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勇士——意大利坦克Part

作者:呐喊的达瓦里希

前言:

意大利是一个有梦想的国家。

从1918年开始,意大利就有着一颗组建装甲部队的心。从仿制法国FT-17,一直到自研中型坦克,意大利跟随世界潮流亦步亦趋,不断推陈出新,努力的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中落下脚印。但意大利又是可悲的,它的焊接技术在整个二战中始终没有达标过:在II号坦克驰骋于巴黎之时,意大利坦克采用铆接装甲;在IV号坦克在东线迎击T-70之时,意大利坦克采用铆接装甲;在美军M4“谢尔曼”都已经开始采用铸造工艺制造炮塔的时候,意大利依旧把过时的铆接工艺应用在其各式坦克上。意大利在与其他国家的技术竞赛中越落越远,造出的坦克自然也是与美苏德三国坦克不可同日而语,远远落后了。在战后,因为不在美苏争霸的前线,意大利也乐得清闲,直到1977年,意大利的几个厂商才决定合作研制一款基于豹1的OF-40主战坦克供出口,而其自用的自研坦克则要等到80年代末期号称C1“公羊”坦克。这款三代坦克造价仅为340万美元,相比同时代西方四大主战坦克便宜了一多半。时至今日,意大利坦克虽然因为种种限制而称不上顶尖水平,但完全可以说是与国际水平接轨,算是完成了当年的夙愿吧。

目录:

Carro Veloce CV-29

Carro Veloce L3/33

Carro Veloce L3/35

Carro Veloce L3/38

Carro d’Assalto L5/21

Carro d’Assalto L5/30

Carro Armato L6/40

一、购买与仿制——菲亚特3000与L3系列轻型坦克

1918年,一战还在持续。刚过去没多久的卡波雷托战役令意大利元气大伤,见识过英法坦克的意大利军人认为,意大利也需要组建自己的坦克部队。同年,意大利搞到了2辆施耐德坦克及3辆FT-17轻型坦克。意大利的Fiat公司开始了对FT-17的仿制工作。1918年秋,意大利产FT-17就已经做好了量产的准备。作为一款战中设计制造的坦克,意大利一口气下了1,400辆的订单,要求从1919年5月开始交付。但随着一战的结束,订单被削减到100辆。

菲亚特3000尽管外形上与法国FT-17很相近,但两者有不少区别。菲亚特3000的车体相比原版而言长度更短但宽度更宽,两侧两两成对的8对路轮被裙甲和排泥槽保护着,履带也是意大利人自己设计的。菲亚特为了这辆坦克设计了一个八角形炮塔,这也成为了分辨菲亚特3000的一个特征。菲亚特3000的尾橇与FT-17的没什么区别,不过意大利人做了点改动让尾橇上能放一个贮藏箱。

第一批菲亚特3000坦克于1921年交付使用,代号为Carro d’assalto Fiat 3000, Mod. 21,意译为突击坦克1921年型菲亚特3000。名称尾部的Mod.21是指其于1921年进入使用,这种命名规范在后面的坦克中也有体现。菲亚特3000的主炮为2门并排放置的6.5mm布莱达气冷机枪,战斗全重5.5吨,由一颗4缸菲亚特发动机提供动力,公路极速18km/h——别看它慢,它可是比原版FT-17快了整整两倍呢,在一战背景下简直就是极品飞车。

意大利人对这款坦克只装了6.5mm机枪表达了不满。他们认为至少需要在这辆坦克上搭载一门37mm火炮。1929年,一门37/40火炮进入测试。

1930年,该火炮正式成为菲亚特3000改型上的标准火炮。如上图所示,这门火炮的俯仰角为-10°~20°。这个改型被命名为Carro d’assalto Fiat 3000, Mod. 30。为了装上这门火炮,菲亚特3000对炮塔进行了改动。此外,1930年型菲亚特3000也换装了大马力引擎、更换了行走装置、改变了动力舱外形,外挂物品存放的位置也与21年款不同。

菲亚特3000相比它的原型而言固然做出了许多改进,但菲亚特公司并没有考虑到坦克之间的通讯问题。直到1935年,这些老旧的坦克才迟迟装上无线电台。此前,意大利的装甲配合都不怎么好。

二战开始后,1921年型菲亚特3000被重新命名为Carro d’Assalto L5/21,1930年型被命名为Carro d’Assalto L5/30。名字中的L是Leggero,意思是轻。

1926年,菲亚特3000首次参加战斗,随后和意军一起在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征战。在经历了大半个二战之后,在1943年,甚至还有两个意大利的装甲连配备的是菲亚特3000坦克。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坦克即使是在1939年二战爆发的时候都已经显得过时了;更不用说是1943年。两个连中的一个作为机动兵力参加了西西里岛战役,而结果可想而知——只有寥寥数辆菲亚特3000得以幸存。它的长寿只能带来一个结论,那就是意大利后续的坦克产量过小,以至于装甲部队只能滥竽充数。

而关于Carro Veloce CV-29,CV-33,CV-35和CV-38(后三辆经再编号后为L3/33L3/35L3/38), 在一年前写的战地小精灵–意大利CV33/35超轻型坦克中有很详细的介绍,这里就节选部分贴过来以飨读者:

二十年代从英国兴起的超轻型坦克的发展浪潮成功吸引了意大利人的注意:英国卡登-洛伊德公司生产的超轻型坦克体积小、行动轻便灵活,更重要的是其生产成本非常低廉,让当时陷入一战后经济萧条而又想早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装甲部队的意大利陆军高层感到兴奋。他们在1928年向英国购买了4辆卡登-洛伊德Mk.VI型超轻型坦克,并取得了英国人的生产许可证,引进仿制之后改称CV.29。

意大利陆军正在测试CV.29超轻型坦克,其装备拉维利M1914水冷重机枪,CV.29全重仅1.7吨,速度为40km/h

然而意大利人很快发现,CV.29装甲过于薄弱,其敞开的座舱结构使得坦克兵很容易阵亡在敌方机枪火力之下。同时,仿制的英国发动机动力不足,机动性不能达到预期的指标,CV.29只生产了21辆就被意军放弃了。很快,在CV.29的基础上设计全新的国产化坦克的方案被提出,这种采用全封闭式座舱结构、新式直列水冷4缸发动机的坦克于1933年被正式定型,意军制式编号为CV.33.

CV.33采用的菲亚特SPA CV3-005式直列水冷4缸汽油发动机(43马力),虽然发动机马力较小,但由于CV.33体积质量轻巧,使其平均时速可达42km/h。

CV.33试制1号样车,依然采用早期的拉维利式水冷重机枪

意大利陆军将领们认为,这种超轻型坦克未来的主要使用地区是在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轻型的车辆更容易适应崎岖狭窄的山间地形和道路。同时,大部分意军将领还认为,坦克只是适合用来提供对步兵的支援和完成类似侦察之类的骑兵式的任务,战场的主力依然是传统的步兵和骑兵,意军对坦克使用观念的落后,使得这种作为执行侦察和警卫任务而设计的超轻型坦克,在后来的二战中处境非常尴尬。 CV.33长仅3.2米,宽仅1.4米,高度只有1.28米,战斗全重3.2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坦克该有的东西基本都有了。CV.33的老司机坐在战斗室右边驾驶,而左边坐的是车长兼机枪手。车长与驾驶员一样,可以通过顶上舱盖上固定安装的一具潜望镜观察,左侧也有观察缝。另外在战斗室后侧,防火隔墙的上面,左右各有一个可由内侧转动的观察口。车长和驾驶员之间可以用一个皮制隔帘分开。战斗室的地板为木制,涂有防火漆。最初的CV.33只打算安装一挺6.5毫米机枪,后改为双联装的8毫米机枪。

由于CV.33体积轻巧,可以直接使用SPA 38 R卡车搭载,到达目的地后直接从卡车上开下来,减少坦克自身行动结构的磨损。

CV.33的战斗室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焊接工艺制造,然而,由于意大利人的焊接工艺水平不过关,生产出来的CV.33质量差劲。为了提升坦克质量,同时也为了在短时间内尽量提高产量,菲亚特公司只能放弃焊接工艺,改为传统的铆接工艺。这批坦克改称为CV.35。在后来面对英军的坦克炮射击时,被击中的CV.35座舱内铆钉四处乱飞,不少乘员被铆钉击中受伤。 1938年,菲亚特公司又应陆军的要求,对CV.35的座舱和悬挂系统进行了修改设计,同时部分坦克还装备了一挺13.2毫米布雷达M1931重机枪或20毫米的M1935型机关炮,但最后还是换回了8毫米的布雷达38型机枪,这批改进型被称为CV.38.
意大利是最早使用喷火坦克的国家,菲亚特公司为意大利陆军生产了CV.33/If型喷火坦克,其在机枪座的位置装上了喷火器,而喷射剂箱则装在动力室顶,容量约60升。但试验发现此容量远远不够,于是再附加了一辆两轮拖车,可以容纳500升燃烧剂〔75%的柴油和25%的汽油〕。喷火器的射程约100米。在1936年索马里科萨克干河谷与埃塞俄比亚武装的战斗中,意大利陆军首次将喷火坦克投入实战,没见过喷火坦克的埃塞俄比亚人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CV.33/If型喷火坦克,后面拖着一辆专门搭载燃烧剂的拖车。

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意大利陆军对坦克装甲车辆的编号进行了再编制,CV.33/35被改名为L3/33和L3/35。 1935年10月,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150辆L3轻型坦克被首次投入实战。由于埃塞俄比亚缺乏良好的道路及大部分地区多山的地形,使体形小重量轻的L3坦克比更重的菲亚特3000更能适应当地的作战环境,同时整体装备低劣的埃塞俄比亚军队也难以对付意军坦克,使得装备L3轻型坦克的意军装甲部队在战争初期进展比步兵部队要快得多。而以部族武装为主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只能以有限的步枪甚至长矛和弓箭来对付。许多埃塞俄比亚人甚至从来没有看见过坦克。他们以人海战术包围了意军的L3轻型坦克,试图用刀子从观察缝里攻击乘员的眼睛,他们还尝试用木头塞进履带,或用汽油浇在坦克上,点上火烧。后来逐渐了解了意军坦克战术的埃塞俄比亚人,将意大利坦克引到狭窄无法转身的地段,由于L3轻型坦克是固定战斗室,机枪的水平射界有限,埃塞俄比亚人便从侧面攻击,在愤怒地用马刀和小刀攻击观察缝后,他们还浇上汽油,点燃坦克,甚至一起用手将意军坦克翻了个底朝天,意军坦克手面对这样的情形毫无办法,只能举手投降。整场战争中,埃塞俄比亚依靠各种原始的手段,一共击毁了18-20辆意军L3轻型坦克。

第二次埃塞俄比亚战争结束后,凯旋归来的意军L3轻型坦克部队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支持佛朗哥政权的意大利,于1936年9月派出了装甲部队援助佛朗哥叛军,进攻西班牙共和军。这批由149辆L3轻型坦克(其中13辆为喷火型)为主的意大利志愿兵团,被编成了3个轻型坦克营,参加了马拉加战役和瓜达拉哈拉战役。在战斗中,意军坦克遭遇了共和军的T-26轻型坦克,这种拥有45毫米坦克炮的坦克在面对佛朗哥叛军的德国I号坦克和意大利L3轻型坦克时优势很大(毕竟对面全是只装备机枪的弱鸡),面对T-26坦克群,毫无优势的意军轻型坦克群毫无意外地落败了,撤回了出发阵地。而对坦克运用并不是很熟悉的共和军部队则企图追击全歼意军,却被意军和佛朗哥叛军引入预先布置好的伏击圈,在反坦克炮的火力下损失惨重。L3轻型坦克在战争后期只参与支援步兵的作战行动,表现平平。

1937年,意军坦克兵和佛朗哥叛军士兵聚在两辆L3坦克上,观赏被他们缴获的共和军旗帜

二战开始后,大量的L3轻型坦克被意军带到了北非作战,此时被意军视为主力的是M11/39型轻型坦克。但由于坦克数量不足,生产数量较为庞大的L3轻型坦克依然被意军作为重要的装备加以运用,为大部队提供侦察、护卫和警戒,还编成过一个个轻型坦克战斗群配合步兵部队突袭英军步兵阵地。然而,英国人在掌握了意军的坦克战术之后,反而让意军吃了不少苦头:1941年1月31日,在意属东非的阿戈达特-巴伦图地区,英军使用一辆布伦机枪运载车,诱使意军轻型坦克进入开阔地,此时埋伏于此的“玛蒂尔达II”步兵坦克突然出击,将意军坦克全歼。意军将领们意识到装甲和火力都很薄弱的L3轻型坦克已经不能适应战场环境,很快将其扔到二线部队,或是充当部队的侦察和通讯车使用,再也没承担过正面作战任务。

在北非作战的L3轻型坦克,L3火力和装甲都很薄弱,很快就被撤下一线,编入二线部队服役

此外,网上还有L3坦克系列的一些图片,也在此放出。

引擎和传动系统

在德军服役的L3坦克,后面的坦克是黑豹。

Semovente da 47/32,基于L3坦克底盘的坦歼计划,装一门47mm 32倍径的反坦克炮。

一个装有索罗图恩(Solothun) 20mm口径S-18反坦克枪的L3坦克,应该是战时改装。

L3系列坦克尽管相比菲亚特3000要更年轻一些,但超轻型坦克的底盘改装潜力很差,没有旋转炮塔的它在战场上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一直用到1940年代也是意大利陆军的一种无奈地妥协吧。

二、不如自己设计一个?——L6轻型坦克

尽管L3轻型坦克没有炮塔,但菲亚特公司还是知道一个全向炮塔对于一辆坦克的重要性的。

1936年,Carro Cannone 5t modello 36 L/26轻型坦克的计划被提了出来。该坦克计划基于L3轻型坦克,但重新设计了坦克的悬挂系统,其拥有样貌古怪的两个转向臂和一个后轮独立转向架。这个计划将车体加高,在原型坦克装主炮的位置装上了一门37mm L26短管火炮。在车体上部,一个狭小的单人炮塔内放置了一挺布雷达6.5mm机枪。这个设计有点与法国B1重型坦克、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及美国M3中型坦克相像,应该和其他设计者一样,菲亚特认为Carro d’Assalto Modello 36的底盘承受不住火炮的后坐力。但如果这么设计,车内两个成员就都需要兼职炮手及装填手,而驾驶员进行兼职势必会对车辆的机动性能造成影响,特别是当他需要操纵的是大口径主炮的时候。该计划停留在图纸上。

 

随后,计划全重为5吨的Carro d’Assalto Modello 36轻型坦克计划被提了出来。该计划与前者改动不大,仅设计了一个更大的炮塔,将37mm L26短管火炮和那挺布雷达6.5mm机枪都塞了进去。这个计划也只停留在图纸阶段。

基于对新悬挂系统的需求,1938年,m6T诞生了(个人猜测是modello 6 tonnellate,6吨型,未找到有力证据)。该车的悬挂系统和车体经过了重新设计。

由于当时意大利也对菲亚特-安萨尔多提出要设计一款装甲车的需求,出于易于后勤维护的考虑,公司直接将仍处在原型车阶段的Autoblinda AB 40装甲车的炮塔直接借用到了m6T上。这款炮塔上搭配的主炮是双联8mm布雷达38型机枪。尽管日后炮塔主炮一换再换,m6T的悬挂系统却是完整的保留到了L6轻型坦克上。

在L6轻型坦克设计定型的过程中,Autoblinda AB 41提上了日程。这款装甲车预计会换装更大的单人炮塔,于是菲亚特-安萨尔多就把新炮塔也给了L6轻型坦克的原型车。最初设计时,该炮塔搭载的是一门Vickers-Termi 37mm L/21短管火炮。

而到了量产型L6轻型坦克上,几经波折的各式37mm口径火炮最终却被一门20mm布雷达35型防空机枪夺去了主炮的地位。此外L6还搭载有一挺同轴8mm布雷达38型机枪。L6的防空机枪拥有-12°~20°的俯仰角,适合山地使用。

虽然这辆坦克一直是作为外贸坦克进行设计的,但在1940年设计完成时,最终开战的意大利军方注意到了这辆坦克,并认为他们有必要使用一款新式坦克替代L3轻型坦克。因此这辆坦克被正式命名为L6/40型轻型坦克并准备投产。

L6轻型坦克从1941年秋开始生产,共生产283辆。该坦克车体前部和炮盾有着40mm厚的装甲,能够防御37mm火炮的轰击。L6/40有两名乘员,车长及驾驶员。车长需要兼职装填手和炮手,任务很繁重。L6采用一颗菲亚特SPA 180四缸发动机提供70马力(52 kW)的动力,整车战斗全重6.8吨,吨推比10.3,可在公路上以42km/h的速度驰骋。

L6轻型坦克所配备的20mm防空机枪并不适合对抗坦克。机枪在对抗装甲车和步兵时很有效,但在遇见他国中型坦克的时候,L6只能望而兴叹。但由于意军缺少中型坦克,L6有时候也需要上前线挑大梁,这时候就显出它的火力劣势了。不过有一款基于L6的坦克歼击车计划,称为Semovente da 47/32。

三、意大利也要有中型坦克——M11/39中型坦克

1.失败的尝试——9吨级坦克

1929年,意大利陆军要求设计一辆9吨级安萨尔多坦克(Carro Armato Ansaldo da 9t),该坦克需要搭载一门65mm短管火炮进行火力支援。1932年,首辆原型车面世。

9吨级坦克的第一辆原型车。俯视着看这台车似乎挺长的。

在1932-33年间,9吨级坦克的计划经历了一些调整,车体变得更大,履带也变宽了。下图为修改过的9吨级坦克。

在1935年,9吨级坦克的计划装上了军用卡车菲亚特634N的6缸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可提供85马力的动力。随之进行修改的还有坦克的悬挂系统,每侧由9个小路轮修改为6个大路轮。改进后的坦克随后继续进行测试直到该计划在1937年被停止。

2.从突破坦克到中型坦克——10吨级突破坦克

意大利军方并不喜欢9吨级突破坦克的设计。在1935年,意大利军方提出还是想重新设计一个适合山地使用、重量在8-9吨左右、最大行程达100km的坦克。安萨尔多接到要求后,在1936年底便拿出了新的原型车,该车被称为Carro di Rottura da 10t,10吨级突破坦克。其拥有一个全向炮塔,里面装有两门同轴6.5mm斯科蒂机枪;此外车体上还连接着一门37mm Vickers-Termi L40型火炮。

10吨级突破坦克(左)即为M11/39的直系祖先。

10吨级突破坦克沿用了之前废案的发动机及悬挂,依旧是85马力的动力输出,依旧是6对大路轮。

上图为10吨级突破坦克在进行测试

上图为10吨级突破坦克的四视图,已经能看出M11/39的影子了。

1937年,10吨级突破坦克的引擎更换为8缸的菲亚特SPA。它可以提供105马力的动力。这款发动机的采用带来了一系列更改。该坦克炮塔上的主炮修改为两门8mm布莱达38机枪;路轮的分布变为每侧两对转向架、每个转向架两对路轮的设计,每侧共8枚路轮;车体右侧的逃生门也被取消了。

同年,编号为RE 2576的原型车首次将圆形炮塔带到10吨级突破坦克上。该炮塔除了形状以外还去掉了不少观察孔。

该原型车经历了很多测试,最终该底盘也没有再经历过修改。

在1938年,10吨突破坦克的炮塔又经历了一次修改。新炮塔依旧是圆形的,但采用铆钉加固。火炮等内容物并无改变。

同年,10吨级突破坦克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次改进:车体尾部加了一个倾斜面,将原本用T字槽固定的两颗备用轮胎放到那里去了;一个RF 1 CA电台也被加装在坦克上。经过这次修改后,10吨级突破坦克被重新命名为Carro di Rottura 8 T,8T突破坦克。(叫做8T是因为其内部的8缸引擎)

上图为墨索里尼在1939年10月26日于葛罗丽别墅检阅2576号原型车。

1938年5月16日,8T突破坦克被送给墨索里尼过目,同日世界媒体也得以一窥该坦克的真面目。同年1月11日意大利陆军曾下100辆该型坦克的订单。借此契机,8T突破坦克被军方重新命名为M11。1938年12月,陆军还追加了50辆的订单,随后又追加了400辆。但这些追加订单都随着陆军对M13/40的偏爱在1939年10月26日被取消了。

量产型的M11/39与8T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由于变化太细微,从外观上基本看不出来。

M11/39截至1939年10月就已经交付了22辆,最后一辆M11/39在1940年5月交付陆军。因为缺少原料,安萨尔多的月均产量仅为9辆。

M11/39的火炮设置为这辆坦克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弱点:37mm口径的Vickers-Termi火炮射界仅为左右各15°,俯仰角也仅为-8°~12°。在使用37炮的时候,驾驶员需要关上观察口。在此期间驾驶员只能通过小缝隙进行观察,视野很不好;更不用提非全向炮塔的坏处了。

而且这门火炮的穿深也很低,在1000米的距离上M11/39自己的火炮都不太能击穿自身30mm厚的前装甲。因此该车的火力是十分成问题的。

最终定型的M11/39有三名乘员,战斗全重10.9吨,由一颗105马力的菲亚特SPA发动机提供动力,其前部装甲30mm,侧后装甲均为14mm,公路时速33.9km/h。

第一批M11/39在1939年发配部队,第一次作战是在1940年进攻利比亚,之后它也参加了北非的大部份战役。尽管阅战无数,但是战绩都不怎样。不用提英国的厚甲步兵坦克,英军巡洋坦克如A9,A10就已经在性能上超越M11了。M11的装甲薄弱,武器设计不科学,意军的战术也落后。因此,北非战场上的M11/39没有什么耀眼的战绩。

M11/39是意大利研制中型坦克的一次失败的尝试:它火力贫弱,主炮仅为两门8mm机枪,并未和L3/38拉开差距,而后者已经在西班牙内战中被T-26的45mm火炮教育过了。这也直接催生出M13/40这个在全向炮塔中装47mm火炮的后继者。但M11/40又是成功的:它奠定了意大利中型坦克的基础,为之后设计的意大利中型坦克们铺平了道路,为安萨尔多的坦克设计积累了经验。一直到M15/42,意大利中型坦克的外观都基本延续了M11/39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