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存仁著《银元时代生活史》

来源:云蔚志读书

一:

名医陈存仁的发展简史

该书源自陈存仁在《大人》杂志上写的月度发稿,共连载了两年,大受欢迎。虽名为《银元时代生活史》,书中主要描写的是作者从小生长,及学医从医的历程,截止到1949年移居香港为止,实属一部名医陈存仁的发展简史。

一、学习与拜师

作者是陈保康,字存仁(又名承沅),于1908年出生在上海的富商之家。不幸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一度极为窘迫。陈存仁学习勤奋,在小学和中学时常跳级,均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根据父亲的遗言,在四伯的资助下,考上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在学医和打工的过程中,他先后拜师丁甘仁、丁仲英、谢利恒、姚公鹤、章太炎、丁福保等名人。其中丁甘仁、丁仲英父子为当世名医,谢利恒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校长,姚公鹤和章太炎皆为国学大家,丁福保尤其善于理财投资。这些老师不仅在知识教育和品德培养上多有指点,也为他的扩展人脉、事业发展、乃至脱困于危难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谓一世之良师。

二、行医

(一)中西医并重

陈存仁虽为中医,其实最开始学的是西医。在日后的行医中,他同样注重学习和应用西医的理论和知识。

除了实施药物的治疗,书中多次提到了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有些难以根治的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宣传中医

陈存仁酷爱读书,痴迷于收集各种中医典籍,甚至曾为此远赴日本。加之从小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常在《申报》等报纸上投稿,所以他非常重视传统医学的宣传和整理。陈存仁曾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医药报刊《康健报》,又主编出版了一部三百多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编撰日本中医药学者的著作丛书《皇汉医学丛书》。

在移居香港初期,生活艰难,陈存仁也一度在《星岛晚报》上发表中药的饮食疗法,颇受欢迎。除赚取稿费之外,也借助随之而来的广告效应,渡过了难关。

陈存仁不大参与任何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唯独在废止中医的风波中挺身而出。

在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提出要废止中医、提倡西药时,他组织和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抗议该提案,并被推举为赴京请愿的五位代表之一。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抗议成功,陈存仁也被卫生部聘为顾问。他进一步提议订立国医条例,使国医有了一个法定的地位。(后经各方博弈,国民政府于1936年1月22日正式公布了《中医条例》。)

陈存仁的后代陈树桐对理工科有兴趣,虽没有学医,后来也与四川企业家李星炜合资成立了三勒浆药业集团。

(三)行医的风险

行医总是救死扶伤,受人尊敬的,其中也潜伏着一些危机。书中就描写了陈存仁遇到的两次较大的人生危机。

1. 药王庙闯祸

当北京的许多病人在药王庙虔诚跪拜时,陈存仁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撕坏了庙中供奉神农氏背上的《天花精言》,被当作偷经者捉住。

幸好他随身带着隐退政要“曹汝霖”和当地名医“萧龙友”的名片,并声明曹是自己的姑丈,且自己与萧交好。萧龙友是那间药王庙的总董,也打电话多加关照。警察局这才没有为难他,否则必然遭受牢狱之灾。

2. 险遭日军逮捕

“一二八”淞沪战事结束之后,日本人在虹口公园举行庆祝胜利大会,却被朝鲜人尹奉吉袭击,导致一些军政要人的严重死伤。日军遂展开大肆搜捕,波及曾给这些朝鲜人治病的陈存仁。

在收到朝鲜人的示警电话后,他慌忙只身逃往苏州避难。所幸的是,朝鲜人做事干净,连留存的陈存仁的电话号码都被撕掉。加之,为他代诊的学生机灵,把他赴日买来作为汉医资料的明治天皇画像挂出来。日军虽严密监视他的诊所,一时也没敢乱来。陈存仁在确认风平浪静后,这才回到上海。

三、成功的秘诀

陈存仁能成为一代名医,其成功的秘诀不外内外两部分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陈存仁肯吃苦,敏于学,又酷爱读书和写作,书法也不错,这才可能有了与众多老师接触的机会。

而且,他情商极高,善于处理同学的嫉妒,不吝打点下人,谦恭对待长辈。在许多重大决策时,都乐于倾听专家的建议,并从善如流。所以,在处理各种大小事务时,都能游刃有余,不受阻碍。

在行医中,陈存仁与三教九流、达官贵人多有接触,一直保持相当的自制力,不沉溺于声色犬马中。对于黑社会之流,他绝不过多与之交际。他认为,报应之说是迷信,而“因果律”却是科学的。

(二)他人的帮助

陈存仁的成功当然不是仅靠个人,更加不容忽视的是他人的帮助。

改变陈存仁最初命运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在父亲葬礼结束后,她没有留住乡下的祠堂居住。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及未来,她毅然回到上海,凭借合理投资补偿金,解决了十五年中子女们的生活和生活费用。四伯父也在关键时刻支持陈存仁学医,而不是去学珐琅手艺,尽早工作赚钱。没有两位长辈的坚持和远见,恐怕绝不会有后来的名医陈存仁了。

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时,因为字体优美,他深得名医丁甘仁和谢利恒的欣赏。丁甘仁的儿子丁仲英为人极为豁达热情,又为他在后续的学习和行医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为了学习国文和节省学费,陈存仁为常州名儒姚公鹤油印材料。姚对他很满意,帮他拓展了不少人脉,比如后来的老师章太炎。有了名师的指教和扎实的国文基础,就不难理解陈存仁医术的高明了。

因为国文教师是章太炎、姚公鹤,医学教师是丁甘仁,陈存仁顺利地应征上了丁福保的抄写职员。丁福保不仅是医学名家,在陈的《实用医学》上并列署名,提携后辈,更是理财高手,在买地置业、出版《康健报》、炒作钱币等方面都教会了他许多难得的发财经验。

总的来说,陈存仁在逆境中成长,勤勉多才,智商和情商兼备,在特殊的行业和广泛的人脉加持下,取得成功是一种必然。

二:

民国的银元时代

陈存仁生活在中国银元时代的尾声。人们从日常使用银元,物价稳定的状态,逐渐转为使用纸钞,物价也随之飞涨。在银元的由盛而衰中,也隐含着历史时代及国家命运的变迁脉络。

一、银元的基本情况

(一)规格与种类

在陈存仁的童年时期,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一个银元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流通的银元版本众多,既有大清铸造的“龙洋”,民国初年的“袁大头”,也有输入的墨西哥“鹰洋”。

(二)辅币的兑换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又称“小洋”。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一枚银元大致可换一百二十八枚铜元。

(三)与钞票的对比

白银的分量重,携带不便,且碰撞的声音及耀眼的颜色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不够安全,所谓“财不露白”。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都用钱庄的庄票或者银行的钞票。银行是有限公司,一旦倒闭,有可能赔偿不足。而庄票以信用为本,股东都是殷实的富户,反而比银行的钞票更硬。

不过,钱庄只是少数大资本家所能运用,银行则广纳客户的存款,一块钱都可以开户。而且,银行以银元为单位,钱庄以银两为单位。在银两折合银元时,不但麻烦,而且会有转换的损失,这是后来钱庄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

钞票易于携带,不惹人注目,所以更加流行。所以,银元的使用日渐减少,仅限于十元以下的小额了。

(四)鉴别真假银元

银元的主要成分是百分之九八的纯银。假的银元是掺入了较多的铜或铅。

鉴别银元的真假,是生活常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听声音。真的银元碰撞起来声音清脆,吹动则有笛声,假的就声音暗哑,吹气也无声。人们往往在放置银元时,边数边推,同时完成银元的清点和鉴别,一举两得。

二、银元时代下的物价

总的来说银元时代下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以下从日常生活、薪资及地区等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分析。

(1)日常生活

对于普通人来说,米是日常消费的重要物资。二人的小家庭每月吃三四斗米就够了,子女多的人家,月用量也不超过一担米。

人们对于米价的涨跌极为敏感。最初的米价是每担三元六角,后来涨到了每担达四元两角,人们就感受到“米珠薪桂”了。

陈存仁自己每天家里的伙食费不过小洋六角。二人出去就餐,一元足矣,一桌酒席在十元至十二元之间。

按照当时上海人的习俗,普通的礼金也不过二元。

(2)薪资

当时的普通职员,月薪在四元到八元,刚满师的学徒只有一元。陈存仁为丁福保当钟点工,丁很满意他提的一些意见,才破格给了六元的高薪。

对于中产阶级,如教师和医生,月薪就高多了,都在二十元以上。陈存仁当了三个月的临时医生,月薪就有二十四元。在北京作大学教授,月薪更是高达八十元,就是养活一大家子也是绰绰有余。

当时体制内的薪水并不高,卫生局的科长月薪不过三十元,一个小科员只有八元。

以上不难看出,一元钱对于普通人已经是很大的金额了。陈存仁小时候给亲戚拜年,得了一块银元的压岁钱,就颇感觉有钱了,四处炫耀。在自己的诊所开业时,他自视颇高,把诊费定为最贵的一元二角。而病人有时只能付四角或六角,甚至不付钱。陈存仁无奈,也只能照样诊治。

(3)地区

物价的地区间差异比较大,大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都大为不同。

北京的物价比上海更为低廉,陈存仁尤为流连。在东来顺饭庄吃一桌丰盛的酒席才要七个银元。一只“全聚德”烤鸭子,售价要二元四毫,几味配菜只需几毛钱。更不要提许多小饭馆里,各有一两种拿手菜,只要几毛钱就可以吃的很好。

银元时代,还是限于都市之间,乡下人的生活就艰苦许多。陈存仁到蕲春县访问李时珍故居时,发现当地只使用铜元,连银角子都很少使用。在茶馆饮茶只用四个铜元,雇一辆车,一天也只需四十个铜元。

乡下人很少有像样的裤子,众人都是一条裤子借着穿。所以,陈存仁在沿途看到,许多孩子赤身裸体,有些农夫也不穿裤子,可见民生之多艰。

三、银元时代的消失

(一)改革银本位

与美英两国的金本位不同,中国是银本位,以白银为准备金。然而白银的存量不足,无法满足纸币的兑换,有引起全国金融系统崩溃的风险。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时,政府就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而日本的侵略绝不会停止,并且已经在发动金融战,引诱国内的奸商收购大批银元,装箱运往日本。因此,为了早作应对,必须实施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于1933年初发表统一币制的法令,废两改元,确立法币的“圆”作为本位。银元被废除,以纸币替代,辅币全是铜、镍、锌,也没有白银成分。同时,中央开始尽量收购各省的银元,并限制银元的流出。

随着白银的增加,纸币的流通量大增,也意味着政府的财富大增。根据1937的中美“白银协定”,中国又以这些白银换取了美国的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初期的抗战。日本人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并吞中国的计划会被破坏,就在八月十三日进攻上海,成为八年抗战的开端。

(二)日本军票

日本人在占领区发行军票来购买当地的物资,但是人们只认法币,不接受军票。就连为虎作伥的汉奸,也不敢把用军票。

日军不得不要求各家日本银行,把之前存储的中国法币拿出来使用。在中国的掠夺不足使得日本人所用的军用物资,反而都要由军舰从本土运来。所以,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自然就破产了。

(三)物价飞涨

在币制改革的初期,物价十分稳定。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经济被破坏,币制逐渐开始动摇。

陈存仁在威海卫路的新居落成,庆贺的酒席每桌竟要八十元,这是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高价。米价在不断上涨,后来连一根油条和一盒火柴都涨到一万元。钞票如此不值钱,人们都开始关心黄金和美钞的市价。

高物价也并非全是坏事。那时的一般盗窃案少得离奇,因为抢一袋钱也没有多大用处。飞涨的毒品价格让不少人戒了毒瘾,唯有一些自暴自弃的人,最后只有冻死在街头。

抗战到了第七年,日本人抛售日本银行存储的银元,意在搞乱上海金融。于是,银元又恢复了使用。为了应对币制狂跌,人们总是将钞票换作银元,银元的身价更是猛涨。在一九四八年秋,陈存仁每隔二小时派人将当日的诊金换作银元,每次银元的价格却都不相同。

在这变幻莫测的形势下,陈存仁听从朋友的劝告,迅速离开上海,移居到了香港。他的银元时代生活也随之落幕。

三:

民国的生财之道

一、理财的秘诀

陈存仁的老师丁甘仁去世后,检点他留下的家财:两处房产,约值九万元。银行存款仅一万余元,继室欧阳夫人有现金十余万。此外,在家乡常州有田五千亩。作为上海第一名医,他的财富也只此而已。一个人要积累一些钱财,真不容易。

在丁福保编辑《古钱大辞典》期间,陈存仁搜集资料的能力超群,受到丁的赏识,遂决定传授他理财的秘诀。

丁福保认为,文人轻财,嫌钱俗,往往不知理财,致使一生潦倒,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实际上,一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钱的,不善理财则一世辛苦。理财的方法,虽是老生常谈,若能遵照执行,人人皆可致富。具体的秘诀如下:

(一)择业

选择从事的行业时,注意要面向大众,避免太偏,而且要专心致力,持之以恒。

(二)勤奋

不仅要勤奋努力,还要脑筋灵活,触类旁通。切记,求财必须正当,不可妄取不正当的一文钱。

(三)节俭

量入而出,并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由钱生钱”,会更加容易。

(四)管理

赚钱不易,妥善管理更难。把钱用得有意义,避免浪费,才是得是理财家。

后来,丁福保又进一步教导陈存仁进行适当的理财规划,特别是针对投资期限的长短、实施步骤的先后、投资风险等情况,应做好充足的预案。

二、赚钱投资的类别

生财的方式不外乎靠自己的劳动,或者以钱生钱。

(一)自食其力

1. 体力类

当时,普通职员的月薪不过几元罢了。这样的收入只能维持温饱,不大可能发财。

在琉璃厂做抄写的老先生,字体工整,每一千字,不过小洋三毛,更便宜的还有一毛八分钱一千字的文抄公。他们既辛苦,所得也十分有限。

2. 智力类

陈存仁聪明多才,相较文抄公们,自然是更有生财的机会。

他为《申报》副刊写稿,稿酬就有一元。为达仁堂修正丸散的仿单( 说明书) ,获得了墨金一百元。

这还算小打小闹,创办《康健报》就不得了。开始,陈存仁的本钱有限,拉广告和维持日常开支都很困难。好在他帮助朱斗文的儿子不再沉迷名妓,朱回报以八份广告合约,一年就可收一千六百元,足够办报五年之用。陈存仁一面听从丁福保在办报内容、约定作者等方面的指点,一面又花了很大力气去节省邮费和推销订户。经过一番努力,订户达到八千,每户收银元二元,一时就有了一万几千元的现款。

不过,文人凭智力赚钱有时也很辛苦,特别是陈存仁编《中国药学大辞典》这部书的时候。其实出书并不简单,耗时长,修改多,还极易受审查的影响而难以出版。结果,这部书不仅没有赚什么钱,还把陈存仁自己累成了神经衰弱,不得不去乡下静养了一段时期。

(二)以钱赚钱

丁福保先生对陈存仁说过:“以钱赚钱,要比劳心劳力赚钱容易得多。”以下是书中的几种以钱赚钱的方式。

1. 炒房子(固定资产)

丁福保认为,买房产是最可靠的理财方法。他在清代末年,以八百元银币买了一处房产,等周围繁荣起来后,一部分以十三万六千元卖给银行家,剩下的土地改建成二十四层楼的国际饭店,获利颇丰。

当陈存仁的银行存款近万元时,丁福保指点他,银行储蓄虽是安全,但是利息太少,不如买地皮。陈存仁从其言,在丁福保的帮助下,买下了愚园路的一块地皮。后来地价飞涨,陈存仁将其卖出,轻轻松松地赚到了两万多块钱。

书中提到,在华的外国人和买办们也靠买卖地皮,发了大财。

2. 炒作古钱(收藏品)

除了房子,其他物品也可以炒作赚钱,比如古钱。

在丁福保编了《古钱大辞典》之后,就有人找他买卖古钱。他从中小赚了一笔,发觉这是一种生财之道,就请陈存仁进行了全盘策划。

此时,陈存仁对生财之道已入门,足以传丁的衣钵。他的具体计划是:

(1)先由陈存仁出面,全力收购市面上的所有古钱。此举既可炒热市场,也降低了由丁福保收购带来的巨大代价。

(2)从这些烂铜堆中,丁福保鉴别出历代中国以及外国流入的真钱币,连同一些必要的复制品,一并整理形成“泉品宝鉴”锦盒。

(3)每套泉品宝鉴标价银元二百四十元,开始向市场推销。由于供应有限,制作精良,才面市就销售一空,而且价值一直高涨。

丁福保此番炒作的获利不详,据说在虹桥路买了一块地,又建了一座规模极大的疗养院。

3. 贸易及代购

自古经商是一条致富捷径。大额的商贸自不必说,翻印旧小说这样的小生意,依靠薄利多销也成为出版界的一大奇迹。

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贸易或者代购发点小财。陈存仁从北京带回的一些旧书和服装首饰,就在上海卖了高价,不但抵消了去北京的开销,还赚了不少钱。

那时,乡下需要“五洋杂货”,即洋火、洋油、洋烟、洋皂、洋布这几种日用品,都需从上海买入。上海也需要乡下提供土产、生鲜等物资。在抗战初期,上海与乡下的物价差距很大。开始出现在两地间奔走贸易,赚取差价的“跑单帮”。他们从几百人发展到几万人,赚的钱比普通职工的薪水要高出几十倍。

由此可见,战争中也是可以发财的。物价飞涨之下,连陈存仁家中无意囤积的煤球和汽油也成了一笔巨额财富。

三、理财的注意事项

理财不局限于如何赚钱的加法,也要注意防范风险,减少损失这样的减法,以下着重关注防骗、诉讼、借钱、投资风险这几方面。

(一)骗局

丁福保的理财秘诀之一就有“求财必须正当”,所以人们理财时,不仅不要走入歧途,也应避免被骗。书中提到的几种典型的骗人把戏有:

1. 彩票

法租界的一个法国无赖“盘登”,创办了一个“万国储蓄会”的新式彩票,比传统彩票更加容易打动人。

他设计了零存整取的储蓄制度,每月每会储十二元,以十五年为期,到期可以收回储蓄金两千元(存入金额总共2160元),不到期退出则要折款。诱人之处在于,每月都会开奖,头奖两千元,特奖五万元,还有其他各等小奖,因此吸引力很大。

万国储蓄会在宣传和推销上不遗余力,一面在报纸上大作广告,一面雇用了不少推销员,劝亲友加入储蓄。仅在一九三四年入会的就有十三万一千八百会,吸储金额抵过上海的十几家银行。

连陈存仁都有所心动,也想去参加,被丁福保劝止。丁给他简单分析了一番:

银行利息大约七年加一倍(年化收益约10%),钱庄的储蓄大约六年加一倍(年化收益约12%),存在大商店的银折是五年加一倍(年化收益约15%)。万国储蓄会故意以每月五万元开奖来替代利率,实际上储户是吃亏得了不得的。

以一九三四年的数据来计算,一年吸引金额为1800万本金,按照最低的银行利率,十五年的利息也至少有3800万。而万国储蓄会每月开奖5万,十五年也不过支出900万,仍可至少净赚2900万。

万国储蓄会成立几年后,盘登已成大富翁。他把所有的存款,又投资在上海的地产上。不料,盘登在做空美国股票中失败,亏损极大。加上,万国储蓄会的骗局又被拆穿,于是他就变卖地产,换成外汇,逃到了瑞士。

2. 旁门左道

左道旁门的人在上海也有不少,这类不正当的人物被叫做“滑头”,以下的三个半滑头最为出名。

第一个是钱庠元,靠卖假药快速发财。

第二个是施十滴,以含鸦片烟精的痧药水对付假霍乱,大发其财。丁甘仁的一个朋友也曾卖过假的戒烟药“哑支那”而暴富,实际那是吗啡制成的鸦片替代品,。

第三个是黄磋玖(楚九),投资广泛,尤以大世界游乐场、日夜银行和日夜交易所最有名。看起来蒸蒸日上,实际上,他开的各个商铺亏损居多,仅是表面上的风光罢了。虽然也有不少地产,都是租地建房,并没有占到地产涨价的便宜。当日夜交易所随着投机风潮的退去而崩溃,日夜银行的头寸就紧张起来。最终,日夜银行连一千元的提现都无法支付,黄楚九也一病不起。

还有半个是吴鉴光。他扮作瞎眼的算命先生,却暗中察言观色,诈欺客人。

(二)应付诉讼

国人不喜欢打官司,陈存仁也一样。遇到陆渊雷控告《康健报》诽谤,索求巨额赔偿时,他只想简单地破财消灾。

好在他的老师之一姚公鹤,是法权讲习所所长,在司法界门生极多,在此事上给了关键性的指导。

首先是在态度上要坚决,无事不生事,有事不怕事!陈存仁总是一味的谦和,以懦弱示人,反而促使别人的欺凌,引发更多不可理喻的要求。所以这场官司只能赢,不能输,更不可亲自去向原告讲情。

再来看具体的案件。《康健报》报道的师生恋爱,不过是习俗上的观念问题。即使报道有误,也不是诽谤罪必然成立。对方据此主张的名誉损失,若按照法律,赔款不过一元而已。法官也知道,原告的律师是在借此案件敲竹杠,反而会帮被告,不帮原告。

有了老师的一番话,陈存仁这才不再慌张无措,并在掌握了有利的人证和物证下,轻松胜诉。

(三)借钱的哲理

自陈存仁的诊所开业,就有认识或不认识,或是似曾相识的人,上门来借钱,数额不过几元。编完《中国药学大辞典》,很多人以为他赚了大钱,开口借钱就少则五十元,多的竟要借二百元,而且多是有借无还,其中的纠葛不胜其烦。

陈家的世交李平书先生,教授他如何得体地应对借钱,规则有三:

1. 不贪图高利息。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对于高利息的诱惑,一概应该婉言谢绝。

2. 应付人情之法。

对于亲友、师长、恩人、真正的有为人士,应该爽快予以援手。而且,还要讲明这不是借贷,而是赠予。这种施恩不图报的做法,才会令人最为心安,永无烦恼。

3. 不可借钱的人。

在有些青年人开口借钱时,应该严词拒绝。一旦养成借钱的习惯,就断送了他的一生,借钱反而是在害他。

至于有借钱嗜好的人,更不能借,即使伤及感情,也无所谓。本人也要有定力,不受三番五次的袭扰,一笑了之即可。

以上“借钱给人,就是害人”这种人生的哲学,让陈存仁恍然大悟。

(四)投资的风险

1. 买房

买房的细节极多,容易纠缠不清,没有经验的话,真是自寻麻烦。俗语说:与人不睦,劝人造屋。与人不睦,劝人买屋,也是一样。

在陈存仁的两次买房经历中,一次是丁福保亲自帮他挑选,甄别税单,办理公证,顺利完成交易。另一次是房主考虑周到,避免了几个儿子卷入遗产的争夺,影响房产交易。

2. 战争

陈存仁在南市买了房子,不久就赶上“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大火连烧了三天,所幸的是,这座房子完好无损。等到战后,经济已难恢复旧时的繁华,币制又动摇,再加上位置不佳,再卖出时就亏本了。

3. 暗杀

太虚法师颇有商业头脑,希望推动中药的提炼,使用要像西药一样便利。他的一个朝鲜信徒金国川,帮他开设了“佛慈大药厂”,一方面宣扬国药,一方面弘扬佛教。

不料,在开幕宴会上,金国川竟被暗杀身亡。在场的陈存仁惊惶不知所措,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去。事后才知道,金国川是朝鲜复国党员,却又向日本特务出卖组织内部的情报,因此遭到杀身之祸。

由此看来,办实业不仅仅是经营本身,还要考虑许多不确定的风险。也许本人毫无牵涉,也有殃及池鱼之祸。

其实,不管人生发财也罢,不幸也罢,乐观积极的态度最要紧。

当年,鼎盛的陈家破产,前途未卜,本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没想到,子侄们经受了十多年的艰苦,个个都很争气,在政界、商界各有升迁和发展。陈存仁的四伯父回想起来,反而庆幸那时绸缎铺关了门,否则这些后辈就不会自己奋斗,最多是做一个绸缎店老板而已!

四:

民国的名人们:章太炎、吴稚晖、于右任

书中描写了陈存仁与章太炎、吴稚晖、于右任这三位名人的交往经历。三人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

一、相同点

(一)清贫

章太炎对金钱看得很淡,也不关心生活用度,全由夫人调度安排。由于经济拮据,欠租多月,夫人常常要派弟子陈存仁去四处借钱,有时不得已还要典当应急。

吴稚晖生活简朴,不接受官方的高级待遇,生平最反对坐汽车,只肯租住在旧屋中。家中陈设简陋,四壁萧条,任何人都想不到这是大名鼎鼎的吴稚晖的居所。

于右任也是穿着朴素,一身不过是布袍、布鞋、土袜。他一生不爱钱,仅拿公务员的薪水,只够很清苦的家用。随身从不带钱,口袋里只有挥毫回报他人时用的两颗图章而已。陈存仁治好了他的伤寒,于右任写了一本怀素体的千字文作为答谢。

(二)书法家

三人都擅长书法,并卖过字。

于右任把写字作为终身的嗜好,每天都要写一到三个小时。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曾订过卖字的润例,但当时来求书的人很少。后来,他干脆取消了润格,只要有人喜欢,就直接奉送。

章太炎靠卖字为生,每件一百元,但从不登广告,所以来求字的人极少。而且即使收了银子,章太炎根据个人的好恶,有时还会拒写,常把事情弄得很僵。一次,杜月笙想请章太炎为其家族祠堂写一篇堂记。虽有好友代为相求,章也断然拒绝。所幸的是,陈存仁借着《史记》中《游侠列传》的典故,才逐渐说服了章太炎。于是,两厢皆大欢喜。

吴稚晖的日常开支出,也全靠他自己卖字,生意却好过前面的两位。他的润例不贵,又按期交件,求字者络绎不绝,平均每天有一百多件,远超当时的其他书法家。

(三)不吃药

对于疾病,吴稚晖和于右任都有不吃药,以乐观心理应对的观点。

于右任患有难以根治的皮肤病,发作起来坐卧难耐,用了外国药也无长效,且有副作用。他遂以坚强的意志忍受,再以诗词等爱好分散注意力和心情,竟也消除了奇痒。

吴稚晖则更加绝对,一生不肯吃药,反以为医生都是阎王的帮凶。他只靠自身免疫力恢复健康,哪怕是腹泻,也不吃陈存仁的药。吴稚晖早年得了童子痨,无锡的医生都判断活不了多久。他就每天一清早去爬惠泉山,脱得一丝不挂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也极为清淡简单。如是经年,童子痨也治好了。

陈存仁对于两位的做法也表示肯定,并强调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世界上有许多疾病,本就不能完全治愈,更需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来应对。痒来自神经的敏感,如果能压制住神经的刺激,痒也就停止了。至于肺痨病,唯一的疗养方法,就是心情舒畅。日光、空气和水,是人类养生三宝,所以吴稚晖可以不药而愈。

二、各自的特点

(一)率真随性的章太炎

1. 拜师

姚公鹤和章太炎是好友。陈存仁跟姚公鹤学国文时,常为二人往来送信。章太炎很喜欢陈的勤奋,主动提出愿收他为国学弟子。

章太炎的教法比较随性,只指点需读的书目及顺序,就是提一些问题,也不过略讲一下而已。有时,他又深入精讲,滔滔不绝,一个字要讲半小时以上。这样的做法,使陈存仁的进步很快,以至于每次要先到章老师处学三四小时,再到原先的姚老师处学一二小时了。

2. 杭州行

昭庆寺方丈请章太炎来寺中小住,本来只是客套话。章却信以为真,吵着立刻要上杭州,根本不考虑旅费是否有着落。章夫人迫不得已,筹了二十元,陪同他及两个弟子前去昭庆寺。

章太炎一行到达的次日,就轰动整个杭州,来访的新知故旧,络绎不绝。知客僧虽势利,却也生财有道,趁机叫上门求字的人捐助,收入大为可观。章太炎喜爱美食,在“楼外楼”去小酌后,竟给主人写了一首长得不得了的张苍水绝命诗。传说,这件墨宝被楼外楼主人以二百元售出,十五年后,又被陈群以黄金二十两购得。

章太炎在杭州期间,设坛讲学,又广收门生,此行竟收获了丰厚的拜师礼。章夫人趁经济稍有宽裕,听从朋友的建议,在苏州锦帆路废基买了一幢旧宅,作为养老之所。晚年的章太炎已少却了早年的嫉恶如仇,更显涵养稳重了。

(二)诙谐风趣的吴稚晖

吴稚晖活到八十九岁,长寿的秘诀除了不饮食过度之外,诙谐成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人一天到晚忧忧郁郁,难得笑容,所以常常多病而短寿。吴稚晖则谈笑风生,妙语如珠,特别是在他摆龙门阵时,可以教人连笑二三个钟头。

面对一切事情,他总是一笑了之,乐观豁达。某次开会的时候,主席王某骂他是一个王八蛋。吴听了毫无愠色,反而笑着回应“王八蛋应该是姓王的祖宗。”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吴稚晖与熟人常谈男女之事,不但毫不低俗,而且妙趣横生,与众不同。在其爱好所写的小篆中,就有许多关于男女间的有趣象形,他称之为“缠缠体”。对于男女之事,吴稚晖以为应有所节制,曾把男女房事的日期编成一首押韵的俚语歌谣:

血气方刚,切忌连连;

二十四五,不宜天天。

三十以上,要像数钱;(一五一十)

四十出头,教堂会面。(七天一次礼拜)

五十之后,如进佛殿;(逢初一和十五烧香)

六十在望,像付房钿。(每月缴租一次)

六十以上,好比拜年;

七十左右,解甲归田。

在给书斋所作的“寄舲序”中,吴稚晖就写道“虽有佳丽,未由缱绻”,意思说进入老年,精力衰退,所以虽有佳丽,也无能为力了。若有朋友续弦少妻,他也设法规劝。

(三)不忘旧恩的于右任

民国初年,于右任为躲避租界当局的缉拿,曾藏身于一个名叫荷花的妓女家中。他住了五个月,只付过十二元,荷花也没有因此短缺过各种供应,也不催费。在上海治病期间,于右任希望能找到这位荷花,并有所报答。

当时上海的妓院,都集中在四马路群玉坊一带。于是,钱化佛和陈存仁带着于右任在群玉坊寻访了几晚。期间,不少妓女纷纷求字,于来者不拒,逐一问明名字,每人送一副嵌字联。

不料,记者俞逸芬发现了这条消息,将其登在了《晶报》上。虽然标题是“于右老花丛访恩人”,但读者会误以为他是经常出入此类场所。开始,于右任也颇感不快,后来想想,也许登报会更容易找到荷花的下落。几经周折,最后他还是放弃了继续寻找。

陈存仁作为当时的亲历者,特地写明此事的来龙去脉,是为了表明于右任进入妓院,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寻找一个曾经庇护他的一个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