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李秀成的忠与不忠
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是历史上的一个“问题人物”。围绕他在被俘后到底有没有投降湘军的疑问,一百多年来始终存在着极大争议。而要想确切回答李秀成“忠”与“不忠”的问题,还得从他本人的“忠”字谈起。
李秀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太平天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从普通士兵到统军主帅,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太平天国立下过卓越的功勋。但李秀成也犯过大错。他被俘后,在囚室里写下的洋洋数万言《李秀成自述》,就是引发后世巨大争议的导火索。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始末,总结了造成太平天国毁灭的十大原因。他赞美了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指出湘军招降太平军的十大要领。他还提出愿以“罪将”之身,出面为清军招降太平军余部。只不过,这是一部被曾国藩大肆删改过的《自述》,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它是否应该成为判断李秀成到底是真投降还是行诈降之计的依据呢?
其实,只凭一时一事、一件不完整的证据来整体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未必客观,也未必全面。把李秀成设想成完美无缺的英雄或寡廉鲜耻的叛徒都未免过于简单化。历史上那个有血有肉、真实的李秀成,未必就是文人们所刻意美化或丑化的李秀成。对他的认识,或许还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开始。“忠不忠看行动”
李秀成(1823-1864),原名李以文,广西藤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851参加太平军。由于在作战中屡立战功,李秀成很得东王杨秀清的赏识。天京事变前,李秀成已升任地官副丞相,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已开始崭露头角。1858年天王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为太平天国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共同主持军政大计。同年9月,李秀成、陈玉成合力大败清军,击溃江北大营,后来又在安徽三河镇配合陈玉成全歼湘军李续宾部。1859年冬,因军功卓著而被洪秀全封为忠王。此时,清军江南大营重围天京,忠王李秀成再次施展才华,制定“围魏救赵”的策略,于1860年春领军连下安徽广德、浙江安吉等地,一举攻下杭州。当清军江南大营分兵救援时,李秀成又率领太平军间道驰还,分进合击,再破江南大营,并乘胜东下,连续攻占了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地,建立了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局面。除擅长打仗外,李秀成对于发展地方经济也是一把好手。建立苏福省后,李秀成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农民减免赋税,恢复农业生产,提倡城乡交易,减轻各路关税,使治下的苏南地区人烟密集、百货聚集,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1862-1863年苏福省的生丝出口量,竟然超过了战前和平时期的水平。
1861年初,陈玉成和李秀成按计划相约会攻武汉。但由于李秀成此时锐意经营江浙,进兵迟缓,导致两军未能按时会师,军事上一向雷厉风行的李秀成此举却铸成军事大错。后来,李秀成又与侍王李世贤合力进军浙江,同年年底攻占包括杭州在内的浙江大部分府县,使太平军的苏浙占领区连成一片。1862年1月,李秀成由苏杭再攻上海,与李鸿章的淮军及英法洋枪队反复激战,一度攻到上海城下。无奈由于外国列强的插手,导致进攻上海失败。
1862年6月,卷土重来的清军围攻天京,李秀成率军十多万回救,与两万湘军大战四十多天,屡战失利。李秀成往来天京、苏州之间,几乎成了救火队长,哪里告急就赶到哪里,但因三面受敌,故而疲于奔命,兵力折损大半。无奈之下,李秀成带领剩余的太平军进入天京城内,弹尽粮绝,成困守待毙之势。到1863年冬天,李秀成经营了三年多的苏州也被李鸿章攻破,湘军重围下的天京城内粮草已完全断绝。然而,此时天京城内被洪秀全乱封的两千七百多个王爷却仍在争权夺利,把好端端的一个太平天国搞得乌烟瘴气。而此时的战争局势已极度危急。为此,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放弃天京,向江西、湖北转移的意见。洪秀全听后竟勃然大怒,荒谬地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做天下独一无二的真主,何惧之有?朕的铁桶江山,你不扶,有人扶,你说无兵,朕的天兵天将比长江水多,曾国藩等清妖有什么可怕呢!”但事实上天父上帝、天兄耶稣是救不了洪秀全,也救不了太平天国的。由于长期以野草充饥,在恐惧与绝望的双重折磨下,洪秀全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于1864年6月1日病逝于天王府中。7月19日,曾国荃即率湘军攻破天京。
李秀成在天京城破之时,不顾自己家中的老母和妻儿,带领一千多人,保护幼天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从太平门冲出。出城后,李秀成执意让幼天王先走,自己断后。由于李秀成在出城时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所乘马匹脚力不济,出城后不久便与太平军大队走散,迷失在南京郊外的一个荒山破庙里。两天后,当地的几个饥民发现了落难的李秀成,他们瓜分了李秀成的财物,并向湘军告密,李秀成遂不幸被俘。
忠王之死
事实上,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前后仅有16天。李秀成被俘当日,湘军首领曾国荃就下令对他施以酷刑,以刀锥割其臀股,顿时血流如注,但李秀成“殊不动”,泰然自若。眼见酷刑未能将李秀成降服,狡猾的敌人想出了攻心的计策。当晚,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与李秀成进行长谈,此举果然奏效。在长谈中,李秀成将太平天国最终的败亡解释为“数尽国崩”,并将1861年错失解救安庆的良机解释为“天意”。他根据天上的星象,预言洋人在十余年后必成大患。而当被问到“你还有何打算”时,李秀成毫不犹豫地答道:“死耳”,显示出他已有必死的思想准备。三天后,清军特制了一个大木笼,将李秀成囚禁其中。7月28日下午,曾国藩赶到南京,随即亲自审讯李秀成。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没有对李秀成动刑,而是展开了攻心战。曾国藩的攻心策略果然收到了奇效,李秀成不久便表示自愿书写供词。于是,从7月30日起,历时九天,李秀成在囚笼中亲笔写下了洋洋数万字的《自述》供词。该供词虽然文理略欠通达,但李秀成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始末,还认真检讨了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并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思。在检讨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时,李秀成时常抱怨天王“不信外臣”、“不问政事”、“不用贤才”、“立政无章”,又自叹自己“一生屈错,未遇明良”。言语虽然偏激,但也是有感而发,是他痛定思痛之后一种真实心态的自然流露。
在该《自述》中,李秀成除细数太平天国的成败和自己的不幸外,还提出愿以“罪将”之身,出面为曾国藩招降太平军的余部,明显流露出献媚乞降之意。他在《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今自愿所呈此书,实见中堂(指曾国藩)之恩情厚义,中丞(指曾国荃)恩容,佩服良谋,我深足愿。”这段话明显表现出他已对太平天国彻底绝望,而似乎对曾国藩还抱有幻想。如此一来,李秀成在此前后的表现简直可说是判若两人。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曾国藩是否对李秀成表达过安抚之意,或者是有过什么暗示或许诺,让李秀成感到曾国藩对他有“恩情厚义”,使他心存幻想。李秀成在《自述》中又为何流露出乞降求生的意思,其动机是什么,这也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也许李秀成知道自己活下去的希望极为渺茫,他之所以流露出求生的欲望,更多的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李秀成虽然身经百战、叱咤风云,如今却英雄末路,束手就擒。他虽然不是怕死之辈,此刻却表现出有些贪生。毕竟每个人在求生的欲望面前,都难免会流露出一些反常、复杂的心态。而经验老辣的曾国藩正是利用了李秀成的这种心理变化,抓住其性格中的弱点,使李秀成为其所用,让事态沿着自己设计的思路发展。
而实际上,早在初审李秀成之后,曾国藩就有了将李秀成就地处决的念头。曾国藩在第二天写给儿子的信中说:“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杀之。”不过,尽管早就动了杀机,老奸巨猾的曾国藩此刻却仍然不露声色,抓住李秀成在绝望中的复杂心理,如愿以偿地骗取了李秀成的供词。事后,他又将《自述》的供词大加删改,凡是吹捧自己的话一字不动,对自己不利的段落则肆意加以删改甚至撕毁,把自己粉饰成一个正人君子。在这件事上,曾国藩手段卑劣,他既欺骗了李秀成,又欺骗了清廷。
8月6日夜,曾国藩第二次审问李秀成。次日傍晚,李秀成刚刚赶写出的《自述》还墨迹未干,就被曾国藩下令处死,时年42岁。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曾国藩将李秀成斩首后,把其首级传示各省,尸体则用棺材装殓掩埋。但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曾国藩却又谎称将李秀成“凌迟处死”。
但事实上,曾国藩此时处死李秀成,已违背了清政府的旨意。早在李秀成被杀的前6天(8月1日),朝廷就已下旨让曾国藩将李秀成押解来京。对于自己先斩后奏的行为,曾国藩狡辩说,上谕先被驿站误投到安庆,等转到南京时,李秀成已被处死。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急于将李秀成置之死地呢?很显然,他心里有鬼。曾国藩心里清楚,一旦李秀成被押解到京城,他们兄弟二人欺瞒朝廷的一些事情,如曾国荃洗劫天京中饱私囊的真相、李秀成被俘真相、曾国藩对其诱骗的经过,以及李秀成劝诱曾国藩反清称帝的事,统统都会暴露。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这个活口。所以,李秀成的死便是注定的了。
忠王不“忠”吗?
从前面所述功绩来看,李秀成当之无愧是一位文武兼备、颇有谋略的杰出将领。他作战机智勇敢,战功卓著,受封为忠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支柱之一。然而,他却不时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和掣肘,还被迫将老母在内的家眷留在天京城内作为人质。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在太平天国大势已去的时候,李秀成还依旧对天王忠心耿耿,忍辱负重,苦撑残局,直到天京城被攻陷时他还不顾自己老母和家人的安危,亲自保护幼天王突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尽心而救天王这点骨血,是尽我愚忠而为”。从李秀成被俘之前的所作所为看,他的确做到了殚精竭虑,铁胆忠心,报效天国,是对得起“忠王”这个封号的。
盘点在太平天国因兵败被俘的重要将领中,英王陈玉成视死如归,翼王石达开舍身以全三军,都死得十分壮烈,都是没有瑕疵的英雄。而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对天王和幼天王也是一片愚忠,只是余忠未尽。在李秀成身陷囹圄后,他判断幼天王洪天贵福很可能已经被杀了。他认为在“国破君亡”的前提下,自己的效忠对象已失,“我为此事”并非不忠。因此,正是在天命思想的指导下,李秀成才放弃了一片愚忠而向清军“降服”的。所以,这样一位曾为太平天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在被俘后不久便写出了数万字的《自述》“乞降求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李秀成所著的这部《自述》,与其说它是降书,倒不如说它是遗书。在洋洋数万言里,他回顾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总结了经验教训。但现存这部《自述》的稿本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却被证明是一个残本,卷中被删改多处,卷末的大部分内容显然已被曾国藩撕毁。据此,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大胆推测,曾国藩之所以不肯将李秀成《自述》原稿公布,并蓄意破坏其文稿,必有不可告人之处。
那么,被撕毁的部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罗尔纲先生认为,曾国藩之所以对《自述》第74页以后的内容进行大量删改,很可能是李秀成在这部分内容中写进了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取清朝而代之的话。而若果真如此,那么这部《自述》就不仅是李秀成的乞降书了,因为它同时也是对曾国藩的“劝降书”。从李秀成写完《自述》当晚即被杀害的情节看,曾国藩急于杀人灭口,一定事出有因。所以,故事也只能以李秀成的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