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十月革命”

来源: 破先生

前言

提起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闯入脑海的就是毛泽东主席那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次会浮现“一艘军舰炮打一座皇宫”的模拟画面,说“模拟”是因为即没去过圣彼得堡的冬宫,更没见过“阿芙乐尔号”本尊。看似人尽皆知的“十月革命”,经不起详细自问,一度还有革命缺乏周密组织,仓促偶然的错误印象。本文解答十个问题,帮助大家了解“十月革命”。

·现今停泊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十月革命”推翻了谁?·

相信有些人仍认为“十月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沙皇的独裁统治,实则不然。这个错误认识也许是源自一个深刻的印象,即沙皇一家是被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使用机关枪残忍地集体处决的。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腐败统治,加之俄罗斯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要和平、要面包,不要战争”的呼声越来越大,革命斗争愈演愈烈。1917年2月,圣彼得堡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史称“二月革命”。

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而其弟米哈伊尔大公拒绝接受王位,这就彻底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可见,“二月革命”的目的更多地是要推翻尼古拉二世的腐败统治,并没有想推翻君主制度。

随后,沙皇一家被转移到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十月革命”后又被转往叶卡捷琳堡,次年7月在那里遇害。

·“二月革命”历史照片

此时的俄罗斯有两股主要力量争夺统治权,一是原政府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联合地主成立的国家杜马委员会;二是彼得格勒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最终国家杜马委员会联合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工兵代表苏维埃日渐强大,实际上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就是苏维埃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一场变革,与其说“革命”,不如说是“政变”,因此“十月革命”最初也称“十月政变”。

·“苏维埃”是什么意思?·

“苏维埃”在俄语中本就是“会议”的意思,是个通用名词,沙俄时期的国务会议就叫做“国务苏维埃”,这个词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也将“工兵代表苏维埃”直译成“劳兵会”。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尤其是“苏联”国家的成立,“苏维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专有名词,在中国也采用了音译的方式。

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乌拉尔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工厂的工人首先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工人罢工、起义的组织机构,随着革命的失败该苏维埃即被解散。

·俄国1905-1907年革命宣传画,上方正中书写着“苏维埃”

到了1917年“二月革命”时期,各地又重新组织建立了“苏维埃”,并在当年6月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十月革命”中“苏维埃”起到了组织和领导的作用,并在之后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1917年11月到1918年1月,苏维埃的名称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之后改称“工农和红军代表苏维埃”,1936年又改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代表苏维埃的图标

·何为“布尔什维克”?·

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就是“多数”的意思,说得对,但是缺少了特定范围。“布尔什维克”应是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中的“多数派”,与其对应的是“少数派”孟什维克。

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98年,是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当年的3月13日到15日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同盟等在明斯克秘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

1903年7、8月间先后在布鲁塞尔和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正是这次会议上党内产生了分裂,拥护列宁的得了多数票,称为“布尔什维克”;支持马尔托夫等人的得了少数票,称为“孟什维克”。

·前排右一为马尔托夫,右二为列宁

1912年社会民主工党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党名变为“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1918年全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议将党名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

1925年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又将党名改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

1953年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最终将党名改为“苏联共产党”。

·为什么没发生在莫斯科?·

想必是莫斯科给国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部分国人认为它一直是俄国的首都,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名气又远大于圣彼得堡的冬宫,显得冬宫似乎仅是一座沙皇冬日的行宫。为什么一场推翻政权的革命没有发生在首都,却发生在了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实则不然,莫斯科早在13世纪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首都。从1240年到1480年的两百余年,俄罗斯始终在蒙古的统治之下,属于金帐汗国,一度也应该算是元朝的一部分。莫斯科公国在蒙古统治下逐渐联合周边领地,1480年从金帐汗国分离出来,50余年后瓦西里三世时期,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基本形成,首都就在莫斯科。

1712年沙皇彼得一世,也就是后世尊称为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一心发展海上贸易,同时也为了强大海军,建立并迁都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

此后的两百年间,圣彼得堡始终作为俄国的首都,始建于18世纪中叶的冬宫一直是沙皇的正牌皇宫,“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的临时政府,也以此地为政府办公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于德语的发音,与德国交战的俄国将“圣彼得堡”改名为俄语发音的“彼得格勒”(“格勒”在俄语中是“城市”的意思)。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的次年3月,新政权综合考虑莫斯科雄厚的工业基础,将首都迁回莫斯科。1924年列宁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领导者,彼得格勒被改名为“列宁格勒”,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城市恢复了“圣彼得堡”的旧名。

·双方的领袖是谁?·

苏维埃这边的领袖举世皆知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而临时政府一边鲜有人知,时任总理的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

·列宁与克伦斯基

如果我告诉你这两个人在小时候是朋友,有谁会相信呢?可事实确是如此,两人都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大克伦斯基11岁,中学时期是克伦斯基父亲的学生。

列宁曾称克伦斯基是“小拿破仑”,两个好朋友长大以后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却都走到了权力的最顶端,成为了最直接的政敌与对手。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七个年头,也就是1924年逝世,享年54岁。而克伦斯基辗转流亡在美国,1970年以89岁高龄去世,一生都在从事反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晚年的克伦斯基

·革命的经过是怎样的?·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从凌晨开始二十余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先后占领了邮政局、电话局、火车站等各个战略要地。

早上6时左右,列宁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占领了皇宫大桥,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

·十月革命当天的列宁及其战友

上午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政权掌握在苏维埃手里。但临时政府的残余势力仍然盘踞在冬宫。

下午6时许,革命者包围了冬宫,临时政府拒绝投降。

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开炮宣告总攻开始,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冲进冬宫,与驻守的士官营发生激烈冲突,至次日凌晨1点50分,除克伦斯基外的临时政府首脑全部被擒。

·表现列宁当晚发表讲话的绘画作品

在革命当晚召开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列宁发表讲话,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且颁布了共和国最初的两个法令,即“和平法令”(停止参加一战)和“土地法令”(把土地无偿分给劳动者)。

自此,资产阶级专政被无产阶级专政取代。

·流血冲突是否严重?·

根据我国早期的一些文献记载,革命当晚在冬宫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并且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的士兵用炮弹轰炸了冬宫。

·表现当晚在冬宫武装冲突的绘画作品

随着苏联解体,一些资料的陆续曝光,部分研究表明革命爆发当晚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阿芙乐尔号当时正在大修,仅仅是向冬宫打了几发空炮弹。而守卫冬宫的只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营,在人群的冲击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大门也是守卫冬宫的防卫长官亲自打开的,并且带领革命者到临时政府首脑们开会的地方。

·当晚临时政府的支持者在冬宫内的照片

此外,在革命爆发当晚,彼得格勒的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文中写到“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革命胜利”。

·为什么说是反《资本论》的革命?·

提到这个说法,就不能不提安东尼奥·葛兰西,他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提出“十月革命”是违背资本论的,并且写了一篇文章《反“资本论”的革命》。

·安东尼奥·葛兰西

他指出《资本论》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充分地发展以后,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无可调和之后,才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因此,葛兰西认为:“布尔什维克否定了卡尔·马克思。”

·笔者摄于伦敦的马克思墓

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的论据:一是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发生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会率先在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而俄国资本主义的临时政府才几个月的时间;二是革命不能只在单一国家,要很多国家同时爆发,而俄国在一个国家就取得了胜利;三是社会变革要由少数社会精英阶层发起,而俄国则是社会群众取得了胜利。

显然这些观点是片面的,《资本论》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资本积累”带来“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彼时的俄国虽然没有高度的“资本积累”,但“贫困积累”却达到了爆发革命的顶点,“剥夺者就要被剥夺”,这一点是完全符合《资本论》的。

“十月革命”的成功即是特例也是必然。

·主要领导者的下场怎样?·

“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者,除列宁和斯大林以外,其余在未来的日子里,基本都没有好下场。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时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在组织武装起义的军事革命委员会中起领导作用。后因反对斯大林的政策,于1927年开除出中央委员会,同年底开除出党,后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1940年被苏联特工用冰斧袭击致死。

·斯维尔德洛夫

斯维尔德洛夫——时任中央委员,负责团结布尔什维克及十月革命的准备工作,革命胜利后当选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19年因患感冒病逝,时年34岁。

·季诺维也夫

季诺维也夫——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参与领导十月革命,起义当天出席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号召继续进行斗争。后因反对斯大林,1927先后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开除出党,1936年被判处死刑并枪决。

·加米涅夫

加米涅夫——时任中央委员,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主席,后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十月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因反对斯大林,于1934年被开除出党,1936年被判死刑并枪决。

·有哪些相关的勋、奖章?·

苏联在1967年10月31日,也就是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之际,创立了“十月革命勋章”。勋章可奖励苏联公民,平民、军队或团体。也可奖励外国公民或组织。勋章奖励给为苏联做出主要贡献的、战斗中勇敢的,或者与其他政府和人民建立友谊纽带的人,等等。

1967年11月4日,编号为1和2的十月革命勋章分别给予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市旗。1968年2月22日,阿芙乐尔号被授予了一枚勋章。最初的一些勋章主要授予了苏联的领导人和元帅们,少量授予了外国领导人,比如东德的昂纳克和南斯拉夫的铁托。

·四钉版(左)与五钉版(右)十月革命勋章

勋章是三片式结构,整体由金、银和珐琅制成,配以苏式五边形上挂。勋章最底层是银质红色珐琅的五角星,角与角之间是银质的类似由中心向外发散的光芒;中间层是一个五边形的视窗,内部浮雕阿芙乐尔号,视窗上部是一面展开的红旗,旗上用俄文分两行书写“十月革命”,中间层与底层由三颗铆钉固定;最上层是处在勋章底部的,银质镀金的镰刀、锤子组成的党徽,由一颗或者两颗铆钉固定在中间层与底层,这也形成了勋章的两个版本,即四钉版与五钉版。勋章背面正中刻有造币厂名称,以及手工刻印的编号。

在1977年与1987年,也就是“十月革命”胜利60周年与70周年的时候,苏联分别发行了一枚纪念证章,章体整体是一面红旗,上方浮雕列宁的侧面头像,左下角写着60或70,代表周年纪念。

此外,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十月革命”90周年、100周年也发行过非官方的纪念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