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军向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世界文化遗产广岛“原爆圆顶”,至今依旧保留着原子弹爆炸后的原貌,是爆炸中心区附近少数在原子弹的强大威力下没有倒塌的建筑。70年来,这座建筑历经风雨,向世人讲述着和平的意义。

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美军向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那段历史。

美国为什么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8月9日,美军又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

日本每年8月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把日本描绘成二战“受害者”的形象,但很少提及日本遭原子弹攻击的历史背景。事实上,日本才是真正的战争加害国,好战的日本军国主义才是日本遭到原子弹轰炸的真正罪魁祸首。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战事终结。而此时的亚洲太平洋战场,日本正在负隅顽抗。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以及苏联单方面废止《苏日中立条约》,日本法西斯的失败命运已不可避免。但日本举国上下决心负隅顽抗,并幻想时来运转,赢得转机。日本军方甚至制定了鱼死网破的决战计划,拼命扩充本土防御部队数量。

按照盟军当时的作战计划,要迫使日本投降,战争可能会持续到1946年底。如果进攻日本本土,估计将造成约2000万军民死亡,其中包括50万盟军。

1945年7月16日,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成功。盟国方面明白这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带来的后果,以及使用者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日军在菲律宾制造马尼拉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在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以及偷袭美国珍珠港等,其残酷和野蛮已达到了令盟国愤怒的地步。盟军认为,就日本军国主义的好战本性,不使它付出沉重代价,不对其形成致命威慑,日本绝不会放下屠刀,亚洲各国民众付出的代价势必更为惨重。

原子弹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投放加速了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一群人正在日本南部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上对原子弹外壳进行检查,美军从此地起飞袭击广岛和长崎

消失在蘑菇云里的城市

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

1945年8月2日,美军第2航空队司令部下达作战命令,确定8月6日凌晨由7架B-29飞机对日本实施原子弹轰炸。其中一架为原子弹载机,由大队长蒂贝茨亲自驾驶,他命令2名士兵在机头上写下了他母亲的名字——“伊诺拉·盖伊”。

8月5日下午,一枚用铀作裂变材料的原子弹“小男孩”已准备就绪。技术人员将一小块铀固定在弹壳内,然后将4吨重的“小男孩”放入机舱内。飞行员们一整夜都没睡。

1945年8月6日凌晨2点45分,“伊诺拉·盖伊”号的副驾驶开动了发动机,离开马里亚纳群岛。为节省燃料,飞机在5000英尺高的低空向目标飞行。7点30分,飞机开始了耗时45分钟的爬升,最后飞抵了1万米高空。先行派出的气象侦察机报告广岛的天气适宜投弹。于是机长蒂贝茨下令飞机向日本本州岛南端城市广岛飞行。

这时,除了机长等少数人,许多机组成员并不确定此行目的是什么。而机长则随身携带剧毒的氰化物胶囊,目的是万一被俘也能保住原子弹的秘密。

这一天广岛异常炎热,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7点20分,城市上空响起了一阵警报,数架美国飞机飞入广岛上空,盘旋一周便匆匆离去了。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警报声又响了起来,“伊诺拉·盖伊”号和护航机已接近广岛。广岛市民对于这种习以为常的空袭警报似乎已无动于衷,因此很少有人进入防空洞隐蔽。他们有的在工作,有的在赶路,有的呆在家里,有的还在街上仰视远处的飞机,以为这几架飞机还会像刚才一样,巡视一圈便会离去。

此时,机长蒂贝茨已对着麦克风郑重地向全体机组人员宣布:“我们准备轰炸广岛,机上录音设备已经打开,这是为历史录音,请注意你们的语言。” 蒂贝茨对着话筒一字一顿地说:“我们即将投掷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

8点10分,投弹手瞄准了广岛市中心的相生桥。8点15分,随着机长一声令下,炸弹舱门自动打开,原子弹向大地坠落。

飞机由于重量突然减轻,猛地向上一跃。蒂贝茨驾驶飞机来了一个60度的俯冲和160度的转弯,然后操纵飞机加速航行。一名机组成员开始倒计时,数到本该爆炸的43秒时停了下来,他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是颗哑弹?”

就在这一瞬间,一道耀眼的白光照亮了整个飞机。当地时间8点16分,爆炸当量为1.3万吨TNT炸药的铀弹“小男孩”在离相生桥不到200米位置上爆炸。

强光刺得机组人员睁不开眼,冲击波使B—29的机身如同受到高射炮射击一般剧烈晃动。后来机长蒂贝茨如此形容这一刻:“我们转过身,向广岛望去。这座城市消失在恐怖的巨大蘑菇云里。”

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投弹手范柯克记得听到有人说战争结束了——“我也这么想。”

到1945年8月,盟军“曼哈顿计划”执行者总共设计出两种型号的原子弹。美国陆军航空队第509混合大队配属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负责从日本南部马里亚纳群岛(Mariana Islands)的提尼安岛(Tinian)出发,于1945年8月6日将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向广岛,3天后又将名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向长崎。图为1945年8月6日被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正在做零部件测试。

“满世界都是行走的‘鬼’”

“时间较早,清晨依然温暖而美好,”广岛医师蜂谷道彦在日记中这样开头,记叙8月6日中的事件,“黎明过去,无云的天空中反射着阳光,与我的花园中的阴影形成舒适的对比”。

“就在我抬眼往天空观看时,”一名当时只有5岁的妇女回忆说,“一阵白光闪烁,植物的绿色在这种光的照射下看上去就像枯叶的颜色”。

越是靠近,这种光照就越是强烈。一名当时的大专女生回忆说:“我们的老师说:‘啊,有一架轰炸机!’这使得我们抬头往天空看去,话音刚落,我们感到一阵巨大的闪电。我们立刻失明了,随后,一切都恰像是神志失常般的疯狂。”

就在同一瞬间,鸟在半空中被点燃了。蚊子、苍蝇、松鼠和家养宠物都爆裂而死。就在这一瞬间,这个城市本身地表上的矿物、植物和动物都遭到毁灭。

冲击波以每秒3.2千米的速度从爆炸中心向外传播,并每秒迅速上升了数百米,然后减慢到每秒335米,腾起的烟尘形成巨大的云柱。“我的身体看来全变成了黑色,”一名广岛物理学家说,“一切都好像变成了黑色,到处一片黑暗……当时我想,世界末日到了。”

一名逃到街上的杂货商事后这样描述他看到的世界:“人们的相貌是……唉,他们都因为灼伤而皮肤变黑……他们都没有头发,因为他们的头发被烧掉了,一眼看去,你无法说出你是在看他们的正面还是在看他们的背面……他们将胳膊抱(在他们的胸前)……他们的皮肤——不仅是他们手上的,而且也有他们脸上的和躯体上的——都挂了下来……如果只有一个或者两个这样的人……也许我不会有这样强烈的印象。然而,无论我走到哪里都遇到这样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就死在了街上——我仍然能够在头脑中想起他们的形象——就像在行走中的鬼……他们看上去不像是这个世界的人……他们走路的方式非常特别——非常缓慢……我本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从这些严重受伤的幸存者的面部和躯体上挂下来而剥落的皮肤,缘于先是被热闪烁瞬间烧起水泡,然后冲击波又将其剥落下来。

当时街道上有些尸体仍然保持着完整的走路姿势,看上去好像他们被死亡凝固住了。另有一些尸体四肢伸开地躺着,好像是某个巨人将他们从很高的位置摔下而死……除了几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外,没有任何东西存留下来……这座城市的每一块土地就像是荒漠,只有一堆堆碎砖和碎瓦片。蜂谷回忆称,“我不得不修改毁坏这个词语的含义或不得不选择别的词语来描述我所看到的一切。浩劫可能是更好的词语,然而,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描述这一场景。”

美军投放原子弹,造成广岛至少9万人死亡,长崎至少6万人死亡。其中,除了大多数人在爆炸当天死亡,在随后几个月中,大批日本人因烧伤、辐射、疾病等其他伤害相继死亡。虽然广岛有相当多的驻军,但死者中大部分是平民。图为弗朗西斯·伯奇(Francis Birch)在即将投放于广岛的原子弹上写下“小男孩”,站在右边的诺曼·拉姆齐(Norman Ramsey)正在观看。

幸存者饱受病痛折磨

没有死的人们看来一度有所康复,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生了奇怪的病: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和没有胃口;腹泻,大便中含有大量的血;发烧、虚弱;血液渗到皮下使身体各个部分出现紫色的斑点;口腔、咽喉和牙龈发炎和溃疡;直肠和尿道出血;毛发脱落;血液中的白血球数量极少……这是一种慢性过程直到死亡。

权威的日本研究报告解释说,在医学史上,“原子弹病是全身辐照的严重致命的病例”。从原子弹发出的伽马射线的直接辐射破坏了暴露的躯体组织。特别是那些产生抗感染的白细胞的组织。大剂量的辐射也刺激一种抗凝因子的产生。这些攻击的结果是大量细胞组织死亡、大规模出血和大规模感染。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大量的人口经历过如此广泛和致命的电离辐射的攻击。

估计认为,到1945年底,广岛核爆造成的死亡数字为14万人,这次毁灭的死亡率为54%,是一种极为密集的死亡情况。1946年初,有科学家计算出“小男孩”造成的人员伤亡,比普通高爆炸弹高出6500倍。

1945年8月9日凌晨3时50分,两架B—29重型轰炸机从提尼安岛起飞,其中一架携带着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这是美国计划中对日本的第二次核打击。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8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数日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子弹爆炸后,苏联对日宣战。数天后,日本于8月15日向盟军投降。图为原子弹“胖子”组装画面,它于1945年8月9日被空投到长崎。

投弹手回忆广岛投弹内幕

投弹手西奥多·范柯克生前回忆说,1945年8月5日,在他们驾机出发执行“广岛投弹任务”的前一夜,“伊诺拉·盖伊”轰炸机上的所有机组人员都非常紧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向广岛投上一颗人类迄今为止发明出来的最具杀伤性的武器——一枚重约4吨绰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枚原子弹爆炸后,将会在眨眼间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

范柯克称,当时他只有24岁。为了平静紧张的神经和情绪,轰炸机机组人员一直玩扑克玩到了凌晨两点,直到任务出发时刻的到来。机长保罗·蒂贝茨驾驶“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从太平洋小岛蒂尼安岛冲上天空,载着其他“广岛投弹任务”的机组人员和“小男孩”原子弹飞向广岛上空。

8月6日8点15分,当原子弹从打开的飞机舱门投向底下的广岛时,身为轰炸机导航员的范柯克紧张地看着表,他知道,如果43秒钟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那就说明这枚原子弹的引爆器出了问题,没有发生引爆。范柯克还知道,如果原子弹发生爆炸,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1000倍的高温和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将会立即扫平整座城市,甚至连他们乘坐的“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都可能受到爆炸波牵连。

范柯克回忆说:“当原子弹爆炸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谢谢上帝,它终于引爆了’。但我们当时仍担心它到底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一些科学家预言,原子弹的爆炸会在大气层中引发连锁反应,可能会摧毁整个世界。在我们出发前科学家还警告我们,我们的轰炸机必须远离爆炸中心达11英里远,否则爆炸冲击波会撕碎我们的飞机。

范柯克回忆称,原子弹爆炸后发出了足以使人失明的强烈光波,当爆炸波以音速般的速度追上他们驾驶的轰炸机时,尾炮手鲍伯·卡伦发出了恐怖的惊呼声。范柯克说:“我们被冲击波狠狠撞击,飞机展开了第一波摇晃。我们被撞得摔出了座位,当时的声音听起来就好像飞机被撞成了两段一样。 ”

当“伊诺拉·盖伊”号轰炸机恢复平衡后,范柯克和其他机组人员看到一个巨大的蘑菇云爬升到了13.7公里高的空中,而底下的广岛市则被厚厚的浓烟覆盖着,很难看清原子弹爆炸后的具体影响。不过范柯克知道爆炸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他回忆说:“蘑菇云看起来像是燃烧滚油的大锅炉一样,我们能够看到蘑菇云边界处的火光。没多久,我们的无线电报员迪克·尼尔森就说:‘我们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了。 ’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释放了这样毁灭性的力量后,日本人怎么还可能继续战斗。 ”

轰炸机机组人员在飞回基地的6小时旅程中,一直倾听着无线电,希望听到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可是事实上,直到3天后,当另一个美国轰炸机小组向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后,日本才不得不在几天后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胖子”组装完成后,工作人员开始在上面签名。

为何选择广岛和长崎?

究竟该将原子弹投向哪些目标最为合适?美国总统杜鲁门专门责成美国军方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负责此事。该委员会认为投弹目标具备下列条件最为理想:一是具有完整的军事设施,二是可有效显示原子弹杀伤破坏效果,对日本能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

美陆军部长“力保”京都

经过研究,“临时委员会”最后列出了京都、广岛和新瀉为合适的打击目标。其中京都最理想,它是日本的千年古都,而且是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更重要的是其地形能使技术人员清楚地判断原子弹的效果。

但陆军部长史汀生认为京都是日本的宗教和文化历史圣地,彻底毁掉它将使“日本人永远不会原谅美国。”他还非常气愤地跑到白宫要求杜鲁门总统亲自出面摆平此事。无奈之下,杜鲁门总统只好与“临时委员会”再三协商,最后决定把京都删去,另将小仓和长崎列入原子弹轰炸可供选择的打击目标。

1945年8月6日,广岛遭遇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核打击。

坏天气“救了”小仓

8月9日,美机又按计划对九州的海岸港口城市小仓实施原子弹轰炸,但恶劣的天气挽救了小仓。

因云层笼罩,美机连续转了几圈都无法找到瞄准点,要命的是飞机备用油料箱开关失灵燃料告急,飞行员只得向上级请示临时更换目标,将第二颗原子弹“胖子”投向另一预备目标长崎,全城8万多人被送进了火海地狱。

“胖子”正接受最后检查,将被送到日本南部的马里亚纳群岛。

投放到广岛的“小男孩”至少造成9万人死亡。

“胖子”被投放到长崎,至少造成6万人死亡。

原子弹爆炸时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提起“小男孩”和“胖子”,大家很快就会联想到为二战划上“终止符”的那2枚原子弹和“曼哈顿工程”。实际上,美国能顺利完成“曼哈顿工程”的背后,还少不了英国的支持。

一切还要从爱因斯坦说起。1939年8月,美英法等国科学家和一些从纳粹德国逃出来的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提出了在爱因斯坦原子物理基础上,用铀裂变的方式制造原子弹的构想。1939年,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抢在德国之前研发原子弹。图为1940年10月1日,爱因斯坦(图左)取得美国公民证明。

除爱因斯坦外,英国是最早展开核武器研发的国家之一,1939年3月,英国科学家已开始研究铀原子裂变。英国政府于1940年6月成立了由物理学家乔治-汤姆森爵士领导的“莫德”委员会( MAUD,“铀引爆军事应用“缩写),负责核研发。同年8月,丘吉尔首相正式启动了代号“管合金”的英国原子弹工程。

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后,罗斯福于1941年6月签署8807号总统令,成立”科学研究和开发办公室“(OSRD),其下辖的S1铀委员会后来制订了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同年10月9日,罗斯福批准核研发项目。1942年6月17日,罗斯福批准了9000万美元的初始研发资金,同年8月13日,曼哈顿工程正式启动,后在超过30个城市和地区展开。图为参与工程的美国及加拿大境内的关键设施分布图,左小图为曼哈顿工程非官方标志,右小图为官方标志。

1940年秋,丘吉尔先在英美两国核研发领域建立联系,他派英国科学代表团前往美国,交流科学情报。结果发现美国正在开展和英国一样的核研究,但进度要远远落后。经过多轮协商后,1943年8月19日,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加拿大签定了《魁北克协定》,正式确定两国开展核技术研究。图为1943年8月,丘吉尔(最右)与罗斯福(居中)在魁北克合影。

1944年9月,丘吉尔与罗斯福在伦敦海德公园会谈后,又签署了《海德公园备忘录》,确定两国开展更全面的核技术合作,进一步加速了曼哈顿工程的研发进程。 图为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海德公园会晤。

在投入了近15万人和约248亿美元(2015年面值)后,美国终于在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代号”三位一体“(Trinity),这个名称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提出的。 图为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试爆前的“三位一体”核装置,图中的核装置还处于部分组装完成状态。

图为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核装置“三位一体”试爆0.016秒后,产生的巨大火球,当量与现代核武器相比十分有限,仅相当于2万吨TNT(三硝基甲苯烈性炸药)。小图为”原子弹之父“—罗伯特 奥本海默。

图为1945年7月16日核爆26小时后,美军机拍摄的试验场航拍图,除了位于图中央的“三位一体”弹坑外,位于右下的小弹坑是之前5月7日进行的100吨TNT小当量核爆试验留下的。小图为试验场位置示意图,

图为今日拍摄的在当年“三位一体”试爆点留下的历史纪念方尖碑。

由于”三位一体“试爆时,纳粹德国已投降,为了避免盟军直接登陆日本本土可能产生的巨大伤亡,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图为美军B-29轰炸机进行两次核轰炸的航线示意图。

鉴于当时原子弹的重量和轰炸航程,只有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性能能够胜任这一任务。图为B-29性能示意图。

图为采用枪式起爆方式的第一枚投入实战的原子弹,绰号”小男孩“,弹长3米,弹径0.7米,重4.4吨,内装有64公斤铀-235,当量仅为1.5万吨TNT,小图为枪式起爆原理(由于起爆时,铀的分布面积大,很多铀原子还没反应就被中心的高温高热弹开了,实际效率很低)示意图。

图为1945年8月6日,“艾诺拉-盖伊”号(以蒂贝茨母亲的名字命名,单机编号82)B-29搭载”小男孩“原子弹从提尼安岛起飞,飞向广岛。小图为保罗-蒂贝茨机组在艾诺拉盖伊号前留影。

图为1945年8月6日,美军B-29轰炸机投弹前的瞄准器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密集的建筑物,“艾诺拉-盖伊”号在广岛上空9000米投下了”小男孩“。

日本当地时间8月6日早上8点15分,“小男孩”在广岛上空550米起爆,只有约1公斤铀-235进行了核裂变,6.6万人直接死于此次核爆,另有6.9万人受伤。 图为1945年8月6日,由“艾诺拉 盖伊”号机组拍摄的在广岛上空升起的核蘑菇云。

图为1945年8月6日,广岛原爆后,美军侦察机拍摄的广岛市航拍图,圆心为原爆点,可见大部分建筑物已被夷为平地。

图为广岛原爆后的航拍图,图中的穹顶建筑是广岛市的标志建筑,广岛产业奖励馆。

图为1945年8月6日,广岛原爆后,美国报纸对这一事件的报道。

图为1945年9月1日,广岛航拍图。

图为1946年1月的广岛航拍图,近处仍能看到大片被烧毁的植被。

图为第二枚原子弹,绰号”胖子“,弹长3.3米,弹径1.5米,重4.6吨,内装有6.2千克钚,后被投放到长崎,是一枚采用内爆式起爆原理的钚弹,当量为2.1万吨TNT。

1945年8月9日,”博克之车“号(单机编号77)由查尔斯·斯文尼(Charles Sweeney)驾驶,从提尼安岛起飞后,原计划轰炸小仓,后因目标上空能见度较差,改为长崎。图为艺术家绘制的B-29投掷“胖子”瞬间,小图为“博克之车”号机组在座机前合影。

日本当地时间8月9日上午11点02分,”博克之车“号在长崎上空9100米投下”胖子“,后者在离地500米起爆,约3.5万人直接死于此次原爆,另有6万人受伤。图为1945年8月9日,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

”胖子“的实际威力要强于”小男孩“,但由于长崎地势多山,造成的损害比地形平坦的广岛要低。图为1945年8月9日,美军轰炸机在长崎原爆前后拍摄的对比图,上图为轰炸前,下图为之后。

图中的箭头标志所指的地方,是原子弹在长崎的原爆点。

图为1945年9月13日拍摄的长崎市浦上天主教堂的断壁残垣。

图为1945年10月拍摄的长崎瓦砾废墟中的鸟居遗址。

参加过这两次核轰炸的B-29均被保存下来,图为现保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艾诺拉-盖伊号。

图为目前保存在俄亥俄州代顿的美国空军博物馆中的”博克之车“号机头涂鸦特写,小图为”胖子“核弹复制品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的核武器项目实际起步也很早,于1939年二战前就开始了相关研究,战争爆发后,由于资金紧张,研发进度受到一定影响,但导致项目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其位于挪威维莫克的重水工厂被英军炸毁。图为维莫克重水工厂,摄于1935年。

英军在获悉德军的核计划之后,曾两次派遣特种部队突袭重水工厂,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突袭发生在1943年2月16日,11名特战队员成功潜入工厂内部,成功炸毁工厂。这一事迹后来还于1965年拍成了电影,图为电影《铁勒马十一壮士》海报。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1943年,苏联内务部情报人员得到了英国”莫德委员会“的报告,随即也开始了发展、制造原子弹的项目,由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图负责,后于1949年8月29日,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代号“铁克瓦”(意为南瓜),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令西方大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