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传奇
来源:康子书馆
公元1487年,年仅41岁的明宪宗朱见深去世,留给17岁的太子朱祐樘一个朝政混乱,国力凋敝的江山。
在这个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的千疮百孔的舞台上,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王朝得到了一次中兴的机会。或许“弘治中兴”没有秦皇汉武时的恢宏气魄,没有贞观之治的万人瞩目,甚至没有封建王朝没落之时的康乾盛世那样为人知晓,但我却认为,那场处于王朝中叶的变革的确值得我们去铭刻,因为那是由一位传奇皇帝领导的一场传奇的变革,它为那万马齐喑的时代增添了一丝生机,它让腐朽的明王朝绽放了青春。
明孝宗朱祐樘,明王朝第九位皇帝,母亲纪氏,为一名负责皇家典籍的宫女。孝宗皇帝是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出生的;在认了他的父亲宪宗后,他的母亲便猝然离世;他的太子之位曾一度受到威胁;他只有张皇后一位伴侣,一生与之过着恩爱的生活;他勤政爱民,满怀治国之志,却又英年早卒,空留无尽遗憾。历史已走过了五百多年,在这位传奇却又略带悲剧色彩的皇帝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明宫变故
公元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与蒙古瓦剌部展开激战,几乎全军覆没,皇帝英宗被俘。随后瓦剌铁骑“兵锋甚锐,明军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不久,蒙古前锋直指京师,北京危在旦夕。
为了保卫首都,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即位,号召全国上下抗击瓦剌的侵掠。最终蒙古战败,北京解围,英宗皇帝也被放回。
可一山不容二虎,代宗朱祁钰既已即位称帝,英宗只能被奉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之中。同时,英宗太子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正是这一变故,为日后的夺门之变与弘治中兴埋下了伏笔。朱见深被废为藩王后,被迫迁出东宫,与母亲住在一起。小孩无知,有母亲的陪伴日子还不算凄苦。后来他的母亲回宫照顾太上皇,太后便派了一名宫女万氏照顾年幼的沂王。
景泰皇帝(明代宗)当政的那段岁月是朱见深最为恐怖的时光,他身处帝位之争的风波当中,每天都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这段时光里,他唯一可信任可依靠的人便是万氏。
公元1456年,部分臣僚趁景泰皇帝病重之时拥立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朱见深被再次立为太子,他重见阳光,结束了那暗无天日的幼年经历。在幼年岁月里,他对一直照顾他的万氏十分感激,竟然产生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虽然万氏比他大十九岁,但他甘愿用一生的时光去报答万氏给予他的恩惠。
英宗逝世后,朱见深成为了主宰天下的大明皇帝。他没有因自己身份的提高而抛弃万氏,反而对她恩爱有加。为了替万氏出气,他甚至废黜了皇后吴氏。而得到皇帝宠爱的万氏一心想为宪宗生个儿子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然对宪宗的私生活严加限制,阻止他与其他嫔妃交往,最后虽然生了宪宗的长子,但皇子没多久便去世了。极度伤心的万氏更是严加限制宪宗的行为,竟多次丧心病狂地将其他后妃的孩子打掉。在这样的环境下,后妃柏氏竟然在严密监视下漏网,生下了皇子朱祐极。久无皇子的宪宗皇帝欣喜若狂,本想举国同庆,但害怕万氏伤心,只在宫中庆贺一番了事。可是不久,活泼可爱的太子朱祐极与他的母亲柏氏先后暴死于宫中,大臣虽猜想可能与万氏有关,但宪宗却不愿追查,此事遂不了了之。就这样,宪宗皇帝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孩子,这自然让很多大臣产生了对国本的担忧,甚至有的大臣专门上书皇帝提醒他注意。宪宗皇帝嘴上回答这是朕的私事,心里却也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二,出生时的悲与喜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万贵妃一如从前那样限制宪宗皇帝与其他嫔妃交往,宪宗皇帝依旧没有子嗣。
时已深秋,寒风瑟瑟,落叶飘零,让人感到一阵阵凉意。宪宗皇帝触景生情,忽然生出迟暮之感。望着镜中自己日渐衰老消瘦的面容,看到两鬓已生出的白发,他不禁感慨地叹道:“老之将至,而今膝下无子。”服侍左右的太监张敏,见四下无人,突然跪下口称死罪,他告诉郁郁寡欢的皇帝:“陛下已有儿子,今年已经六岁了。”宪宗皇帝顿时莫名其妙,急切催问张敏这是怎么回事,张敏在皇帝关切的目光下说出了宪宗皇帝第三子出生的秘密。
成化初年,因社会矛盾激化,广西少数民族爆发了起义,明政府派兵进剿,将起义镇压了下去。在一次作战中,明军俘获了一名瑶族姑娘,并把她带到了宫中,这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氏。纪氏因为年轻漂亮,且聪明伶俐,被授予了“女史”之职,掌管皇家典藏书籍。一天宪宗皇帝去浏览文典,偶尔见到了纪氏,就随便问了几个问题。纪氏回答得体大度,加之口齿清晰,引起宪宗注意。宪宗见纪氏模样标致,很是喜欢,遂与她发生了男女之私。就是那次偶然,纪氏竟怀有了身孕。万贵妃很快就得知了消息,派心腹宫女将孩子打掉。皇帝无子,宫里宫外都很关注,希望皇帝能早日有个儿子,宫女也不例外。所以这名宫女就回报万贵妃纪氏并未怀孕,而是得了一种病。万氏信以为真,为了避免宪宗与纪氏再接触,她将纪氏迁到收容年老有病宫女的安乐堂居住。
成化六年七月,纪氏在安乐堂产下一子,这就是日后大明王朝的第九位皇帝–朱祐樘。万氏闻讯,急忙派太监张敏前去把孩子溺死,可张敏心生怜悯不忍下手,竟与纪氏一起将孩子保护下来。万贵妃虽然耳目众多,但这事还是被瞒了下来。废后吴氏恼怒万氏专宠,也暗中与纪氏一起抚育这个孩子。就这样,朱祐樘足不出户地长到了六岁。
宪宗皇帝听张敏说完后,马上叫来司礼太监怀恩作证。证明无误后,宪宗简直惊呆了。这突然的喜讯让久无子嗣的皇帝激动地半晌说不出话来。回过神后,宪宗马上去西宫与皇子见面。
纪氏面对这一切,心里喜忧参半。自己多年的含辛茹苦,不就为了儿子的今天吗。她抱着自己的儿子,爱抚着他的头,告诉年幼的儿子:“孩子,你去吧。你这一去,娘就活不成了。你见到的穿黄袍有胡须的人,就是你的父亲。”年幼的皇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就被太监抱着去见宪宗。刚见到宪宗,孩子便挣脱了太监的手,跑着投入了宪宗皇帝的怀抱。宪宗抱着他,见他长发披地,目光炯炯,抚视良久,连声说道:“像我,像我,是我的儿子!”顿时泪如雨下。宪宗马上让太监去内阁向各位大臣通报,盼了多少年了,自己终于有了儿子!
深秋的宫殿一改往日的凄冷,大臣们接到喜讯后,一起来向皇帝祝贺。皇帝命理礼部为皇子取名,大臣商量后,取名为祐樘。同时纪氏也迁居永寿宫,不久晋为淑妃。朝堂内外,都为皇帝有了儿子而高兴。
可万贵妃却整日哭泣,见到皇帝多次召见纪氏,心中妒火更是难以平息。没有多久,淑妃纪氏竟然暴病身亡,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这是第二位暴死的皇妃了,大臣们虽然怀疑此事与万妃有关,但见皇帝无意追查,便不好再提。年幼的皇子刚刚见到了父亲,却永远的失去了母亲,着实令人唏嘘不已。淑妃纪氏被宪宗厚葬,并加以“恭恪庄僖淑妃”的称号。不久,朱祐樘被立为太子。
三,少年经历
朱祐樘被立为太子之后,因有前太子朱祐极的前车之鉴,深知宫中隐晦的宪宗母亲太后周氏,害怕太子有闪失,便将太子接来与自己同住,居于仁寿宫中,命人专门保护,且对太子日常饮食等严加查看。
有天万氏心血来潮,请太子去她那里吃饭。太后不好回绝,只好反复叮嘱自己的孙子,叫他别随便吃那里的东西。太子点头,他本来就是在秘密环境下长大的,从不轻易相信任何人,加上太后叮嘱,警惕性更高。万氏请他吃点心,太子便说已经吃饱,万氏请他喝汤,太子直言不讳,害怕有毒。万氏虽然气恼,可终无可奈何。
万贵妃非常讨厌太子,害怕他将来报复自己,便放宽了对宪宗的限制,想让宪宗其他儿子取代朱祐樘的东宫之位。果然,宪宗又有了十多个儿子。在万氏的挑拨下,宪宗皇帝对换皇太子一事竟然默许了,这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他们本来就对万氏祸害后宫,限制皇帝的行为极为不满,见万氏又在打太子的注意,都联名上书请求皇帝三思。正好泰山发生了地震,很多大臣告诉皇帝泰山是东宫的象征,泰山震动乃是上天预警,太子不可轻动!宪宗在大臣们极力反对之下,断了换太子的念头。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与人争吵,痰堵喉咙,顿时气绝身亡。宪宗皇帝在料理了她的后事之后,终日郁郁寡欢,不住长叹:“万妃去了,朕也该去了。”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失去了对任何事物的兴趣。这一年的八月,宪宗皇帝也随万氏而去。
纵观宪宗一生,经历了很多变故。在他为政初期尚能用人唯贤,并为于谦等人恢复名誉,还给了他那死后被废为亲王的叔叔景泰帝以皇帝的尊号。但他中无治国之志,不久便宠信宦官,设立西厂,致使朝纲败坏,民怨四起。他与万氏的爱情不能被当时人接受,即使是现在也令很多人感到困惑。或许我们理解不了他为何专宠年龄足够做他母亲的万氏,但是我们依然感动于他对终生陪伴他的万氏的真心,他对她做到了仁至义尽,即使万氏杀害他的后妃与儿子,他也选择原谅,最后终于随她而去。也许他不是一位好皇帝,但的确是位好人。
宪宗去世后,太子朱祐樘继位,改元弘治,开始君临天下,这就是明孝宗。孝宗即位后,并没有向人们想象的那样对万氏党羽展开报复行动,他以宽容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爱戴,孝宗皇帝给母亲加了皇后的称号,迁葬十三陵。每每思念与母亲一起相依为命的时光,想到母亲为了自己曾受到的苦,孝宗皇帝总是暗自流泪,他多次派人查询母亲的宗族,可都石沉大海。最终孝宗皇帝在母亲来京途中逗留过的桂林设立祠堂,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哀思。
四,“理性”治国
孝宗即位后,对宪宗时期留下的奸佞冗员系数罢免,情节严重者逮捕治罪,朝政为之清明,天下为之一振。
孝宗皇帝还对宦官严加限制,即使是东厂特务机构也只能小心行事,用刑宽松,不敢滥杀无辜,终孝宗一朝,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
孝宗皇帝用人唯贤,勤于政务,每日两次视朝,自身也极为谦虚,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这也是他最大的长处。在孝宗即位之前,徐溥已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并兼任礼部尚书,后来任首辅大臣。他与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同心协力,贡献很大。徐溥在内阁辅政达十二年之久,为人宽厚,经常为一些有能力但细枝末节处有缺点的官员在皇帝面前打掩护,使皇帝不致在盛怒之下做出错误决定。孝宗皇帝对此很是赞赏。后来徐溥致仕,刘健接任,他与李东阳,谢迁一同辅政,很受群臣拥护。当时人们称赞他们:“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认为他们是弘治朝的贤臣。
孝宗皇帝为人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朝鲜使臣曾称赞孝宗皇帝:“(孝宗)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
尤为可贵的是,孝宗皇帝用情专一,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位妻子,并与她相伴相随,始终不渝。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援引百度百科朱祐樘词条)纵观中国历史,能与一人相伴相随始终不渝的皇帝,也仅仅只有孝宗皇帝朱佑樘一人。
总之,孝宗皇帝使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宦官,勤于政务,倡导节约,与民休息。久积的社会矛盾得到很大缓解,百姓富足,国库充实,这一盛世被后人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皇帝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照,于弘治五年被立为太子,次子朱厚炜,三岁时亡故。孝宗皇帝自幼体弱多病,加上整日忙于政务,高负荷的工作终于压垮了他的身体。孝宗三十六岁时患上了重病,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召见内阁诸臣交代后事。面对哭泣的幼子与大臣,孝宗皇帝轻叹一声:“生死有命,岂可强求。今日与卿等诀别,有话相托。太子生性聪明,但幼稚好玩。朕希望你们能尽力辅佐。”重臣叩首答道:“臣等定不负重托。”孝宗皇帝拉着刘健的手,望着幼子,苍白的脸上浮出笑意:“如此,朕心可安了。”他将太子与朝政托付于首辅刘健,希望他们尽心辅佐太子,让明朝重焕生机。
再望一眼他曾尽心治理的大明王朝,挂念着刚刚起色的治国大业,孝宗皇帝带着无尽遗憾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这样评价孝宗皇帝:“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是啊,作为一名皇帝,他勤政爱民,作为一名普通人,他性格纯朴,和善待人。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孝宗皇帝都达到了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