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气灯到电灯 上海是怎样“亮”起来的?
1865年大英上海自来火房建于泥城桥(今西藏路桥)南堍
上海开埠前,老城厢地区的街巷已经设有路灯。夜幕降临,油灯燃起点点星火,光线昏暗,不时被风吹灭。开埠后,上海城市经济和社会面貌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煤气灯和电灯则使这座城市“亮”了起来。
19世纪60年代北京路外滩的煤气灯
1865年12月18日,大英自来火房在南京路从浙江路口以东到外滩装接了10盏广告性质的煤气路灯。晚上,煤气灯犹如一颗颗夜明珠熠熠生辉,游人有“终宵如在月中行”的梦幻感觉。不久英租界主要马路都亮起了煤气灯。法商自来火行不甘落后,从法国订购300盏煤气路灯。1867年3月6日,法租界马路有169盏煤气灯把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等道路及洋泾浜沿岸照亮。
因为煤气灯的使用,1872年发生了一起轰动上海的事故。有辆四人马车驶过老北门附近,因速度过快失控,将汪裕泰茶庄门前的煤气灯铁柱撞断。顿时“煤气直绕当空,遮迷天月,似雾如云”。人声嘈杂,路人远远观看,无不胆颤心惊。巡捕赶来堵塞输气洞眼,才未酿成火灾。肇事车主赔偿6块银元后放行。
19世纪60年代南京路上的煤气灯
煤气灯虽然号称“赛月亮”,但上海市民多有疑虑。有人见煤气从地下管道冒出来,以为“地火盛行”,不敢光脚在煤气厂周围行走,一些富人特制高底鞋套在脚上,出门时壮胆。起初只有一些外国居民使用煤气,经过宣传普及,少数中国商人富户也申请安装煤气灯。
随着煤气事业的迅猛发展,煤气灯不仅照亮了马路、商店、教堂、学校、剧场、公园,也使人们的夜生活更加激情和浪漫。
外滩的煤气灯(左)和外白渡桥上的电灯(右)
真正使上海走进华灯璀璨年代是电灯的使用。1882年,英国人立德禄等发起在南京路、江西路转角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厂。在电厂围墙内竖起第一根电灯杆,并沿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立杆架线,串接15盏弧光灯。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供电,弧光灯光焰夺目,成百上千市民带着惊喜又新奇的心情聚集围观。清末《上海杂记》记述当时的情形:“黄浦滩一带,及大马路、四、五马路繁盛处十字街头,皆矗立高柱,装电气灯,照耀如一轮明月,戏院中亦用此灯。”
对用电流点燃弧光灯发光,当时华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有识之士对之赞美有加,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而一些守旧的市民则认为电光会焚屋伤人,谣传使用电灯“将遭雷殛”。1882年,上海道台邵友濂通知租界里的中国商户不准用电灯,“以免不测”。
街头更换电灯泡
然而,电灯比煤气灯明亮而且使用方便,其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认识。1883年在外滩、南京路以及百老汇路(今大名路)3条主要干道上都安装了电灯,道路照明大为改观。1890年从英国引入交流白炽灯,逐步替代弧光灯,更为安全耐用。
20世纪初南京路上的电灯,上为即将淘汰的弧光灯,下为正准备安装的新式白炽灯
1897年,上海道台蔡钧和知县黄爱棠商议“参照租界办法创设电灯”,拨库银4000两,向英商怡和洋行租借一台蒸汽发电机,当年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空地上创办南市电灯厂。1898年1月21日(除夕)晚上试灯,黄爱棠率官员前往观看,但见“电光大放,九衢四达,几疑朗月高悬”。次日晚,从老太平码头至公义码头沿浦滩30盏琉璃路灯一起放亮。
1898年1月25日(右)和1899年8月27日(左)《申报》分别以《光明世界》为题报道南市电灯放光的消息
煤气灯和电灯给上海带来了光明。当时有竹枝词云:“电灯地火照更深,海市居然不夜城。四达通衢同白昼,红男绿女逐宵行。”从此上海以“不夜城”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