赢得了整个战争,因为迦太基已经没有力量再战了。西庇阿是罗马人中的希腊人,他深受希腊文化熏陶,胸怀宽阔,有远见卓识。他的冒险精神与外交经验几可与亚历山大想匹敌。正是西庇阿的这种个性,使他能够接受完全不同于罗马传统的思想,并敢于将被大多数人视为冒险的战略构思付诸实施。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教会西庇阿如何打胜仗的恰恰正是汉尼拔。败于西庇阿之手,汉尼拔并不为自己感到耻辱,因此他努力推动和平的进程,劝迦太基人接受更加严厉的和约。
孟德斯鸠《罗马兴衰原因论》第五章:“迦太基不是从敌人而是从主人那里接受了和约的。它不得不在五十年当中付出一万塔兰特的赔款,交出人质,交出自己的船只和象,并且非得到罗马人的允许不得对任何人作战;而为了永远使迦太基感到屈辱,罗马加强了迦太基宿敌马西尼萨的力量。”斯库拉德《罗马政治》:“这位汉尼拔的征服者除了证明他在军事战略上具有天才以外,在政治方面也获得了胜利。他成功谈判一个聪明的和约,如果汉尼拔只是在意大利被击败,决不可能获得这样一个和约。他的成功应归功于罗马人民的热心和忠实的支持。”蒙森《罗马史》:“政治问题的决定,可能应归功于这两位伟大的将军。他们所提出和接受的和平条件是能作为一种公正合理的限制,一方面限制了胜利者的凶狠报复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使失败者不至于铤而走险,困兽犹斗。汉尼拔对无可避免的事情敢于接受;西庇阿在胜利之后,知道持盈保泰,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伟大的对手都是有着高贵心灵的政治天才。”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毫无疑问,虽然在当时这两个伟大人物都没有完全认清这个事实的重要性,不过从许多年后李维和波里比阿的记载上,却还是可以找得出西庇阿的心声。李维在开始叙述扎玛会战的时候,曾经这样写道:‘在夜幕低垂之前,他们将可以知道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谁将是世界的支配者——不仅是非洲,也不仅是意大利。胜利的酬劳就是整个世界。’波里比阿也说:‘对迦太基人而言,这是一个为他们自己的生命和利比亚主权的斗争;对罗马人而言,却是为了争取世界性的支配权利和优势。’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因为扎马一战决定了西地中海的支配者,接着在东地中海的未来争霸战,也就随之决定了。”
这次战争的结果:西班牙被并为罗马的两个行省。叙拉古也并入了西西里省。努米底亚过去是迦太基的保护国,但现在却成为罗马保护国。最后,迦太基也由一个强大的海洋帝国,变成了一个毫无防御能力的商业城市。罗马在地中海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个不可抗衡的地位。扎马会战是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之一:它使罗马民族越过了统一意大利的门槛,走上了支配世界的坦途。
据阿庇安《罗马史》第十一卷记载:在罗马对叙利亚国王安提阿发动战争期间,西庇阿作为罗马的使者与因迦太基政治迫害流亡于此的汉尼拔有一次在体育馆会见的时候,曾当着许多旁观者评论将才,西庇阿问汉尼拔,谁是最伟大的将军?汉尼拔回答:“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对此,西庇阿没有表示异议,因为他也是亚历山大的服膺者;但他又问汉尼拔,其次是谁?汉尼拔回答:“伊壁鲁斯的皮洛斯。”因为他认为大胆是一个将军的首要的资格;而且不可能找出两个国王比这两个国王更有冒险精神的了。听此,西庇阿有点生气了,但是他又问汉尼拔,他认为第三位是谁,指望至少第三位该是西庇阿自己。但是汉尼拔回答:“是我自己,因为当我年青的时候,我征服了西班牙,带着一支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这种事情是赫丘力士以后没有人作过的。我侵入意大利,使你们所有的人恐怖万分,破坏了你们四百个城镇,常常使你们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在整个时期中,我从迦太基既没有取得金钱,也没有取得援兵。”西庇阿因为看见他会继续对自己夸奖,他一面大笑,一面说:“汉尼拔啊,如果你没有被我打败的话,你会把自己放在什么地位呢?”汉尼拔这才看出他的嫉妒来了,回答:“我会把自己排在亚历山大之上。”汉尼拔这样坚持对自己的夸奖,但是用一个巧妙方式奉承了西庇阿,因为他暗示西庇阿曾经战胜一个比亚历山大还优越的人。这样他们两人以不愧为伟大司令官的态度,在他们的战争结束之后,抛弃了敌意。
就此,李维评论说:“这个回答展现了迦太基人无限的机巧。”的确,汉尼拔的回答是言辞的技巧,即使他没有被西庇阿打败,相信他也不会真的把自己排在亚历山大之上,他如此回答,采用的是玩笑的口吻。当然也含有一定的事实。因为亚历山大虽然取得很多的胜利,但他的对手都是平庸之辈,没有一位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将军,西庇阿战胜汉尼拔,至少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亚历山大,因此西庇阿对汉尼拔的回答深表满意。此外,扎马之战,西庇阿取得胜利,关键在于骑兵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非罗马所给予,而是取于他的敌人,他一手缔造了自己的军队,规模远小于汉尼拔离开西班牙时所率领的,但他却能使迦太基屈服,签定对罗马有利的和约。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战争意图,这一点是汉尼拔没能在对罗马的战争中得到的。至于汉尼拔说自己要不是被西庇阿击败,他就会把自己排在亚历山大之上,也不完全是夸张,因为他的军队素质不能跟亚历山大的军队相比,而他的对手又是比波斯人骁勇善战的罗马人,他实际上单枪匹马地向古代最强盛、其政治、军事基础最坚实的社团及其同盟提出了挑战,并且几乎将它摧毁,这似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从根本上看罗马是一个远较迦太基强大的国家。他在这样一种劣势中还能取得巨大的胜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且他没有从迦太基得到援助,他征服的城镇又不断地背叛,他进行战争的困难也是亚历山大没有遇到的。亚历山大不断地从国内得到增援,而且被征服地区也愿意派遣军队为他效力,他伟大是因为征服的地域辽阔,是因为他发动战争的规模宏伟,他曾在一次战役中杀死敌人三十万,俘虏人数还超过于此,这是西庇阿与汉尼拔所没法比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汉尼拔与西庇阿创造丰功伟绩更多靠的是自己之力,而亚历山大创造的丰功伟绩更多靠的是命运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