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书生投奔敌国成大患 北宋竟被迫改革科举制度

文:晨读春秋

北宋中期,有一位落魄书生张元,因为屡试不第,怨恨故国,转而投奔了北宋的敌国西夏,被西夏国王李元昊重用。张元为李元昊出谋划策,唆使西夏多次入侵北宋,给北宋的西北边防带来巨大危害。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落第文人出逃敌国,危害故国,北宋改革了科举制度,优待进士考试的考生。

唐末五代时期,在中国的西北部夏州一带(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逐渐崛起了一个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夏。起初,夏对中原政权一直俯首称臣,但到了北宋时期,夏夺取了河西走廊一带,实力大大增强,渐渐起了脱离北宋、自立为帝的野心。

1038年,夏政权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由于地处西部,被称为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不再对北宋称臣。西夏建立后,虽然国小民少,却先后同宋、辽、金三个大帝国对抗、周旋,战斗力与战斗意志十分惊人。

据统计,西夏的人口300万人左右,国土面积77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数是沙漠戈壁地区,仅黄河沿岸的几个地方适合农业生产。相比而言,北宋的人口1亿多,面积是西夏的4倍;辽的人口是西夏的3倍,面积是西夏的7倍;金的人口5000多万,面积是西夏的5倍。

西夏以这样的人口和国土规模,同三个大帝国对抗近200年,直到蒙古崛起,才在成吉思汗的西征中被灭亡,真可谓是一个奇迹。能做到这一点,除了西夏人强悍尚武的风气外,对人口的极致利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西夏人实行全民皆兵,如有战事,年龄在60岁以下,15岁以上,都要自带武器装备从军。这样,300万人口的西夏,才能动员出50万大军作战。

所以,西夏对人口问题极其重视,在军队中还设有擒生军,即专门掠夺人口的部队,掠夺的人口包括成年男子、小孩和孕妇。西夏还在宋夏边境地区招降纳叛,煽动、吸引北宋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逃亡到西夏。在西夏皇帝李元昊致北宋皇帝的国书中,还专门谈到两国边境的逃民问题。除了一般劳动力外,西夏还特别注意吸引北宋读书人。西夏的官僚制度基本学自北宋,这些逃亡的北宋读书人被西夏吸纳后,就充实到西夏各级官僚机构中。一些在科举制度下屡试不第的北宋读书人,为了荣华富贵就叛逃到西夏,北宋中期的张元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

李元昊称帝后,北宋政府就断绝了与西夏的关系。为了迫使北宋承认自己称帝的事实,李元昊率军入侵北宋边境地区,1040年在三川口之战中击败宋军,围攻延州(今延安)。消息传来,北宋朝廷大为震惊,任命大臣夏竦为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

北宋华州华阴县有一名叫张源的读书人,年轻时就以仗义著称,爱好谈论天下大事,和同乡吴久侠、姚嗣宗是好朋友。张源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总是考不上,心里愤愤不平,就喝酒解愁,趁着酒兴赋诗一首: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源曾在边境地区游历,观察山川地形,胸中抱负不凡,常常语出惊人。

此时,西夏渐渐强大,与北宋经常发生边境冲突,张源觉得自己在科举考试中不得志,决定效仿班超投笔从戎,到军队中干一番事业。到了西北前线,张源比较自负,不愿意毛遂自荐,就写了两句诗:好著金笼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刻在石碑上,让人拖着石碑在大街走,以引起注意。果然,这一招摇的举动引起了韩琦的注意,就召见了张源。张源长相丑陋,韩琦有些犹豫,就没有任用张源。张源仰天长叹,回到了老家华阴,又口出狂言,县令得知,责打张源,张源受伤,一个月都没有痊愈。

李元昊建立西夏,自立为帝后,张源觉得李元昊刚刚开国,一心求治,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可以去投奔。于是,张源和好朋友吴久侠、姚嗣宗商量,二人同意一块去。三人路过项羽庙,买来了酒,在项羽的塑像前痛饮,哭着唱道:“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颇有同病相怜的意思。

接近边境的时候,宋朝边境的守将得知有人要越境,派骑兵去追捕,但没有找到他们三人。到了宋夏边境上,姚嗣宗突然害怕了,要回去。张源大笑道:马上就能得到荣华富贵了,你还在害怕犹豫,会让别人耻笑的。于是,张源和吴久侠继续前行。张源又做了一首诗,表明希望被人重用的心志:太公年登八十余,文王一见便同车。如今向西江边钓,也被官中配看鱼。

张源和吴久侠到了西夏境内,想着怎样才能出名,让李元昊知道自己?于是,两人把名字都改了,张源改叫张元,吴久侠改叫吴昊,故意不避讳李元昊的名字。二人到西夏国都的酒楼喝酒,痛饮一天后,在墙上写道:张元、吴昊饮此。巡逻的士兵发现二人的名字冲犯李元昊的名字,就把二人抓起来,送到李元昊那里。

李元昊见了二人,责问他们为什么到了西夏,不注意当地的避讳?两个人随意地说:姓什么都没弄明白,还管什么名字?原来,李元昊的李姓是唐朝赐给其先祖的姓,后来称臣于北宋时,北宋又赐姓赵,无论姓李还是姓赵,都表明李元昊是别人臣子的事实。二人的话说中了李元昊的痛处,他很震惊,对二人另眼相看,马上把二人放了,奉为上宾。此后,入侵北宋的计划都是二人拟定的。

张元刚开始被封为行军校尉、中书令,随李元昊入侵北宋边境。在好水川之战中,张元为李元昊出谋划策,用诈败之计,引诱韩琦的部将任福军进入西夏在好水川所设的包围圈中,全歼宋军。战后,张元在一所寺庙的墙壁上题诗讥讽北宋统帅: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诗后的落款是: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题。张元因为此战的军功,被升为相国。

当时,西夏养了很多间谍和刺客,专门用于偷窃情报和刺杀重要人物。韩琦在好水川之战被击败后,张元恨当年韩琦不任用自己,派刺客去刺杀韩琦。韩琦当时驻扎在泾原,一天夜里,有人带匕首摸进韩琦的住所,快要到床前,韩琦发觉了起身问道:是谁?要干什么?刺客说:要来杀你。韩琦问:是谁派来的?”刺客说:西夏张元相国的命令。韩琦又躺回枕头上,说:你把我的脑袋拿去吧。刺客又不忍心了,取走了韩琦的金带。第二天,韩琦也没有追捕刺客。不久,守城的士兵捡到了韩琦的金带,又献了回来。原来,刺客故意张扬这件事,表明能随时取北宋统帅的人头,以动摇宋朝军队的军心。

宋仁宗得知张元二人投靠李元昊,危害北宋,决定实行反间计,给张元、吴昊两家一个月十石米、二十千文钱,任命张元的侄子张秉彝为华州长史,另外两个侄子张起、张仲经也有官职,让他们到边境地区,引诱张元返回北宋。但等了很长时间,张元也没回来,又把二人的家属抓了起来,安置在随州,把张秉彝等一百多名亲属流放到房州,受饥受冻,几乎要死了。后来把在房州的亲属放了回去,在随州的人一直没释放。张元、吴昊派间谍假传宋仁宗的圣旨,释放了随州的亲属,当地的地方官被骗了,根本不知情,张元派轻车快马把自己的亲属接到了西夏。

张元在西夏虽然很受重用,但在西夏的沙漠地带,饮食、居住生活都不如中原地区,所以,张元经常劝李元昊向苻坚、刘渊和北魏拓跋氏学习,占领北宋关中的土地,让汉人守卫,然后继续向东扩张。并和辽国联合,让他们侵扰河北,使北宋两头受困,北宋就难以长久支撑。如果李元昊这样做,张元的富贵功名、衣食嗜好都能符合自己的心愿了。但是,西夏的国力有限,多次入侵北宋,自身损失也很大,得到的地盘也不能长久占领,西夏的老百姓怨声载道。

在这种情况下,李元昊只好停止与北宋的战争,寻求与北宋谋和。张元反对谋和,但李元昊不听。后来,西夏和辽国发生冲突,张元知道自己的理想实行不了,精神出现问题,经常对着天喃喃自语。1045年,张元背上长了毒疮而死。张元下葬的时候,元昊很失望地说:没有了张元,我不能实行像刘邦灭秦那样的功业了。

张元虽死,但对北宋的影响很大。北宋文官的地位很高,相应的,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很严格,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每三年一次大考,乡试通过后是举人,会试后是进士,殿试后是进士及第。每一步考试都会刷下来一批人,如在殿试中根据情况,或者三个人中取一个,或者两个人中取一个,或者三个人中取两个。这些刷下来的考生,前面考的全部作废,只能从头再来。所以,能够进士及第特别难,民间也积累了大批落第的读书人,这批人无疑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但在张元事件前,北宋政府对此并未重视。

张元事件发生后,北宋朝廷在震惊之余,从中汲取了教训。1057年,北宋在科举制度上做出重大改革,会试和殿试中都不再刷人,成绩最差的人也能授予同进士出身。这样,一个叛逆的读书人,竟然给后来天下的读书人带来了无穷的好处,这恐怕是张元万万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