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范进中举发疯为引,浅析明清时代科举制度下的生员特权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讽刺封建官场的各种丑恶嘴脸的清代讽刺小说,选入课本自然是想用范进这个封建社会的典型人物无情抨击封建社会的怪诞现象。每当读起范进怪诞的发疯经历,我们曾经都会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心中在想范进真没出息,为了一个举人至于吗?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觉得范进的疯癫是人之常情。今天我们就以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深度分析下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生员大权。

01

秀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上升道路之始

范进中举人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事情了,他穷困潦倒了大半生,其一生当中最为美好和宝贵的时间已然全在自己寒窗下的书桌上度过了,为了考取功名,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他必须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去,他不会干农活,甚至快到了五谷不分的境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寒窗苦读,在摧残着范进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在增长着他的年龄,因为没有女人愿意嫁给这么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所以范进的前半生过的可谓清苦潦倒。胡屠户因为自家的女儿嫁不出去,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范进这个破落的书生。所以,胡屠户骨子里是瞧不起范进的。

生于白庙村贫寒家庭的范进,经历了30多年的应试终于考取了秀才,有了可以参加乡试的资格。这时,范进的丈人爹胡屠户拿着酒和大肠来看他,但是在当时,秀才只是一个资格性质的考试,类似于准入资格,也就是说范进有了考取功名的机会了。但是,秀才的政治地位不高,没有所谓的社会红利。所以,胡屠户对于范进仍是极尽贬低,范进也是唯唯诺诺。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到明清时期秀才的地位,处于明清时期的秀才,地位已经远远不如东汉时期的秀才,更多的仅仅只是象征意义,真正可以得在手中的福利极少,并且作为有功名的士人,阻绝了一些行业的准入资格,只能从事教书先生一类的行业,因此有大量的秀才其实只是待业在家赋闲的士人而已。

秀才是古代底层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最高级别的领导。在地方上的比例,基本与今天的博士相当;社会地位相当于普通的正科级公务员。拥有免税,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等特权。在地方上能够出任各级学校,私塾的讲师,也可以在县级衙门担任如收税,治安等非正式实权职务;如果能力突出或者后台过硬,还可担任渝正八品巡谕等正式官职。

02

范进从一个破落秀才一下子成了举人。为什么中了举人就能母鸡变凤凰呢?其实,无非是举人背后的政治资源的支持结果。

范进想进一步考取功名,参加乡试因没了盘缠,去找胡屠户要钱,被胡屠户骂了出来。无奈背着胡屠户参加考试,令人意外的是范进以乡试第七的成绩成为了亚元。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回到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上来,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度发展到达了巅峰,制度发展也在此时达到了最为完善的态度,明清统治者设计和完善的这一制度,在大量分散读书人精力的同时留下了些许阶层上升的通道,从而在总体上维系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稳定。

因此,在明清两代,举人有着非比寻常的特权,还有举人就算不出仕,也能享受国家津贴,还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徭役。雍正以前大概可以免100-200亩的地税,十几户的徭役,就算举人老爷在家什么也不干,把免税免徭役的名额挂出去,也是个可以坐等着金山银山上门来找自己的小地主。

举人无徭役,也就是说举人门下的人可以合法地避免朝廷的徭役;举人可以登堂不拜,也就是说举人见了官员可以不行跪拜之礼;而且举人身份是不能擅自对其动刑的,根据清朝的法规,如果想要对已经取得举人功名的士人动用刑罚,必须要经过省级学政的批准,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往往为了自身和自己所管辖地区的名声着想,选择不上报,减轻甚至免除应当的刑罚,这就更为举人提供了保护伞。就比如《九品芝麻官》中的方堂镜,就是举人出身,威风程度其实并无夸张。

最为重要的,举人可以直接为官,虽然不及进士的起点高。明朝总共二百七十六年,共录取举人大约有十一万名,折合到每年只有大约三百多人。举人大多在三十岁上下中举,在花甲之年岁左右病故或退休。再除去准备考进士正在复习的,因贪墨无能被免职的,因重病、丁忧、个人兴趣等等不出仕的,全国在职和准备出仕的举人不足万人。而当时全国县级政府只有一千二百多个,仅县令、县丞、主薄就有三千多人,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属官,举人要补一个副县级官员还是十分轻松的。不少能力突出,成绩靠前,关系过硬的举人可以直接获得正县级官职。就算运气极差,就如同范进之流,也能获得教渝一职,日后升任知县也是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举人大老爷最少也能相当于如今现实社会里的县委常委,而且还是那种很快就能升任县长、书记的常委。

知道了这些特权,你还认为范进发疯是荒诞之事吗?就算是换成现在这个社会就意味着不用服兵役,不用交税,可自由出入各大政府机构,不受地方法律束缚,不假时日就能坐在了县长位置上。

知道范进中举后,变化最大莫过于胡屠户了,首先胡屠户知道范进中举提了七八斤肉和五千贯钱来看贤婿,所带的东西已经大有变化了,胡屠户已经不敢再称范进是’现世报’,而称贤婿老爷,连自己的亲戚都这般大的反差,更不要说张乡绅送钱送豪宅了。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03

结语

范进中举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压抑了30多年的情感的突然释放,少年时每当读起感觉荒诞不经,可笑之极,但是当岁月打磨掉我们身上的铅华,金钱侵蚀掉心中的锐气后,终于明白范进发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他所身处的时代的悲剧,透过教育,明清二代的知识分子们找到了可以是自己获得阶层上升的空间和机会,透过教育,统治者们极大的降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成本,维系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稳定。 在表面上看,这样的科举似乎是公平的,并且是双向有利的,可是反之对于那些落榜的考生呢?在四书五经的研究上耗费了自己青春的读书人,那些老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老秀才呢?这样的制度无法给予他们适当的生活保证,科举只有0和100的区别,没有中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