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欧洲有四大著名半岛: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欧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又称意大利半岛)、巴尔干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主要有挪威、瑞典、芬兰三国,伊比利亚半岛为西班牙、葡萄牙所据,亚平宁半岛全部为意大利所有。跟以上三者相比,巴尔干半岛最为复杂:整个半岛主要国家有11个,还有一小部分属于意大利。
巴尔干半岛范围
巴尔干半岛西海岸——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
巴尔干半岛东海岸——保加利亚,黑海
巴尔干半岛南海岸——希腊,爱琴海
不同的国家,又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族群更为复杂,加上此地处在欧洲东南部,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隔海峡相望,向来为多种势力交融、冲突、争夺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从这里点燃的。在地缘政治和军事领域,巴尔干半岛赢得了“欧洲火药桶”的称号。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成分
今日巴尔干的国家复杂格局,是历史的延续。
喜欢体育的人会特别注意,这一地区走出了许多有天赋的明星,如网球界的德约科维奇、伊万诺维奇,篮球界的NBA球星博格丹、约基奇,足球界的博班、苏克、莫德里奇。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波黑等足球队中都有出色的球星。很多人不禁感叹:如果前南斯拉夫不分裂……其国家队阵容该多么豪华。
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南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前南斯拉夫,半岛还有希腊、土耳其的地盘。历史上,各大帝国和列强更是先后在这里登场,上演了一出出错综复杂、矛盾冲突不断的大戏。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历史概括为“希腊的北上”“罗马的东扩”“斯拉夫南下”“奥斯曼西进”。
希腊的北上
欧洲火药桶的名号,会让人暂时忘记,巴尔干半岛是著名的希腊文明的发祥地,它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希腊半岛,半岛的主要海岸线位于希腊境内,海岸线围起来的那片蔚蓝的水面,就是著名的爱琴海。
历史昂,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最早接受农耕文化的地方。新石器时代,先进的农牧技术从两河流域、尼罗河三角洲,经小亚细亚半岛传到这里,并从以此为桥头堡,向北传播到欧洲腹地。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操原始希腊语的部落率巴尔干半岛定居。公元前1000年,伊利里亚人出现在现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同时,达契亚人和色雷斯人到来,他们在这个地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传说中,多利安人在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入侵希腊各地,希腊进入黑暗时代和几何艺术时代。
公元前9到8世纪,古希腊文化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崛起,在前6到5世纪达到高峰——此时的中国,是春秋“百家争鸣”时期。公元前5世纪,波斯人挑起希波战争,希腊人激烈反抗,把波斯人藏在半岛之外。公元前4世纪,出自巴尔干半岛东北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将希腊文化传到半岛各地,以及中亚、印度等广大地区。公元前4世纪末为止,希腊语言和文化制霸整个巴尔干半岛,乃至地中海东半部沿岸。
罗马的东扩
巴尔干半岛地形
马其顿王国治下,巴尔干半其他较早形成的民族建立了部落联盟,如前5世纪色雷斯人建立的奥德吕萨帝国,定都于现在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达契亚人、伊利里亚人、培奥尼亚人也都成立了部落联盟。
希腊的辉煌过去之后,罗马时代开始。
元前3世纪后期,伊利里亚王国经常袭击来往于亚得里亚海的罗马商船,古罗马共和国以此为借口入侵巴尔干。伊利里亚战争使罗马获得内雷特瓦河河谷,也压制住了亚得里亚海的海盗。前168年,罗马擒获伊利里亚国王,开始在巴尔干的统治。
罗马最初在巴尔干扶植了四个附属共和国,后来这里被改为罗马帝国行省。前168年,罗马利用希腊内战的机会击败马其顿王国,成为巴尔干地区实质上的统治者。原希腊领土被分割为三个省:马其顿行省、亚该亚 (罗马行省)和伊庇鲁斯。
罗马帝国时期的巴尔干各省
从公元2世纪开始,古罗马文化与拉丁语进入巴尔干半岛,拉丁化的巴尔干成为罗马帝国最繁荣稳定的地区。但古希腊文化仍然主导着巴尔干南部。
吉里西克线。一条假想的线划分出4世纪以前巴尔干地区受到的文化影响,这条线以南受希腊文化影响,以北受拉丁文化影响。
斯拉夫南下
巴尔干半岛之地南邻地中海,陆地上有流贯欧洲腹地的多瑙河,与西欧、中欧联系在一起,东望亚洲、南望非洲,这样的地缘位置,注定让它处在各种文明的的“十字路口”。
一列横亘的“巴尔干山脉”,是半岛得名的来源,它如今横亘在保加利亚北部,西部延伸到塞尔维亚东部。
山脉平均海拔700米,这样的高度并不足以阻碍人类迁徙的步伐。约在公元6世纪,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的斯拉夫人到达半岛,这个介于游牧和农耕之间的民族,适应能力极强,并很快取代了巴尔干北部和中部的土著人。到了在中世纪,斯拉夫人建立的保加利亚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互相征伐,战争频仍。
巴尔干山脉示意范围
奥斯曼西进
中世纪晚期,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崛起。1453年,奥斯曼人攻陷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将其改为帝国都城。接下来,军队没有停下脚步,继续跨过狭窄的黑海海峡,向西进军,进入色雷斯、巴尔干半岛。到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经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势力。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强制手段同化当地人,并在半岛地区制造了数起大屠杀。这一时期,巴尔干人口大幅下降。16世纪末,巴尔干地区人口一度有8百万人,到18世纪中期,只剩下3百万。
曾经征战不休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以及更早期的居民希腊人,开始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当地人的反抗一波接一波。斗争中,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1865年塞尔维亚公国首都贝尔格莱德街景
19世纪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衰落,各个族群分别从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独立后,成为独立国家。今天各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从热战,到冷战——火药桶名副其实
1829年,希腊独立;1878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罗马尼亚独立;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1918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独立。
1912到1913年,四个东正教民族国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王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对抗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史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战争结束后,他们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
奥斯曼帝国时期,这些国家可以一致对外, 但在胜利后却陷入了内战,为了争夺马其顿王国统治权,保加利亚向盟友塞尔维亚、希腊宣战。罗马尼亚人帮助下的塞尔维亚和希腊一方获胜,希腊侵入保加利亚——此时,奥斯曼帝国乘隙而入,夺得色雷斯东部——也就是半岛东部那个角落,至今仍在土耳其版图上。
走了一只狼,又来一只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后,多瑙河中上游的奥匈帝国断不会善罢甘休,对巴尔干半岛虎视眈眈。
1914年,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屠杀平民
这种冲突和对抗,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民族主义革命组织“黑手”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当即向塞尔维亚宣战,接下来多个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一战中,巴尔干半岛中的希腊、塞尔维亚为协约国阵营;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为同盟国阵营,战争以协约国胜利告终。
二战中,希腊之外的其他巴尔干国家都倾向于轴心国阵营,德国战败后,苏联以“大斯拉夫”的借口渗透进来,在其影响下,除了希腊之外的其他巴尔干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而希腊在欧美阵营。
19世纪-21世纪,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权力变换
冷战时期,这种格局继续。苏联解体后,原来就有的民族、宗教矛盾,迅速凸显出来,随着经济问题出现,争夺资源的冲突就更多了。原南斯拉夫共和国,从9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不断地解题中,南斯拉夫首都所在的塞尔维亚,如今已经从临海国变成了内陆国。
不同语境的“巴尔干”
自然地理上的巴尔干,大体就是被亚得里亚海、爱琴海、黑海包围的陆地,北部范围并不那么明确,边界被定为多瑙河、萨瓦河和库帕,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土地,今日覆盖着12个国家:
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 希腊、科索沃、北马其顿、 黑山、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土耳其(欧洲部分)、意大利(一小部分)。
其中, 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北马其顿、黑山完全在半岛内(离岸海岛除外),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大部分在半岛内,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一部分国土在半岛内,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在半岛内,意大利东北部一角在半岛范围。
上图——浅橙色:地理上的巴尔干半岛;深橙色:希腊和土耳其之外的巴尔干地区;最浅色:大部分国土不在半岛之内,仍然被看做“巴尔干地区”的国家
而地缘意义和文化上的巴尔干,界限各有不同,比如今天在政治领域提到巴尔干半岛或地区,一般不包括意大利、土耳其,但包括一部分国土在内的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
“巴尔干”在西方最早出现是在1409年意大利外交官Buonaccorsi Callimaco给教皇诺森八世的信中,命名的是巴尔干山脉,旅行家John Morritt18世纪末把这个词引入英语,那个时代的巴尔干指的是,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更广阔的区域,比巴尔干半岛范围更大。现代意义上“巴尔干”形成于1808年,由德国地理学家August Zeune提出,它是为了创造一个和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并列的地理名词,并不带有政治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尔干地区因为战争冲突多,逐渐带有了地缘政治意义。南斯拉夫1991年6月解体后,“巴尔干”一词开始带有负面意义”。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甚至对这一词语非常抵触,不想被视为“巴尔干地区”。为了照顾一些国家的情绪,人们多用东南欧替代“巴尔干”,如1999年,欧盟把一份巴尔干问题相关倡议书叫做《东南欧稳定公约》;原名《巴尔干时报》的一家报纸,在2003年改名《东南欧时报》。
欧盟眼中的“西巴尔干”,多指红色区域
不过,东南欧似乎又不仅仅包括巴尔干半岛,它是一个方位名词。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是“西巴尔干”,欧盟各机构把阿尔巴尼亚和不包括斯洛文尼亚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称为“西巴尔干”,这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语,泛指欧洲东南部没有加入欧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