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娥:词工散曲折夫婿
来自: 爵士坊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朝花柳妄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日归日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黄娥《寄外》
明代中叶,蜀中出了一位“才艺冠女班”的巾帼诗人黄娥。黄娥和她的丈夫、著名学者杨升庵志同道合,感情深厚,至死不渝。他们当年曾经游赏讴吟的桂湖,园林雅致、风光秀丽,向为天府名胜。有后人为纪念他们在湖上而建的升庵祠、黄娥馆;湖西北隅,还有四百多年前黄娥居住的榴阁遗址。而黄娥忠贞高尚的品节和情深意远的诗作,至今为众所传诵。
琴瑟和谐流佳韵
黄娥,字秀眉,遂宁西眉乡皇榜石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诞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黄珂,字鸣玉,成化二十年(1484)举进士,初授农阳(今湖南汉寿县)知县,由于他吏治精勤,逐步升迁为刑部侍郎、工部尚书等中央要职,在京供职。母亲聂氏,为黄梅(今属湖北省)县尉聂新的女儿,知书识礼,严于家教,她既是黄娥的慈母,又是黄娥的启蒙老师,在母亲的教导下,谨守闺训,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黄娥从小在家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史,工诗文,能词曲,擅书札,在文学上有着高深的造诣,少时就以诗曲名满京城。而她在处女作《闺中即事》一诗中写道: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
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
这首情趣盎然的玲珑小诗,表现了黄娥这位天真的少女,不堪闺中寂寞,向往春日美景的烂漫情怀;观察生活细致,写作技巧高明。因此,长辈们十分器重她,常指导她,将她比喻为东汉时的女才子班昭。
正德四年(1509),黄珂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县)。因延绥为明代九个边镇之一,战事频繁,故家眷仍留在京城。
正德六年(1511)春,鞑靼首领亦不刺入侵河套地区,黄珂带兵一举将其击溃后,派人回京报捷。这时,恰逢当朝首辅杨廷和的大公子杨升庵考中状元,明武宗钦赐朝服冠带,授官翰林院修撰。黄珂与杨廷和在朝共事多年,早结为道义之交,两家关系甚为密切,升庵谢过皇恩,拜了主考后,本应前往拜见黄珂。因黄珂不在家,故仅派人给黄府送去一张拜贴。这时的黄娥,已十岁有二岁,她听说杨升庵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心里非常倾慕,从而激励着她更加勤奋地读书。
这年秋天,黄珂奉调回京,任户都右侍郎,接着升迁为刑部左侍郎。正德九年(1514)再升迁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又拜为南京工部尚书。虽然黄珂连连升迁,却解脱不了一桩心事:女儿黄娥已到及笄之年,品貌端庄,才艺超群,前来求婚的风流少年,显贵子弟也络绎不绝,但黄娥一再向父亲表明心迹,定要选择一位像杨升庵那样学识渊博,志趣高尚的郎君。尚书疼爱女儿,常为黄娥的终身大事没有订下而忧虑。后来,黄珂有感于朝廷腐败和年事高迈,便辞官不做,携带家眷回到老家遂宁。
冬去春来,黄娥在遂宁的闺阁之中,忆起京城旧事,遂拨动琴弦,弹唱了新作的《玉堂客》散曲,抒发了她对昔日亲朋好友的眷迹之情:
东风芳草竟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
梦断魂劳人又远,对花枝,空忆当年。
愁眉不展,望断青楼红苑。
合离恨满,这情悰怎生消遣!
这支散曲,情真意切,很快在京城流传开来。后来,状元郎杨升庵读到此曲,对黄娥的才情赞叹不已,倾慕之心油然而生。
正德十二年(1517)明武宗终日游乐,不理朝政,杨升庵忧国忧民,上疏劝谏,未被采纳,遂以养病为名,回到新都,读书自娱。不久,升庵的原配夫人王氏病故。次年,升庵得知聪颖有才、美丽多情的黄娥,年过二十尚未许人,便征得父亲的同意,遣人做媒。黄杨二家交谊笃厚,门当户对,黄娥对杨升庵也心仪已久,因此姻缘一说即成。升庵待备办了丰厚的聘礼后,亲往遂宁迎娶黄娥。当彩轿到了新都,倾城震动,人们都争先恐后来看这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的绰约丰姿。
婚后,黄娥和升庵住在状元府西端的榴阁。这里濒临桂湖,环境清幽,因庭院中栽种石榴树而得名。这对珠联璧合夫妻燕尔新婚之际,正值红榴怒放之期。喜看枝头,绯花掩映,朵朵如霞,这怎不激起黄娥的诗情!她展笺命笔,写出了情意缠绵的《庭榴》诗: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在古代,石榴籽粒众多,象征婚后子女繁衍。身为续弦继室,黄娥托物抒怀,自比火红的石榴花,不与桃李争春,仲夏五月才开放,花开虽迟,却是喜得状元结为连理,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该诗以含蓄的语言,巧妙的譬喻,向升庵表达了倾注着火热的纯真的爱情。一对才子佳人既是同心的诗友,又是恩爱的夫妻,常在桂湖畔吟诗论文,填词作曲,弹琴作画,切磋砥砺,孜孜不倦,一起过着幸福的爱情生活。中秋之夜,桂花开放,夫妻二人在桂湖赏月。黄娥轻吟友人泸雍所作的《桂湖夜月》:
“月白湖光净,波寒桂影繁,
人间与天上,两树本同根。”
她借此诗表达了与升庵相依相存,天上人间,永不离分的愿望。就在那时,杨升庵摘一枝金桂花插上黄娥乌黑的发髻,随即口吟道:
“宝树林中碧玉凉,西风又送木犀黄。
开成金粟枝枝重,插上乌云朵朵香”。
黄娥高兴地将此诗记下,题为《鹧鸪天》。
木犀,是桂花的别称,白色是银桂,黄色是金桂, 红色是丹桂。杨升庵将芬芳的桂花,插在自己心爱 的妻子犹如墨染的青丝发上,阵阵飘香,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黄娥也写过,“万点落霞明照眼 ,采衣金屋正相宜”的诗句,这些都生动形象地 描绘了当时桂湖的美景和诗人新婚后愉悦幸福的生活。
然而,他们夫妻并没有沉溺于一己小家的安乐,两人常谈论政体,忧国忧民。当他们观赏了桂湖馨芬娇艳的桂花之后不久,黄娥的公公函催杨升庵归京复官。黄娥是一位教养深厚、卓识远大的妇女。次年秋天,黄娥便陪同丈夫,告别故乡新都双双进京,杨升庵任经筵展书官,为世宗讲书,施展抱负。黄娥在京城的官邸里,居家理事成为杨升庵的贤内助,夫妻生活美满惬意。
江陵古渡恨别离
然而,历史上的才子才女们,似乎注定命多乖舛。黄娥和杨升庵也是如此。
第二年暮春,淫乐无度的明武宗死去,因为他没有子嗣,便由在安陆州(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县)的堂弟朱厚聪继皇帝位,即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嘉靖皇帝登位六天后,便想把他亡故的父亲兴献王尊为“皇考”,享祀太庙。这与明朝皇家“祖宗家法”是相违背的,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派的竭力反对,争议相持不下。明世宗为了提高皇权,扶持自己的势力,便将这次“议大礼”事件作为打击内阁派的机会。
嘉靖三年(1524)二月,内阁首辅杨廷和被迫辞职还乡;七月,嘉靖皇帝更肆无忌禅地迫害议礼诸臣。他派出锦衣卫,将聚众请愿、竭力抗争、勇斗邪恶的杨升庵等一百九十人囚投入监狱。杨升庵被连续两次廷杖,“毙而复苏”,最后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且“永远充军”。
秋风萧瑟,寒气逼人。杨升庵身披红色的囚衣,项系沉重的枷锁,带着被廷杖后的创伤,由解差押送出京城。他从潞河登舟南下,连和家人告别的机会也没有。黄娥听到这个不幸消息,肝肠寸断,悲愤满腔。她急忙收拾行装,带领仆人,赶到渡口,誓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黄娥、杨升庵乘船沿北运河南驶。在黄娥的精心护理下,升庵的杖伤逐渐痊愈。可是,杨升庵被害充军,朝廷中奸佞之臣还不善罢甘休。“荒村聚豺虎,夹岸鸣蛟鼍”。他们又派遣刺客,伺机暗杀杨升庵。黄娥早有提防,着意保护,刺客从京城一直跟到千里以外的山东临清,也没有下手的机会,只好悻悻离去。
“畏途险已出,胜地心犹惊。”船行一月后,杨升庵、黄娥夫妇来到灯红酒绿的秦淮河畔和美丽繁华的扬州府。由于他们心有余悸,无意赏玩,径直驶南京而去。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的都城,杨升庵有许多友人在这里宦游。他们得知升庵惨遭迫害,倍加同情,特意备下美酒佳肴,相聚雨花台上,举觞畅饮,一抒情怀。然后,黄娥偕升庵溯长江西上,顶风破浪,途经李太白捉月的采石矶、白居易落泪的浔阳江、苏轼谪居的黄州、屈原行吟的洞庭等处。当黄娥提起这些忧国忧民、才华满腹、壮志未酬的古代文化名人时,更激励着升庵的逆境中奋进的决心。
隆冬时节,船已行至江陵(今属湖北省陵县),那便是去滇入川的分道处了。杨升庵将从这里起岸,经湖南、贵州到云南。按照规定,罪犯不能带家眷至戍所。此后山川险恶,道路崎岖,升庵也不忍累及爱妻,坚持要黄娥沿长江回蜀。
江陵初解帆,仓皇理征衫,
家人从此别,客泪不可缄。
在朔风飞雪中,风烟散尽,江涛呜咽,升庵与黄娥这对恩爱夫妻忍痛离别,两人执手立于江陵古渡,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难分难舍。升庵触景生情,作了《临江仙·江陵别内》:
同泛洞庭波,独上西陵渡。
孤棹溯寒流,天涯岁将暮。
此际话离情,羁心忽自惊。
佳期在何许,别恨转难平。
黄娥也填了一首越曲《斗鹌鹑》:
分手东墙,送君南浦。目断行云,泪添细雨。
载恨孤舟,戛愁去橹。厮看觑,两无语。
当时也割不断那样恩情,今日个打迭起这般凄楚。
后来,杨升庵写了好几首诗词记述当时的情景,如: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桌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岛,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娥读罢此词,悲痛欲绝,纵有万语千言,也不知从何说,从何写了,她在回蜀途中,心潮起伏,难以安定。忽然,她情思奔放,一口气写下了《罗江怨·阁情》四首,其一云:
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
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
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鸢被冷雕鞍热。
黄娥这首用血和泪写成的散曲,追忆了她与升庵在江陵惜别的景况和心情。影孤人烦,离愁别恨,写得来千回万转而又卷舒神骏,让人读后九曲回肠,感人至深,直可继武李清照了。如《别意》,诗云:
才经赏月时,又度菊花期。
岁月东流水,人生远别离。
恩爱夫妻,天涯生离,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此,淡淡写来却见弥天的惆怅。
黄娥,这位被荣华富贵包围的少妇,顿从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中跌入苦难的深渊,开始了与丈夫分别达30年之久的辛酸人生。
寄情滇南空断肠
江陵一别后,黄娥独自回到新都,静居榴阁。此后,她与杨升庵虽关山万里,但情深意笃。年复一年,黄娥强压悲愤,茹苦含辛,孝敬公婆,教哺子侄,为远谪在外的升庵操持家务,排难分忧。
中秋节又至,黄娥孑然一身,来到桂湖之畔,只见升庵沿湖种植的桂树正绽蕊飘香,触景生情,幕幕往事又涌上心头。就在升庵到京复职的那年中秋之夜,夫妻二人在桂湖赏月。他们偎依湖边,一对倩影倒映水中,和桂影一起摇曳。她油然地吟诵出友人泸雍所作的《桂湖夜月》:
“月白湖光净,波寒桂影繁。
人间与天上,两树本同根。”
现如今,月圆之夜,景物依旧,而升庵远在他乡,黄娥怎不思念啊!
秋更深了。桂湖风雨连绵、桂花散落,黄娥登上城垣,遥望南天,顿添惆怅。她回到榴阁,好不容易才盼到升庵在滇南“辞家衣线绽,去国履痕穿”的家书,以深沉、惆怅的思念之情,凄然谱成写下了长为艺林传诵的《黄莺儿》散曲:
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
泥途江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流几弯,天涯极目空肠断。
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当然只是感时伤春,看花流泪,空怨路回山阻,鸿雁不至,但因至性纯情,不假雕饰,格调爽丽,情意真切,能以本色见长。
后来,升庵读到这首情深意远、字字佳绝的散曲,倍加赞赏,他不甘落后于夫人,乃用心计,仿效赵明诚的作法,另外和作了三首《黄莺儿》。结果,每首的意境和字句“皆不及也”,真真愧煞了这位状元郎。于是杨升庵半是惭愧半是得意地写诗说:“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闺中锦字书。”
嘉靖五年(1526),被迫辞职还乡的杨廷和因担忧国事,思念儿子,忧思成疾,病势危重。六月升庵闻讯,乞假回蜀探望病重的父亲。七月,当父亲痊愈后,黄娥便随同升庵,跋涉千山万水,去到云南连陲戍所。夫妻朝夕相处三年,他俩同时饱尝流放之苦,避叛军,防瘟疫,生活极为艰苦淡泊,但黄娥爱心不移,夫妻同甘共苦,互相体贴,并常以词曲唱和,交流心声,成为升庵讲学、著书的好帮手,二人情谊更深。
黄娥唱道:
休教莺语学蛮声,万里长途辛苦行。
迢迢远别情,盈盈太瘦生。
升庵和道:
休教眉黛扫蛮烟,同上高楼望远天。
天涯新同悬,故乡何处边。
三年后(1529年),杨廷和病故,夫妻双双自滇南返川奔丧。丧事完毕,杨升庵仍去滇南服刑,黄娥只身一人留居新都重挑起家庭重担。至此夫妻二人极少见面。
暑往寒来,花前月下,黄娥遥想夫君,远在天边,对景空叹,飞雁不到,锦书难寄,升庵何年才能被赦放归来啊!栏杆拍遍,闲愁最苦,黄娥愁肠欲断,声泪俱下,一腔衷情惟有倾注于诗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寄外》诗: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朝花柳妄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日归日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全诗用典贴切巧妙,感情真挚,哀婉动人,而又典雅宏深,风韵自然,表达含蓄婉转,读来催人泪下。此诗一出,即被时人传诵。
远在滇海之涯的杨升庵,“辞家衣线绽,去国履痕穿”,又何尝不思念黄娥这位贤淑而有才情的妻子呢!他接连写了《画眉关忆内》、《青蛉行.寄内》、《离思行》等诗篇,发出了“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阁中锦字书”、“相思离恨知多少,烦恼凄凉有万千”的哀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滇南自古无鸿雁,杨升庵滇池“忽见行行雁”飞来,他立即联想到“来应自故乡”; 联想到故乡榴阁里,寂寞是黄娥!
锦江梦残,古僰道远,一年又一年的怅然南望,绿窗下,竹几上,只有寂寞的云根笔和清冷的薛涛笺陪伴黄娥度过无数不眠之夜,织就了长长的相思。
花开花落,春去春回,杨慎和黄娥在期待和思念中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由于杨升庵“天禀倔强”,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放弃。然而嘉靖皇帝至死也不肯原谅杨慎,天下大赦,嘉靖皇帝也特旨不赦于他。作为明代在位和寿命都较长的皇帝,他的相对长寿,却成了杨慎夫妻的宿命和悲剧!天各一方,黄娥女这辈子只有独守空房了。无奈是升庵被赦还的机会十分渺茫。黄娥由盼望而失望,最后只有自我安慰了。她在《寄升庵》一诗中写道: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诗中说,黄娥强压自己长期思念亲人的感情,后来连书信也懒寄了,应当是升庵永远回不来了。
诗词韵留桂湖畔
黄娥之夫杨升庵在云南流放期间,著书讲学,传播文化,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爱戴,但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
到后来,杨升庵早已不求做官,只求返乡。思前想后,只有一个办法,即依照法律,“年六十者许子侄替役”。由于杨升庵与黄娥聚少散多,黄娥又体弱多病,一直没有子嗣。在年近半百的时候,为了早日还乡,杨升庵只好先后娶了云南人周氏和北京人曹氏,两个妾室各为杨升庵生了一个儿子。但直到最后,以子代役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反倒两妾和大儿子同仁都先于杨升庵去世,给杨升庵晚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光阴恁冉,升庵苦渡三十余年流放生活。根据大明律例,罪犯年满七十岁即可归休,不再服役。可是,当白发苍苍的升庵老人七十岁蹒跚归蜀不久,却又被明世宗的鹰犬派遣四名指挥抓回云南。杨升庵悲愤至极点,不到半年,就在一座古庙中含恨死去。
噩耗传来,黄娥虽悲伤万状,但没有被击倒,甚至没有哭,没有喊,而是用一种不寻常的冷静面对现实。她不惜以花甲之年,赢弱之身,顽强地徒步赴云南奔丧。走到泸州,遇上升庵的灵柩,她仿照南北朝才女刘令娴的《祭夫文》自作哀章,词语凄怆哀惋,此时才痛痛快快地发声大哭,闻者无不垂泪。时人都认为,相比杞梁之妻(孟姜女),黄娥徒步迎柩,名震四方,更贤淑,更坚强,也更悲壮!再不用无望地等下去,也不用对这个乖戾的社会抱以希望,黄娥扶送棺柩,携带杨升庵妾曹氏留下的孤儿宁仁回到了新都老家。
灵柩运抵新都后,家中亲朋好友都主张厚葬升庵。黄娥料到凶残阴险的明世宗不会轻易放过死了的升庵,于是强忍悲恸,力排众议,以简单的丧仪装敛了升庵的遗体。不久,明世宗果然派人来查验,见死去的杨升庵穿戴着戍卒的衣帽,静躺棺内,一副服罪的样子,也就不再刁难,遂免去大祸。众人从心里佩服和赞赏黄娥有先见之明。这时,黄娥忆及夫妻一往情深和升庵生前死后的不幸遭遇,悲泣不止。次年冬天,黄娥将升庵附葬在新都西郊其祖父杨春墓的左。
嘉靖四十五年(1565)十二月,明世宗晏驾,由裕王朱载垕穆宗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他颁发世宗遗诏,宽赦“议大礼”获罪诸臣:尚在人间者的召用,已故的抚恤,关押在监的开释复职。已死七年的杨升庵,被恢复原官,并追封为光禄寺少卿,后来又谥封为文宪公。黄娥也由安人晋封为宜人。隆庆三年(1569),黄娥病故。她和升庵一样,活了七十一岁,在当时算相对寿命较长的,实现了与丈夫“生同心,死同穴”的誓愿,可以说,完全是永远团圆的梦想在支撑着他们坚强地活下去。
黄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之一。她博通经史,才情甚富,其作品“读之旨趣间雅,风致翩翩,填词用韵,天然合律”,“且意境解放,突破藩篱,不为数千年礼教所囿,开吾国女子文学以前未有之局”。黄娥的著作十分丰富,《四川总志》记载她“有文集传于世”,而她一生所写的诗、词、曲则更多。但由于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里,黄娥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作品中找不到任何媚态柔姿。她不愿子侄辈看到自己情意缠绵,悲愤哀思的文字,随写随毁,多不存稿,所以黄娥和历史上的才女一样,传世的作品并不是特别多。明隆庆以来所刊行的《杨状元妻诗集》、《杨夫人乐府词余》、《杨夫人曲》、《黄夫人乐府》、《榴阁偶存》等乃是黄娥著作中的幸存者,它已经博得艺林传诵,受到了后代名人学者的高度评价,是我国妇女文学著作的珍贵遗产。在中国文学史上,黄娥可算是继李清照、朱淑贞之后又一个成就卓著的女诗人,而名垂芳史。
前人赞叹:“吾蜀于明代,有二列女甲于全国,曰黄宜人、秦良玉是也。”正因为有了黄娥,明代四川女性文学不仅避免了交白卷的尴尬,而且还自有其独特的地位。新都桂湖的秋月虽然清冷寂寥,但毕竟照亮了四川一个时代的夜空。
为了纪念黄娥,她在遂宁的妆台和新都的榴阁一直成为后人的凭吊之物。清代有人曾把她居住的榴阁作为“黄夫人祠”,祠前有黄娥在《庭榴》诗中所吟咏的石榴树,其“老干参天,与湖光相映。”后来,此树被人砍去,但其灵根不死,另发新枝,虬干盘绕,状如舞龙,故名曰“榴龙”,“榴龙”年年著花结实,蔚为奇观,可惜在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根除。现在,馆内陈列着黄娥的著作版本、诗意画及有关她的遗迹照片;黄娥手持诗笺、吟哦遐思的塑像立于正中,与升庵祠内的升庵像隔湖上望,咫尺天涯,别有韵味。清人梁正麟所撰“黄夫人祠”对联写得好:
盼不到迁客来归 白象金鸡相思万里;
莫便伤才人命薄 红榴丹桂各有千秋。
此联所描绘的,不仅和这里情景交融,洽到好处,更对黄娥及其丈夫在生活上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同情,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点评:
400多年前,在那些没有尽头的夜色和黄昏之中,一对遥望才子才女,相守度过了30多个春秋。清清的柏条河水(新都的一条河)日夜流淌,南飞的雁阵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然而他们最终还是没能团聚。
400多年过去了,这一对落难的才子才女,最终是否相遇了在奈何桥上?或是化作一对彩蝶,飞舞在百花之间,从此永不分离?抑或是变成了一对鸳鸯,嬉戏于新都的绿水清波,一世相随?在那无边的夜雨中,他们是否又吟唱起新的诗篇?
在四川历史上的著名才女中,黄娥的人生似乎最为平实,她不像卓文君那样冲动得惊世骇俗,不像薛涛那样生活得自由自在,不像黄崇嘏那样勇敢得离经叛道,而且也不像花蕊夫人美丽得惊天动地,因此黄娥的命运中也就少了很多跌宕起伏的传奇,这大概正是她较少被人提及的原因了。但黄娥独持家务、徒步迎柩的人生,却使她在众女中显示出独特的坚忍和从容并具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