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枪口抬高一寸的绍兴

俞明震(1860—1918),绍兴斗门人。

一直有这个说法,不知是真是假,好像也没人做过认真的考证。许是大家希望这样的事情是真实的,所以不管真假希望它真的发生过。

柏林墙建起来以后,经常有东德的人往西德跑。这是最典型的用脚投票,不过代价很大,大多是冒着生命危险。相比于现在美墨边境的难民,这危险不啻天壤。

这些翻墙的东德人,在东德政府看来就是叛国者,士兵是有权开枪的。

枪口抬高一寸的故事就是说这些士兵。士兵服从命令是天职,如果任由人翻墙逃亡那就违反军令,要被送上军事法庭。在法和情理之间,士兵选择了后者。他们将枪口抬高一寸,既服从了命令,也遵从了良知。

这个故事不管真假,至少说明一点,在恶法面前,还有内心的良知。在服从和对抗之间,还是可以找到方法。我想,这也是许多人宁愿相信它是真发生过的原因。

枪口抬高一寸的故事在东德或许存疑,但同样的案例在中国早就发生过,抬高“枪口”的就是绍兴人俞明震。

1903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所谓“苏报案”即清政府处理《苏报》的案子。

《苏报》一直思想激进,反对满清政府。邹容的《革命军》就发表在这里。满清政府还在就倡导革命,这在满清政府看来自然是反革命,是颠覆政权。本来《苏报》的倾向就让满清政府不满,但因《苏报》在上海,满清政府一直不敢直接查处。

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小丑”。这就成了“苏报案”的导火索,满清政府下定决心要查办《苏报》,要严惩这些要求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

中国的近代历史虽然充满着屈辱,但洋人的进入也削弱了满清的控制力。比如新闻自由大多受着洋人的保护。《苏报》的注册人是胡璋的日本妻子,其报社设在法租界,这让满清政府处理起来很头痛。

要不是满清政府鞭长莫及,晚清的启蒙根本无法开展。近现代历史上,任何进步组织几乎都利用过租界开展活动。从《苏报》到共产主义组织。

就算骂光绪皇帝为小丑,当时的满清政府也只能在上海租界起诉《苏报》。我们不妨做个设想,如果没有租界,这些革命党人不要说自己性命难保,满门抄斩都不为过。相似案例可以比较一下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

当时代表清政府主办此案的俞明震,在得知抓捕名单后,让儿子俞大纯通知他们逃离上海。这做法已经不是单纯地枪口抬高了一寸,而是私放犯罪分子了。当事人章士钊写道:(此案)乃查办大员江苏候补道陆师学堂总办俞先生明震为之,…….余与其子大纯交好,稍稍通知隐志一二。余在报中屡对先生抨击,后闻先生辄阅之一笑。又闻本案初起,查办员未定,先生恐伤士类,曾争取此案入手。到沪之日,即命大纯招吴敬恒参谒。蔡孑民、吴之逃,皆先生故意纵之。凡此种种,皆足说明俞先生之不肯名捕及余。余当时有志从事实际革命,与大纯同运动会党,往来于泰兴南京长沙之间,著述未尝暴露真名。

俞明震的开明大度可见一斑,章士钊平时写文章骂他,关键时刻,俞明震还冒着危险救他。

本来《苏报》案的主犯都有时间逃离上海,让租界当局无人可逮。只是遇到一个要出风头的章太炎,非赖着不走,等巡捕房前来抓捕的时候,他说别人都不在,只有我在,我是章太炎。

章太炎逮捕以后,邹容觉得应该陪老师一起坐牢,第二天主动自首了。

章太炎和邹容的坐牢,当然已经和俞明震没有了关系。一个体制内的高官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没有俞明震的暗中相助,现代历史上或许就没有了蔡元培、章士钊、吴稚晖等重要的知识分子。

俞明震还是南京水师学堂的校长,是他把周树人送到日本留学。

如果没有这次留学,周树人也许只是周树人而不是后来影响中国文化的鲁迅。

一个人基于良知的选择,有时能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