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的六国,恰恰是奉行藏富于民的

秦灭六国的根本原因,是秦朝‘制度竞争力’强。

秦朝变法以后,中阳集泉,政府对社会资源完成了最高力度的支配。实现了‘藏富于官’。这样的模式,可以让秦朝政府‘集中资源办大事’,在与六国博弈的关键时刻,不断形成阶段性的局部资源优势。

六国坚守‘西周(儒家)封建礼法’,封臣,大夫,豪强,各自为政,王权只有名义上的共主地位,无法高度支配社会资源。

六国是真正的藏富于民。

这里需要理清,藏富于民,指的是社会资源大部分被民间支配,而不是被政府支配。藏富于民的民,针对的是‘政府’。

现代民粹理解‘藏富于民’是均贫富,要分马云,马化腾的产,这是南辕北辙的。因为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完成对‘富豪财富’的再分配的。能完成‘劫富分富’的只有政府。

秦国变法以后,藏富于官,民间发展空间被极度压缩。老百姓除了‘听政府的,去战场上杀人卖命’,已经没有其他发迹之路。

所以秦国人一听到战争,就像光棍汉看见裸体美女一样,已经饥渴难耐,奋不顾身了。

相反,六国虔诚信仰‘西周封建礼法’,尊重封建大夫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分散在大夫,豪强,巨贾等民间代表的手里。民间社会意识,也羡慕社会名流,富商,热衷经济活动,追求个人私利的至上。

于是,六国人一听到战争挑战,就像绵羊见到了豺狼虎豹,避之唯恐不及,发自肺腑抵触,厌恶。

这就是秦灭六国的‘制度博弈’的关键因素。

秦能靠集全制度,瞬间集中全国资源,冲击六国每一个‘博弈点’,六国内部却因为藏富于民,小政府,有限王权,崇尚安稳,热衷经济,讨厌战争等各种原因吗,无法形成合力,对抗秦国。

所以六国必败。

六国覆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地方?弊在藏富于民。藏富于民的原因,是坚持信仰‘西周封建礼法’,坚持尊儒崇儒。

这就是残酷的真相。竞争环境下,不可能‘藏富于民’。竞争单赢机制下,最终一定是‘藏富于国’‘藏富于官’的制度最终胜出。

要想藏富于民,就不能鼓励竞争。

至于那位鼓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古代‘白左’,其实是智力不足以论策的文化青年。

此君有两个错误判断。

一个认为‘战不善,弊在赂秦’,认为六国失败在‘缺乏战争意志’。这是错的。六国多次主动伐秦。战争意志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六国的社会制度,即‘西周封建礼法’,就不是配套战争机制的。

西周封建礼法制度,是用来殖民的。是黄河上游的小部落周人,偷袭商朝得手以后,为了控制商朝的大疆域,管理以前商朝疆域内的‘非周人’,采取的‘殖民机制’。西周封建礼法追求的是‘国人’对‘野人’的殖民。

这套机制,应用于在诸侯国家博弈战争上,就没什么效率可言了。

过秦论第二错误,是自相矛盾。六国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无法高效率集中社会资源参与对秦竞争’。社会资源分散在民间,是六国失败的直接原因。所以根本不可能是‘使六国各爱其人’(继续下放资源,继续藏富于更底层的民)。

反之,六国要想成功,只有集中社会资源为政府(国家意志)所用。而这,恰恰就是法家的逻辑。

人是复杂的,人可能是即爱民,又爱国的。但是在论述问题的时候,不能两面讨好,模棱两可。儒家就是藏富于民,法家就是藏富于官。不可能你写文章要人亲民爱民,最后结论又是鼓励藏富于官府。但如果你说六国是因为‘没有藏富于民’导致被灭,那就更南辕北辙了。

六国其实已经非常‘各爱其人’了。比如齐国,秦国灭六国中,死人最少的,恰恰就是灭齐。为什么?因为齐国搞暴政?

恰恰相反,因为齐国搞的是自由经济。当时齐国人热衷经商,热衷办教育,齐国还是当时六国最著名的宗教中心,方士遍地。就是讨厌参军打仗。政府对齐国民风持有放任自流的态度,并不强行干涉。结果秦军到齐国境内的时候,齐国老百姓几乎都没有任何反应。堪称‘和平解放齐国’。

所以我们说《过秦论》,智慧含量并不高。一副‘儒家亲民’的姿态,结果说着说着就变‘法家’思路了。说着说着,又绕回儒家了。最后什么也没说,

‘使六国各爱其人’,对不对?没毛病。完全正确,儒家白左的经典主张。

‘灭六国者六国也’,对不对?没毛病。完全正确。因为六国虔诚信仰‘西周封建礼法’,各爱其人,所以无法集中资源抗大秦,所以被灭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