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婴之母”林巧稚:钟南山姑婆曾接生袁隆平,拒绝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隆重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万民众参加了此次集会,中央曾邀请全国各界人士及代表出席。
然而,有这样一位妇产科医生,她曾通过自己高超的医术成功接生5万名婴儿,就连大名鼎鼎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是她接生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姑婆。
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医生自然在开国大典中受到了中央的邀请,但是林巧稚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次见证历史的机会。
林巧稚的决定确实让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她所在的协和医院与天安门不过一墙之隔,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
林巧稚为何拒绝出席开国大典?她与钟南山院士到底有何渊源?她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她终生未婚未育?
开明的父亲
1948年12月,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平津的战斗还未打响,为了保护这座拥有几百年都城历史的文化名城,中央任命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在他的努力下,北平这座城市的历史古迹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解放军进驻北平后,彭真就开始着手开国大典事宜,在此期间他广交朋友,希望听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以把首都建设任务完成好。
作为北京市内有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自然是彭真特别想结识的一个人,日理万机的他曾专程驱车前往林巧稚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拜访,然而堂堂的市委书记却吃了闭门羹。
并不是林巧稚出去学习或坐诊了,而是她以照顾病人为由拒绝了。此时恰巧彭真的儿子刚刚在协和医院出生,他的妻子张洁清生产后身体有些不舒服,不得不将林巧稚请到家中诊治。
就这样,彭真才得以借林巧稚给妻子看病的机会与对方见着面。张洁清曾打趣地说:“看来你这个市委书记还没我这个病人的面子大!”
林巧稚之所以选择不见,并不是摆谱,而是她确实当时正在为病人忙碌,抽不开身。
这也完全符合她一贯的做事风格:病人永远最重要。在80多年的人生中,林巧稚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人生信条,从未改变过,就连开国大典这种见证伟大历史的事情也无法让她让步。
开国大典当天,人声鼎沸的天安门广场不时传来排山倒海的欢呼声,然而这一切却丝毫影响不到一丝不苟的林巧稚,她依旧有条不紊地在产房里忙碌了一天。
之前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曾希望她以代表身份参加,她同样以病人多为由拒绝了。
作为一名医生,倔强的林巧稚坚决不问政事,只给病人看病。
1902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相比于内陆地区,这里更早地与世界交流,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20岁那年,林巧稚离开家乡乘船前往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报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她之所以选择报考这所院校,是因为其有教会背景。
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所以内心充满了不安,而更多的则是对新鲜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受制于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禁锢,女性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即使在上世纪初,拥有职业的独立女性在中国也极为罕见,得益于鼓浪屿这个更为开放的城市,林巧稚的这个决定才看起来没那么“离经叛道”,倘若是生活在别的地方,这样的选择注定会被人所不齿。
这一切都是因为它有一个极为开明的父亲。
早在鸦片战争前就有大批传教士在这个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传播教义,所以岛上很多居民都信奉基督教,这其中就包括林巧稚的父母。
林巧稚的父亲林良英早年在新加坡一所大学接受现代教育,学成之后回到了鼓浪屿。受父亲的影响,林巧稚从小便学会了英文,而且十分流利。
开明的父亲完全没有闽南人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他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全部灌输给了林巧稚,并要求女儿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
在父亲的坚持下,林巧稚并没有像当时很多中国女性那样裹小脚,12岁年拥有一双“天足”的她就被父亲送到了当地的一座新式学堂——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投身妇产医学事业
毕业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林巧稚果断拒绝了嫁人生子,因为在她心中有更远大的理想:和男人一样去做事,于是她报考了具有教会背景的协和医学院。
她的这个决定受到了一些家人的反对,因为协和医学院要读八年,他们认为反正女孩子都要嫁人,读那么多书并没什么用。但是父亲却十分支持她去学医,并为她四处筹借路费。
然而,考场上的一件事却差点让她的梦想破灭。
当时正值炎夏,就在林巧稚争分夺秒答题时,只听到有人用生硬的中文喊道“林巧稚小姐”,她脱口而出一句英文,表示自己还没答完。
这时候负责监考的美国老师也说起了英文:“林小姐,请出来一下。”
林巧稚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满脸疑惑地跟着老师走出了教室。原来,由于天气酷热,有一位女考生中暑晕倒了,可负责监考的都是男老师,不便施救,于是不得不让林巧稚帮忙。
只见林巧稚十分迅速地将那位女考生安置到了阴凉处,根据自己掌握的常识很快地处理好了这起突发事件。
但是当她再次返回考场时,考试却结束了,她最擅长的英文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全部答完。
这次考试的竞争相当激烈,留给女生的名额则更少,所以没有答完题的林巧稚认为自己一定会名落孙山。回到家后,她一直闷闷不乐。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一个月后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就送到了。原来是她临危不乱及时救治中暑考生的行为让监考老师刮目相看,专门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赞其品行和英语水平。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虽然当时林巧稚还不是个医生,但她身上已经具备了一个医生的基本素养:爱病人胜过爱自己。
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林巧稚就十分刻苦。当时,协和医学院是出了名的严格,及格分数为75分,而且只要有一门主课不及格便会被留级,一旦有两门不及格就会被直接除名,根本没有补考的机会。
学校规定十点之后寝室全部熄灯,但通常十二点以后又会通电,所以林巧稚就选择“钻空子”。每天晚上熄灯后她就躺在被窝里,等到了十二点便马上爬起来学习。为了不被校方发现,她用纸将灯泡包起来。
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林巧稚每晚都是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学习。1929年毕业时,当初与她一同考入的25个学生就剩下16人了。
林巧稚的成绩在这16人中名列榜首,她因此获得了文海奖学金,这可是协和医学院的最高荣誉奖,此前这个奖项从来没有女生能够拿到。
除了医学知识外,林巧稚在协和学到更多的是博爱,这也深深影响到了她之后作为一名医生的生涯。
由于成绩出色,协和医院的各科主任都想让林巧稚到自己的科室,但是她却坚定地选择了妇产科。
这让很多人大为不解,毕竟内科和外科更有前途。面对大家的疑惑和惋惜,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妇产科需要我。”
林巧稚之所以选择当一名妇产科医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旧社会,妇女的地位很低,常常被视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临盆时将接生婆请到家里接生。
由于这些接生婆根本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导致婴儿的死亡率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6%,而且有很多产妇因难产等原因等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1929年7月1日,林巧稚如愿成为了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一名住院医。至此之后,这位“说话做事直截了当,有着男人一样思路”的女大夫便成了整座医院最忙碌的人。
在其他人眼里,瘦小的林巧稚永远步伐轻快、脚不沾地。仅仅过了半年,林巧稚就被破格提拔为了协和医院总住院医,这在等级森严的协和医院实属罕见,普通人一般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
在林巧稚的案头上经常摆满了厚厚一摞病历,当时每当遇到病人排起长队,外国医生总是借口时间到了悄悄溜掉,而林巧稚从来都是等所有病人都诊完后才离开,由此经常误了吃饭时间,她就让护士带一块烤白薯对付一下。
“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是她的人生信条。
在家人眼里,林巧稚几乎没有在家吃过晚饭。每天下班前她都要到各个病房转一转,询问每位病人的病情,一旦有病人说不舒服,她便顾不得回家了。
她的双手曾先后迎接了五万多个小生命的诞生,然而她自己却终身未婚未育,刚开始确实是受协和医院“住院医在聘期间不得结婚生孩子”规定的限制,但后来结束“住院医生”任期,不再受医院规定限制时,林巧稚依旧选择单身。
其中缘由她曾亲口给出答案:“健康应从婴儿抓起,我之所以一辈子没有结婚,是因为结了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需要抽出时间照顾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不结婚。”
抗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很快踏破华北大地,北平也未能幸免,由于协和医院是美国人办的,才未受到洗劫。1939年,林巧稚被派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期间校方妇产科曾多次表示希望她留下来,均被她拒绝了。
因为她知道相比于美国人而言,深受苦难的祖国同胞更需要她的医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被迫关停,林巧稚便在北平的一个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来她这里看病的大多是原先去不起协和医院的穷苦人,林巧稚始终秉持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者之心,爱病人胜过爱自己。
“万婴之母”
就是在这一处极为简陋的四合院里,林巧稚用了六年时间服务了八千多位女性,老百姓感激地尊称她为“活菩萨”。
解放前夕林巧稚关闭了开办了六年之久的私人诊所,重新回到了协和医院,由于受到战火的侵袭,医院已经满目疮痍,林巧稚等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重建了妇产科。
后来,随着国家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及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协和医院妇产科已经无法满足来自全国病人的需求了,于是林巧稚便建议彭真重新选址建造一所新的妇产医院。
1959年,北京妇产医院落成。
随着“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头衔接踵而来,林巧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她依旧喜欢被人称为“林大夫”。
她曾经为邓颖超、蔡畅等人看过病,也为冰心接生过,但最让她感到骄傲的却是为那些普通的女工、农妇解除病痛。
“反右”开始后,作领路人的杨崇智受到了批判,对于一向远离政治的林巧稚而言,她不知道厄运何时会降落在自己身上。然而,杞人忧天绝不是她的作风,她开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宫颈癌的普查工作中,想要以此来避开难以挣脱的政治漩涡。
特殊时期,她被迫离开了医生的岗位,做起了清洗便盆、倒痰盂的杂活。当时的她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面对不公她从无怨言,默默地埋头干着那些脏活累活。
深陷政治旋涡的林巧稚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病人,即使已经离开了医生岗位,她依旧会在深夜匆匆赶往医院参加抢救病人的工作。
除了无法舍弃自己的医生职责,林巧稚还冒着极大的风险关心那些同样蒙难的朋友。
1967年冬天,彭真受到诬陷被关进了监狱,他的子女们被赶出了家门,以往门庭若市的场景不再,大家都躲得远远的,生怕受到牵连。
就在这时,林巧稚找到了彭真的女儿傅彦,紧紧地抱住她,关切地询问她最近的处境,由于怕连累对方,懂事的傅彦没有回答便匆忙走开了。
当她走了很远再回过头来时,只见林巧稚依旧站在寒风中望着她,这个寒冬中的拥抱让傅彦终生难忘。
1972年刚刚生下二女儿的傅彦由于过度劳累和心情不好而得了血崩,由于失血过多整个人都很虚弱,在一个农妇的帮助下她才硬撑着回到北京。
此时的她在北京举目无亲,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去求助林巧稚。一天夜里,她怀着忐忑的心拨通的林医生的电话。林巧稚没有丝毫犹豫便将傅彦接到了自己家中,随后四处找关系让她住进了医院,并亲自为她治疗。
面对造反派的严厉质问,林巧稚平静地回答:“我是个医生,我就是治病。”
就这样,林巧稚凭借着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挺过了那段艰难岁月。然而当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过中华大地时,林巧稚却意外地病倒了。
因脑血栓而一病不起的她在病床上笔耕不辍,用生命的最后四年时间著述了《妇科肿瘤》这一医学著作,总字数达到了五十万。
在完成了这部意义非凡的著作后,林巧稚走到了人生的尽头,1983年4月22日她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多年之后,她的一位远亲继承了她的遗志,继续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光发热,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钟南山。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潘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他的母亲廖月琴则为鼓浪屿首富廖家的后裔,其堂姐妹廖雪琴嫁给了林巧稚的侄儿林嘉泽,因此钟南山应该叫林巧稚姑婆。
除了与钟南山院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林巧稚还与另一位“国士”袁隆平有关系。
1930年,刚刚毕业一年的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迎来了一个叫华静的年轻待产妈妈,随后顺利产下了一名男婴,父母给他取名为袁隆平。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男婴日后会成长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