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驿考

来自:zqbxi

古代驿站的建立为公文传递和官员出差提供了方便:一是使用车船马匹等交通工具;二是供应食宿;三是能获得当地的一些土特产。人是趋利性的动物,既然乘驿有诸多方便和利益,各方人士不免趋之若鹜,不惜施展各种伎俩千方百计谋取乘驿特权。
秦汉秦代已有关于驿传的法律。汉承秦制,用车传送称传,用马传送称驿,步递称邮,3种称呼常通用,也称为置。汉代驿传制度是在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置一驿(一般为30里左右)。驿有传舍,可供歇宿。驿与驿之间或不设驿的一般道路上,则由主察奸盗的亭兼管文书传递。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也可止宿。文书由驿及亭、邮传送,有很具体的规定。不按规定失期失程的要依律受罚。驿传所需人夫车马由官府置备,但也有征发民夫和民间车马的。交通手段除人力外,主要是传车和驿马。使用时按官职高低、任务轻重和时间缓迫分为不同的等级。使用驿传需持政府颁发的一尺五寸长的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驿路也是重要的商道。随着汉代势力的向外发展,汉武帝通南夷,沿途置邮亭。张 骞通西域后,酒泉亭障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驿传制度不仅加强了内陆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防,也对汉族与边疆各族以及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自三国分裂迄于隋代,驿传制度缺乏详细记载。唐代 ,全国共置驿1643所。其驿夫(水驿称水夫)征取民户承役,凡三马给丁一人,一般给丁三人。驿马、车、船由官府提供,驿馆多建在州县城内。诸州有专项税钱以给驿传经费,随近拨给驿田以种植饲料。给驿的范围,主要为奉差赍送公文使者、入觐莅任官员及各种特遣使臣。给驿马数依官品有差,给驿者自一品八匹递减至七品以下二匹,给传者自一品十匹至八、九品一匹,有特敕始可限外加马。唐中后期,由于给驿频繁,乘驿官员多违制骑乘及索要饮食、馈献,加以经费不足,以致驿夫困苦、驿马死损缺额、馆舍破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唐代的驿馆规模都很大, 设备有楼房、 马圈、 客厅、 仓库等。仓库有好几个, 有酒库、 茶库、 咸菜库等。大的驿馆还有池沼。客厅也有几个, 设备条件不一样, 有的高级客房中还带有客厅, 标准和等级不同, 与现代的大酒店类似, 其中的总统套房都不会很多。 每驿设驿长或馆驿使一人, 下面还有一名或几名驿吏, 相当于副驿长吧。另外还有一些具体工作或劳役人员, 称“驿丁”“驿子” 或 “水夫” 等。驿马在左前大腿上面印有驿名, 在脖子上印有州名。如汴州上源驿的马匹, 在左前大腿上便印有 “上源” 二字, 在左面大脖子上印有 “汴” 或 “汴州” 字样。这样的马算官马, 纳入国家编制, 所吃的草料当然由国家统一供应, 也算是吃皇粮吧!以此理相推, 驿馆中的驴就是官驴, 当然也吃皇粮。

驿道四通八达,郊野都鄙之间,20里有歇马亭,60里有馆,水行州县有水驿,需持驿券。驿券由枢密院发给。传递文书则有递铺,每18里或20里、25里置一铺。递铺有步递、马递、急脚递(又称急递铺)和金字牌急脚递之别,南宋复有斥堠铺和摆铺。各种递铺传送文书种类和日行途程不同。入递的文书又称递角。由于递铺组织的完善和普遍,驿馆相对衰落,其职能遂为递铺所取代,或与递铺交织不可分。驿递的服役者,北宋建隆二年(961)下令以厢兵代百姓为递夫。这是宋代的定制,亦为驿递制度的一大变革。

辽、金

辽有军国重事用银牌(镀金),长一尺,上刻契丹字,文为宜速及敕走马牌,由皇帝亲授与使者戴在项上驰驿,并手札给驿马若干匹。又有长牌,亦银质镀金,遣使赴诸道取索物色及进奉宋朝物品用之;木牌,用于遣使往女真、鞑靼各部取要物色的抽发兵马。两驿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一百余里不等,其间设有中顿,供使客午餐。初,诸县人民承担驿递、马牛之役,至辽末,始使民出钱,由官府募役。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 ,始自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至南京(今北京)每50里置一驿 ,又令置驿于上京至春州、泰州。后诸路并置。给驿用牌符。乘驿者按官品规定其随从人数、给马数和饮食钱数,泰和六年(1206)始置递铺转送文牒,10里一铺。

元代驿传又称站赤,意为司驿者。成吉思汗时即仿效中原的驿传制度,在境内设立驿站。元代建立后,全国遍设驿站。两站之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百数十里不等;如相距路程较长,则于中间置邀站以供使者休息,每站当役站户和所备马、牛、舟、车数目,视其交通繁闲程度而多寡不同。乘驿凭证有圆牌、铺马圣旨和札子。圆牌也称圆符,按规定专为军情急事遣使之用,由朝廷铸造、掌管。铺马圣旨也称御宝圣旨,用蒙古文字书写,每道圣旨上都分别标明起马数目,颁发给诸王贵族以及中央、地方各官府,限定在职责范围内使用。传送公文的邮驿,称急递铺(简称递铺),基本上沿用宋、金之制。中统元年(1260)置燕京(今北京)至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开平至京兆(今西安)急递铺,每10里或15里、25里设一铺。凡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官府来往公文均可入递。公文用木匣封锁,随到随送。

明代驿传机构,在京城设会同馆,地方分别设水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①水马驿。马驿60里或80里一置。水驿设船,使客通行正路每驿20只、15只、10只,每船设水夫10名。②递运所。在陆路者设置车辆,在水路者设置船只。③急递铺。每10里设一铺,专一传送公文。公文到铺,随即递送,无分昼夜。乘驿需凭符验。传送文书亦须盖有印信,以防作伪,这种印信为加盖骑缝半印,以凭板勘对合,故称勘合。应合给驿的范围,主要有:赍擎讼旨及奉旨差遣给驿者;飞报军情重事者;亲王进表奉贺及差人奏事者;各藩属使臣之进贡及回国者;文武官员到任在1500里以外者;职官病故,其尸体及家属回乡者。驿传夫役,由各地州县在本地粮户内佥编应役。嘉靖年间,驿传夫役计粮折银,由官府雇役承当。

清代驿传,以京城皇华驿为中心,通达全国。各省所设称驿,通达西北边疆军报所设者称站,西北两路所设者称军台,安西、镇西、哈密所属特设军塘以通军报,设宫塘以通寻常文报,统称驿站。各站驿马、驴、牛皆有定额。凡应给驿者,发给邮符为验,称勘合、火牌,其往来应供马匹、廪给及跟役人数、口粮,按品级为等差,皆于勘合上填注。驿递则验以火票,定其迟速之限,按所达之路程计其时日。铺递亦同。咸丰年间,冯桂芬力陈驿站积弊,建议裁减,效西法设邮政局。咸丰、同治以后,随着轮船、铁路、电讯、邮政相继发展,驿站逐渐变得无足轻重。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特立邮传部以掌轮、路、电、邮,在此前后,驿站相继裁去。

乘驿牌是古代驿路上往来驿使专门使用的一种符牌。蒙元乘驿牌是蒙古汗国和大元朝时期驿使在驿路使用的专用符牌。当时,全国各地设有驿站1500多处,其中包括少数水站。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10里、15里或20里设一急递铺,其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郡县的文书。驿道北至吉尔吉思,东北至奴儿干,西南至乌思藏、大理,西通钦察(金帐)、伊儿两个汗国,可谓“星罗棋布,脉络相通”。站、铺的设立,使蒙元国内交通得到极大发展,使国内各民族、各地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空前紧密。

驿站的建立为公文传递和官员出差提供了方便:一是免费使用车船马匹等交通工具;二是免费供应食宿;三是能获得当地的一些土特产。

人是趋利性的动物,既然乘驿有诸多方便和利益,各方人士不免趋之若鹜,不惜施展各种伎俩千方百计谋取乘驿特权。例如元代朝廷规定必须凭牌乘驿,后来乘驿凭证却愈发愈滥,不仅官衙可获公用圆牌,而且只要肯出钱“结托近侍奏请”,连僧道、商贾、富豪都可获得圆牌,用于外出祈祭、经商、旅游、捕猎、采办、收租、运物、谒陵、探亲等私人活动。元代任司徒的大官刘虁从大都(今北京)往江南探亲,竟乘驿云游名山大川两年不归,其间花费公帑不可胜数。

由于乘驿范围无限扩大,给各地的站赤(元代的驿站称站赤)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首先是乘驿人员成倍增加,造成车船马匹等交通工具疲于供役,纷纷劳累倒毙和破残损坏。其次是乘驿人员数量激增,素质下降,不少乘驿人员非肉不食,非好酒不饮,大吃大喝,导致驿站经费入不敷出。一些供役站户不堪重负,不得不起而逃亡,如甘州站赤元初有站户1600户,到元世祖至元后期只剩下160户,造成许多驿站难以维持。

贫苦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目睹元末“给驿泛滥”导致官吏腐败,民怨四起的教训,从洪武元年置驿开始就对“给驿”范围严加限制,明令“非军国重事”,非“在内公差人员系军情重务奉旨差遣”者,一律不许给驿。明示大小官员“不得擅乘驿传船马,违者罪之”。为了体现“刑乱国用重典”的精神,朱元璋对自己的亲属“先正纲纪”。洪武三十年六月,驸马都尉欧阳伦擅自动用驿站车马数十辆走私茶叶出境,其家奴周保还在河桥驿无故殴打按例检查的巡检司,朱元璋接到举报后立即下令将周保斩首,欧阳伦赐死。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严刑峻法治理驿政,明初“驿递清乐,而里甲不扰”。

到明中叶以后,由于朝政腐败,给驿泛滥,乘驿骤增,各地驿站不堪重负;而原有供给规定又有漏洞,虚报冒领盛行,管理混乱,部分地方官员乘机欺上瞒下,横征暴敛搜括驿银,敲诈勒索支应驿差,贪赃枉法累害于庶民百姓。以致朝野“清邮传以疏民困”呼声四起,迫使明王朝于嘉靖三十七年、万历三年、崇祯二年,对驿站管理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