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日本为什么会允许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军校学习?
文:Mer86
其实甲午战争之后,国内并没有立即掀起赴日留学浪潮。因为当时清政府的策略是“联俄拒日”。也就是联合沙俄,压制新崛起的日本。故而在1895~1897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几乎没什么实际性的官方交流。
这种僵局,一直到1898年才打破。
1898年,清政府搞维新变法,日本是维新变法的模板之一,双方关系这才有所缓和。
也就是在此期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与清政府达成交换协议: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资助两百名中国留学生为条件,换取日本在福建修筑铁路的权益。这才开启了中国人到日本留学的序幕。比如蔡锷就是在这之后(1899年),得以去到东京大同高等学校留学。
不过1898~1900年间,也仅仅只是开启了序幕而已。当时并没有形成留学浪潮。
中国学生旅日浪潮,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才形成的。比如我们现在比较熟知的民国名人。
陈独秀、王国维(1901年分别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物理学校)
廖仲恺(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读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
蒋百里、许崇智、吴光新、张校准(1903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同期的还有第二次留学的蔡锷)
鲁迅(1904年赴日学医,后弃医从文)
蒋介石(1906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阎锡山、姜登选、韩麟春、孙传芳、唐继尧、赵恒惕、李烈钧、程潜(1907年份两批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徐树铮(1908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杨宇霆、方鼎英、张辉瓒(1909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李大钊(1913年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
张群、何应钦、朱绍良(1914年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
便都是在这之后才去到日本留学的。
那么,为什么1901年之后,日本愿意接受这么多的中国留学生?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日俄矛盾加剧,日本希望通过改善与清政府的关系,达到“联华抗俄”的目的。
众所周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不仅派兵参加了对天津、北京方面的战役,还单独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
《辛丑条约》签订后,联军陆续撤走,而占领东三省的俄军却不撤。
对此,不仅清政府抗议,日本也抗议。因为俄军虎踞于东三省,既威胁了北京,也威胁到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
然而,日本的抗议,沙俄置之不理。以御前大臣别佐勃拉佐夫、内务大臣普列维、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为代表的沙俄高层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是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对手。这些人主张,沙俄要对日本强硬,先拿下朝鲜半岛,再殖民日本。后来日本方面对抗议和谈判不抱幻想,便转而到了武力对抗方向。
而当时的形势是沙俄强,日本弱。尽管日本背后有英美的支持,但英美不出兵,只在背后提供暗中扶持。因而这一时间,日本便希望与清政府搞好关系。
毕竟此一役,日本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输了,就满盘皆输。明治维新三十年的成果,会化为泡影。日俄战争又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中日关系稀烂,这仗会很难打。
第二,日本希望通过留学教育,培养中国国内的亲日派,继而控制中国。
甲午战争后,甚至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都不高。当时的西方列强,虽然认可日本是非白人国家里,比较文明的国家,但它们并不认可日本属于“列强”。(西方认可日本是列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的不认可,再加上日本经济孱弱,各个行业都被西方国家卡脖子。这就使得日本在二战以前,一直对白人世界抱有敌意。希望尽快摆脱困状。
那么,日本要怎么摆脱困状呢?
答案当然是在中国身上下功夫了。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四亿多。如果日本控制了中国,自然就摆脱了列强的束缚。可在控制中国的问题上,列强先入为主,早就控制了清政府。于是,日本就只能在中国年轻人身上下功夫。
在当时的日本国内,流行一种叫“大亚细亚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简单点说,就是明面上通过联合清政府、朝鲜、越南等传统中华文化圈国家与日本抱团,与白人世界对抗。
暗地里,慢慢影响中国、朝鲜等国家,让日本成为这一地区的霸主。
我们知道,庚子赔款,清政府和后来的民国政府并没有全额赔付。美、英等国在1908年以后,都以资助中国孩子留学的名义,返还了一部分庚款,借以达到通过留学教育,培养中国的亲美派和亲英派。然而这个把戏,日本早就玩了。
比如蒋介石当年就读日本振武军校时,每月有13块日元的生活补助,其中10日元为清政府补贴,另外3元则是日本政府的补贴。
拿中国人的钱,补贴中国留学生。这本就不是什么高明把戏。很多国家都玩过。现在很多国家也在玩。现在一些人,提到“庚款助学”,就对美国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真的有够逗的。
日本的这一招,效果很明显。
它比西方列强晚侵略中国六十年,但截止至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在中国影响力,并不比英美弱多少。比之俄、法,影响力还要大不少。堪称是后来居上,把民国的各个层级渗透了个干干净净。
第三,日本不让中国学生进入江田岛海军兵学校、陆军大学等重点院校学习。中国学生学不到核心技术。
自1901年开启留学日本的浪潮后,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是在日本的速成学校就读。这种速成学校,搁在今天,就相当于公办技校。学生也就学个一技之长而已,学不到高精尖知识。
就算是早稻田大学这种高等学府,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科学知识都是一样的。日本可以学,欧美也可以学。这些日本的速成学校、大学,与其说是向中国学生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利用日本的地理优势(离中国近),从欧美手上挖生源,赚中国人的钱,提振日本培训产业发展。
赴日学习军事的中国学生的境遇也差不多。
当时赴日学习军事的学生,称为“武备生”。
他们在赴日之后,首先要进入成城学校接受预备教育(后来改名在振武学校)。结业之后再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在日军的各个联队接受一年的实习。
实习期满,再进入士官学校,念一年半的后期教育。结业之后,以“见习士官”的身份下联队实习半年。实习期满,正式毕业。
兜怎么一大圈,学这么长的时间才毕业,至少也是个上尉连长级别吧?
想多了,仅仅只是少尉排长而已。想想看,仅仅只是排长教育课程,中国学生能学到什么军事方面的核心知识?
如果要学核心军事理论,还要读,要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但很可惜,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结业后,就不能再读了。
当时的清政府曾对此向日本政府交涉,希望日本为中国培养一些高级指挥人才。然而交涉的结果,也仅仅是同意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陆军户山学校深造。
陆军户山学校,确实比陆军士官学校要高等一些,但这个所谓的高等学府,培养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比如体育、剑道等科目。真正有技术含量,如战略、战术之类的科目,水平一般般,比陆大差远了。
当时有不少留学生也有读海军的,想进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
结果,日本不同意。最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进了商船学校学习,学制三年。毕业之后,进入海军炮术学校、机关科学校、工机学校等初级士官学校,再学习六个月。
并且当时日本军校还有个规定:凡涉及日本军队的机密时,如对华策略,中国学生一律被谢绝听讲,或须暂时退出课堂。
中国学生啥干货都学不到,日本自然无所谓大批量的中国学生赴日本军校学习了。
而也正是因此,学生学不到什么干货。所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留学生相比清末,就大幅度减少了。
要学海军,还是要去英国、美国。
想学陆军,不如去苏联、德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