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初期日本民众是否支持侵略中国

文:月塔

昭和时期的日本,并不是高层政客欺骗民众而发动战争的,恰恰相反的是,日本中下层军官是普遍支持战争的,而高层则要理智的多。日本不断发动战争并走向灭亡,其实是中下层军官裹挟民意,不断的向理智派发难的结果。

不少靠独走上台的军官,在进入决策层之后,也想搞理智路线,但是手下的军官也想效仿他们的事迹,裹挟民意以发动新的战争。这些新的高层要么被手下的疯子裹挟着前进,要么被当做国贼清洗乃至天诛,日本也就在毁灭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其教育宣传体系长期有两条路线:

对于普通民众,他们实行愚民教育,反复强调对天皇的效忠,强调日本民族的特殊性,大日本帝国的历史使命。他们用这种手段麻痹民众,让民众无条件的为天皇和财阀奉献一切。

而对于那些能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帝国大学、海军大学、陆军大学深造的人呢?

这些人被视为统治阶级的预备队,他们没有被灌输这些思想,他们受到的教育更强调睁开眼睛看世界。这几所学校学术氛围相对自由,长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前往欧美列强留学深造,了解日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确保日本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种策略最早是有效的,但从大正中期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恶化,民众生活日益艰苦。财阀们不得不通过对外的胜利来转移国内矛盾,民众也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对外掠夺上,日本国内的政治开始失衡,理智派日益萎缩,激进派开始掌权。

当时的日本高层分为几个派系:

宪政派,这些人多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经济领域的精英,主张对内裁减军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外主张缓和与英美的关系,反对入侵东北,因为他们担心这会触怒英美列强,给日本带来灭顶之灾,32年的“五一五事件”后,大批宪政派的高层被天诛,旧日本的宪政时代结束。

海军马鹿,这些人多毕业于海军大学,有留英美的经历,推崇英国的海军思想,了解日本与美国间的巨大差距。他们反对入侵东北、反对全面侵华、反对发动太平洋战争,具体原因和宪政派类似。在宪政派倒台后,政界元老与海军联合,希望海军能控制住暴走的军部。1936年,冈田启介内阁倒台,标志着这一努力彻底的失败。

陆军马鹿,这些人多毕业于陆军大学,不少人有留德的经历,推崇普鲁士的陆军思想;高层相对理智,但中下层喜好各种独走,轻视英米鬼畜的实力,是日本不断发动战争的主力。

一战结束时,日本的首相叫原敬,当时日本经济形势尚好,原敬组阁对于日本是一件跨时代的大事,他是日本第一位平民首相,也是第一个由政党领袖当选的首相。

他反对对华武力扩张,认为这样会引起与欧美列强的摩擦,使日本受到孤立;反对签订21条,认为这样会激发中国的民族主义,破坏中日关系;他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认为国民党有潜力推翻北洋政府,认为支援给孙中山武器和贷款,可以改善中日关系,在日后通过和平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在军事上,他反对军部扩张,在任内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主张限制军备竞赛,因此被军部记恨。1921年,原敬被右翼分子暗杀,结束了三年的首相生涯。

原敬的继任者是高桥是清,在任时间不长,基本继承了原敬的内外方针;

第二十一任首相加藤友三郎,海军出身,任首相后身体不好,基本没有作为;

第二十二任首相山本权兵卫,海军出身,反对军国主义政策,主张实行全民普选,主张废除海相和陆相必须由现役军人担任的规定,由此被军部记恨。东京大地震后,山本内阁内外交困,被迫辞职。另外,他后来还是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养父。

第二十三任首相清浦奎吾,此人曾两次组阁,都是在山本权兵卫倒台后的看守政府,在位时间不长,都是延续前任的方针。

第二十四任首相加藤高明,毕业于东京大学,是宪政会的党首,主张实行普选,26年在任内病逝。

第二十五任和二十八任首相若槻礼次郎,毕业于东京大学,是宪政会的党首;第一次组阁是加藤内阁的看守政府,基本延续上任的方针;第二次组阁是在31年,当时日本正在入侵东北,他强烈反对这一政策,但是反对无效,他认为这是自己的领导力不足的表现,于是让位给犬养毅。

第二十六任首相田中义一,陆军出身,25年退出军界加入政友会并担任总裁;他的任内日本进行了首次普选,当然这是一次肮脏的、充满着贿赂、暴力和威胁的选举。外交上田中与蒋介石、张作霖达成秘密协议,以不干涉中国内政为代价,换取了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益。协议达成后不久,张作霖就被河本大作炸死;田中发誓要严惩凶手,结果同陆军发生激烈的冲突,不久后倒台。

第二十七任首相滨口雄幸,毕业于东京大学,时任民政党总裁,任内日本进行了首次公平的普选,结果民政党大胜。对外签署了《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日本军备,因此被海军记恨,惨遭暗杀。

第二十九任首相犬养毅,时任政友会总裁,基本继承了若槻礼次郎的政策,对内主张削减军费,改善民生;对外主张和平解决东北问题,通过承认中国的主权以换取经济利益。由此被军部记恨,被污蔑为中国间谍,32年5月被右翼分子天诛。他的死标志着日本宪政时代的结束,日本自此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第三十任首相斋藤实,海军出身,是海军中的温和派,为了拉住暴走的军部,他联合了二十任首相高桥是清和第二十五任首相若槻礼次郎。他在任内一直在努力裁减军费以改善民生,但军费依旧不受控制的激增,日本民众生活日益困难。34年,斋藤实自感无力对抗军部,为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让位给冈田启介,自己担任内大臣。

第三十一任首相冈田启介,海军出身,与斋藤实同属温和派,任内全力控制军部暴走,但并不成功,国内暴力事件频发,日本加速右转;36年2月,东京爆发政变,前任首相高桥是清和斋藤实等多位政府要员被杀,冈田启介逃出官邸后召集舰队镇压了政变。不久后,冈田启介辞职并淡出军政两届,冈田内阁的倒台,标志着日本军部彻底失去了控制。

第三十二任首相广田弘毅,任内在扩大侵华和反对扩大侵华间反复摇摆,最后迫于军部的压力选择了全面侵华,企图将中国彻底至于日本的控制下,是被处死的甲级战犯里唯一一个文官。

第三十三任首相林铣十郎,靠独走而进入日本高层,主张扩大侵华;

第三十四任、三十八任、三十九任首相近卫文麿,贵族出身,毕业于帝国大学,上任后不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事变发生后做出了不扩大侵华,和平解决中日冲突的决定,但是没人听他的。8月15日又发布声明决定全面侵华,同时联系德国大使进行调停,但是和平条件不断被军部修改,使蒋介石根本无法接受。38年5月,忍无可忍的近卫将强硬派陆相杉山元和外相广田踢出内阁,希望借此机会改组军部,结果受到了强烈反弹,不久后被迫辞职。

继任首相的平沼骐一郎和阿部信行,都延续了近卫文麿的政策,希望能尽快与蒋介石议和,缓和与英美的关系。但是这二位同近卫文麿一样,控制不住暴走的军部,在内外交困中先后倒台。

第三十七任首相米内光政,此人任首相前曾长期反对侵华战争,反对将海军投入到侵华战争中;任首相时,正值二战全面爆发,日本国内舆论强烈要求加入轴心国集团。米内光政则与之针锋相对,公开宣称“日本海军不是为了对美开战而建立的,拿来对付德意海军还差不多”将日本暂时的从毁灭中拯救了出来。米内因为其反对全面侵华和对美开战的态度,在日本国内被视为“国贼”,40年7月,米内在陆军的攻击下倒台并淡出军政两届,日本不久加入轴心国。

米内倒台后,再次上台的近卫文麿依旧希望退出侵华战争,依旧希望缓和美日关系,依旧在战争与和平间反复摇摆,依旧控制不住暴走的军部。41年底,近卫内阁在东条英机的攻击下倒台,近卫也被主战派喷成了“日本第一蠢人”“失败主义者”。

第四十任首相东条英机,靠花式独走上位,对内高度集权,对外主张对美中苏发起全面战争,是二战中日本的头号战犯。上台后不久,珍珠港事件发生,美日全面开战,直接将日本带入了毁灭。44年中,对战局感到绝望的近卫文麿、米内光政、冈田启介等下野政客联合起来,将东条赶下了台。

第四十一任首相小矶国昭,同样靠花式独走上位,当时近卫、米内等人已经认定日本必败,提出了天皇退位出家,对美投降等建议。但昭和还心存幻想,希望继续抵抗,于是任命小矶国昭组阁。小矶内阁把希望基本寄托在了苏联调停上,45年4月,苏联决定对日开战后,小矶内阁倒台。

第四十二任首相铃木贯太郎,海军出身,属于亲英美派;在二·二六事件中身中三枪,随后基本退出了日本军政两界 ,选他担任首相基本上就是为了对美投降,铃木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侵略扩大的过程中,高层决策占比其实并不高,大部分时间都是中下级军官独走,然后裹挟民意和舆论逼内阁就范。从一战结束到日本投降,真正支持扩大战争的首相只有广田弘毅、东条英机和林铣十郎三人而已,其他人中大部分其实都反对扩大战争,最多也不过是在开战与停战之间摇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