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盟军对德累斯顿的大轰炸

编译|彭华

德累斯顿是萨克森州的首府,距柏林仅200公里。在历史上,德累斯顿曾长期是萨克森王国的都城,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空袭中,德累斯顿被夷为平地,成千上万无辜平民的生命被葬送。

“把德国炸个稀烂”

1945年,对德国本土的全面进攻打响后,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阿瑟·哈里斯在对德文告中说:“我们要把德国炸个稀烂,一座接一座城市。我们将对你们越炸越猛,直到你们停止战争。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毫不留情地实现它。吕贝克、罗斯托克、科隆、埃恩登、布里曼、威廉港、杜伊斯堡、汉堡,这张名单的数量只会有增无减。”

这些话被印在无数传单的扉页上,抛撒在德国各座城市上空。哈里斯话并非说着玩,紧随几百万张纸片从天而降的,是数不清的炸弹。

很快,人们就对又一德国城市已不复存在的新闻报道已司空见惯。有媒体作过统计:宾根被毁程度高达96%,德绍达80%,开姆尼茨75%,马格德堡90%。但在这一长串被毁城市清单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数德累斯顿。

美军空袭德累斯顿

在两昼夜的持续空袭中,这颗欧洲最美丽的明珠毁于一旦,无数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群落葬身火海,其承载的绵延无数个世纪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也随之灰飞烟灭。

早在战争的最初几年,盟军首脑之间就采取“精确打击”还是“地毯轰炸”展开过激烈争论。主张精确打击的人认为,应当对敌人最薄弱的地方——工厂、电站和燃料库实施打击。

而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精确打击造威的破坏易于恢复弥补,因而主张毁灭城市。到1944-1945年间的冬天,地毯轰炸论在盟军内部占了上风。

英国空军执行的《区域轰炸指引》指出:“行动应着眼于摧垮敌国公民的斗志,尤其是产业工人。”

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举行的记者会上,英国空军发言人麦凯·格里尔松说:“首先,德累斯顿等城市是人员疏散中心;其次,也是交通枢纽,通过这些城市,既可向俄国战线方向推进,也可自西向东调动;它们的位置距俄国战线很近,可用来继续组织有效的抵抗。我认为,上述三个原因也许能对轰炸做出解释。”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格里尔松说,交通设施是主要打击目标。他补充说,空袭有助于荡平“德国人仅存的一点士气”。

在当时的德累斯顿。从苏军已占领的德国东部逃来的难民塞满了整座城市。他们害怕“俄国人的暴行”,对西方盟国有限的人道主义仍心存幻想,然而,他们最后却死在盟军的炸弹之下。

据盟军情报部门的资料,在1945年2月之前,德累斯顿有110家企业在为德军提供军需。在这些合法的军事打击目标中,有5万多人在紧张工作。这些企业既有飞机部件厂、毒气工厂、高射炮和野战炮制造厂,也有x光机厂和电机设备厂,甚至有传动器厂、电子测量仪厂和德国最大的光学企业。

“火焰风暴”

按照计划,德累斯顿轰炸应于1945年2月13日开始,打头阵的是美国空军第八航空队。但因欧洲上空天气恶劣,美国飞机无法如期参战,英国战机便充当了先锋。2月13日晚,在9架“蚊”式轰炸机引领下,796架“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倾巢出动,分成两个投弹波次,把1478吨炸弹和1182吨燃烧弹扔在德累斯顿上空。

第一波攻击由皇家空军第五集群实施。导引飞机指示的定位点是一座燃烧的足球场,所有轰炸机都要飞经该点,然后按预定航线扇形散开,并在规定时间投下炸弹。中欧时间22时14分,第一批炸弹落入市区。

三小时后第一次攻击开始,英国空军第一、第三、第五和第八集群都投入了战斗。这时天气已经转好,529架“兰开斯特”空投了1800吨炸弹,时间是在深夜1点21分和1点45分之间。

2月14日,从12点17分到12点30分,311架美国“波音B-17”轰炸机进入德累斯顿上空,在铁路编组站投下771吨炸弹。2月15日。美国飞机再次飞临德累斯顿,抛下了另外466吨炸弹。

然而,轰炸并没有就此打住。3月2日,406架B-17轰炸机在这里投下了940吨炸弹和141吨燃烧弹。4月17日,580架B-17又投下1554吨炸弹和165吨燃烧弹。

英美空军联手在德累斯顿掀起了一场“火焰风暴”。轰炸机第一波次向城市投下特制炸弹“空中雷”,为在市内投放燃烧弹创造理想条件。市内建筑“膨松”后,燃烧弹立刻倾盆而下,城里马上烈焰四起,火光冲天。

因中世纪的房屋建筑彼此黏连,只要一处起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从一个街区烧到另一个街区。无数房屋在几平方公里内同时燃烧,整个城市就变成一座规模空前的大火炉,从周围吸走所有氧气,德累斯顿简直成了一座翻腾的地狱。

盟军并非致命的“火焰风暴”的始作俑者,1940年秋德国法西斯轰炸考文垂时就采用过这种手段。阿瑟·哈里斯对考文垂的轰炸方法研究了好几个月,洞察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决定“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德累斯顿市区,猛烈的火焰如狂风一般,四处肆虐,扑碎了玻璃,熔化了铜器,大理石也变成了石灰渣。一位参与轰炸的英国空军飞行员回忆:“当时的场景让我完全震惊了,我们仿佛飞行在火的海洋上,炽热的火焰透过浓浓的烟雾闪烁着死亡的光芒。”

许多人被活活烧死,或是窒息而亡。他们中除了党卫军、纳粹党徒,更多是无辜的平民。空袭数天后,救助人员清理仍在隐隐冒烟的废墟时,时不时会触摸到已成“木乃伊”的焦尸,熔化的金属构件上的人形凹痕清晰可见。


空袭过后的德累斯顿

据德累斯顿警察局的统计,全城共有12000座大楼被烧毁,其中包括24家银行、26个座保险公司大厦、31家商行、6470家商店、640座仓库、256个交易厅、31家旅馆、63座办公楼、3家剧院、18个影院、11座大教堂、60座小教堂、50座历史文化遗址、19家医院、39所学校、1个火车机库、19艘船驳。

军事目标被毁的有:位于塔申贝格宫的指挥中心,19家军队医院,一些小的军用办公楼。工厂有近200家遭到损坏,其中136家属于严重损坏。

据英国学者底彼德·阿宾格的估计,这个城市130万居民大约有13.5万人死亡。

城市铁路设施也遭到沉重打击,交通完全瘫痪。盟军战报说,在空袭后数个星期内,德军无法靠近对军事调动至关重要的易北河铁路大桥。

争议

美国空军战史研究部门曾撰写过一篇论文,题为《1945年2月14-15日德累斯顿空袭解析》。根据美国的史料,自1944年年底起始,美军就与苏联方面对德国境内的轰炸目标和时间进行过协商,而当时苏联红军已经逼近德国边界。

《解析》的编撰者得出的结论是,对德累斯顿的轰炸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是“合法的军事目标,盟军最高指挥部和苏联方面都对此感兴趣”。

“通常来说,敌军重要设施会直接部署在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市或附近。大家都很清楚,一旦这些目标遭到攻击,许多无辜平民将被杀死,或无家可归。我在战争期司从来不认为,而且现在也不认为,生产飞机、坦克、炸弹的工厂应当饶恕,不过最好不要对平民形成威胁。

我们的任务和职责是,尽快将战争推向胜利。当敌人失去战斗意志时,我们就可以消灭他们,而轰炸能有助于摧毁敌军斗志。”

在上世纪50年代,德累斯顿轰炸的制定和参与者美国空军中将伊拉·艾克依然坚持观点。

然而,要想说服国际社会对本次空袭的认可却并非易事。美国著名作家科特·沃尼格特是德累斯顿“火焰风暴”的幸存者,他曾无不酸楚地讥讽道:“尽管空袭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对德累斯顿空袭一事几乎只字未提。其辉煌战绩战后许多年都被守口如瓶。美国人民被长期蒙蔽。”

盟军轰炸城市本来还有另一个目的,即促使德国人民起来推翻暴政。但丘吉尔当年在回忆录中写道:“由轰炸机展开的进攻并不能够削弱德国的军工生产,也不能挫伤平民的斗志。”相反却造成161个德国城市的毁灭和57万平民在空袭中死亡。

历史学家也都认为,德累斯顿并没有军事上的重要价值,而此时的德国已经濒临崩溃,德累斯顿更是毫无空防,所以此次大规模轰炸实属毫无必要。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哈特曾指出:“如果文明的捍卫者们只能以最野蛮、最原始的方式去赢得战争,岂不是对文明本身的莫大讽刺?”


空袭过后的德累斯顿

自1946年以来,每年的2月13日,整个德国东部和中部的教堂都会为德累斯顿的死难者鸣响钟声。凄楚哀婉的钟声会持续20分钟,正好与该市遭受第一空袭时的时间相同。

为挽回民间哀悼给盟国带来的负面影响,1953年2月11日,美国国务院散布消息说,是苏联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坚决要求,盟军才答应对德累斯顿进行轰炸,罪过要归苏联。

事实上,苏联并没有请求英美联军轰炸德累斯顿。在纪录片《德累斯顿悲剧》中,已解密的雅尔塔会议记录足以证明这点。

早在1944年12月,对德累斯顿的地毯轰炸计划就已出台了,并涉及到了所有轰炸细节。在盟军统帅部制定的“雷击”空袭行动中,邱吉尔就亲自把位于苏军预定占领区内的德累斯顿定为了目标。但在让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二战回忆录》中,对德累斯顿大轰炸一事竟一次都没有提及。

阿瑟·哈里斯战后在自传中证实:选择德累斯顿作为1945年2月的轰炸目标,是因当时苏联红军已迫近萨克森中心地带,雅尔塔会议又即将召开,西方盟国将和苏联共同划分欧洲版图。为了让斯大林对“盎格鲁-美利坚雷霆”印象深刻,丘吉尔需要一张大牌。

后来公开的《皇家空军内部报告》进一步证实:英国的意图是要攻击敌人的最痛处,同时在敌军已部分崩溃的情况下,避免在未来的战斗中遭遇城市攻坚战和巷战。英军顺便也可向苏联人显示一下实力:如果苏军敢轻举妄动的话,皇家空军轰炸指挥部能做什么。

老德累斯顿建筑群落的翻建在战后不久就开始了。在一片狼藉的废墟上,相继矗立起了德累斯顿歌剧院、茨温格宫——德累斯顿美术馆、著名的布吕尔露台、阿尔贝提努和另外数十座纪念建筑。可以说,位于易北河畔和老城区最重要的历史古迹,在东德时期都已重新修建了。时至目前,其他古迹仍在继续恢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