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王朝的最后两根“救命稻草”

朱明王朝走到嘉靖末年,已然呈现明显的末世之象。海瑞与张居正都是在这个大厦将倾之时,走上了诡秘莫测的帝国政治舞台。此二人一个在道德层面、一个在事功方面,试图拯救岌岌可危的朱明王朝,然而形势比人强,明帝国的最后两根救命稻草终未能托起载满腐朽的破船……

1、

海瑞生于1514 年,36岁中举后便屡试不弟,终生未能中进士,40岁才步入仕途,任福建南平县教谕(九品小官,相当于县公办学校的校长),颇有些大器晚成。

而张居正则起点很高,他生于1525年,少年时代就被誉为“神童”,15岁就中举(这还是湖广巡抚顾璘认为大器当晚成,建议考官不予录取),22岁就中进士,2年后授翰林院编修,这一个十分清贵的职位。

海瑞刚步入仕途,就表现出十足的与众不同。当时督学官到学校视察,按照官场规矩,部属官吏都要跪拜,唯独海瑞长揖不跪,夹在两个副手之间,宛如一个笔架。而且海瑞还说:“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按照祖制,不应屈身行礼。”海瑞所说祖制,其实早就没人遵守了。气得这位督学官揶揄道:“哪儿来的一个笔架竖在这儿啊!”

此后,海瑞辗转历任淳安县、兴国县知县,依然保持着刚直不阿、清廉爱民、秉公施政的性格。在淳安县,海瑞逮捕过总督胡宗宪胡作非为的儿子,顶撞过招摇视察的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部长)鄢懋卿,其节俭的名声更是遐迩皆知,一次胡宗宪竟以传播特别消息的口吻告诉别人,说海瑞替母亲做寿,竟买了两斤猪肉;在兴国县,海瑞清丈土地,打击豪强,按实征发赋税。由此,海瑞得罪了太多得罪不起的要人。但由于海瑞清正无暇,虽然有许多人要害他,却无从下手,最后只得把海瑞安排到户部主事(相当于财政部处级干部)这样一个闲职。

而张居正则要比海瑞圆滑许多。当时,首辅严嵩和次辅徐阶势如水火。官员们因畏惧严嵩的权势,对徐阶唯恐避之不及,而张居正却能在两位权贵之间处之自如,显示出张居正极具政治家的左右逢源、纵横捭阖之术。不久,张居正得到嘉靖帝的重用,又成为太子朱载垕(即后来的隆庆帝)的侍讲学士。这是张居正进入权力中心的重要一步。

2、

海瑞在朱明帝国声名鹊起源于他那次不要命的上疏。嘉靖四十四(1565)年十月,五十岁的海瑞上《直言天下第一疏》,严厉抨击嘉靖皇帝,这就是震惊朝野的“海瑞骂皇帝”。海瑞骂皇帝的千古壮举,令他“直声震天下,声望已为整个帝国所公认。举国上下,无不把海瑞视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支点。嘉靖死后,即位的隆庆帝急不可待地将海瑞连升三级,希望以海瑞重塑官场的道德正气。

而张居正则凭借着与隆庆帝得天独厚的关系,入阁成为阁臣。有大志、有相才的张居正步入了明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此时他刚过四十岁。次年,张居正上著名的《陈六事疏》,集中反映了他治国思想的基本纲领,这其实就是他后来实施改革的蓝本。但平庸的隆庆帝并没有这个雄心。张居正意识到改革的时机尚未成熟。

3、

就在张居正蓄势待发、韬光养晦之际,隆庆三年(1569)六月,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府巡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握有政治实权。

海瑞做过多年的基层官吏,对明帝国骨子里的弊病,看得非常透彻:这就是豪绅疯狂聚敛土地,国家财富大都流入他们手中,而国家、百姓则一贫如洗。

因此,海瑞一到任,就雷厉风行地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均田均税,推行一条鞭法。退休在家的首辅徐阶也被要求退掉强占的田地。徐阶于海瑞有救命之恩,当年海瑞因上书骂嘉靖皇帝被下狱,刑部主张处绞刑,是徐阶将此事压置。尽管如此,海瑞还是强迫徐阶退田。海瑞这种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值得称道,但也为其罢官埋下了伏笔。由于触动了江南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海瑞遭到他们的大肆攻击和极力反对。最后海瑞仅仅任职8个月就在既得利益集团的操纵下,惨遭罢官,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闲居生活。

与海瑞的缺少政治斗争策略相比,张居正在政治斗争中显得十分游刃有余。隆庆帝死后,年仅十岁的万历上台。张居正机敏地求得了万历母亲李太后的支持,随后又联合宦官头子冯保,排挤了另一个托孤重臣高拱,从而把持了朝政。这样,张居正上有太后、皇帝支持,内有宦官集团帮助,对外则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张居正终于具备了改革的天时、地利、人和。一场拯救明朝的改革开始了。

对于明帝国存在的积弊,张居正与海瑞一样,也有着同样的认识。因此,张居正的改革也主要是推行一条鞭法,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当然,尽管张居正改革与海瑞巡抚江南的施政路线有相通之处,但张居正的改革绝不像海瑞那样激进。经过张居正改革,土地疯狂兼并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国家财政状况大大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万历皇帝所吹嘘的三大征耗资 1470 万两白银,实际上都是张居正为他攒下的家底。

4、

张居正主政期间,很多人要求启用海瑞,但张居正不喜欢海瑞严峻刚直的为官之道,故始终没有任用海瑞。另外,我们从历史上关于张居正好色、纳贿(戚继光就曾给张居正送过春药、美女)的记载来看,张居正也绝不是海瑞那样的清教徒。而退居林下的海瑞还是那副“坏脾气”,于是这两个明帝国最后的救命稻草不但未能合作,反而结下了梁子。

万历元年,张居正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海瑞听说后立刻告诫主考官吕调阳不要造假,果然张居正儿子没有考上。这件事令张居正很生气。

万历五年,张居正在父亲病故时,没有遵循旧制而去职丁忧,引起朝野不满。江南宁国人吴仕期出于义愤,竟用海瑞的名义,拟疏指责张居正父死“夺情”,不遵制回籍守孝,是贪图禄位、不忠不义,并私拟罢张居正、召海瑞为相的圣旨。此后,一些好事者又将此事广为传布。江南人见之,信以为真,谓“朝廷以安车征海公相矣”。此事本与海瑞毫无关系,但张居正闻之大怒,特地派御史渡海到琼山探察海瑞的行迹。当时,海瑞居于荒蛮,消息不通,对张居正父死夺情、吴仕期伪造奏疏之事,确实一无所知。而且这位御史见海瑞家中冷清简陋、仅以杀鸡为黍相招待,乃叹息而去,将事情如实汇报给张居正。张居正也是颇为叹息,但还是没有启用海瑞。这是海瑞与张居正唯一一次正面过招。

5、

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病死。这个为明帝国带来中兴气象的宰相却很快遭到了清算。由于张居正改革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特别是改革中清查隐匿土地、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妨害了他们肆无忌惮地圈地捞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对,既得利益集团宁愿他们的横征暴敛的空中楼阁在某一天突然哗啦啦地垮塌,也不愿意忍受张居正改革给他们带来的一点点的痛苦。很快张居正的家被抄,他的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大多被废止,明王朝又一头扎向不可逆转的衰败的深渊。

张居正之死给海瑞带来了复出的机遇,万历帝向来器重海瑞名声,任命海瑞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但当时海瑞年已七十二岁了。海瑞复出后,依旧不改当年作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由此,暮年的海瑞不断遭到攻击、弹劾。而当权者也仅把海瑞视为一个政治上的道德招牌而已,海瑞就这样无奈地渡过了自己的暮年。

万历十五年,海瑞在南京病逝。临死时,家人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说欠了户部5钱柴火钱。当时,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探望海瑞,只见海瑞家中只用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王用汲因而禁不住哭起来。海瑞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20两,尚不够殓葬之资,是同事们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孝服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历史上能得到黎民如此自发爱戴的官员,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这大约是被当权者视为官场道德招牌的海瑞所唯一感到宽慰的吧。

6、

张居正和海瑞所处的年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就改善民生、振作国家而言,张居正和海瑞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只不过张居正是务实的改革派,海瑞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而且,历史也没给他们合作的机缘。

值得注意的是,海瑞这位动辄弹劾官员、甚至连皇帝都敢骂的清流,却并未攻击过张居正,反而坚持认为张居正功不可没。我想张居正九泉之下得知此事,定会对海瑞又一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