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
作者:李元灿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中的殉国者。他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掀起了巨大波澜、至今仍值得很好去研究的历史风云人物。有识于此,本文试就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1882年4月5日,宋教仁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他的七世伯祖“宋起龙公,文名藉甚,尤严华夏之辨,著有腹笥草集,深寓反清复明之旨”。他的祖父宋业宏,则是一个“生平著有时文藏稿”,而又“志节行芳”,“胸次自分泾渭”的人。家族里这种强烈的传统民族意识,对宋教仁影响颇深。至今,宋教仁故居乡里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宋教仁从小喜欢玩军事游戏,每每傍晚放学后,他便把同学邀到村外草坪,让那些身体较弱的同学充当“清朝贵族”,自己则带领身体强壮的同学装作“平民”,然后双方在他的指挥下展开激烈“战斗”,直至“清朝贵族”战败。这表明宋教仁少年时代反满“叛逆”的种子已早早在他的心灵播下。宋教仁六岁入宋氏私塾读书。中日甲午战败,“以堂堂中华,乃为蕞尔岛夷所欺凌”,宋教仁不禁赋诗抒愤:“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当时他虽年仅12岁,但其有志救国的思想,一点也不稚气。
宋教仁出生在具有湖湘文化背景的湖南。湖南民性自古坚忍剽悍,富有反抗精神。湖南又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自古就有“惟楚有才”的说法。特别是到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在湖南蓬勃发展。湖南的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湖南的南学会成立于1898年,常德则有明达学会;湖南的《湘学报》创办于1897年,长沙发行,常德也有分售处。湖南在这三个方面,当时都走在全国前列,成了“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所有这些,对宋教仁的思想和情操,显然都是有所影响的。宋教仁自己就说过:“吾则沅湘间产也。”甚至以后宋教仁发表大量倾倒一时的政论文章,用的也是含有浓浓沅湘色彩的“桃源渔父”笔名。
1899年春,17岁的宋教仁进入桃源漳江书院学习。当时有两位老师对他教育和影响最深,亲笔书写对联:“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以表明他们的志趣和思想倾向。受其影响,宋教仁也悬一联于书斋自励:“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人书,在秦汉前。”亦可见当时宋教仁的胸襟和抱负。另一位是时任书院山长的瞿方梅,他与宋教仁“四载相依,谊而不利”。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宋教仁认真研读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以及严复翻译的《原富》、《法意》、《天演论》等书,从而为他逐步树立民族的和政治的革命思想打下基础。“后宋之从事革命,推翻清朝,肇造民国,瞿方梅之甄陶,亦与有力焉。”一次,宋教仁与同学纵论湖广的形势,宋教仁不由感慨说:“中国苦满政久矣。有英雄起,雄踞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则取粮于湘,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以得志于天下。”这表明宋教仁当时不仅已萌发反清革命思想,而且对如何推翻清朝也开始朦胧地在脑海浮现。
1902年秋,宋教仁以第一名成绩录取武昌文普通学堂。宋教仁在文普通学堂读书的时间虽不长,但由于这是一所完全新式的学校,他在这里学的也完全是新的知识,因而他的眼界扩大了,思想也产生了飞跃;加上又结识了许多革命同志,特别是他与黄兴的结识,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反清革命的信念。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明德学堂校董龙璋西园寓所召开成立大会。黄兴被推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被推为副会长。华兴会是一个具有反帝反封建要求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从此,宋教仁便正式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道路。
华兴会成立后的一次重大斗争是组织策划长沙起义。当时计划省内分为浏阳、衡阳、常德、岳州(今岳阳)、宝庆(今邵阳)五路响应,宋教仁具体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
这年9月初,宋教仁从长沙回常德,同行的有负责军事的游得胜、楚义生等人。行前,宋教仁又写信给胡瑛、覃振,要求他们也回常德,帮助筹划。宋教仁回常德后,在武陵县知县衙门对面的五省客栈设立“湘西联络总站”,作为响应长沙起义的机关。同时,又找到刘复基、胡范庵,联络了西路师范学堂学生蒋翊武、常德中学学生孙安仁,还联络了会党首领孙汉臣,向他们宣传了华兴会的宗旨和章程,并发展他们为会员。接着宋教仁又分派蒋翊武、孙安仁专门联络学生,孙汉臣具体负责联络会党和巡防营的士兵。
十月初,游得胜、孙汉臣在常德笔架城开堂,宋教仁出席并讲了话,强调这次起义是“反清”革命,与自立军起义反对慈禧太后,保护光绪皇帝不同。会上宋教仁被推为大龙头,并决定起义那天,大家扮作朝武雷山香客,到笔架城的府文庙集合,听候指挥。可惜起义前夕,由于会党领袖频繁活动,走漏了风声,起义不幸败露。清政府悬赏捉拿黄兴、刘揆一和宋教仁。亡命途中,舟过湖北螺山,面对滔滔一泓江水,宋教仁百感交集,不禁口占一首长歌:“噫吁嘻!朕沅水流域之一汉人兮,愧手腕之不灵。谋自由独立于湖湘之一隅兮,事竟败于垂成。虏骑遍于道路兮,购吾头以千金。效古人欲杀身以成仁兮,恐徒死之无益,且虑继起之乏人。负衣徒步而走兮,遂去此生斯长斯歌斯哭斯之国门。嗟神州之久沦兮,尽天荆与地棘。展支那图以大索兮,无一寸完全干净汉族之土地。披发长啸而回顾兮,怅怅乎如何逝?则欲完我神圣之主义兮,亦惟有重振夫天戈。”诗言志。长歌从多个方面揭示了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抒发了他对起义失败的满腔悲愤,表达了自己要挽救国家于沉沦,建立自由独立共和国的远大抱负,以及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并倾诉出他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愫。随后,有家归不得,有国留不得的宋教仁,在朋友的资助下东渡日本,开始了自己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综上所述,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有五个因素,即:诞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家族传统民族意识的孕育,湘沅地方文化的熏陶,漳江书院期间的学习教育,以及入学文普通学堂结识黄兴。经过了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孕育反满“叛逆”种子;漳江书院期间,萌发反清革命思想;参与创建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正式走上反清革命道路。以反满种族革命为起点,进而融合反清反帝爱国思想,向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方向发展,这就是宋教仁早期革命思想形成所走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