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巴尔干怪象:小国克罗地亚向来霸道,为何送波黑一段海岸线
以“乱”闻名于世的巴尔干
世界历史上,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地区可谓威名远扬,它不仅是欧洲最敏感的地带,还曾点燃一场世界大战。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这个面积仅55万平方公里的半岛何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量?那还得从它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说起。
作为东西方文化和宗教的交汇地,历史积怨深重是巴尔干地区乱的主要根源。数百年来,生活在巴尔干地区的诸多民族历史起源不同,地缘环境也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更是千差万别。这些差别与民族、宗教等矛盾交织在一起,再加上欧洲列强都对巴尔干垂涎三尺,不断利用内部纷争挑起冲突,巴尔干俨然成为大国利益的角逐场。
中世纪以来,拜占庭帝国势力侵入巴尔干地区,这里成为基督教内部斗争的舞台,信奉天主教的西部与信奉东正教的中东部彼此敌对,势不两立。到15世纪奥斯曼帝国势力浸入时,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又不断爆发冲突。此后,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各种冲突都直接或间接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
本来,各种民族宗教矛盾交织,时而爆发的冲突已导致巴尔干地区内部动乱频发。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列强为攫取自身利益纷纷插手地区事务。“博弈”中,大国在巴尔干地区屡次争斗并实施强权统治,给该地区留下诸多民族不和和宗教冲突的祸根。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近一百年里,巴尔干地区的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继承丰厚“遗产”的克罗地亚
上世纪90时代以来,小国林立的巴尔干地区仍不太平,尤其在南斯拉夫解体后诞生的六个小国之间,互相看不顺眼,彼此关系紧张。从地图上看,独立出来的小国克罗地亚几乎“继承”了前南斯拉夫的大部分海岸线,只给最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最南部的黑山各留了一小段。
相比塞尔维亚和波黑这两个前南成员,克罗地亚的知名度就低点了。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加盟共和国最后却分到最丰厚的遗产,曾经唯我独尊的“大塞尔维亚”反倒被挤成一个内陆国,旁边的波黑也好不到哪去,要不是强势的克罗地亚“发善心”让给它一小段海岸线,这个“火药库中心”也一样看不到海。
这样的“遗产分配”,历史因素当然是主要的,但其中也有西方大国趁乱拉偏架的因素。不管怎么说,克罗地亚几乎霸占了亚得里亚海东岸,那么问题来了,在民族、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同的一对邻居,克罗地亚为何大度地让给波黑一段弥足珍贵的海岸线?这还得简单扒一扒两国的历史。
“出身”不明确的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所在地区最早为罗马帝国所征服,帝国一分为二后归属西罗马统治。西罗马帝国被灭后,东哥特人征服这里,此后又被拜占庭帝国征服。公元7世纪前后,斯拉夫人进入该地区,成为现代克罗地亚人的前身。
9世纪时,克罗地亚已基本改信基督教。公元10世纪初的几十年,在第一位国王托米斯拉夫带领下,克罗地亚完成了统一,克罗地亚国达到鼎盛时期。之后的几百年,克罗地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斗争史。为了争夺沿海地带,克罗地亚先是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斗得不可开交,后来又与匈牙利组成克罗地亚—匈牙利王国共同对付威尼斯。
16世纪,匈牙利被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击败,其大部分领土被兼并。而包括克罗地亚大部的剩余部分则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9世纪初拿破仑下令取消神罗称号,此后,哈布斯堡王朝陆续收回原匈牙利王国的大片领土。到1867年,克罗地亚归属新成立的奥匈帝国。
从克罗地亚的历史看,其“归属”西方的时间居多,这也是克罗地亚人从不认为自己同东边的斯拉夫人一样,而是想方设法进入雅利安人的行列,往往以“日耳曼化的克罗地亚人”自居。
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自然逃不掉惩罚,只得服从组织安排与战胜国塞尔维亚共同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作为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这个由协约国攒成的国家的确显得不伦不类。
克罗地亚人就这样捏着鼻子过了二十年,终于等来了机会。二战爆发后,克罗地亚国内本来就蠢蠢欲动的“独立运动”更加活跃。1941年4月,德国入侵南斯拉夫,独立组织“乌斯塔沙”趁机宣布独立并成立包括波黑大片领土的克罗地亚独立国,随即加入轴心国阵营。
臭名昭著的“乌斯塔沙”
促成克罗地亚独立也就罢了,就在1941到1945短短四年间,乌斯塔沙这个法西斯的傀儡政权却对其它种族犯下了滔天罪行。乌斯塔沙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种”的克罗地亚,视生活在克罗地亚与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为他们的主要障碍。
对此,当时的乌斯塔沙政府部长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们的目标:在克罗地亚独立国境内,三分之一的异族人必须改信天主教;三分之一的异族人必须被驱逐出境;三分之一的异族人必须被彻底消灭。
就这样,在“克罗地亚独立国”境内,屠杀塞尔维亚人和犹太人以及强迫东正教徒改信天主教的事件不断发生,塞尔维亚人同犹太人和吉卜赛人一样不受法律保护。尤其是对同属南斯拉夫王国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实施了报复手段令人发指。
据统计,近40万塞尔维亚人惨遭杀戮,其中35万人死于号称“巴尔干的奥斯维辛”的雅塞诺瓦茨集中营。等到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抵抗组织南斯拉夫祖国军打来时,克罗地亚人遭到的报复可想而知,这样的冤冤相报也是南斯拉夫种族问题不断恶化的历史原因。
“掩盖”矛盾非长久之策
二战后,作为克罗地亚人的铁托也奉行斯大林遏制大国沙文主义的政策,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一度被掩盖下来。但正如前文所说,历史积怨深重,迟早会爆发。铁托死后,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率先闹独立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1991年5月,克罗地亚不顾塞族人的坚决抵制举行独立公投,支持克罗地亚独立的一方最终以绝对优势胜出。次月,克罗地亚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很快,克塞两族之间爆发流血冲突,克罗地亚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的当年底,在克罗地亚的塞族地区成立了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武装冲突持续到1995年,克罗地亚政府军占领了塞族共和国部分地区,当年底,各方签署了岱顿协定,冲突宣告结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区才重归克罗地亚。
历史“简单”的波黑
相比克罗地亚,波黑的历史就“简单“多了,除了在公元14世纪短暂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仅为两个地理上的名称。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起,波黑又相继沦为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王国甚至是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属地。
波黑位居欧洲火药库中心地带,历史表明,谁将它吞并都难免落得悲惨下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遗产”的过程中,沉不住气的奥匈帝国宣布把波黑纳入版图,主动背上了这个火药桶,结果竟在那里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土耳其人利用“优厚政策”逐渐将波黑境内伊斯兰化。铁托领导时期,南斯拉夫正式承认“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斯拉夫穆斯林”为穆斯林族。直到今天,穆族仍是波黑最大的族群,其代表就是波黑独立后的波什尼亚克人。
二战后,波黑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联邦共和国,但采用的仍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与当地实际民族的分布有很大出入。上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后,波黑境内分成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
为体现民族平等,波黑实行独特的政体,“政要”由三人组成的主席团担任,三个主体民族各出一人,任期为四年,四年中每人轮流担任八个月主席团主席。主席团主席相当于国家元首,如此一来,波黑在一年内可能先后出现三位不同的国家元首,他可能是波什尼亚克人,可能是塞尔维亚人,也可能是克罗地亚人。
结束语
回顾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历史后不难发现,这对邻居关系一直倒还不错。一方面,也许是当年两者同属于“克罗地亚独立国”而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与“合作”;另一方面,以穆斯林为主的波黑夹在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中间,在双方爆发冲突时往往起到挡箭牌的作用。
历史上,同样有野心的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一直冲突不断,它们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但也都没吃掉对手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拉拢中间的波黑就成为双方的策略。毕竟,作为巴尔干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具典型的地区,波黑境内的克族和塞族可都是少数民族。
也许因此,克罗地亚虽在巴尔干半岛“霸占”了漫长的海岸线并拥有上千个岛屿,却大度地“让给”波黑一段海岸线。对相对贫穷的波黑来说,虽然这段仅20多公里的海岸线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便,但也算成了沿海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