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清朝王府之—恭王府及恭王府三代主人的传奇

作者:青城历史聊斋

北京城的清朝蒙古王府告一段落,在北京,800年历史的帝都,人文荟萃之地,可谓藏龙卧虎,名人辈出,今天我们在捋捋跟蒙古王府千丝万缕关系的清朝王公王府,传奇故事更是跌宕起伏,我们现在就捋捋:

古老的北京,元、明、清三个朝代以來,作为都城不知修建了多少座王府。据说,现如今,元代、明代的王府大多已不可寻,而清代的王府有幸存留。直到清末,北京的王府仍然有50座之多。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七八座,保存尚可的有十来座。

恭親王府,位于西城区柳荫街,始建于乾隆年间,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醇親王府,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清初已经建成。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孚郡王府,位于朝阳门內大街路北,雍正年間已经建成,曾为胤祥、弘晓的怡親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雍親王府,位于东城区,建于康熙年间,因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宮,称雍和宮。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宮一样规格。乾隆九年,雍和宮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务,无定员。雍和宮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禮親王府,位于西皇城根南街,曾为明代崇祯时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此地为禮親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府毁于火,由当时的礼亲王昭连集资于原址重建,即现存之邸。北京有句老話,“礼王府房,豫王府墙”。

慶親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是在光緒十年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它是清代4个恩封世袭罔替亲王府之一。该府原是道光朝大学士琦善的邸宅。因琦善擅許割让香港获罪,被逮捕查办并籍沒家产。其宅被没收后闲置。咸丰初年,恭親王奕訢获賜慶庆亲王老府为邸。

淳親王府,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正义路,建于雍正年间,为康熙帝七子淳亲王允祐的府宅,允祐于雍正元年晋封淳亲王。咸丰十年,王府成为英国使馆。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西口路北,是順治年间所建。克勤郡王岳托的后人罗科铎改号平郡王,故此府又称平郡王府。乾隆朝的平郡王,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表兄福彭。曹雪芹的姑母就是由康熙指配给老平郡王纳尔苏的。清末民初,府邸的产权曾归属熊希齡。

和親王府,位于北京张自忠路东口路北,康熙年間已经建成。始王爱新觉罗·弘画,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受封和亲王。這裡也曾是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原为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这是中国世界遗产之父侯仁之对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恭王府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可谓不高!今天我们就从恭王府说起

为何恭王府有如此巨大的价值,甚至一根柱子价值27亿,大家是否不禁想问,当真如此吗?

恭王府的幸运得益于这里的风水。一座经历了嘉庆皇帝抄家、英法联军入侵、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各项“运动”,仍然能相对完好保存下来,这就不仅仅能用“幸运”二字来解释了。

不夸张地说,恭王府是中国顶级风水建筑的杰出代表。顶级的风水,无价的装修,以及处处考究的细节,让恭王府成为中国第一豪宅丝毫不为过。

在选址上,恭王府位于北京的水龙脉上。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什刹海、后海和北海一线。

而恭王府恰恰处于这个水龙的“龙腹之穴”,古语有云:“行至平原莫问纵,只看水绕是真龙”。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平原地区,盖房子风水最好的地方,一定是有水脉的地方。

恭王府东北西面被什刹海、后海和北海合围,东西两侧还有形如腰带的御河(现已被填埋),这种三面环水让恭王府成为了绝佳的风水宝地。

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纳财的说法。

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我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

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

前面的府邸为三路五进的院落,“三”代表古代的“三元思想”,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则代表着风水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府邸又为“前堂后寝”的格局,与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形式相契合。

在规制上,恭王府整体布局呈现前窄后宽的形状,风水学里,前窄后宽代表“纳贵聚福”,《宅经》更是有云:前窄后宽为“棺材型”建筑,紧口宅基,富贵之宅。

进了府门后,主轴线的第一道门称为“头宫门”,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所以这个院落也称“狮子院”。两头石狮子也是有讲究的,左为雄狮,右前爪下按着一个球,象征寰宇一统,权达四疆;右为雌狮,左前爪下按着一只小狮子,象征子嗣昌盛,繁衍绵延。

恭王府之所以成为一座艺术宝库,不仅因为它恢弘的建筑群落,还在于它曾经拥有过的富丽陈设和丰富收藏,如晋陆机的《平复帖》、唐韩斡的《照夜白》等中国古代书画史上鼎鼎大名的真迹,都曾经在这里被收藏了五十余年。遗憾的是,在将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中,恭王府内所有可移动物品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

而这些传世珍宝,都收藏在恭王府里最后一进的“后罩楼”里,这个被称为和珅藏宝楼的建筑是恭王府建筑中气势最宏大的建筑,因为是起到托罩整个府邸建筑的作用,所以被称之为“后罩楼”。

整栋建筑有160余米长,据说如此长度和间数的楼宇在清代王府中仅此一例。

这个被称为和珅藏宝楼的建筑,一共有99间半,取的是故宫9999间半的尾数。

九十九间半,这是个很有趣的数字。我们知道古人喜欢“九”这个数字,因为它是最大的个位自然数,同时巧与“久”谐音,又成吉数。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九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数字,地位尊贵之极,简直无“数”可比。

在易学上,99间半还有“届满即盈”之意,阴阳转化,物极必反,阳盛必衰。过九达十就到了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最有韵味的是那最后的半间房,既有未到顶的低调,又有仅半步就登顶的得意,是极限。

后罩楼的后墙一共有44个什锦窗,这44个什锦窗每个图形都不相同,据说是因为和珅藏宝太多,以此来区分宝物的去向。

顶级豪宅还有一个考量的目标,便是细节。恭王府装饰细节之考究,全部体现在它后花园的福文化中。

恭王府里有10000个福,9999个是在门窗、梁坊、灯饰、水塘各种“蝙蝠”。

在易学风水中,“蝙蝠”的寓意是福从天降、富贵吉祥。将蝙蝠的图案放在门窗之上,有招财纳福的效果,同时也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其福气可以延绵后代,世世平安幸福。

花园里几乎所有建筑物上都有“蝙蝠”,流杯亭上有,大戏楼的窗格上也有……不仅如此,和珅还把园中的水池也修成蝙蝠形,并命名为蝠河,后来改为蝠池。

在这些窗口中,其中一扇很别致:窗口上面雕刻着蝙蝠(蝠福谐音),下面雕刻的是双鱼(鱼余谐音),砖雕栩栩如生,窗棂上也有编蝠图案,生动地体现了“福庆有余”的意境,真是独具匠心。

最后一个便是那个著名的康熙墨宝“天下第一福”。康熙把“福”和“寿”合为一字书写的。堪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

和珅命人运来了几千块太湖石,在花园的中轴线上砌成一条巨龙,他将“福”字碑藏在龙穴悉心供奉,称之为“洞天福地”。成为了和珅豪宅的“镇宅之宝”了。和珅从此洪福齐天,官运亨通,财源广进。

豪宅,并不在于地段多好,周围风景有多棒,内部装修有多豪华。恭王府之“壕”,是其设计规划、内部装饰以及细节之中,处处体现出的中国传统五行美学,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这也是它无论在以前还是未来,都无法被超越的地方。

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清致素雅的风韵。

另外,后罩楼墙壁有夹层,夹层内即是藏宝之地,据说在这里面就查抄到和珅赃款26000两黄金!

关于和珅的家产,据史料记载,太上皇弘历归天后的第五天,嘉庆皇帝就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两个职务,并被“赐令自尽”,抄了他的家。抄出的财产估计约合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蝙蝠”是恭王府花园里的又一大景致。这里的蝙蝠可不是天上飞的活物,而是各种蝙蝠造型的装饰物和景点。为何恭王府会选用这一动物来装点景致呢?有如下三种说法。

1、满人爱蝠

传说努尔哈赤曾在一次与明军交战中大败,因身受重伤而跌落马下,幸得空中漫天飞舞的蝙蝠(有传说是乌鸦飞落其身)将其掩藏,才得以逃脱此劫。而且清代工艺品装饰中有蝙蝠纹样的文物中属乾隆朝的居多,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作为乾隆朝的宠臣和珅喜欢蝙蝠是绝非偶然的。

2、与福谐音

因为蝙蝠的“蝠”字同中国汉字的“福”字谐音,而且“蝙蝠”词本身在谐音上便是一个“好口彩”(吉利话)——“遍福”,寓意遍地是福、幸福无边。

3、长寿之物

蝙蝠在古人的传说中被认为是一种长寿的动物,食之使人增寿,因而蝙蝠也成为一种长寿的符号。

据说,当年和珅就是要取蝙蝠的“蝠”字音,以蝠衬福。所以我们几乎能在所有建筑物上看到“蝙蝠”,流杯亭上有,大戏楼的窗格上也有……

据说,恭王府花园里共有9999只蝙蝠,而这第1万个“福”,是花园的第3个景观“福”字碑。

过大年,北京人常喜欢到恭王府沾沾福气。但在整个恭王府的参观中,数“福字碑”的前面排着的队伍最长,最拥挤。这是为什么呢?这恭王府与“福气”又有何渊源呢?

原来,恭王府里那块“天下第一福”的石碑乃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一直是大清的国宝,曾珍藏于紫禁城内,后来几经辗转才藏于恭王府。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座“福字碑”的背后,都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探究。

说起这“天下第一福”,它还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相传,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却不料突然得了一种很难治的病,宫中的太医们用遍了良方名药却依旧没有什么起色。上古有“承帝事”请福延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请福延寿”,百般无奈之下的康熙帝,决定用为祖母请福。

康熙皇帝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一气呵成写就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

这幅笔酣墨饱的“福”字经过精心裱糊后,送到了孝庄太后的寝室,陪伴其左右。说来也巧,得“福”字几天后,久病的太后竟百病全消了。

它创造了哪些空前的纪录?

康熙倾注爱心所写的这个“福”字,有意无意间还创造了许多空前的纪录。

纪录一因为“福”与“寿”两个字在形体上差异太大,所以自古以来没有哪个书法家将“福”与“寿”两个字合为一字书写。但康熙帝御书的这个“福”字右半部分恰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由此成为了现存历代墨宝中唯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面的“福”字,堪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

纪录二康熙帝这个“福”字的书写不同于民间一般饱满方正的写法,其字形窄而长,且瘦,因而又将这个“福”称为“长瘦福”,音同“长寿福”,即为长寿之福,也就是从这个“福”字开始,清朝开始有了每年御赐“福”字的定例。

纪录三这个简单的“福”字当中,暗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含义,也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

为了永久保存孙子玄烨送给自己的这份弥足珍贵的“福”字,孝庄太后临终前亲自命人将“福”字刻在石碑上,并一直矗立在宫中。不料,到了乾隆时期的时候,这块“福”字碑却神秘地失踪了。

乾隆皇帝一生最为敬仰的人就是他的祖父康熙帝,因此,乾隆皇帝对“福字碑”的失踪始终无法释怀,但当嘉庆皇帝继位后向乾隆皇帝询问“福字碑”的事情时,乾隆沉默了一会只回答了他八个字:“布衣之相,福泽万民”。

恭王府的福字碑是如何被发现的?

到了196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意外地在恭王府花园的秘云洞内发现了一块刻写着“福”字的字碑。看起来很像乾隆年间神秘失踪的“康熙御福”石碑,经过多方的考证和分析,考古学家们确定其就是乾隆年间神秘失踪的那块“康熙御福”石碑。百年的失踪谜题,终于真相大白。周总理在得知此碑为“康熙御福”石碑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

可当年藏在皇宫里的“福”字碑怎么会失踪跑到和珅的私宅当中去了呢?据相关资料上说,这块“福”字碑当年的失踪就是和珅偷偷将其运出宫的,和珅将这座“福”字碑镶嵌到园中秘云洞内的石壁上,而就在这个秘云洞的石壁上还隐藏了一个大大的“寿”字,所镶嵌“福”字碑的位置正好是那个大“寿”字的一点,从而使这里成了“福中有寿,寿中有福”的风水宝地。

但一些学者对于这种说法并不表示认同。在戒备森严的皇宫当中,想将一块那么大的“石碑”偷运出宫,谈何容易,哪怕是皇帝的宠臣和珅。而且,和珅的府并不只是和珅居一个人住过,诺大恭王府,几易其主,“福”字碑怎么可能有不被发现的道理?

关于“福”字碑在恭亲王府中发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当年乾隆帝将“天下第一长寿福”赐给了自己的宠臣和珅,和珅得碑后遂命人运来几千块的太湖石,在后花园砌成京城一条巨龙,龙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龙脉上,于是他便将“天下第一长寿福”藏在龙穴悉心供奉,使其称之为“洞天福地”。

无论是第一种“和珅偷运出宫”的传言,还是另一种“乾隆皇帝恩赐宠臣”的猜测,关于“福”字碑是如何来到恭亲王府的,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这件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皇家至宝,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至今依旧可以完整地并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实在是难能可贵,与此同时,它为我们留下的这一段历史上的悬案也等待后人的破解。

恭王府的花园正门是一汉白玉石拱门,因为其建筑风格西洋化,所以又被称作是西洋门。在门额的南面刻有“静含太古”四个字,北面刻有“秀挹恒春”四个字,其意为享太古之幽静,拥满园之春色,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理念更是体现出了其深邃浑厚、沉雄苍古的绝妙意境。

恭王府花园里的这道门并不是在和珅建园子的时候留下来的,而是恭亲王改造的时候建造的,拱门是模仿圆明园中的大法海园门所建造,纯正西洋式建筑风格,看起来十分气派。西洋门也是王府中唯的一处西式的建筑,从这道门可以体现出,主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去挽救清朝统治的意愿。

据说,当时的北京城只有三道这样的西式门,但如今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却只有这一道,因此,西洋门也成为恭王府的一处“绝妙之笔”。

走进恭王府的后花园,我们会看到一座高达3米左右的送子观音石,而关于这尊佛像,还有它的传说和来历。

相传,当年和珅虽然有很多的福晋和小妾,但是却一直没有儿子。直到有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和珅得到了一座石像,传说是从太湖当中来的,并未进行人工雕琢,但石像的外形看起来十分像一尊手中抱着小孩子的观音像。和珅见后非常欣喜,为了自己可以多财多福,更为了自己能尽早生一个儿子,和珅便将这座石像放在了府中的后花园里。而说来也巧,就在得到石像的这一年,和珅的原配夫人就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丰绅殷德。丰绅殷德这个名字,是乾隆皇帝为其取的,寓意多福。和珅得了儿子,又是皇帝亲自赐的名字更是十分高兴,于是就将石像放在了后花园的入门口。一直让其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安康。

恭王府的三代主人

恭王府不仅拥有豪华的建筑,而且还被称作是“半部清朝史”,这样的称谓,是和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主人密切相关的。

恭王府曾是和珅的府宅,和珅死后,嘉庆帝便将这座府宅转赐给了他的小弟弟庆郡王永璘,被改称为庆王府。后来,恭亲王奕䜣协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有功,慈禧太后便将此府赐予了奕䜣,变成了恭亲王府,恭王府的名称也是因此而得来的。

第一代主人——18世纪的首富

恭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是人们所熟知的——大学士和珅,而关于和珅的故事,真实的、杜撰的,实在是数不胜数。下面我们撷取了其中的两例。

1、鼻烟壶的故事

在清代笔记小说中,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大臣孙士毅出使越南返京,在宫门之外偶遇和珅。和珅一眼就看到手中拿着个东西,就向他要来一看,和珅见此物大如雀卵,雕琢绝美,便随口素要,孙赶紧答道:“此物原为进献皇上,而且下官已经向皇上奏明了。”和珅只好掩饰说:“我只不过是一句玩笑罢了。”

过了几天,孙士毅又在宫门外遇见和珅,和珅特意与孙闲话:“我昨日亦得一鼻烟壶,不知与公日前进奉皇上的可媲美否?”孙取来一看,原来就是自己前几日进奉之物。

2、长子娶到乾隆最宠爱的和孝公主

由于乾隆皇帝对和珅宠信有加,于是将自己的幼女十公主嫁给了和珅长子丰绅殷德。

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她出生时乾隆已经65岁,自然视其如掌上明珠,对其异常疼爱。虽然贵为金枝玉叶,却性格刚毅、聪明能干,引得乾隆感叹:“如果你是皇子的话,朕一定把皇位传给你!”

在和孝公主13岁时,便被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这也充分说明了乾隆对她的宠爱,因为按清朝法制所定:皇后所生之女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而妃、嫔所生或者由皇后收养的其他皇亲宗室之女,则只能封为“和硕公主”。

和孝公主下嫁权臣和珅长子丰绅殷德,嫁妆丰厚,超过其他姐妹。

位于恭王府东路的多福轩(初称为“延禧堂”)曾是和孝公主的居所,之前人们对公主住所一直有争论,在修缮恭王府时发现乐道堂梁柱上,有代表公主身份的贴金凤凰彩绘,为此作了最好的说明。

第二代主人——不爱江山爱豪宅的王爷

和珅被赐死后,这座空了的府宅便成了庆郡王永璘的府邸。毫无疑问,永磷对这座豪宅的钟爱在历代主人中是无人可比及的。早在乾隆年间的时候,和珅当道,诸皇子们对其已是忍无可忍,并在一起商议说,无论将来谁继承皇位,都要首先“除”掉和珅,而却唯有十七皇子永璘与众不同,他说,将来不管哪位哥哥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赐给我,我就很知足了。而永璘也因此落下了“不爱江山爱豪宅”这样的名号

因为嘉庆帝念着兄妹之情,所以并没有剥夺自己这个小妹夫的爵位,公主夫妇也仍然住在原来的家里。这座宅第也就因此一分为二,西为庆王府即永磷居住的府邸;东为和珅的儿子与和孝公主居住的府邸。一直到和孝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郡王名下。

第三代主人——励精图治的洋务领袖奕䜣

第三代主人奕䜣得到这座府宅是因为协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有功而被赏赐的,并于同治初年的时候对王府进行了修缮和改建。今天我们看到的恭王府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恭亲王奕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所以也被人称为“六王爷”,这个六王爷无论是在道光、咸丰年间,还是同治、光绪年间,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个奕䜣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奕䜣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能文能武,深得道光皇帝的宠爱。但因为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竞争中败给了四皇子奕詝。

在道光帝的众多皇子当中,属奕䜣和奕詝的关系最为密切,兄弟两人从小就一起读书习武,兄弟俩不仅成长为熟读经史、兼通诗文、擅长骑射的少年才俊,还共同研创出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这使道光皇帝十分欣慰,还特意将枪法赐名为“棣华协力”,将刀法赐名为“宝锷宣威”人同心协力。

面对同样优秀的两个皇子,道光皇帝开始犹豫了,皇位该传给谁,四皇子还是六皇子?而就在道光帝选太子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

道光帝晚年的一个春天,道光帝命令诸皇子们随驾到南苑去围猎。围猎是清朝时期尚武传统的一项活动,而道光帝将皇子们带去围猎,其实也是想检验皇子们的骑射本领。武艺超群的六皇子自然是出尽了风头,在围猎中获得了最多的动物,而四皇子却只是站在一旁,一箭不发。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四皇子早就明白自己的骑射本领不如六皇子,所以在去围猎之前便去请教他的老师杜受田。善于揣摩道光心理的杜受田给四皇子出了一个高招:在围猎的时候千万别发一枪一箭,而且还要约束手下的人不得去捕捉动物,如果皇帝问起为何这般,就回答说现在正值春天,是万物孕育的季节,不忍心将其伤害,更不愿用这种方式与诸皇兄皇弟们竞争。

四皇子依照老师杜受田的计划而行,一番话下来,果真使道光帝非常高兴,不禁赞叹道,这才是具有帝王心胸的人该讲的话啊。因为这件事,道光帝内心里因选太子而不定的天平有些偏向了四皇子。另一件事情的发生让道光帝更加确定要将皇位传给四皇子。

一次,道光帝召见四皇子和六皇子一起讨论国事政务。两个皇子接旨后都分别去请教自己的老师。六皇子的老师卓秉恬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而且好发议论,卓秉恬告诉六皇子,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另一面四皇子的老师杜受田却告诉四皇子说,如果谈论国事政务,你一定比不过六皇子,唯有一策,如果皇上说到自己年老体病,将不久于皇位,你一定要跪在地上难过流泪,以表孺慕之诚。四皇子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召见那天,当道光帝说到自己年老体病的时候,四皇子跪地痛哭流涕,这一幕使道光帝十分感动,深感四皇子的仁孝之心。

最终,道光帝封四皇子为皇太子,封六皇子为恭亲王,并立储诏置于鐍匣,而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匣两谕。

在奕詝继位初期,奕䜣一度得到重用。后来,奕䜣希望可以尊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咸丰帝却一直保持沉默不应许,奕䜣不肯罢休,更是几次奏请为生母加封。咸丰帝却认为,奕䜣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虽然抚养了自己,但她并不是自己的生母,所以不应该被封为皇太后。兄弟二人的感情因此而逐渐疏远起来。后来皇太后去世,咸丰帝更是以奕䜣办理皇太后丧仪有诸多疏漏为借口免去了他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务。

辛酉政变后,奕䜣成为清廷中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奕䜣推动了洋务运动。在地方上,他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洋务派官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并且,奕䜣还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的努力,暂时挽救了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

然而洋务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面临着重重的阻力。在清廷内部,存在一批顽固派,他们气焰非常嚣张,一些洋务派官僚受到排挤和打击,这是和慈禧的纵容分不开的。

后来,奕䜣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

咸丰皇帝将庆王府赐给恭亲王奕䜣后,他将“延禧堂”改为“多福轩”,并亲题匾额。恭亲王在此会见中外政要,处理军国大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恭亲王奕䜣就在此处与英法代表谈判。多福轩见证了《北京条约》的签订始末。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为修复恭王府拨款5万美元.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大观园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它是作者凭空创造的,还是有生活原型?这一争论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有的红学家说在清乾隆年间,江南文人袁枚家的“随园”(原名“隋园”)似乎和大观园有关;有的则说曹家在南方的江宁织造府的花园“楝亭”是大观园的原型;有的也说恭王府是大观园的原型等等。

《红楼梦》第17至18回,宝玉与众姐妹奉元春之命为大观园题咏,宝钗有一首七律,首联云:“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后人正是据此寻觅“帝城”——北京城西各个旧王府邸,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推论,有一些人提出了恭王府就是大观园的原型一说。

关于恭王府花园,过去曾有红学家著文,说这里就是曹公笔下的“大观园”。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大观园,其地点即是北京什刹海稍西的恭王府。

不管怎么说,如果说曹雪芹有借鉴的话,就是参考了我国的造园艺术的几千年精华。因在清乾隆时期,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已达到了顶峰,皇家有畅春园、圆明园及“三山五园”等,王公大臣的名园有礼王府花园、索家花园、明珠花园等。而我国南方的苏杭、南京、无锡等城市,具有江南风格的名园更是遍布,著名的像拙政园等,其例浩瀚如海,举不胜举。

恭王府中除了豪华的建筑、美丽的景色,更是有大批的珍稀文物,当年和珅在聚敛钱财的同时也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而恭王府的另一个主人奕䜣,作为同治帝的议政王,不仅是个琴棋书画皆所能的雅士,而且还擅长鉴定和收藏砚台。就这样,两位收藏家“主人”让有着二百年历史的恭王府成了一座庞大的宝库。除此之外,王府内亲王及其家眷曾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用品也是极具有文物价值的。尤其是那些家具,更是历史文化的珍品。

恭王府的最后一位主人是恭亲王的孙子——小恭王溥伟。其实,每一座王府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就是在周边县内所拥有的大量财产,而最有价值的财富形式便是土地。恭王府拥有分布在直隶省一百余州县内的七千多顷土地,在关外还有四大庄头,每个庄头不下千顷土地。清朝灭亡之后,溥伟为了复辟清廷的梦想,不择手段地去筹措资金,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几乎卖掉了恭王府的全部财产。

1912年,日本人将恭王府内除了字画外的所有设施、器具几乎一次性全部吞购。当时流出的文物大约有两千件,分别在英国和美国拍卖后流失海外,不知去向。而这也是恭王府文物流失规模最大的一次,由于当时的变卖活动又没有留下有价值的文字资料,所以目前,这些珍贵的文物多数已经失去了下落。

1921年,溥伟将恭王府部分府邸,抵押给北京西什库教堂,价格为8万银元。1932年,北京辅仁大学通过教会的关系,以108根金条的价格,将恭王府“赎买”回来。1937年,溥伟的二弟溥儒,以10万银元,将恭王府花园卖给北京辅仁大学。溥儒,也叫溥心畲,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欣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如今,恭王府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游客观赏、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