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之上海围攻战
来源:抗战史记
一.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准备进攻上海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是扼守长江的门户。其中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而淞沪地区从1932年第一次淞沪战役后,事实上已成为不设防地带,上海更是不设防的城市。
按当时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国军无权在安亭经太仓到长江岸边的七丫口一线(当时的停战线)以东驻兵。这意味着国军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边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守备。然而,日军驻沪兵力却有日本海军第3舰队所属陆战队3000余人。
1937年7月初,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在中国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为发动上海战事作准备。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东京海军军令部电令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立即率舰队驶回原“警戒防地”上海,青岛,厦门等港口中”警戒备战;长谷川清则随旗舰“出云”号返抵上海港。
七七事变发生初期,日本陆军省尚未决定出兵上海;但日本政府已决定增兵华北之后,在海军省的狂热叫战下,陆军当即作出呼应。参谋本部,陆军省与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几经密谋,共同作出向上海增兵,待机攻取上海的决定。
7月11日,在日本政府作出增兵决定的同时。陆军参谋本部与海军军令部签署了《陆海军作战协定》。这个《协定》确定了《陆海军协同作战》的方针,规定:现时“对华中,华南方面,主要由海军负责警戒”,“青岛及上海附近,由陆海军的必要兵力协同担当(作战)”,并作出“在不得已时,陆海军共同向上海派兵”的决定。显然,这是日本军部准备进攻上海的正式决定。
与此同时,军令部命令第三舰队各舰艇作好战争准备,其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兵也各自集结待命。军令部又下令其联合舰队所属第二舰队协同第三舰队,全力担负华中和华南沿海作战,主要作战目标明确指向上海。7月16日,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在上报东京海军当局的《对华作战用兵意见书》中提出“欲置中国于死命,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7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平津同一天;日本海军军令部下达准备进攻上海的命令。29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永野修身发布“第一号作战命令”,由第一舰队主力驶往上海,配合第三舰队在上海和长江一带作战。同日,日本政府下令撤退长江沿岸汉口等各个城市的日侨。
驻上海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于8月4日制定了《关于上海登陆作战计划》,并要求军令部秘密增派特别海军陆战队。日本军令部的答复是:“要慎重,待继续观察形势再作考虑。”8月7日上午,日本海相米内光政提出为保护青岛和上海的侨民,应准备紧急派遣陆军的议案,并将此案呈报陆相杉山元,建议内阁审议。可这一议案未得到内阁讨论而搁置。
1937年8月7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到上海活动,连日与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领事吉冈范五和福井淳,海军武官本田辅,冲野亦男等,就上海的形势和对策进行谋划。
8月8日,长谷川清根据海军军令部指示,向部队正式下达作战部署。8月9日,日本在长江一带的侨民29230人全部撤退至上海。同时,上海日侨全部撤入上海租界,集中在虹口,杨树浦地区;这些日侨中的男性,之后大部分被编入所谓的义勇队。8月13日至19日,在沪日侨1万多人,悉数撤回日本。
日军还频繁地进行侦察和以火力进行挑衅。7月9日,日舰2艘进入长江荡茜口江面,向江岸发炮40余发。7月30日,日舰炮击浦东南汇境内之泥城镇。8月1日,日舰5艘在杭州湾金山卫海面进行海上晚上探照,并向浙江乍浦方向侦察。8月11日,日飞机3架飞至虹桥机场上空侦察。当晚,日舰3艘先后驶泊金山卫,又向乍浦一带侦察竟夜。
二.蒋介石采纳张治中“先发制敌”建议
早在1936年,张治中奉命担任京沪区军事长官,统一筹划上海,南京一带抗日国防事宜时,曾就上海的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进行初步的研究和规划。张治中以此草拟了《上海围攻计划》,最早提出“先发制敌”的作战方针,准备使用6-7个师的兵力,围歼驻沪日军。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军方面为应付突发事变。于1937年7月13日,正式任命张治中担任京沪警备军司令官;同日,蒋介石从庐山致电何应钦,程潜,唐生智等,下令:“京沪区着令张治中迅即前往负全责”。张指挥第87师(驻常熟,苏州)王敬久部,第88师(驻锡,澄)孙元良部及江苏,上海保安队数团,在淞沪地区戒备日军动向。不久,又增调第2师补充旅开往苏州归张治中指挥。张治中即令该旅1个团化装为保安队进驻虹桥和龙华警戒。
7月1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军委会)决定立即封锁长江,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加强刘海沙,江阴等地的岸炮配置。
7月30日,由何应钦主持的军委会汇报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处置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计划。张治中主动提出了“先发制敌”的建议,其主要作战思想“若敌方有左列征候之一,如:(一)敌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轮输送时;(二)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三)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四)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在上述形势一旦出现时,“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在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这一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在复电中说:“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双方在淞沪地区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这是淞沪会战前,中国军事当局决心以“先发制敌”,成为整个会战最重要的决策。
但此时蒋介石仍未说服国民党内“亲日”派及地方各实力派,坚决抗战。如果此时冒然开战,又将重演1932年一二八事变;国民党中央军孤军抗战的危局。这也影响了南京统帅部对日开战决策。
不过,蒋介石“先发制人”的决策,在会战初期确实占了先机。但蒋对开战后,日本方面调动多大兵力参战之预计远远不足。轻敌又使自己陷于被动。正如黄仁宇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所说“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对蒋之不意”。
三.蒋介石决意抗战,中日差距巨大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1937年7月8日)早上9点,蒋介石已得到事变军事报告;便当即下令国军6个师北上,对华北侵华日军形成威慑;同时电令宋哲元集团积极应战。《蒋氏日记》1937年7月8日(原文无修改):雪耻 以事实来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预定 一、令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部动员。二、廿一与廿五师动员。三、抽调高射炮队。四、令长江沿岸戒严。注意一、倭寇在芦沟桥挑衅 甲、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二、与宋哲元为难乎,使华北独立化乎。三、决心应战,此其时乎。四、此时倭无与我开战之利。
1937年7月10日,蒋介石明确华北以平津为最后底限;指出”此为存亡关头,万不使失守也”。12日,蒋介石得知日本关东军已到天津,内阁宣言动员全国政界与产业界拥护阁议,感到”势必扩大,不能避战矣”!当日下午,与对日主和派首脑汪精卫等商谈时局;汪精卫,孔祥熙等坚持与日议和。同日晚,蒋介石决定在永定河与沧保线作持久战,严令宋哲元等制止与日方的妥协行为。同时,积极调兵北上,摆出强硬姿态;又默许宋哲元等第29军将领与日本谈判,但必须确保主权不失。但他与宋哲元不知道的是,日本政府高层早已决定占领平津地区,根本无和谈可能。日军只是为调兵而假和谈。
1937年7月17日,在国民政府内主和派强烈反对下。蒋介石仍坚持在庐山图书馆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程沧波撰稿),又称《抗战宣言》该谈话主旨是蒋向全体国民表明,国民政府抗战决心;同时向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派喊话,要他们认清形式;团结抗战。最后给日本政府留下了和谈的台阶。但受制于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派反对,该谈话直到1937年7月20日,中央日报才刊出庐山谈话全文。
但是国民党内部,主和派仍占领上风;就连时任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也明确指出国军对日备战仍需半年以上。1937年7月21日,徐永昌致函蒋介石称:”对日如能容忍,总以努力容忍为是。盖大战一开,无论有无第三国加入,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但其后日本系工业国,容易恢复,我则反是,实有分崩不可收拾之危险。”24日,他又向蒋介石建言,”勿忘忍是一件很难挨的事”。
早在1936年,蒋介石就制定淞沪会战计划;最后因为中日巨大的差距,而一再搁置。至1937年6月,国军总兵力约为170万(其中19个德械速成师,但仅中央教导总队为标准德械速成师);重武器严重不足。日本约为448万(199万可立即动员);中国海军120余艘舰艇总吨位仅6万吨左右(另一说近7万吨),日本海军190万吨,20-25倍于国军。中国空军能升空飞机305架(最后实际编制序列仅296架,较先进霍克III才百余架,其余均为老式飞机,机型又多又杂),日本则有2200余架(又一说为2625架,多为先进战机),近10倍于国军。
注:长期以来,国内媒体及史学爱好者以为国军人数占有优势。真相是中国人口多,但能够可召募的兵员反不如日本。主因是日本早在1873年就实行征兵制,军令统一;中国直到1936年,才改募兵制为征兵制,但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调度。而且中国教育长期滞留,国人严重缺乏国家民族观;导致很多国人,仍不知何为国家。
武器装备方面,由于中国军工落后,仅能制造一些轻武器(中正式步枪,仿捷克式轻机枪);飞机、军舰、火炮、战车则完全依赖进口;且武器数量不足,弹药严重匮乏。而日本有能力生产所需的几乎全部武器,武器弹药充足,可迅速补充。
可以说国军无论是在兵力数量,还是装备、指挥、训练等全方面都与日军有巨大差距。更可怕的是物资给养不足,运输条件差,导致不少国军官兵连饭都吃不上!
四.国军在淞沪与日决战更具优势
长期以来,国内对蒋介石集中主力在上海对日决战饱受诟病;认为淞沪战场,日军充分发挥了海空优势,这是对实际情况不了解。
第一,淞沪会战前,中苏签约在即(8月21日签约,淞沪会战爆发后第8天)。苏联已通过山西铁路(大同失守后,改走陇海铁路)秘密运送物资军火。苏援是抗战初期,中国获得的唯一外援。一旦被日军切断,中国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危局。所以蒋介石决意在淞沪与日军决战,可以将日军华北主力吸引到更有利的华东战场;保住苏援运输命脉。这点蒋介石淞沪会战结束后不久召开的开封军事上,作过肯定的说明:“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的华北。”这也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统帅部采取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事后证明,完全正确。
不过有争议的是蒋纬国《抗日御侮》提出,淞沪会战是为了“诱敌南下”(又称“诱敌东来”),以改变日军的作战方向,即从“由北而南”改为“由东向西”。目前两岸史学界争议较多,笔者未发现蒋介石和军委会有提出该作战方针;很可能是战后被追加上的。就算蒋介石等人有此想法,日军恐怕也不会听其调动。所以吸引到华东战场的真实目的,就是减轻华北战场压力,保住苏援运输线。
第二,上海当时作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通商港口,也是全国民用和军需工业的主要基地。扫荡这里的日军,对于保卫江浙、南京,还有整个长江地区,有重要意义。而先发制敌,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是上上策。正如陈诚所说:“中国财富精华集于江南,而以上海为之总汇。毁灭了上海,可使中国经济崩溃”。另外为了拱卫首都和守卫长江,也必须要打。
第三,“以战略促政略”。上海作为亚洲最大国际化都市,以淞沪之战推动外交战略的实施。更容易引起国际关注;获得欧美干涉,支援和同情。激化欧美列强与日本间的矛盾,达到孤立日本的目的,为中国外交赢得有利地位。
同时借以营造和平调停的契机。并向世界表明中国抗战的力量的信心,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淞沪会战前,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曾警告英国外相艾登:“上海是英国在华利益的中心,如果中国在这里战败,日本将控制整个中国市场,因此中国作战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英国。一旦华军战败,遏制日本扩张的重担必将落在英国肩上,香港和其他的远东的英国领土也将受到威胁……”。据称艾登当时“颇为动容”,英国也确实在中国抗战初期,给予日本很大压迫。蒋介石当时曾在训练总监部总监唐生智等人面前坦陈:“上海这一仗,是要打给外国人看看。”
中国作为弱国,面对强大的日本;外交是最有效的反击力量。而二战后,日本外务省反思战败原因时;其外交孤立,是战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国军在上海的植根多年,部署在江浙地区的部队大都是服从军令的中央军;还有最精锐的德械速成师,便于调动,部署。同时,在上海、南京间,陆上重金构筑有吴福、锡澄等数道防线,水上有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江防。
再加上浙地区河流纵横、湖沼密布、地形复杂的江南,对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不便。反观华北战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就不断从朝鲜、本土及东北向华北增兵。日军驻屯军改编为华北方面军时,总兵力已达8个师团(20-25余万),这还不包括原驻屯军混成旅团和加入察哈尔作战的两个关东军独立混成旅团(两万人以上)。
而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利于日军发挥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绝对优势。当时,国军严重缺乏机械化部队,反坦克火炮及空军,在平原地带与日决战无疑是“送死”。1933年长城抗战的惨败,近三十万国军被数万日军打的惨败,就是最好的例证。
五.日军大举增兵上海
日本驻沪海军加紧战争准备,据张治中1937年8月9日致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密电,日驻海军军力有:“陆战队官兵约5000人”,兵舰“合计12艘。各舰可随时登陆之水兵,共计约3000人”。在陆上配备有“各种轻重口径炮约30余门,高射炮8门,战车及装甲汽车各约20余辆”。此外,在上海的日侨中,有“业经组织健全之在乡军人约3000余人,壮丁义勇队3500人”。综上,日军驻上海实际兵力为8000人;另有日侨组成的义勇队约6500人;不是国内网络上长期流传的3000或6000人。史料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张致中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9日。
日军在上海建筑的各类军事据点,也相当有规模。据时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童元亮报告:“日本在上海区具有军事性质之所处,计有110余处之多,其较重要者,亦不下80余处。大部分系钢骨水泥军事设备,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所在之虹口靶子场一隅为核心,其设备尤为坚固,东部杨树浦偏之公大纱厂,与沪西中山路三路桥之丰田纱厂,为其左右翼之两大据点。以公大一厂,虹口公园,浦东三井煤栈,董家渡,菱花公园,中栈码头等作为临时飞行场。”从报告可以看出,日军准备充分。不仅修筑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有多个临时飞机场。史料来源童元亮:《淞沪会战讲稿》,中央军校内部版1947年。
日军还频频挑起事端,意制造发动战争借口。1937年7月24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故技重施,以日方水兵一名为华人掳去为由,向上海市警察总提出交涉。未待中方答复,日陆战队却“以搜查为名,派出水兵多名,并带有坦克车,至天通庵,横浜路方面设立临时步哨,并在越界筑路搜查行人,俨似戒严状况”。
然而7月28日,由于被日本收卖的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黄浚,透露国军将立即封锁江阴长江航道。引发了日本紧急将长江一带的军舰和侨民向上海撤退。这使得长谷川清误以为上海战事已一触即发,紧急请求日本大本营立即增兵上海,海军准备立即在上海开战。随之“虹桥事件”爆发,最终点燃了淞沪会战的导火索。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左右,日军驻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长,海军中尉大山角夫及一等水兵斋藤要藏两人乘摩托车越入中国保安队警戒线,向虹桥机场方向疾驰,不听从中国方面的停车命令,反向中国守军开枪。中国保安队被迫还击,将两人击毙。这就是所谓的“虹桥机场事件”,即“大山事件”。事件发生后,上海形势顿时紧张。
8月10日,中日双方代表在上海市政府进行谈判,稍后达成3点协议:“一,请(上海市区)保安队步哨暂撤若干距离,以免冲突;二,日方表明态度,不愿在上海有作战行动;三,俞(鸿钧)市长提议此事由外交手段交涉解决,日方诚意接受”。然而第二天,日方态度转向强硬。
8月11日下午4时,日驻沪总领事冈本季正到上海市府面见俞鸿钧,表示“日方以着海军制服之军官及水兵为华人惨杀,认为对皇军重大侮辱,全国愤激。”要求中方必须承诺以下两项:1)撤退市内保安队;2)所有保安队防御工事应拆除。并以武力解决相威胁。俞鸿钧当场驳斥了日方的无理要求。
早在8月10日13时许,长谷川清就下令在佐世保待命的第八战队,第一水雷队,第一航空队,佐世保镇守府第一特别陆战队,吴港镇守府第二特别陆战队,迅速向上海增援;并动员驻沪海军陆战队和日侨义勇团备战,将日舰29艘全部集中吴淞一带,随时准备采取行动,陆军亦开始向上海调动。同天,在日本内阁会议上,海相米内光政提出要求向上海派遣陆军部队,陆相杉山元表示支持。最后达成“派遣最低限度兵力”,决定向上海派出陆军2个师团。
8月11日,上述部队全部到达上海;中午,从佐世保开来的第二舰队所属军舰16艘抵沪,当晚23时,其陆战队2000人登陆完毕。次日,又有5艘军舰到达。8月12日下午,海军陆战队1400名士兵在黄浦江日商码头登陆,分别进驻北四川路和平凉路兵营。至此,日军驻沪部队总兵力已超万余人(相当1个混成旅团),另有侨民组成的义勇队6500余人,军舰达到31艘;此外,还有9艘停泊在吴淞口外海面,包括1艘航空母舰;可随时增援上海。由于中国空军,海军落后,无力消灭日本海军力量;日本军舰在淞沪会战中给国军造成重大伤亡。
另外,大量作战物资和武器装备每日数批从沿江日商码头上陆。8月10日,上陆的子弹有60箱,野战炮3门,步枪200支,其他军事物资近20卡车。8月11日,有子弹36卡车,野战炮2门,其他作战物资15卡车。8月12日,有子弹6卡车,军用物品15卡车,野战炮20门,机枪8挺,另有步机枪子弹5000箱,炮弹1000发等。其中各口径火炮数量达到60门左右;绝非重武器匮乏。
第二天下午,淞沪停战六国共同委员会应日本代表冈本要求,召集紧急会议。会上,冈本公然污蔑国军部队在《淞沪停战协定》之限制区域内推进作战准备,妨碍租界安全,要求对中国加以制裁。中方代表俞鸿钧据理反驳,并明确表示:“我方队伍在本国领土,采取自卫行动,并无不合。日方军队如能撤退,自无冲突危险”。此次,六国共同委员会陷入僵局,日本的外交手段以失败告终。淞沪战事处于一触即发之势。
8月12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于8月12日制定了派遣陆军方案,主要计划包括上海和青岛两地:“(一)上海方面派遣部队以第11师团(缺一部)和第3师团为基干编成一个军,8月15日为动员的第一日;(二)青岛方面派遣部队预定是第11师团的一部和第14师团……(四)动员规模约30万,马匹约8.7万”。第二天,日本内阁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派遣陆军方案。
虽然日本海军军令部和海军省已决心发起上海战事,也与陆军达成了派兵协议。但由于要履行征调陆海军的例行军令程度,完成动员和输送,到上海前线集结,布置完毕并发动进攻,最快也要到8月底。因此,日本海军采取暂维护事态不恶化方针;日本军部记录:“海军中央部……和第三舰队进行了联络,要求慎重行事。因为尽管事态的解决最后只能诉诸武力,但在陆军派兵的情况下,攻击开始的时间也须在动员后的二十天,因此当前要尽可能不使事态迅速恶化。”这也给国军“先发制敌”创造了战机。
然而,日本驻沪海军部队却跃跃欲试;终于点燃了战争。8月11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出动装备甲5辆,运载一批士兵,在北四川路,狄司威路(今溧阳路)和施高塔路(今山阴路)一带武装巡逻。8月12日,日海军陆战队全副武装,在闸北淞沪铁路边沿地带开进,并在宝山路和北站的中国保安部队前沿阵地构筑工事。当日中午前后,日军便衣侦探数名在北站附近侦察时,被中国警察逮捕。
六.国军完成围攻部署
面对日军的挑衅,国军积极备战布署。1937年8月1日,张治中发表文告,鼓励所属官兵“期以忠勇坚毅,共迎行将到来之无限艰苦,但必有无限希望的岁月。”同日,经发表《告京沪区民众书》呼吁“惟我亲爱同胞,共勉前程,共纾大难,时乎不再,凛凛勿忽。”
1937年8月4日,蒋介石在日记表达了抗战决心:“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同时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约在即,苏联实际已秘密向国民政府输送物资军火。苏援给了蒋介石进攻上海日军信心。
8月7日开始,在蒋介石的力主下;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国防会议,终于确定了全国动员,全面抗战的决策和“持久消耗”的战略原则。
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在“虹桥机场事件”刚发生时即令:“第87,88师,做输送前进的准备。” 军委会最高统帅也决定立即实施“后发先制的”既定方针,趁日军主力尚未登沪的有利战机,先歼灭驻沪日军。8月11日晚21时,蒋介石密令张治中:“令张司令官治中率第八十七,八十八两师于今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推进,准备对淞沪围攻”。并急令该军在西安的第36师火速南返,参加上海战事。
张治中在苏州立即发布沪警备军挺进上海的命令:“一,八十七师的一部进至吴淞,主力前进至市中心区;二,八十八师前进至北站与江湾间;三,炮十团第一营及炮八团进至真如,大场;四,独立第二十旅在松江的一团进至南翔;五,令炮三团第二营及五十六师自南京,嘉兴各地兼程向上海输送;六,派刘和鼎为江防指挥官,率领五十六师及江苏保安第二,第四两团任东自宝山西至刘海沙的江防,并控制主力于太仓附近。”
很快,第87师在江阴,苏州征用300余辆泊车,当夜开赴上海。第88师在无锡,苏州一带乘火车,直驶上海。1937年8月12日晨,即进驻上海。张治中令第87师一部进至吴淞,控制罗店,浏河,主力前进至市中心区,第88师前进至上海火车站北站与江湾间,炮兵第10团第1营及炮兵第8团进至真如,大场,独立第20旅在松江的一个团进至南翔;令炮兵第3团第2营及第56师之一部自南京,嘉兴各地兼程向上海输送;派刘和鼎为江防指挥官,率领第56师及江苏保安第2,4两团,负责东自宝山西至刘海沙的江防,并控制主力于太仓附近;至当天黄昏前,国军在战役部署基本就绪。
当天,国民政府正式命令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同时,国民党中常会秘密决定,自本日起,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何应钦在会上表示:”和平已经绝望”,”如果他稍有动作,就要打他,否则,等他兵力集中,更困难了。”上海局势也急转直下。虹口,杨树浦地区公共交通全部停驶,商店大都关门停,居民大批离境外逃。有不少居民涌向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避难,8月11日上午至12日上午8时,约有2500人,12日上午至13日上午8时,骤增至约5万人。中日战争呈一触即发之势。
但就在当天,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也全部进入阵地。12日晚19时,陆战队司令大川内传七下令其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日军防御线,以位于北四川军终点的陆战队司令部和虹口公园为核心,东至沙径港,西至横浜与北四川路,北边的前沿为八字桥,水电路南端。其第五大队在沙径港一线,第一大队在体育会路南段,广中路至八字桥,第三大队在八字桥至六三花园,其余部队则置于杨树浦公大纱厂和沪江大学附近。史料来源于《张治中回忆录》上册,第121-122页
七.蒋介石犹豫,日军主动进攻
1937年8月12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也全部进入阵地。12日晚19时,陆战队司令大川内传七下令其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日军防御线,以位于北四川军终点的陆战队司令部和虹口公园为核心,东至沙径港,西至横浜与北四川路,北边的前沿为八字桥,水电路南端。其第五大队在沙径港一线,第一大队在体育会路南段,广中路至八字桥,第三大队在八字桥至六三花园,其余部队则置于杨树浦公大纱厂和沪江大学附近。史料来源于《张治中回忆录》上册,第121-122页
当天晚上,张治中在所部完成对上海日军进攻部署后,决定先发制敌。准备于8月13日拂晓以前,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发动总攻,以在日军援军未到及日军对国军作战意图琢磨不定时,打个措手不及。作战意图:“一举将敌主力击溃,把上海一次整个拿下”。
他向蒋介石,何应钦提出:“本军各部队已在本日黄昏前可输送展开完毕,可否于明日拂晓前开始攻击”,并要求“空军明晨……同时行动”。张的速攻建议是完全正确和适时的,可惜并未获得蒋介石的批准。史料来源《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1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第265页。
蒋这时对于是否立即开战,还在犹豫。而使他犹豫的原因,是驻沪日军在当日上午8时发表声明,再次强调所谓“不扩大”原则不变;很明显是日方的缓兵之计,是为了陆军登陆上海争取时间;而上海外国驻沪领事团也在当天下午向中日两国提出在24小时内勿启战端。于是,政治再次左右了军事;蒋复电张治中:“希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就这样,原定13日拂晓的进攻,被暂时延后。史料来源《蒋介石致张治中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1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第265页。张治中回忆录中认为国军错过了进攻“最佳时机”,以致两岸学界在很长时间都认为是上海围攻战,甚至是淞沪会战失败主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夸大了,因为日军在张治中部完成进攻部署的同时,也完成作战准备;而且第二天,就主动发起进攻,可见其准备充分。这一“最佳时机”,恐怕不足以左右整个战局,甚至上海围攻战。下面详解。
不久战争却突然爆发。1937年8月13日上午9时15分,原本争取时间;避免战事的日本海军陆战队1小队,主动由天通庵车站附近商务印书馆旧址与横浜桥之间道路,越过淞沪铁路冲入宝山路,向驻守在西宝兴路附近的上海市保安总团阵地进犯,并首先向守军开枪。国军奋起反击,伟大,悲壮烈淞沪抗战全面拉开战幕。
当天上午10时以后,日军又在虬江路,天通庵车站,宝山路,宝昌路等地进犯,均被国军击退。淞沪会战首先在闸北打响。下午15时50分,日军开始全部进攻,以大炮轰击闸北,青云路,西宝兴路多处起火,江湾新市区亦遭到日舰炮击。17时半,第88师在敌密集炮击下英勇冲锋,一举收复八字桥。激战至当夜21时才停止。史料来源《闸北与沪东的前哨战》,《文汇年刊》1939年版,第18-19页;张柏亭著:《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中国台湾《传记文学》第41卷第2期。
张治中决定在次日午后,再次发起总攻。故8月13日双方虽冲突不断,但多是零星战斗;会战实际是14日才全面展开。日军主动挑起战争后,上海市长兼驻沪外交特派员俞鸿钧当天向日驻沪总领事冈本提交书面抗议;并要求日方制止军事行动。
八.蒋介石下达总攻击命令,国军初战告捷
1937年8月13日夜,蒋介石得到上海战事已起。遂正式下达总攻击命令:一,京沪警备军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将军为总司令,并于14日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二,苏浙边区军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将军为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炮击浦西汇山码头及公大纱厂。三,中国空军于14日出动,协同陆军作战,并任要地防空。
为协助国军作战指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将军下令;德国军事顾问团全体成员“下沉”到一线参与作战指挥,不少成员竟不畏牺牲下到一线的团,营协助指挥;这为国军作战指挥提供了重要帮助。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法肯豪森的会战总结报告也给了军委会,第一次南岳会议总结反思抗战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驻上海日军在虹口,杨树浦的根据地,背靠黄浦江,前方直指上海市区闸北和江湾地区,横跨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北地区和越界筑路地带。其阵地以汇山码头为起点,沿吴淞路,北四川路,江湾路,以迄虹口公园及其附近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为首,汇山码头为尾,而位于军工路的公大纱厂,则为其外线的主要军事据点。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和汇山码头是两个核心阵地。开战前夕,日军就在上述核心阵地之外线,已建立有一批据点式外围阵地,在虹口方面,有虹口公园等;在杨树浦方面,有公大纱厂,日本海军操场,日本海军俱乐部,精版印刷厂,泰康面粉厂,以及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等地的街垒。国军的进攻,必须要先扫清日军各外围据点,进而摧毁其核心阵地,再将敌驱逐至黄浦江边。
整个围攻战线呈东西向态势,西起闸北的北站,东至黄浦江边的虬江码头和沪江大学,长度仅为十余公里。张治中将第88师配置于战线右翼,而第87师置于左翼。第88师开战时主力位于北站周围及鸿兴东路,钱江塘一线,一部兵力沿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一线与日军对峙。第87师主力集结于江湾两江女子体育学校周围,并沿虬江前出虬江桥一线,主力一部位于吴淞。日军为巩固的扩大陆战队司令部大楼外围阵地,于8月13日在闸北方面抢占了持志大学,粤东中学,爱国女校,五卅公墓和八字桥等据点。在杨树浦方面,从公大纱厂为出发点,抢占了沪江大学。第88师于13日下午夺回八字桥。
8月14日上午,国军对虹口,杨树浦的日军之围攻战正式打响。第88师和87师都是德械速成师,国民党中央军精锐;一二八上海抗战庙行大捷的英雄部队。战斗一开始,就攻势勇猛。同时中国空军也首次出战,当天就出动飞机9批次,计76架次;轰炸了陆战队司令部大楼,日军旗舰“出云号“,公大纱厂等目标;日军死伤甚重,一艘驱逐舰(“梅”号)被炸伤损坏严重。
为报复中国空军的行动,日军驻台湾的第3空袭部队(鹿屋航空队,亦属日海航部队)出动,分两批18架次,袭炸览桥与广德机场。中国空军升空迎战,击落日机3架;“八一四空战”中国空军首战告捷,8月14日也成为中国空军节。当时日机限于航程,中国空军一度掌握制空权。
第88师第262旅从北站,向虬江路,横浜路一带发起进攻,以牵制虹口公园之敌攻势;第264旅为主攻,集中主力向敌陆战司令部外围据点持志大学,五卅公墓,爱国女校等地。第264旅冒着敌猛烈炮火,连摧敌据点。当天下午,张治中下令发起总攻,经过反复冲杀,终于收复持志大学和五卅公墓,直指敌司令部边沿。下午近4时,在争夺爱国女校的战斗中,旅长黄梅兴正在电话向师长孙元良报告战况时,被日军炮弹击中,当场殉国。这是淞沪会战中,国军殉国的第一名将军。在这天的战斗中,仅264旅就伤亡黄梅兴将军以下千余人,其中仅527团就有7名连长殉国。
8月14日晨开始,在黄浦江中的日军舰艇向沿岸驻守的第87师和上海市警察总队阵地炮击,吴淞镇成为日军炮火集中轰击的目标。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吴淞镇及其附近的同济大学陷入火海。第87师除以主力一部坚守吴淞外,大部主力从新市向杨树浦攻击前进。其第259旅英勇突击,当天下午就光复沪江大学。
当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严正表示:“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国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以责任所以,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同时宣布:长江自镇江以下江面,南黄浦江和吴淞口,一律予以封闭,所有航行一律禁止;并下令京沪,沪杭两铁路沿线各县,以及杭州湾南岸的镇海,鄞县即日起实行戒严。
1937年8月15,16两天,张治中奉蒋介石命作攻击准备,未全线进攻。日军为夺回14日丢失的阵地,不断反扑,国军官兵浴血拼杀,寸土不让。虹口方面,第88师与日军为争夺八字桥,持志大学,爱国女校,五卅公墓,展开反复争夺。杨树浦方面,第87师也与日军在持志大学,日海军操场展开对攻战。
第87师15日在沪江大学与敌反复争夺,终于确保阵地。第88师于16日克复粤东中学,爱国女校;但虹口公园与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仍未攻入,双方对峙于淞沪铁路,江湾路南北地带。8月15日夜,第98师夏楚中部抵达战场。该师第294旅到达杨树浦马玉山路(今双阳路南段,营口路北段),攻击虬江路码头至公大纱厂一线;第292旅在马玉路以西集结。在虹口方面,独立第2旅钟松部也于15日进入闸北水电路第一线阵地。
8月15日,张治中代表全军将士,向全国发出抗战通电:“治中奉命统帅所部,星驰援应,保卫我先祖烈宗筚路蓝缕辛苦经营之国土,争取我四万五千万炎黄华胄之生存,誓不与倭奴共载一天,今日之事为甲午以来四五十年之最后清算,彼曲我直,彼怯我壮,彼为发挥野心之侵略,我为决死求生之自卫,无论暴敌为何披猖,最终胜利,必属于我。愿我举国同胞武装袍泽……以百折不挠抗战到底之决心,求得最后光荣之胜利。”
这时,除张治中第9集团在上海担任主攻外,国民政府又调集其他部队参战。刘和鼎所辖第56师于同日进至太仓,浏河一线。原属京沪警备军建制,西安事变后调往西安的第36师宋希濂部东调,8月16日开抵上海北郊。以上各部均统归张治中指挥。
由张发奎统率的第8集团军,由苏浙边区军改编。由沪杭线前进至上海浦东,第55师李松山部自8月13日起,由奉贤前进至周浦,塘桥之线,向黄浦江沿岸开进,第57师阮肇昌部由浙江平湖向上海开进,主力于17日前后进至浦东塘桥一带。第62师陶广任部守备杭州湾北岸乍浦,全公亭,金山卫一线。独立第45旅张銮基部,主力由浙干线向沪杭线嘉兴一带输送,一部于8月17日进抵海盐硖石附近。张发奎将司令部设在嘉兴。第8集团军的任务,一方面是警卫杭州湾北岸,拒敌登陆,另一方面是扫荡浦东之敌,并以炮兵隔江轰击浦西日军码头和兵营,配合张治中部围攻战。
九.第二次总攻陷拉锯战,张治中提出“突击贯穿” 战术
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5日成立大本营,为对日抗战最高军事统帅机关。8月20日,军委会正式颁国军战斗序列及作战指挥计划,将全部划分为5个战区。京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冯玉祥将军任司令长官(9月17日以后由蒋介石自兼);不过,冯玉祥只是名义上的司令,实际并未真正指挥过淞沪会战。蒋介石稍后调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任前敌总指挥;整个淞沪会战实际指挥者为蒋介石。
军委会同时制定了作战方针:“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确保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第3战区此时总兵力共19个师又16个旅,划分为淞沪围攻军,指挥官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长江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54军长霍揆章将军;长江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11师长彭善将军;杭州湾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将军;浙东守备区指挥官为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将军。
当天,大本营也颁发《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和《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等文件。其中规定第三战区淞沪作战的任务和方针:“迅将目下侵入淞沪之敌,陆海军及其空军陆上根据地,扫荡扑灭,以准备敌军再来时之应对,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阵地,阻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同时,规定”空军应集中主力协同陆军,先歼灭淞沪之敌(以敌舰及炮兵为主目标)“,海军在”淞沪方面实行战争之同时,以闭塞吴淞口,击灭在吴淞口以内的敌舰,并绝对防制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
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治中;将第36师独20旅钟松部(实为3个团师级单位)加入第87师方面,预定明日(17日)拂晓全线总攻击,一举全歼日军,占领虹口为要。第9集团军经过两天准备,于8月17日凌晨5时半再次发起总攻。第87师首先攻击日海军俱乐部,海军操场。战斗打的十分惨烈,第259旅奋勇搏杀,其前锋第7,第8连成功突入敌阵地。战至上午9时许,攻克日海军俱乐部,海军操场。日军虽逞败势,仍顽强抗击,并不断逆袭,拼死据守海军俱乐部旁的油漆公司四层大楼。激战竟日,日军核心阵地公大纱厂仍未攻入,对方相持不下。
第88师以主力由北向日本坟山,八字桥,上海法学院,虹口公园突击,反复争夺,几度进出。上午11时,第88师一部攻入日本坟山阵地,并击退日军逆袭,但其他几处虽激战仍无进展。双方伤亡均甚重,仅攻克上海法学院阵地;国军牺牲达一个营之官兵。17日的激战,敌的反攻已达极点;无力再组织反攻,遂主动退守虹口公园与陆战队司令部顽抗。国军官兵虽士气高昂,不畏牺牲,但惜重武器严重不足,难以攻克这两处核心据点。
在国军猛烈攻击下,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伤亡严重。其第一,第三大队仅8月14日一天的战斗,就被击毙106人,被击伤337人,其他各大队亦都有不小伤亡。日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眼看坚守6天的任务难以完成,乃于8月16日向军令部连发2急电,要求速派援兵。东京军令部于当日晚上下令,原计划在青岛登陆的横须贺镇守府第一特别陆战队,吴镇府第一特别陆战队2个大队约1400人;佐世保海军陆战队2个大队约1000人,在旅顺口待命,立即向上海增援。
日军发挥了海上优势,从旅顺口和佐世保调来的日军,先后于8月18日和19日抵达上海,随即编成第7,8,9,10等4个大队,共有兵力约2400人。长谷川清以在上海陆上的10个大队及附属单位,增加江湾路,北四川路,吴淞路的防守,并新设从东长治路,长阳路至黄浦江边的公大纱厂,沪江大学防线,企图固守虹口,杨树浦,以待陆军登陆。
虹口和杨树浦围攻战打了5天,虽然国军有利,但敌未受到决定性打击,国军也一直未能攻入敌核心阵地。战至8月18日夜,国军先后攻克敌一批外围据点,压缩了敌占领区,战斗也推入租界区域以内。这时,日军最北的阵地北四川路的陆战队司令部和虹口公园,凭其坚固的建筑和营房,孤军困斗。但国军缺乏攻坚重武器,始终久攻不克。然而,国军攻克中间地带日海军操场后,已楔入杨树浦租界区,将敌左右两翼切开。双方在杨树浦租界区陷入巷战。
蒋介石突然在8月18日电令张治中暂停攻击。这天,第9集团军调整部署,准备于次日再度发动全线总攻。此时,第36师宋希濂部于17日晚全部进抵南翔,随即于次日到达江湾新市一带,张治中在18日下达下一步围攻的要旨:“一,第88师(附独立第20旅,炮兵第3团之1营)对虹口准备攻击。二,第36师于19日拂晓前接替第87师右翼,自日本海军操场左翼至黄兴路之阵地,对杨树浦港以西,沙泾港以东之敌准备攻击。三,第98师归第36师宋师长指挥,19日拂晓,以一部对日本海军司令部攻击。“
第87师由北向南,对杨树浦租界地区作“面的推进“,其左翼在19日下午5时攻占唐山路,公平路交叉口,前方部队已突入岳州路附近,续向百老汇路(今大名路)挺进。同日傍晚,第36师2个团由杨树浦地区北缘,向沙泾港与保定路之间的地带南进,攻势直指百老汇路之敌。该师其余各部向翔殷路以南推进,向引翔港镇和杨树浦路进击。当天晚间,日军以战车支援步兵,在海军俱乐部附近和杨树浦反复出击,均被国军击退。这时,张治中认为机不可失,”决心即刻扩张战果,突击贯穿杨树浦租界至汇山码头,截断敌左右两翼的联络,向东西压迫,一举而歼灭之“。
张治中于19日晚率同幕僚,进驻第87师司令部所在地江湾叶家花园,部署实施这一作战计划。20日1时,第36师第106旅继续向南前进,天明时进抵沙径港,岳州路,昆明路一线,其左翼与大连湾路之第87师一部打通联系。第98师1个旅,当即向沪江大学,公大纱厂一带突击,该部另一个旅则与第36师主力协同,由沙泾港至保定路之间的正面,向百老汇路推进。
十. 张治中“突击贯穿”失败,上海围攻战功败垂成
1937年8月20日拂晓前,国军左翼战线,西面进至欧嘉路,东面抵达大连湾路,南至昆明路,唐山路。敌在昆明方面多次反扑,均被击退。同日下午6时,中国空军轰炸虹口敌司令部等处;张治中于当天下午下令,以第36师向梧州路以西席卷沙泾港以东之敌,第87师主力向大连湾路以东进攻杨树浦之敌,第98师主力对沙泾港以西之敌警戒,旋又决定:在21日夜开始,第87师协同第36师,向当面之敌进行强袭,突贯至黄浦江边汇山码头一带。21日晚21时,张治中下令准备发动进攻,并令第88师在虹口进行佯攻,以作牵制。
宋希濂将军以第211团强攻沙泾港左岸之敌,第216和215团分沿邓脱路(今丹徒路)和兆丰路(今高阳路)向南强攻,第212团分沿舟山路,爱尔考克路(今安国路)攻击前进,并以战车第一连沿兆丰路与公平路突进,为步兵之先导,师炮兵队支援前方作战。宋希濂师指挥所设在新港。
21日夜24时,攻击开始。战车第1,2连首先突击,直冲汇山码头,敌以猛烈炮火阻击,战车连几辆轻型坦克均被击毁,伤亡惨重。但步兵不惧牺牲,继续攻击前进。由兆丰路向汇山码头前进,中途必须冲破唐山路和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口的日军工事;日军据守两旁四,五层高楼进行俯射,并以战车反突击。第212团第1营攻至舟山路与华德路之交叉口,亦遭到两旁高楼的日军阻击,但国军官兵英勇冲击,其营长身负重伤,仍带伤指挥。第106旅长陈瑞河闻讯前来指挥,亦负重伤;宋希濂急调第215团驰援,逐次投入战斗,继续猛攻。该团第2营长李增当场战死,该营一部突入巷内,正攀登户牖与敌格斗之际,忽被敌战车堵截巷内。顿时敌火力密集,并放火焚烧四周房屋,该营300余官兵全部献身火海。
国军第215团进攻受阻,第216团前仆后继冲过百老汇路,攻抵汇山码头大门外,部队士气大振。然而,抵达汇山码头的部队,却无法摧毁敌坚固的铁栅门(可见国军重武器之匮乏),无法攻入码头。此时,该团团长率先攀登铁门,士兵相继攀进。侧面的日军以炮击轰击,216团遭到重创,遂奉命撤回引翔港。双方形成对峙。第36师首次突击汇山码头后,第87师在右翼展开进攻,8月22日午后,攻克了东熙华德路与杨树浦港交叉口的精版印刷厂和康泰面粉厂,拨除了沪东的日军一大据点。然而,对公大纱厂的攻击,却屡遭失败。战至22日仍呈胶着状态。
第36师在8月23日凌晨再次突击汇山码头。《大公报》记者曾作过详实报道:“23日上午3时,我军以战车5辆为前导,步兵3个营跟进,分头向汇山码头突击。战车发其精锐之平射炮,连毁敌机枪阵地数地。步兵尤为英勇,以血肉之躯,吸收其重机枪弹,向百老汇路敌阵猛攻,终将其枪手射杀。5时前确进汇山码头阵地,将该处敌人肃清。旋泊驻浦江敌舰,向我攻入部队猛轰。同时,百老汇路两端之敌,以杨树浦及北四川路为基地,向汇山码头两面反击,敌舰以烧夷弹射来,敌机投弹。我战车2辆被毁,连长2名阵亡,步兵一营生还者仅几十人。“史料来源于《突贯攻击》,《大公报》时间注1937年9月4日,《中华民国史料长编》第42册。
第36师突击汇山码头最终失败,随后在敌之舰炮,飞机狂轰滥炸下,又被迫退回唐山路一带。而后续部队又对巷战搜索不严,以致日军便衣队与汉奸乘机纵火扰乱。国军攻击部队前后隔绝,同日军形成混战,伤亡惨重,仅这天第36师官兵伤亡就达2000人。
在国军连日勇猛攻击下,日军连日失利,左右两翼阵地已被切断,主力龟缩至陆战司令部和公大纱厂等几个核心据点内。虹口狄斯威路一带敌人,已陷入绝境。杨树浦之敌,在极度恐慌中竟纵火烧街,企图以大火阻挡国军进攻。百老汇路,公平路,兆丰路等处大火冲天,长达数里,20日迄23日为止3日3夜未灭。19日至21日,杨树浦日军先后3批共四五百人,竟主动丢弃阵地,退至外白渡桥,这些自恃“战无不胜“的日军向驻守该处的英军寻求庇护,被缴械收押于外滩公园;这是抗战以来,日军第一次大溃退;可见日军信心已频临瓦解。
第9集团在全面围攻虹口和杨树浦之敌时,第8集团军张发奎部则执行警务浦东和浦西苏州河以南地区,并策应张治中作战。
8月14,第8集团军以第57师第337团和炮兵第2旅第2团1个营,由炮兵旅长蔡忠笏指挥,从上海龙华一带出发,横渡黄浦江,扫荡浦东之敌。日军在浦东建有若干军事据点,主要有日华纱厂,日清公司,邮船会社,新三井码头和老三井码头等5处,为海军的粮库,煤库,弹药库和材料库,每处都设有碉堡。
当日,337团和炮兵营发起强攻,将日军驱压至三井码头和日华纱厂,残敌依靠海军舰艇支援,死守顽抗。日军其它据点悉数被攻下,煤油库被摧毁,燃烧3天3夜。8月15以后,第55师和第57师各一部陆续渡江进入浦东,警戒白龙港一带海岸。8月20,张发奎为协同杨树浦方面的国军攻势,下令进击新三井码头和及其附近的日军。第57师第337团和炮兵营于21日午夜发起攻势,22日凌晨4时,收复新三井码头,残敌退往浦江上的日舰。此外,在浦东长江口沿岸,第57师和第55师各一个团驻防。在柘林,南桥,闵行一线,由第55师主力警戒。金山卫至海宁一带杭州湾北岸,由第28军等部担任守卫。
正在张治中第9集团军在上海围攻战已进入最高潮,攻占汇山码头,公大纱厂,虹口公园,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是指日可待之时,淞沪战局突发剧变。从1937年8月22日至23日,日军精锐第3,第11师团开始在宝山川沙口和吴淞码头登陆,国军随即调集主力展开抗登陆作战,淞沪会战也进入第二个阶段—反登陆作战。战局重心迅即从虹口,杨树浦向宝山,吴淞转移;至此,上海围攻战国军在付出惨重伤亡,未竟全功的情形下被迫中止,国军全面转入守势。
十一. 历史公论
10天的上海围攻战,打的激昂壮烈,国军攻势可谓凌厉;第9集团军官兵奋勇拼搏,志在必夺;日军的抗战与反扑也十分顽强。国军总体上占有优势,也给了日军沉重打击,基本上清除了敌之外围据点,把日军完全压迫在陆战队司令部等几个狭小的核心据点内。日军只有招架之势,特别是杨树浦的四五百日军,竟成建制逃入外白渡,寻求英军保护;结果被全被缴械。可见日军已到了全面崩溃的境地。
但是,10天的围攻战中;第9集团军以4个主力师和1个独立旅,以及3个炮兵团,对万余日军实行分进合击。却未能完成预定的作战目标,即未全歼驻沪日军,又未能摧毁日军根据地。
其主要失败的原因6点:
1,准备不够充分:直到战前8月10日,南京统帅部才同意张治中“先发制敌”的建议;这造成了准备仓促,就仓促上阵。虽然上海围攻战,国军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但是没有切实的筹划和准备;特别是没有对日军的兵力,战斗力,还有后续增援,日军防御工事部署都没有足够的了解;对攻坚之重武器,如何应对驻上海日本海军军舰,空军的威胁也没有充分准备。
从1937年9月4日,张治中致蒋介石的信中就暴露无疑:“前奉钧座垂询,扫荡上海敌军,有无把握?如扫荡不克时,能否站得住?等因。职当以‘如我空军能将敌根据地予以毁灭,则步兵殊有把握;如空军未能奏效,则以主力守据点,掩护有力一部攻击,取稳扎稳打之战法,亦可站得住’奉告。”这显示,张治中对步兵攻坚,并无把握;他寄希望原本就处于劣势的空军,一旦空军未能奏效,张治中就计划转入“稳扎稳打”持续围攻。以人海战术,巨大伤亡来打破日军防御。但是日军陆军主力原本10天左右就能从本土登陆上海,所谓“稳扎稳打”的围攻自然就落空,更何来扫荡日军根据地?
这凸显了蒋介石,张治中等人准备不充分。特别是作为中国最高军事统帅的蒋介石,对淞沪会战缺乏全局考量,并且大大低估了日军发动全面战争的决心。当然也有轻敌思想的原因。
2,中国空军和炮兵支援不够:日军核心防御工事修筑坚固,尤其是陆战队司令部和公大纱厂等处,多为钢筋水泥建筑外加大量沙包构筑,内设机步枪,火炮和高射炮以及装甲车筑成多层火力网;以致中国空军多次对陆战队司令部轰炸,因受日军高炮威胁,只能高空投弹,多未命中;而国军炮兵大口径重炮本就匮乏,而少量的加农炮与榴弹炮畏惧日机轰炸,日军舰炮,故离前线太远,精准度不够,难以摧毁敌核心据点。
张治中对空军未能奏效深感惋惜,他在回忆录写道:“上海之未能一次总占领,统帅部先机于先,三次叫我停止攻击;后来大战展开,除陆军外,又没有配合有力的空军。在开战前,蒋问我:‘有没有把握’?我的答案就是:‘一定要有空军和炮兵的配合。’而自开战以后,因为这一条约的缺乏,以致未能达到占领全沪的目的”。张治中的总结并非全面,但切中了缺乏步炮协同,空军支援不够的问题。
3,投入的兵力不足。按张治中1936年提出的“先发制敌”计划,应投入7-9个师。而实际先后共投入仅4个师和1个独立旅;而有限投入的兵力又未能集中使用,这是战役指挥上重大失误。这也从侧面看出国军对面强大的日军时,却出现轻敌思想。
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战教训时提出:“当沪战爆发以后,我军以五师之人;对数千的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功,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譬如,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及步炮没有协同动作,都是比较明显的事实”。史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陈诚《关于淞沪抗战的回忆资料》,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第25第2864。
而实际上,国军在前5天的进攻中只投入第87,88师两个师兵力。时任南京军委会炮兵总指挥邹作华,就将上海围攻战与甲午战争日军对旅顺,欧洲大战德军对比利时列日要塞进行作比较研究后指出:“查旅顺要塞攻击正面十公里,兵员十万;比利时列日要塞攻击正面十公里,兵员六万,安莫要塞攻击兵员八万人。上海城正面九公里,攻击军仅87,88两师,攻击兵力已经不够,同时觉得敌人有登陆可能,又分出一部分兵力,拒止敌登陆,似此兵力不足,为攻城失败主原因之一。”
4,兵力,火力分散:邹作华曾对淞沪战场进行实地考察,战后他提出上海围攻战炮兵力量薄弱和兵力未集中,写道:“查攻旅顺要塞时,用炮三百门,攻比利时要塞时,用炮四百门,攻上海时,仅有炮三团,炮十六团及炮十团之一部,共火炮四十八门,实属太少。若将炮八团十六门,炮十团二十四门,炮五十团三十六门,炮十六团三十六门,完全集合起来,共有炮一百六十门,集中火力或有攻击成功之可能,可惜攻城编组炮兵力量薄弱,此为攻城失败原因之一。”这也显示了国军在淞沪会战场的大炮严重不足,即使集中全部7个炮团,也才160门各口径大炮。史料来源邹作华:《上海作战之经过与所得之教训》,国民政府陆军炮兵学校印,1938年版第33-34页。
5,缺乏城市攻坚技术和训练:作战部队不懂如何以劣势装备,优势兵力击破优势装备,兵力单薄的敌人战人;对日军海,空优势火力准备不足。参与上海围攻战的部队,从张治中到各级军官和广大士兵,都没有以劣势装备攻坚的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致死亡惨重,却难以击破敌防线。开战后,经过4天激战,张治中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致电蒋介石:“最初的目的求遇隙突入,不在攻坚,但因每一通路,皆为敌军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终至不得不对各点目标施行强攻”。然而事实上,国军官兵“人海”强攻,牺牲巨大却成效甚少,如进攻汇山码头之战,在完全攻克汇山码头后,被日海军舰,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以惨重伤亡撤退。
6,其它:国军最高统帅部决策反复不定,以致打的不够坚决;未集中优势重兵,火力速战速决。在总攻时又三次中断,给了日军喘息之机。同时各部指挥混乱和缺乏统一规范,各兵种间不协调,各部队间相互倾轧。还有情报缺失,对驻上海日军兵力,战斗力,防御工事了解甚少;对日军增兵,也没有足够的应对,导致敌不断获得增援。
另外蒋介石未下达8月13日拂晓攻击命令,对上海围攻战的影响并不具有决定性。也有其政治考量,不应夸大。
史料来源
余子道,张云等编:《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张宪文:《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016年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张致中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9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上海作战日记》时间注1937年8月11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1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国军战争指导方案》时间注1937年8月20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陈诚《关于淞沪抗战的回忆资料》,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第25第2864
张秉钧:《抗日战役第一期作战之研究—淞沪会战(一)》,《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中国台湾“国防部”史政局1978年版
童元亮:《淞沪会战讲稿》,中央军校内部版1947年
《张治中回忆录》上册
《闸北与沪东的前哨战》,《文汇年刊》1939年版
张柏亭著:《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中国台湾《传记文学》第41卷第2期
《突贯攻击》,《大公报》时间注1937年9月4日,《中华民国史料长编》第42册
邹作华:《上海作战之经过与所得之教训》,国民政府陆军炮兵学校印,1938年版第33-34页
《张治中抗战通电》时间注:1937年8月15,《申报》
《上海市政府市长俞鸿钧致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抗议信》,《抗战文献》1938年版
上海档案馆藏:《八一三事变时期上海每日战况》(每日战况第42-50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档案,《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3期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2018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海军抗战纪事》198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陈诚致蒋介石电》,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张治中致蒋介石电》,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三战区淞沪会战经过概要》,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张治中:《揭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序幕》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三卷
张秉钧:《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抗日战役述评》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