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杀斐迪南大公,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年轻人最后怎么样了?
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8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战人数最多的两次全面战争。这两次战争都无一例外地导致了数千万军人伤亡,上亿的平民流离失所,改变了很长一段时内世界格局,许多国家还因此分崩离析,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一笔。以至于美苏争霸期间,许多人因为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惶惶不可终日,毕竟在核导弹的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卷入世界大战,那这个国家将没有一寸土地是安全的。
人们之所以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因为有了前两次世界大战残酷阴影。而对于已经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归根结底,其实还是源自于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那三枪。
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严厉处罚给予了战败国人民强大压力和仇恨,那么即使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了大规模经济危机,也未必会给法西斯势力崛起制造可能。相反正因为有了一战仇恨的种子,轴心国才得以被法西斯主义者所利用,煽动国民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以侵略他国的方式来转移矛盾。
也就是说二战的根源来自一战,而一战的根源则又来自于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那三枪。
萨拉热窝事件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各列强国之间已经矛盾重重,随时可能擦枪走火,但事实上,这种矛盾完全有可能以局部战争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世界大战。反倒是塞尔维亚青年的那三声枪响太过于突然和出人意料,让第二次世界大战变得没有选择。
在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这件事情的动机上,纯属热血青年的过激行为,甚至还有那么点荆轲刺秦王的意味,但却跟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任何关系。塞尔维亚历史上没有秦王,却发生过一个跟刺杀有很大关系的事情,而且他们成功了,换来的却是敌方疯狂的屠戮,以及长达五百年的吞并。
萨拉热窝事件之前的欧洲格局
1389年6月15日,塞尔维亚和西扩的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了著名的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之所以能称之为著名,不是因为其规模庞大,也不是因为其参战人数众多,而是因为战争的过程跌宕起伏,战败的后果沉重惨烈。
因为是土耳其人有预谋的入侵,所以在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上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塞尔维亚青年积极组织了12名敢死队(骑士),向土耳其皇帝(苏丹) 穆拉德一世发动刺杀行动,最终以惨重的代价刺杀成功,敢死队几乎全军覆没。(另外一种说法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贵族青年假装成受伤的士兵,当穆拉德一世经过他身边时,他猛地拿起匕首杀死了他们的皇帝,随后这位青年很快被皇帝的卫士击杀。)
加夫里若·普林西普
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因此倒向塞尔维亚,土耳其人迅速推举了新的皇帝(巴耶塞特一世),并提升了对塞尔维亚的仇恨值。
1389年6月28日(一说是6月23日),在新皇帝的指挥下,约4万左右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疯狂推进,击败了塞尔维亚王子拉扎尔率领的军队,并处死了他。塞尔维亚人大败,土耳其军队随即展开了疯狂屠杀,就连贵族菁英也被屠戮殆尽。这一天,被塞尔维亚人视为为国耻日或国难日。
而在五百多年后的20世纪初,好不容易摆脱奥斯曼帝国的塞尔维亚又被奥匈帝国所吞并,斐迪南大公身为奥匈帝国的皇储(太子),公然在被视为国耻日的6月28日视察塞尔维亚,很容易被塞尔维亚人认为是公然的挑衅和和蔑视(历史证明,斐迪南大公没有这个意思)。他们希望能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于是刺杀行动便由此展开。
行刺用的勃朗宁M1910手枪
另一方面,斐迪南大公也是太过于年轻,他和他的车队在一开始就遭遇了炸弹的袭击,但仅炸伤了车夫和一些随从。在这种情况下,斐迪南大公依然保持着要去博物馆的想法,并且要求车队继续前进,在途中他甚至还打算掉头去医院看望刚刚被炸弹炸伤的司机和随从,最终在停车掉头的时候被一旁等候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看到了机会。
普林西普迅速从人群中冲出,拔出手枪像车中的夫妇连射三枪,均命中要害,裴迪南大公和其妻子当场身亡。
裴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的侄子,因为弗兰茨没有儿子。就在这种情况下,好不容易培养的皇储还是被人给刺杀了,可以想象,奥地利的老皇帝是多么愤怒。
裴迪南大公夫妇的葬礼
很快,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而俄罗斯则因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受到冲击,迅速以保护斯拉夫兄弟的名义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同为日耳曼人,随后又对俄罗斯宣战。英法本来就跟德国有矛盾,于是也迅速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爆发。
从头到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一个意外,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一根筋的裴迪南大公,他的一意孤行葬送了自己和妻子的性命,换来了人间最惨痛的战争。
刺杀裴迪南大公的青年普林西普在看到自己行刺成功之后,开枪自杀未遂,又服毒跳河,但最终还是被抓获。公元1918年4月28日,24岁的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因监狱中的恶劣条件感染肺结核而死。
在普林西普的审判中,他曾说:“我是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者,旨在统一所有南斯拉夫人,我不关心什么形式的国家,但必须从奥地利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