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三位美国五星上将的恩怨情仇

麦克阿瑟和马歇尔同是1880年生人,只是前者是生于年头的1月26日,后者生于年尾的12月31日,这仿佛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同样是美国最高军衔获得者中的两人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

在他们第一次发生联系的时候,两人都还是军官学校的学生,那时候,麦克阿瑟中尉和马歇尔少尉是利文沃斯堡步骑兵学校的同班同学。

从一开始,这两人就仿佛天差地远。麦克阿瑟出身于军人世家,父亲是有名的美军英雄。他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分数是西点有史以来三个最高分之一。毕业后作为父亲的副官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曾在国外任职。在利文沃斯堡步骑兵学校里,高大英俊的麦克阿瑟永远趾高气昂,无论才干气质阅历都俨然是优等生中的领袖,如同一群美丽的天鹅中王鸟凤凰一般的存在。

马歇尔,他的父亲虽然也是军人,但是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毕业的学校是维吉尼亚军事学院,虽然也算是名校,但地位与西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学院院长赞扬以第八名成绩毕业的马歇尔的一句话,“如果他去当军人的话,成就会远远超过西点军校的一般毕业生。”如果两校相当,A校的优等生超过B校的一般生,不是理所应当的吗?院长的话下意识中其实承认了自己的学校比不上西点。毕业后,马歇尔的经历乏善可陈,一直没有得到晋升使得他自己一度曾经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个军官。在利文沃斯堡步骑兵学校里,马歇尔除了从来没人见他擦过的皮靴却总是很光亮这点有些奇怪之外,就是个毫不起眼的学生,像煤堆里的黑猫一样,根本没人注意他。

可是,到了学习结束的时候,就像那些老套的励志故事中必然会发生的那样,大家惊奇的发现,无声无息、存在感薄弱的马歇尔超过了天才麦克阿瑟,成为年级成绩第一的人。这时候马歇尔的皮靴总是很亮的秘密也被人发现了,原来他暗中一直在努力的刻苦学习,每当发困想睡的时候就擦皮靴来提神,然后继续用功。

刻苦的天才胜过了天生的天才,大家都非常的惊讶,当然,其中心理最复杂的就是那个风头被压下去了的人。麦克阿瑟不禁在心里想着:这个小子,是个会在暗地里下功夫的人啊……

那一年,麦克阿瑟和马歇尔都还是27岁的年轻军官,虽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也不可能知道等着自己的会是什么。

最大的光荣

一战期间,1918年11月,马歇尔在美国远征军总部肖蒙任参谋,麦克阿瑟则是在美军42师任参谋长。当时德军败局已定,但是色当还在德军手中。色当,由于在先前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被大败于此地,因此在心理上占领色当具有莫大的意义,可以说谁占领了色当,谁就得到了一战中最大的光荣。美42师位于被德军占领的色当仅仅3英里的位置上,对色当可说是伸手可得,同时法军也在拼命往色当进发,可还远远落在美军身后。为此麦克阿瑟摩拳擦掌,坚信那最大的光荣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可是,正因为光荣巨大,谁占领色当就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美军总部参谋马歇尔为此询问自己的上司,是否应该下令美军停止前进,让法国人去占领色当。得到的回答是,不必等待法军,无论是哪只部队,只要先赶到就可以对色当发动攻击,防区分界线不再具备约束力。让马歇尔依样发布命令。结果,“分界线不再具备约束力”这一句造成了后来叫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本来呢,取消分界线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前线部队奋勇争先的,可是,分界线在军事上之所以存在有其基本的存在意义,让军队的指挥、队列不至于混乱。一取消,麻烦就来了。因为美42师的防区离色当最近,临近的美1师一接到取消分界线的命令就呼啦啦的拥进42师的防区内,原本让一个人走的路,变成了两个人走,命令系统也变成了两个,A安排a走的路,a到了以后发现接受B命令的b已经在了。其结果就是,道路变得拥挤不堪,谁也走不动。

麦克阿瑟气得暴跳如雷,一个人开着车跑到1师的队伍里大吼,“这里是42师的地盘,不是42师的人都给我滚出去!”得到的回答:“你谁啊!?”“我是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是谁啊?你们听说过吗?”“没听说。”“看他那样子一点不像军官,也不像美军。”麦克阿瑟为了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外出不穿正规的军服,脖子上藏着母亲织的领巾,腰上别着象牙手枪就四处走动。42师的人见得多了也习惯了,别的部队的军官们有的也可能听说过传闻,可是他眼前的这些士兵可是从没见过这样子的军官。于是就有人嚷,这个大概是德军的间谍吧,先绑起来再说了。麦克阿瑟气的大喊,“你们敢绑我!我是42师的参谋长!我是麦克阿瑟!”“下他的枪!……都跟你说没听说过麦克阿瑟是谁了……”

好不容易打电话到42师师部证明了身份,麦克阿瑟才给放出来。

就在美军不同部队之间拉拉扯扯,谁也不能前进一步的时候,法国人也赶上来了。一个法国将军对着美国大喊:“色当是法国的!只要法国人没有进城,不管里面是德国人还是美国人,法国的炮弹都会一直往里面发射!哪个不信的就试试看!”

没人去试。倒不是真怕他,而是,本来就动不了的队伍,法国人挤进来以后更是动不了了。炮弹在天上飞,人在地面上吵,谁也前进不了一步。直到11月11号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停战,色当还是在德军占领之中,最大的光荣没了,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麦克阿瑟那是相当的生气,大骂肖蒙总部的人是肖蒙帮,是废物,是王八蛋。“如果没有那条毫无常识的命令,色当早就落入42师手中了”“那条鬼命令是哪个肖蒙小子起草的!”后来他知道了,起草命令的原来是马歇尔那个小子……“他是不是嫉妒我,不想让我获得功绩啊,从以前就是这样……”后来麦克阿瑟又听说了,那个把他抓起来让他受辱的1师,马歇尔曾经当过那个师的代理参谋长……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一定是这样的。”麦克阿瑟这时候不知有没有下定什么决心。那是他心里的东西,我们也看不到,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是可以看到的。

10余年的中校

一战结束了,军人们的命运向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方面,那些老将们功成身退了,才华卓越的年轻人可以得到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没有战争就不需要那么多军队,大部分人要被裁掉,没被裁的在一个小型的军队里要升迁也很困难。

麦克阿瑟属于前者,官运亨通。1919年,麦克阿瑟成为了西点军校的校长,西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27年任美国奥委会主席;30年受临时上将军衔,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了和平时期美国军队中最有权势的人。当然,这个时候的麦克阿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朋友,他很快就会知道“道格拉斯对他是多么的感激“了。

马歇尔就比较倒霉。战后马歇尔先是做原远征军潘兴将军的副官,后来去过很多地方,还来过中国,但是到了1933年,他53岁的时候,还是个中校团长。就在这时候,马歇尔的老同学,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上将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要命令他为国民警卫队的师长了。马歇尔被这个命令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为什么,升官不好吗?因为,那虽然说是师长,可国民警卫队不是军队,如果被调到那去,一般以后就不会被考虑升职了。

马歇尔马上给老同学写信,“我作为军人,几十年来没有违抗过军队的命令,没有一次提过个人的要求。可是这次我请求您重新考虑一下对我的任命。我已经53岁了,做了十几年的中校,为了在退役前得到上校的军衔,我需要在目前的职位上继续待下去。”他也知道老同学对他是什么看法,光写信大概没什么用,就找了老上司潘兴将军,拜托他帮自己说说情。

潘兴一向很看重马歇尔的才能,在私人方面也得过他不少帮助,所以一口答应了会帮这个忙。作为原远征军司令,潘兴同时也可以说是麦克阿瑟的老上级,他原以为这就是件小事情,跟麦克阿瑟打个招呼就可以解决了,他可不知道这两人的感情“深厚”到了什么程度。结果,潘兴在麦克阿瑟那里碰到了软钉子。麦克阿瑟表面上对老将军倒还很尊重,但实际上就是不给面子,说什么也不行,说多了挂你电话。把老将军气得直瞪眼,“怎么着,人走茶就凉了?我这老脸不能丢在麦克阿瑟这小兔崽子手里!”

在老将军看来,这件事已经不是马歇尔个人的问题,而是变成了自己的尊严问题。他马上给罗斯福总统和老部下陆军部长德恩写信,推荐马歇尔升为准将。罗斯福对潘兴的来信很重视,写了个备忘录叫陆军部长德恩去处理。德恩也收到了老上级的来信,本来就很愿意办这件事,有总统的备忘录就更好说了。可是,潘兴百密一疏,信里没告诉说麦克阿瑟和马歇尔有仇。结果德恩拿着总统的备忘录找谁来办这事呢。找到了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于是,这事就黄了。

面对直接上司德恩的交代,麦克阿瑟倒也不敢象对潘兴那样直接拒绝,但是他可以忽悠德恩。“准将?太低了。马歇尔这人我很了解,以他的条件可以当少将。”“那更好了,怎么安排啊?”“马歇尔适合的职位是步兵司令,军衔是少将,等现任步兵司令任满就可以上任。现任步兵司令的任期还有两三年吧。”“哦,那好。”德恩走了,这事就不死不活的拖了下去。

麦克阿瑟心里还生气呢,“好小子!想用总统和陆军部长来压我,门都没有!”马上发电报给马歇尔,叫他去国民警卫队任职,拖延的话以违反军令论处。马歇尔没办法,只有上任去了。

这个时候的马歇尔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处于最低谷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意思是,目前很衰;另一个意思是,未来就要触底反弹了。马歇尔的情况正是如此。麦克阿瑟的态度惹火了潘兴老将军,老将军拍着胸脯对马歇尔保证,“咱爷们什么人!能栽在那小崽子手里了?有老子在,总有你出头的一天!”

麦克阿瑟通过忽悠德恩把事情拖黄了。他以为,过个几年大家都会把这事给忘掉。他可没想到潘兴老爷子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战能发挥出多大的能量,更没想到德恩是一个讲交情到那种程度的人。35年,麦克阿瑟陆军参谋长任期满了,高高兴兴的跑菲律宾当军师顾问,尽情享受他的身边没有实际上的上司的幸福生活。马歇尔翻身的时候到了。德恩虽然重病在身来日无多,可是一直记得潘兴让他办的事他还没做,一直在为这件事出力。就在陆军部长德恩病逝的消息发布的同一天,马歇尔收到了自己调往陆军任准将旅长的命令。“德公是个难得的厚道人啊!”这一刻,10余年后终于不再是中校的马歇尔准将有没有泪流满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马歇尔走运的时刻来到了。

继麦克阿瑟之后任陆军参谋长的克雷格将军,和马歇尔一样是肖蒙总部出身,所谓的“肖蒙帮”的一员,对提携他的潘兴感激涕零,凡是潘兴举荐的人统统给予重用。他先是任马歇尔为作战处的处长,然后又提拔他做自己的副手。

克雷格任满以后,要是排资论辈,马歇尔刚做他副手没多久,是没机会继任的。可是马歇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由于公务有不少往来,霍普金斯很看重马歇尔的才干,也很欣赏他的沉稳,不像其他军官那样桀骜不驯,于是就向罗斯福推荐他任陆军参谋长。霍普金斯那也是名人,被罗斯福看做是心腹,可说是对他言听计从。罗斯福又想起来,潘兴也曾向自己推荐过这个人。于是,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那一天),罗斯福总统任命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当了十几年中校的马歇尔,3年之内成了永久少将,暂领上将衔的将军。

美军最好的参谋

就在马歇尔脱离苦海,站上高枝,准备一展宏图的同时,地球的另一面,另一个人也在挥动着翅膀,试图从陷入多年的泥潭中爬起来,这个人就是本文的第三位主角—-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出身贫寒,但幸福的是,他有一个只要是打工一族都会非常羡慕的特殊才能:无论遇到的是哪个上司,都会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无一例外。谁看见他都觉得很喜欢。就这样个人,在二战爆发前的几年时间里过得却不怎么如意,因为,那时候他的上司是麦克阿瑟。

这倒不是说戴维的特殊才能对麦克阿瑟无效。只不过呢,在麦克阿瑟的字典里,“重用”这个词的意思和平常人的不太一样,他所谓的重用你就是,把你放在身边重重的使劲使唤你。

艾森豪威尔生于1890年,正好比麦克阿瑟和马歇尔小10岁,和麦克阿瑟一样毕业于西点军校,一战的时候他已经是军官了,可是叫他自己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机会上前线作战,只是做一些后方工作。

一战后,麦克阿瑟任陆军参谋长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做参谋长助理。麦克阿瑟和他的其他上司一样对艾森豪威尔的才华称赞不已,还专门写了封信给他,说他起草的文件比麦克阿瑟自己写的还要出色。得到陆军参谋长的赏识,艾森豪威尔自然也很高兴,那时候他还不了解老麦,只是觉得他的上司虽说有些高傲,但是也确实有与他傲慢相符的才干,是美军中最杰出的军人之一。艾森豪威尔自己以能和麦克阿瑟一起工作而感到骄傲,至少在开始的时候。

麦克阿瑟参谋长任期一满,去菲律宾上任的时候,邀艾森豪威尔一起去,做他的辅佐人员。本来艾森豪威尔是不想去那种地方的,但碍着赏识他的老麦的面子,也同意了。没过多久,艾森豪威尔就意识到这是自己犯的一个大错误。

在菲律宾,待遇倒是很不错,领美国一份薪水,领菲律宾一份薪水,开销可以实报实销,等于拿四倍的钱,当时是中校的艾森豪威尔在菲律宾轻易的就获得了将军一样豪华的生活。可是,没什么正经事情可做。菲律宾的军队就是个空架子,作为军事顾问的美国人说好听点就是在度假,说不好听就是每天在吹牛打屁,浪费时间。

艾森豪威尔和老麦就说了,我们是军人啊,成天在菲律宾的政客官僚身边打转,不是我们该干的事吧。老麦一听,我明白了,我去安排。过了一段时间,老麦兴高采烈的把艾森豪威尔叫来,通知他,你就要升为将军了!艾森豪威尔也很高兴,问“怎么呢?”“菲律宾总统准备封我为菲律宾元帅!你则是菲律宾的将军。”

啊,原来是这么回事……艾森豪威尔差点给无力感击倒在地,这么个香蕉小国的元帅、将军有什么意思哦。他马上就说自己不想做,也劝麦克阿瑟不要接受什么元帅的称号,给人笑话。他哪知道,这不是菲律宾总统想封老麦做元帅,而是老麦自己兴致勃勃跑去跟人家讨来的。美国从来还没有过一个元帅,他是很想做,艾森豪威尔泼他冷水,他可不乐意了。一个劲的开始教育这个不明白事理的部下。“你根本不了解东方人的心理,他们是很看重面子的。”“我做元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在东方,有了‘元帅’这些称号,人们会更加看重你。”“所以,即使只是一个空头称号,也绝不是毫无意义的”等等

艾森豪威尔能说什么?老麦也是个天才,能说会道,有没道理都能掰出一大堆话来。更重要的是,他是上司,他说了算啊!

类似的事接二连三。虽说艾森豪威尔经常和他意见不合,但老麦还是很看重他,一点没有放他走的意思,因为,这个部下太有用了!艾森豪威尔有支好文笔,起草的演说稿对喜欢演说的老麦是不可或缺的宝贝;别看他心里看不起菲律宾人,和菲律宾政府相处得却相当融洽,是老麦和菲律宾总统沟通的良好桥梁。所以,待得难受的只有艾森豪威尔一个,老麦是觉得目前状况很惬意的。

到了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艾森豪威尔实在忍不住了,打报告说要回去。老麦是还劝他留下,说留在菲律宾对付日本人也是一样的。艾森豪威尔说什么也不肯,他说,“我已经快50了(当时49岁),头上的头发都要掉得差不多了,还从来没上过战场呢。”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老大你就让我回去吧。

不管怎么说,最后艾森豪威尔离开了菲律宾,回到了美国国内,从此就开始像坐了火箭(虽然那时候火箭还没发明出来)一样向上升。

1940年2月,艾森豪威尔还是个营长兼副团长,11月,第3师师长把他请去,做了师参谋长,4个月后,1941年3月,第9军军长把军参谋长的职位给了他;又过了3个月,第3集团军司令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说,把戴维给我做集团军的参谋长吧,同时把他升为准将。

短短一段时间内,艾森豪威尔名声鹤立,成了众口称赞的美军中最好的参谋军官。

珍珠港事件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想要个新的参谋处长,让副手克拉克列个推荐名单写10个名字。克拉克交上去的条子,从上到下,从1到10,统统写着同样的几个字“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马歇尔在艾森豪威尔在第3集团军任参谋长的时候,也见过他参加的演习,觉得他的确是很不错的人才。可是呢,还是决定要先试他一下—-他毕竟是跟了麦克阿瑟6年的人。先不提老马和老麦的私人恩怨,老马的战略安排是先欧洲,再亚洲,现在在菲律宾的老麦肯定要受影响。作为老麦的老部下艾森豪威尔能不能贯彻老马的意图,这得先要看看才行。

所以,老马先让艾森豪威尔做作战处的远东科科长,专门负责老麦那一块地方,看他会怎么做。从集团军参谋长被调去当个科长,艾森豪威尔开始当然也很不乐意。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就做吧。

不管心里怎么想,艾森豪威尔拿出来的计划非常符合马歇尔的战略,“菲律宾是守不住的,能建立强大的反击基地的地方在澳大利亚。但是如果放弃菲律宾,主动撤军,会让远东的盟友怀疑美国的战斗决心。因此,一方面要大力的向澳大利亚运送战略物资和部队,加紧反击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给东南亚的美军提供尽可能的支援,帮助他们抵抗。”艾森豪威尔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澳大利亚,很快就把那里建设成了一个坚固的阵地。马歇尔也认同了他的成绩,正式任命他为作战处处长。(那时候作战处已经升格为作战厅,等于是从科长一下升作了厅长,实在是升得好快)。

作为被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如实实施而影响命运的另一个人,在地球另一面菲律宾的麦克阿瑟,他的心情可跟在美国本土的同僚们大不一样。不用怎么仔细看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就可以看出来,这计划实际上是认定在菲律宾的军队是守不住的,但是又装模作样的提供支援,不安排他们在落入绝境之前主动撤退。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麦克阿瑟会怎么想?

我一定会回来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开战第一枪打的虽然是在珍珠港,但是日本的主攻方向却是在东南亚,特别是对菲律宾这个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重要据点发动了猛烈攻击。麦克阿瑟元帅率领的菲律宾军队就像艾森豪威尔说过的,是个空架子,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美国军队在失去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也好不到哪去。麦克阿瑟一连几次给美国国内发电报请求增援,得到的回答是,增援正在路上,可是无法通过日军的封锁线。气得麦克阿瑟大发雷霆,“前线的将士在流血,后方的那些大老爷舒舒服服的在趴在桌子上画地图!马歇尔那个肖蒙小子我从来没有指望过他,可是戴维(艾森豪威尔)呢,难道他也跟着一起跑了!”后来麦克阿瑟也不管那么多了,把艾森豪威尔连着马歇尔一起骂。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歇尔的想法也算是对的,美国当时的战略判断是认定要打破日本的海空封锁,保住菲律宾是不可能的,要把几万军队从包围中撤出来也很困难,只把菲律宾的总统、副总统两家人救出来就行了,这还是为了政治上的理由。现在就只有一个问题:麦克阿瑟该怎么安排?

按照马歇尔的上司,罗斯福总统,和马歇尔的部下,艾森豪威尔的最初想法,如果部队的指挥官丢下自己的部下一个人从敌人面前逃走,无论对国家、对军队、还是对麦克阿瑟个人都是不名誉的事。所以,干脆就让麦克阿瑟做烈士好了。

可是,马歇尔的意见有所不同。美国现在正在打败仗,正是士气低落的时候,如果作为美国名将的麦克阿瑟战死或是被日本俘虏,士气上就会雪上加霜,在宣传上美国会落入非常不利的局面。“而且一将难求,麦克阿瑟不管怎么说总还是个十分有能力的战将,就这样失去太可惜了。至于说,放弃部队的将军是不名誉的事,这个好解决,我们任命他做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到澳大利亚上任,这就名正言顺,不是逃跑而是调任了。”哎呀,你觉得玩弄下字眼,大家就能接受了吗?“这个啊,试试就知道了吧。”

不出所料的是,接到撤离命令的麦克阿瑟回了一条大义凛然的电报,“我将与菲律宾同存亡,令我感到骄傲的是,我的妻子也决定和我在一起。”

麦克阿瑟是不喜欢听命令的,就算是叫他活下来的命令也是一样。他的同学相当了解他,所以本来就没指望话说一遍他就会听。接下来,马歇尔和罗斯福接连以军队,军队总司令,国家总统的名义给麦克阿瑟发命令,话说到提醒麦克阿瑟,作为美国军人他发过誓言要绝对服从美国总司令的份上。麦克阿瑟身边的心腹也拼命的劝说他撤离—-那是真要拼命才行,老麦自己不走,这帮人自己也走不掉。

最后,在一个大概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麦克阿瑟带着家人和身边心腹部下乘上了逃离的鱼雷艇。

马歇尔对于留下麦克阿瑟就能保住盟军士气的看法是对的。虽然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没多久,美菲军队就被俘虏75000人,最后向日本投降,可是麦克阿瑟恢复精神的力量是惊人的,踏上澳大利亚的他一如既往的傲慢自大被看做是自信成竹在胸的表现。有记者问麦克阿瑟,盟军是不是失败了,麦克阿瑟是不是逃出来的。麦克阿瑟毫无愧色的回答道,我并不是逃出来的。总统命令我在澳大利亚组织反攻。在我离开菲律宾的海滩上我发了一个此生一定会完成的誓言“我一定会回来的”。结果,麦克阿瑟在澳大利亚受到了英雄一般的欢迎,成为了败而不屈的象征。

对于麦克阿瑟善于煽动公众情绪这一点,马歇尔确实是自叹不如,或许也没想过在这方面上超过他。不过,给个台阶就下,给点阳光就灿烂,蹬鼻子上脸的人也很难管就是了。

到了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丝毫不脱本色的目中无人,喜欢对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表示不满,后方参谋部没有绝对支持他表示不满。常用的词就是“错误”、“错误”,当然都是别人的“错误”。比如说这一句,“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是没有建立太平洋的统一指挥。”其实就是对以尼米兹为司令的海军太平洋舰队没有归辖到自己的指挥之下表示不满。

说实在的,麦克阿瑟经常和同僚们有分歧,马歇尔在这种时候站在公正或者更偏向麦克阿瑟一边的更多一些。44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对进军路线产生分歧,麦克阿瑟要先打菲律宾,尼米兹主张跳过菲律宾先不打,马歇尔就站在支持麦克阿瑟一边。这里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爱闹的孩子有糖吃,马歇尔也了解麦克阿瑟急于杀回菲律宾的心情;另一方面,马歇尔总归和麦克阿瑟一样,是陆军出身的军人,海军那边有海军作战部长撑腰就好了,作为陆军参谋长不站在陆军一边大家都会有看法。可是,马歇尔对麦克阿瑟也不是一味迎合,时不时要提醒他他是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导下指挥军队,不要想着自己的看法就是理所应当正确的,不要觉得总能有求必应,参谋长没有那种能无限变出麦克阿瑟要求的军队和装备的魔法壶。

不管怎样,麦克阿瑟得到了他想要的。10月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登陆,“我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回来了!”在雨中如此宣告,把大家感动得泪流满面还觉得不过瘾。到了3月份,他专门乘坐鱼雷艇跑到当年他离开菲律宾的那个沙滩上,在水里来回走动,让人给他拍照,用各种姿势说着,“我回来了!我五星上将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回来了”。从此,“菲律宾的解放者”成为了麦克阿瑟的众多称号之一。

纵观整个二战的历史,双方名将几十名,谁军事才干最强并没有定论,但是,确确实实是再也没有哪个将军、元帅比麦克阿瑟更会做一个英雄的了。

你就是执行这个计划的人

美国参加二战之后,就开始为把军队投入欧洲战场做准备。按照罗斯福马歇尔原本的想法,最初就该从英国渡过海峡,直指法德。英国人虽然同意美国人以英国为基地参加欧洲战场的大原则,但是在具体步骤上希望先占领北非,然后再开辟欧洲西线战场。双方讨论了几个月,计划改了又改,好不容易才定了下来。

在这期间,作战处长艾森豪威尔少将奉马歇尔的命令到英国实地考察,回国后拟定了一份报告《给欧洲战区司令的指令》。在马歇尔对交上来的报告表示同意之后,不动声色的问艾森豪威尔,“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欧洲?”干嘛还要去,我不刚回来吗?“带这份指令去啊。”……你觉得未来的欧洲战区司令会看不懂指令,所以要我去解释吗?“不,我的意思是,你就是执行这个计划的人。”啊……做了几十年军官,虽然渴望着战场上的光荣,可一直在办公室里打转的艾森豪威尔,生平第一次成了部队的指挥官,而且还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武装集团的指挥官。

连已经习惯了飞速晋升的艾森豪威尔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还只是一个少将啊……

到伦敦上任以后就升你做中将

…………

42年8月,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中将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总司令。

虽说升了中将,可是要指挥麾下的宿将,要和生性傲慢、军衔也远高于他的英国高级军官打交道,即使是善于受人欢迎的艾森豪威尔也感到很吃力。再加上希特勒在盟军登陆北非之后终于意识到北非的重要性,派遣大批援军驰援北非战场,盟军的进展并不顺利。调整部队指挥势在必行。有的人就以为说,是不是该换个指挥官。可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商量以后决定还是维持艾森豪威尔的职务,又給他配了3个副手:陆军上将亚历山大,海军上将坎宁安,空军元帅特施。

马歇尔对罗斯福说,“三个副手都比他的军衔高,戴维指挥起来有困难吧。”

罗斯福那也是聪明人,马歇尔是又想给艾森豪威尔升官了,摇了摇头,“不行。军衔授予是为了要奖励有功人员,他现在还没打下突尼斯呢。”

马歇尔没有放弃,继续说,“军衔要给予有功人员是没错,可是,要是给予军衔有助于激励军人去立下功劳呢?”

罗斯福仔细想了想,终于点头说道:“这倒也有理。”

43年2月,艾森豪威尔获得上将军衔。

随后,艾森豪威尔率领盟军横扫北非,登陆意大利,证实了自己的才能,也印证了马歇尔确有识人的慧眼。

虽然艾森豪威尔只比马歇尔小10岁,但他从没认为自己和马歇尔同级或只是个小弟弟,而是把马歇尔当做自己的老师和父亲一样的尊重。马歇尔也一样把艾森豪威尔当做自己最好的学生(如果公开把他当自己儿子就太失礼了),一直非常照顾他,对他立下的功劳也从不妒忌。在计划登陆法国的时候,马歇尔自己和很多人都认为,论能力论资历,要指挥这样一个庞大的作战,指挥官非马歇尔莫属。但是,罗斯福从大战全局着想,统筹全球战略决策的后方参谋部离不开马歇尔,最后无限期延长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任期。马歇尔则把盟军总司令的职务给了艾森豪威尔,继续在他的身后坚决的支持他。

因此,艾森豪威尔一直没有忘记马歇尔对他的恩德。二战后,由于中国和朝鲜战争的原因,(正值总统竞选期间的)共和党人对杜鲁门和杜鲁门政府中的重要阁员马歇尔进行了大量的攻击和辱骂。而作为共和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依然没有改变他对马歇尔的尊敬。得到总统提名后,马上给马歇尔写信通知这个消息。马歇尔也回信预祝他竞选成功。

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之后,丘吉尔首相访问美国,白宫举行欢迎宴会,特地邀请了马歇尔前来参加。在双方举杯,分别先为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干杯之后,艾森豪威尔站了起来,举起酒杯对众多贵宾说道:“让我们为马歇尔将军干杯!”众多的达官显贵们纷纷举起酒杯,欢呼着“为马歇尔将军干杯!!”那一刻,马歇尔激动得满脸通红。

凋零的老兵

二战结束后,由于多年辛劳,马歇尔身体已经有些不好,心里想着要退休安享晚年。可是杜鲁门不放他走,辞了参谋长,叫他去调停中国内战;调停结束,又让他做国务卿;辞了国务卿不做,又安排他做国防部长。杜鲁门也不是说心狠,要拼命榨取老人的剩余价值,而是政府实在是离不开老将军。二战虽然结束了,但美国马上又面临着新的威胁,外部的冷战威胁也就罢了,内部美国自己军队的桀骜不驯实在是叫文官们头疼不已。率领着胜利军队的将军们都容易变得虚荣和自负,为了打败敌人而放出囚笼的猛兽,在粉碎敌人之后主人要再给他们脖子上套上枷锁,需要万分的小心和熟练的手腕。杜鲁门自己的军事经验不足,常受到宿将们公开和非公开的轻视,能依靠的就只有德高望重又忠实可靠的老将军马歇尔了。可是,马歇尔毕竟年纪大了,精力不足,对付其它光靠他的威望就能压制住的人虽然没问题,可要是面对必须打起精神来应对的人就不行了,虽说这样的人严格的说起来只有一个,但那也是最麻烦的一个人,当时正远在日本,坐在东京当太上皇的那一位。

麦克阿瑟当时身处的状态十分微妙。三个人中,论功劳他是最小的(虽然自己表面上不怎么承认,按美国官方的排序,五星上将中,老麦的位置在艾森豪威尔之上,但还是在马歇尔之下),运筹帷幄统筹全局的是马歇尔,率领着最多的军队进行过最大战役的是艾森豪威尔,可是他的年纪在三人中最高,资历在三人中最老,面对如此的局面,即使是普通的军人也会觉得心有不甘,更何况是爱荣誉胜过一切的麦克阿瑟。同时呢,他又是三个五星上将中拥有自由发挥权限最大的一个,马歇尔的官位虽然高,但实际上不直接掌握军队,又因为身在国内身边都是同级的同僚和必须服从的上司;艾森豪威尔统帅的部队虽多(1950年,艾森豪威尔在法国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但身在欧洲在北约的框架下行动要受到欧洲盟国掣肘。反观麦克阿瑟,日本实际上就是在美军的完全占领之下,作为驻日盟军总司令,负责日本占领、管理、重建的麦克阿瑟,要说他是日本的太上皇,那是实在太失礼了,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几个像他那样大权在握的。远离本土,手握重兵的占领地总督,又对现政府有着诸多不满,就算没野心胆小的人也说不定会冷不防冒出什么危险的念头来,更何况麦克阿瑟的胆子一直都很大。

因此,当朝鲜战争爆发时,麦克阿瑟的心情那是相当的激动。他多次给华盛顿写报告,认为这是苏联集团对美国的攻击,认为苏联对美国威胁的重点放在东亚而不是欧洲。这些报告与其说是他的判断,不如说是他的期望。在麦克阿瑟内心中的某个部分期望着新的大战爆发,而且是主战场在他的防区范围内的大战。这样他就可以率领军队独自打败国家和自由的敌人,建立起超越马歇尔,超越艾森豪威尔,无人可及,永远被世人传颂的功勋。一时间,麦克阿瑟给国内发的报告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为了叫国内安心,他保证打到鸭绿江边,苏联和中国不会做出反应;等中国出兵了,他又心急火燎的说,如果不攻击中国东北、沿海,不使用原子弹,根本无法阻止中国人的进攻。看得后方的政府都目瞪口呆,那个老家伙疯掉了吗

可是呢,交战双方主要的政治家们都不配合麦克阿瑟的愿望。杜鲁门坚持美国的防御重点是在欧洲;斯大林觉得朝鲜战争朝鲜赢了固然好,输了也无所谓,平了也可以;中国的看法是,不能让美国人出现在鸭绿江边,不需要一定要到达日本对面,在中间分段了也行了。大概也就李承晚表面上是老麦的知心好友。

老麦不想承认这点,对别国当然没什么办法,可是可以在美国国内下功夫。他以为,他可以通过议员给政府施加压力,就肆无忌惮的帮共和党制造攻击民主党政府政策的弹药,给人写信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如果听我的,早就如何如何。气得杜鲁门直咬牙,心想,你这老家伙,我面子也给足你了吧。作为美国的总司令,总统自己坐飞机跑几千公里去见一只部队的领导人。就不知道收敛一点吗?什么都要听你的,当家的是你还是我啊!参谋联席会议那帮家伙也是,那是他们的部下,一点也约束不了!布莱德雷,你也已经是五星上将了,就那么怕那个老家伙吗?

问题不是我们怕不怕他,而是他不怕我们啊。

实际上,老麦就是把他们当小孩子看,本来他就不喜欢后方的参谋部,一战的时候,对总司令潘兴总还有表面上的尊敬;二战的时候,马歇尔总还能压得住他;到朝鲜战争,潘兴死了,马歇尔老了,麦克阿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了,动则就用教训的语气和他们说话,你们还嫩,不了解情况,老夫在远东待了十来年,对东方人那是相当的明白,他们……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给麦克阿瑟糊弄得一惊一乍的,以为没他不行,所以对他的狂傲忍忍也就过去了。等李奇微开始指挥第8集团军逐渐稳定下战线之后,大家这才发现也不是非“老英雄亲自出马”不可,再加上这时候,麦克阿瑟作为军人公开批评政府决策,杜鲁门终于下定了决心,解除其一切职务,让这个老家伙回家。

接到解职指令的时候,麦克阿瑟还是蛮失落的,虽然说着“琼,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以他的一贯表现来看,没有战争的家庭生活对他实在不是什么有吸引力的东西。回到美国后,共和党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欢迎游行,请他去国会演讲,四个州的州议会通过声明要求杜鲁门收回成命。于是麦克阿瑟的感觉又自我良好起来,觉得不是总统撤我职吗,我干脆去竞选总统吧。结果,共和党跟他说,我们会推举艾森豪威尔,他的胜算比较高。唉,不知道麦克阿瑟最后明白过来没有,他以为他可以利用他们,这些人也只是把他当枪使。举行游行欢迎英雄是口号,目的是为了反对杜鲁门的民主党政府;请他去国会演讲也是为了借他的口批评民主党的政策;杜鲁门的支持率虽然很低,可是那又怎么样,把麦克阿瑟的撤职的决定不会改变,麦克阿瑟想要再出山那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朝鲜战争,冷战差点变成热战,军队的发言权在膨胀,要彻底压制他们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要防止他们太庞大导致自己和国家毁灭吧。这个任务能交给谁呢,马歇尔老了,麦克阿瑟能管好他自己就不错了,最合适的还是艾森豪威尔啊。作为军功卓越的军人,共和党推荐他,熟知他性格谨慎、态度和蔼的民主党接受他。艾森豪威尔在总统竞选中以压倒多数获胜,并在四年后得到连任。艾森豪威尔获得了超越一个军人的荣耀。

不过,一直有人在嘀咕,因为在任期内艾森豪威尔身体状况也不已经不怎么好,很多事都是副总统尼克松在做,所以认为艾森豪威尔只是一个被摆在台面上安抚军队,为美国政府重新回到文官统治下做过渡的表面总统罢了。实际上情况是怎么样呢?我是觉得即使是这样也无所谓了。政治肮脏也好,政客无耻也好,比起单纯的军人,政府还是交给这些俗不可耐的人打理的好,因为大多数人也是和他们一样的俗人。对英雄,可以崇拜,可以敬仰,但也要知道他们是非常人的存在,只要听着他们的故事,看着他们逐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然后又逐渐的凋零,这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