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认知:出身边缘部落的铁木真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成吉思汗?
来源:慢步史书
铁木真驰骋草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蒙古帝国在铁木真及其继承人的领导下对欧亚大陆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统一蒙古各部时也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那么问题来了,出身于一个边缘部落的铁木真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蒙古大汗的呢?
一代天骄的诞生
铁木真出生时整个草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部落关系随时会发生变化,实力弱的会被掠夺、吞并,实力强的则会被周围的部落视为公敌。如果你的部落已经强大到不惧怕被其他部落联手对付,那么花剌子模、西夏、女真马上就要来找你的麻烦了。
铁木真出生于斡难河畔
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基本的原则,也没有基本的信任。在铁木真成长的时期,这片草原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很难确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彼此之间无休止地争斗。
蒙古和塔塔尔积怨已久,《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是乞颜部的首领,在为铁木真求亲的归途中碰到了塔塔尔人,塔塔尔人认出了也速该,于是在宴会上给酒中下毒,返回家中后也速该毒发逝世,这一年铁木真九岁。
成吉思汗画像
也速该去世后,他的亲族很快就离散了,没有了亲族的帮助和保护,铁木真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他被泰赤乌部擒获,好在有锁儿罕失剌一家的救助才得以逃脱,这一年铁木真十四岁。
恢复自由后,他开始与一些人结为“安答”(结拜兄弟或盟友),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投靠了克烈部的王汗,王汗的称号来自于金朝,金朝发现塔塔尔部的实力增长得太快,于是要求克烈部协助进攻塔塔尔部,封克烈部的首领为王汗。
铁木真藏在羊毛中得以逃脱
王汗与也速该有交情,两人曾结为“安答”,所以接纳了铁木真,后来他与札木合结为“安答”,二人同为克烈部的大将。克烈部长期受到乃蛮部的威胁,最终决定与之展开决战。
据《蒙古秘史》记载,札木合暗中向王汗提出建议,乃蛮部太过强大,与其和铁木真联手还不如按兵不动,等铁木真与乃蛮部交手后再做定夺。但始料未及的情况出现了,乃蛮部看到王汗撤退,于是全速追击撤退的军队,王汗陷入重围,最后还是依靠铁木真的力量才摆脱困境。
十三翼之战
后来,乞颜部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札木合与泰赤乌部不愿看到乞颜部再兴,起兵三万进攻铁木真,铁木真率十三翼军抵抗,两军大战于桑沽儿河之野,铁木真难以抵敌,率部退到斡难河上游的狭地,这便是著名的“十三翼之战”。
接下来的重要战役,是“合阑真沙陀之战”,王汗与札木合联军来攻,铁木真的军队损失惨重,仅剩四千多人,在班朱尼河附近休整,派人侦察到王汗的军队正在连夜狂饮,率军突然袭击,一举击败王汗,吞并了克烈部。接下来铁木真与乃蛮部交战亦大获全胜,蔑儿乞部也很快被征服。
班朱尼河之誓
于是,开禧二年(1206年)就有了“忽里勒台”,这是一次部落首领会议,铁木真被推举为共主,获得了“成吉思汗”的尊号。《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用来形容意志坚强的人;二是会议中的鸟鸣声,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吉兆。
“忽里勒台”大会
成吉思汗崛起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危机,都是最可靠的人出卖了他,第一次是父亲去世后亲族离散,第二次是率领军队投靠王汗被当枪使,最后一次是被迫与“安答”札木合反目成仇,屡遭背叛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对亲族产生了怀疑,并不认为现有的部落联盟值得信任。
部落组织的重构
成吉思汗即位后,将蒙古部众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册封给有功之臣,千户下有百户,百户下有十户,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打破了旧有的部落组织,千户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单位。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示意图
根据蒙文资料,可以找到二十多个千户长的资历,这些人中和成吉思汗有亲族关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军队中地位最高的万户长竟然没有一个人和他有亲族关系。他的兄弟可以被册封为王,但无法拥有军权。成吉思汗的军队唯一的统帅就是成吉思汗本人,无论规模有多大,这支军队的性质依旧是私人军队。
如何才能保持军队对他个人的忠诚呢?最重要的安排是成吉思汗的禁卫军,也就是怯薛军。哪些人可以加入禁卫军呢?第一种是干部,即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之子,一个千户长的长子加入,必须带一个兄弟及十个信任的朋友,这十人都由他做担保,百户长的长子带一个兄弟及五个朋友,而十户长的长子带一个兄弟及三个朋友。
百户印
这样一来,每个干部都有不止一个儿子在成吉思汗身边充当人质。禁卫军不仅保证了干部的忠诚,而且使他们与成吉思汗的关系更加密切,对整个部落和军队有了更多的认同。可以想象,如果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要与成吉思汗决裂,那么他们的儿子就会成为最大的阻力,他们不仅是人质,还可以在成吉思汗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更高的地位。
千户印
因此,这支军队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成吉思汗的个人统治却始终未曾动摇。这是草原上从未有过的一种领导方式,与传统的集体领导、部落联盟形成鲜明的对照。也就是说,他并没有依靠现有的组织,而是摧毁了现有组织之后将其重新组合。他建立了一支与部落组织无关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只服从于他的个人意愿,他没有将权力共享给其他人,反而是小心翼翼地防止有人侵犯他的权威。
大军出动的原则
成吉思汗建立了一种近乎绝对的中央集权体制,这并不是一种行政组织,而是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这种制度不会像行政机构那样日复一日地进行重复的工作,所以不会涉及到复杂的人事制度。相反,战争机器中的每个人都是可以随意改变的,没有固定的职位和晋升方式。
成吉思汗与蒙古铁骑
这种制度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最高领袖的决定,与成吉思汗的个性和才能密切相关。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武力都有明确的原则与流程,所有人都知道该在什么情况下出兵。
第一个原则是遵循自然规律,一个庞大的部落为了生存,掠夺是理所当然也是必要的,一旦蒙古人遇到食物短缺的情况就是时候出兵了,到了秋天会去南方掠夺农业聚落,如果农业聚落的粮食储备不够,也会对其他草原民族下手。
蒙古灭花剌子模
这条原则一旦确立,不但成吉思汗的军队明白,和蒙古有过接触的人也都明白。如此强大的军队,让周围的部落时刻提心吊胆,自然会想办法阻止蒙古人的进攻,到了后来根本不需要真的出兵,凡是有可能被军队洗劫的对象,都会用劳动成果换取和平。有了这些资源,成吉思汗就能培养出更多的军队,而更多的部落也愿意成为蒙古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则就是绝不允许背叛,曾经做出的承诺没有兑现,或者有任何人想要打破既有的默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成吉思汗就会毫不犹豫地用武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蒙古灭西夏之战示意图
他的整个人生都在按照这两项原则领导着这台高效的战争机器,在所有的战争中都是亲自指挥,没有任何人能够分走他的权力。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这台战争机器虽然发展得很快,但还保留着原生态的草原性格,所以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官僚制度。
蒙古人打完了就走,不占据土地,也没有像契丹和女真那样转型。他一生中六次攻打西夏,一方面是蒙古当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碾压西夏的地步,另一方面是蒙古人对土地不感兴趣,抢到物资之后就会撤军。
蒙古灭西辽之战示意图
蒙古征服了西夏、西辽、回纥、高丽,这些地区都是蒙古的附属国,但蒙古并未实际控制这些地区,附属国必须向蒙古提供所需的资源,并且不能拒绝任何要求,若是不从,蒙古大军很快就会压境。
必须做出的改变
成吉思汗最大的敌人是女真。女真人离开草原的时间不长,仍保留着草原的机动作战方式,花费了大量精力加固北疆的防御,而且最让蒙古人头疼的是:女真人每每会在关键时刻答应条件,可蒙古人一撤他们就立即加强防御以增加谈判筹码。蒙古人本以为金朝会按照承诺每年上交岁贡,但巩固防御之后他们便不再履行承诺,所以蒙古不得不再次派出军队逼迫金朝臣服,这种反复给蒙古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也给北方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蒙古大军攻城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如此强大的破坏力自然让人闻风丧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招惹蒙古大军,因为所过之处尽是废墟,但女真人偏偏不愿臣服,于是蒙古人慢慢进入北方,并且越来越深入。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蒙古大军开始在农业地带劫掠,之后并未立刻撤军,而是在中都附近逗留了很久。两年后,蒙古大军又一次南下,将中都团团围住,但由于没有攻城的经验与手段,未能拿下,接着转向肆虐山东、陕西,最终从山西北上返回,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使金朝被迫与蒙古议和。蒙古人终于走了,金朝也有了迁都的打算,中都距离蒙古太近,风险很大。
蒙古攻金
可迁到什么地方去呢?强硬派主张迁往辽东,返回故土,在那里训练军队应对蒙古人,但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向南方迁移,最佳的去处是汴京,原来北宋的都城。
成吉思汗认为金朝迁都是在违背诺言,他不能容忍这种背叛,于是蒙古军队再次南下,又将中都团团围住,从秋天开始一直到次年夏天,中都才被攻破。
攻破中都是蒙古王朝的起点。在那以前,蒙古虽然很大,但毕竟只是草原部落,依靠武力威慑和勒索周边地区才能建立起规模远超草原经济所能负担的庞大军队。但是攻破中都之后,成吉思汗做出了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决策,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蒙古灭金之战示意图
与以往不同的是蒙古大军并未全部撤离,而是让木华黎驻扎在中都,建立管理机制。木华黎统帅的大军大概有一万三千多人,他的任务就是将其他部落的军队集中起来,控制北方。
这是蒙古人以前没有做过的,但他们必须改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草原民族没有官僚制度,也没有固定的权力分配方式。他们对金人怀恨在心,付出巨大代价才攻下中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并不会想要效仿金朝的政治制度。要从一台战争机器转变成一个强大的帝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转变与其说是成吉思汗的雄心壮志,不如说是在与女真对立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蒙古帝国的建立
安排木华黎留在中原后成吉思汗就离开了,直到去世都没有再踏足中原,他真正的爱好还是在草原上驰骋。他的权力始终未曾旁落,就是因为他的军队从未停下。他没有在一成不变的行政架构下行使职权,而是始终保留着作战行动中随机应变的个性。蒙古人是在战争中成长的,他们为战争而生,战争就是他们的生活。
成吉思汗西征示意图
他率领大军前往中亚,此时的中亚已经没有什么势力能够与成吉思汗抗衡了,这支军队的杀伤力远远超出中亚地区所见识过的,蒙古人对中亚造成的破坏更大也更深远。
中国的社会组织是数千年前开始建立的,战争造成了表面上的破坏,但底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秩序,只要休整几十年就能重新恢复。可中亚地区的情况要差很多,一座小城可能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发展起来,可一旦被蒙古人的铁蹄践踏,那就是万劫不复。
蒙古大军西征
蒙古大军一路向西,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历史地图上,蒙古四大汗国的疆域很容易被绘制出来,但蒙古是依靠战争崛起的,想要成为一个帝国并不容易。整个帝国真正被征服的只有一小部分,那就是原来的草原地带,而其他地方则时刻被两支远征军威慑而不得不臣服。
有的地区以贡赋形式臣服,有的地区则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花剌子模就充当了蒙古帝国的贸易通道,而花剌子模贸易所到之处很快也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还有其他民族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和矿产,使得蒙古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帝国。
蒙古四大汗国示意图
帝国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度。帝国的政体不是纵向分布,而是趋向于横向分布,四大中心分别与周边的部落、王国产生不同的关系,唯一相同的就是心中的无助、无奈以及恐惧。帝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变化,很难准确地说清楚。
超脱时代的英雄
我们必须认识到成吉思汗个人的重要性,哪怕是以草原民族的标准来看,他也有着超出常人的冒险精神。他的崛起与成功很大程度上与部落传统、外部因素没有关系,都是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
成吉思汗的帝国
他最大的特质就是对权力的敏感,拒绝使用传统的取得权力的方法,在组织构建中始终注重对个体的忠诚。这种对个人的绝对效忠在草原上是非常罕见的,草原生活比较需要的是对组织的效忠,在恶劣的环境下加强彼此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即便存在对个人的效忠也只是因为首领在部落中的地位。
成吉思汗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个人魅力,这种气质难以言喻更难以驾驭。由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组织是不可能固定的,也无法将这种特质复制给下一任的领导者。
成吉思汗雕像
要评价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方法就是看他怎样对待传统,是继承还是反抗,继承传统并加以改造,无疑要比反抗传统并加以重构容易得多。因此,能够做到后者的个人成就与地位显然要比前者更高。按照这个标准,应该赋予成吉思汗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他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还是可以超脱时代背景而存在的真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