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传奇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5至16世纪,称霸欧洲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后渐渐没落,而欧洲新兴的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均对西班牙领土虎视眈眈。

16世纪末~17世纪,西班牙受到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国内经济落后,国势日衰。

18世纪初,殖民主义者争夺殖民地已发展到了发狂的程度。法国在印度占据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在北美,除继续加强在加拿大的殖民统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广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如此多殖民地,使得国王路易十四狂妄起来,在国内大兴土木,包括修建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殿、开辟巨大的园林,以穷奢极欲来显示他的无限权威;不容法国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国只能有“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对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图扩张领土,其目标是:在法国的东北向外发展,以便取得易于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个王公置于西班牙王位,以扩大法国力量并控制西班牙海外殖民地。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没有子嗣承继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继承(查理二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旁系,路易十四内弟)。由于法国外交的积极活动,查理二世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腓力普,路易十四兴高采烈。这引起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满,他们认为西班牙王位应该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大公查理(即后来的查理六世)继承,因此他们积极寻找同盟,以其对法宣战,并夺回西班牙王位。因为,当时西班牙除其本土外,还有意大利大部分、西属尼德兰(比利时和荷兰),以及遍布美洲、亚洲、非洲的辽阔土地。这就是说,法国得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殖民利益。正因为如此,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群起反对,他们结成同盟,决定对法作战。这场战争敌对双方各自与友好国家结成同盟,形成了两派阵营。

法国与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及数个德意志邦国、萨伏依组成同盟。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则与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葡萄牙以及数个德意志小邦国及大部份意大利城邦组成反法同盟。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二世(又称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后无嗣。生前曾立遗嘱,将王位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腓力,但规定法、西不得合并。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企图让次子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王位。

1700年,英、法、荷、奥等国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或最主要的则是诸列强借王位继承问题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殖民地大掠夺,并且主要斗争矛头指向的是法国。

1701年,法王宣布腓力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五世(1700~1764在位),同时侵犯西班牙领地尼德兰。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因而与荷兰结成反法联盟支持奥地利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王位。先后加盟的还有普鲁士、德意志诸侯国、葡萄牙和萨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科隆等选帝侯国等则与法国结盟。

1701年,法国、奥地利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

1701年3月,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主要战场在意大利、尼德兰、德意志和西班牙。

1701年,英国、荷兰在海牙缔结所谓“大同盟”,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成同盟。

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

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对法国宣战。

1702年—1704年,双方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面上不断发生战事。

1702年夏季,法军进逼莱茵河,但却几乎被约翰·丘吉尔所统率的英荷联军包抄,只得撤退。

1702年9月,法国与巴伐利亚盟军再攻莱茵河,成功突破防线,进逼奥地利。

1702年10月23日,西班牙舰队在维哥湾海战里被英荷联合舰队歼灭。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奥克斯塔特打败西班牙、法国军队。

1704年,英国海军攻占西班牙南面直布罗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胁。

1704年8月13日,奥英盟军在萨伏依的欧根亲王与约翰·丘吉尔统率下,集中兵力,在豪什塔特附近攻破法巴联军,巴伐利亚防线崩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只得退出战争。

1704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爆发了拥护奥地利查理大公的起义,奥地利力量伸延到西班牙巴伦西亚、阿拉贡地区,高尔韦伯爵H.马絮也从葡萄牙进入萨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马德里。

1706年,都灵战役和拉米伊战役。

1706年7月2日,奥地利查理大公进驻马德里。

1706年9月17日,萨伏依欧根亲王叶夫根尼再度统领奥军在意大利都灵近郊大败法军,法军只得退回本国。同年,法军在荷兰拉米利地区又被反法同盟所败,弗兰伦德地区被反法同盟所夺。战事发展至此,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

1707年4月25日,法军在西班牙阿尔曼萨打败高尔韦部队,占领巴伦西亚、穆尔西亚、阿拉贡地区,腓力五世实际上统治了西班牙广大地区。

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土伦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

1708年,奥德纳尔德战役,法军被迫退出战场。

1709年7月11日,尼德兰马尔普拉凯决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

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战事发展至1710年,反法盟军虽然有着兵力上的优势(盟军共有16万人,法军只有7.5万人),但却不再主动进攻法国。这是因为反法同盟主力英国鉴于俄国于同期的大北方战争(1700年- 1721年)中获胜,为防俄国从此称霸北欧,必须赶快对法停战,以抽身制衡俄国。因此英国开始独自与法国进行和谈,停止对法国战事。而由于英国态度的转变,反法同盟各国都停止了主动进攻,逐渐与法国停战。

1710年,奥地利查理大公再次进入马德里,法国将军旺多姆公爵L.-J.波旁和腓力五世的联军在比利亚维西奥萨挫败查理大公部队。

1711年,战局又转为有利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去世,奥地利查理大公即位,是为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这使得查理六世对西班牙王位要求的合理性降低。英国也改变了态度,不再支持奥地利查理大公获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

1713年 4月,荷兰也怕查理大公势力过大对己不利,遂于荷兰乌得勒支与法、西签订乌得勒支条约,1714年又签订《拉施塔特和约》。腓力五世被承认为西班牙国王。

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法国不再称霸欧洲,英国加强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势力。

1715年,路易十五继承王位,法国国力进一步衰竭,年年入不敷出,岁岁国债增加,专制统治最后不得不走向崩溃,巴黎人民越来越觉醒,一场起义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部分领地划归英国,将阿卡迪亚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将它改名为新斯科舍。法国承认了英国对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地区的权利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地方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洛林军队。哈布斯堡王朝把意大利大部分领土(撒丁岛、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托斯卡纳一部分)、整个比利时、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地区部分领土(弗赖堡)并入自己的领地。西西里岛归属萨伏依。英国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罗陀外,还有梅诺卡岛一部分。根据和约,法国腓力五世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王位为条件,并规定法西两国不能合并。同时由于在战争中法国屡遭失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财政亏空,民不聊生,国力大为削弱,盛极一时的法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挽救了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神圣罗马帝国本已变得四分五裂,趋向灭亡),使得帝国内各邦国独立气焰稍为减少。而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国普鲁士则藉由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行动,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那儿取得了王国地位,从此踏上强国之路。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削弱了法国欧洲霸主地位,英国夺取大量法国海外殖民地,巩固了海上优势,从而走上海上殖民帝国之路。17世纪末18世纪初,火器取得重大发展,刺刀的发明,燧发滑膛枪代替了火绳枪,使火枪完全取代了长矛,使用火枪的步兵横队战术代替了火枪-长矛方队战术。火炮开始采用爆炸弹和霰弹,大大增强了杀伤力,采用了弹性悬挂的四轮马车提高了部队后勤补给的效率,交战各方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和频繁要塞攻防战。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淘汰了三十年战争后所沿用的火枪及长矛方阵战术,以攻击力更强大的持燧发滑膛枪的步兵横队战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