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另一位川普曾在美国大地上掀起过一场“文革”

“到现在为止,文革已经过去50年了”。人民日报发文称“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

类似文革这样的曲折不仅曾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政治悲剧。

那个时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叫:麦卡锡

后来许多人将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盖棺定论,称之为“美式文革”。那么,主导了这场美国“文革”的麦卡锡,究竟让美国陷入了怎样的“歇斯底里”?

答案要复杂得多。

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手机,电视才刚刚兴起。那时候的老美,还没像现在一样呆萌。在那个政治色彩浓重的时期,他们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你以前是不是共产党员?”

“你是否同情共产主义运动?”

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西方国家集体受到 “红色恐慌”影响的时代。当时的参议员约瑟夫 ·麦卡锡由于问出了许多普通美国民众心中质疑却不敢问出的问题,一路走红。(红色恐慌:又名红色恐怖,指于美国兴起的反共产主义风潮)

这一切都要从1950年讲起

那是麦卡锡第一次名扬天下

当时,麦卡锡正在西弗吉尼亚州的维灵市做演讲。在演讲期间,他突然挥舞起手上的白纸,宣称其掌握了国务院里有205名共产党和间谍。而这一次挥舞,可谓是挥到了美国民众的心坎里。

当时的前苏联刚刚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49.8),那时的美国人每次看报纸,就仿佛看到一次新的原子弹威胁,这种恐惧一直笼罩着整个美国。那时,麦卡锡针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叫嚣可谓道出了美国民众心中最深的恐惧。

后来,随着那份 “黑名单” 中苏联间谍布丹茨(Louis Francis Budenz)的自首,麦卡锡所谓 “黑名单” 中的 “权威性” 得到证实,加之布丹茨的证词进一步表明了美国有大量苏联潜伏间谍。

这一次民众真的慌了。

尽管在数十年之后,当《维诺那计划:前苏联间谍揭秘》作者John Earl Haynes将麦卡锡罗列的苏联间谍名单与被解密档案证实为间谍的名单进行比对时,发现当年麦卡锡所指称的 205“间谍嫌疑人”中,只有9名是真正的苏联间谍,而曾间接涉入过间谍活动的也不过10人。

但在当时那个人人恐慌的年代并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想想,当时被大肆宣扬的调调是否真正值得参照。

当朝鲜战争在1950年6月爆发时,麦卡锡再度爆出重料。他指责政府中有人暗中“私通苏联”,并将民主党执政称之为“叛国的20年”。在那个平面媒体为王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报纸上看到麦卡锡在歇斯底里地炮轰所有人。

一时间,麦卡锡成为了许多美国人民的 “嘴巴” 。

就麦卡锡本人来说,他是个极其擅于利用媒体的政客。他往往在记者赶稿前爆料,又给出极对记者胃口的内容,而导致对手反击总是慢了数拍。

他在当时所持有的犀利观点,以及对媒体传播的熟悉程度,都像极了现在的川普。

后来,随着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败,美国社会这股怀疑一切的风气已然达到了顶峰。甚至连当时的总统杜鲁门对国家的忠诚度,都连带受到了大家的怀疑。

于是,在当时美国民众的千呼万盼下,美国参议院一波又一波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里苏联共产党活动的闹剧开始了。

与其他的政治闹剧相似,这样的怀疑往往首先从书籍开始。

1953年4月,麦卡锡在两名助手的协助下,开始对美国大使馆藏书进行地雷式排查。在这次清查中,共有75位左翼作家书籍被列为禁书,甚至连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打上“危险书籍”的标签。

美国许多的图书馆开始被迫焚毁“任何可疑的书籍和杂志”,据部分人回忆 ,当时焚烧的理由极为荒诞,有介绍芭蕾舞的图书只因提到了“苏联”二字而被付之一炬。

麦卡锡事件再次证明,在政府不透明的情况下,民论有多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怀疑占据。而且,这其中很多怀疑都含有极端的非理性因素。

这股思潮开始变得难以控制,并迅速转向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那时的美国,第一次大规模引入一个名叫“忠诚”的概念。据后来统计,在后来的数年内,至少有800万美国人要经常证明他们对国家的忠诚,那是一个资本主义世界极为罕见的“忠诚宣誓的年代”。

与其他政治运动相似,在当时那个社会形态下的民众开始陷入一种病态的集体宣泄的狂欢之中,约有二千万美国公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无数的私人信件被肆意拆开,住宅电话被无故窃听。同时告密者受到保护,这种告密本身已然成为宣誓忠诚的极佳手段,被列入秘密警察档案。

略显讽刺的是,尽管在美国民众看来,他们正在大肆消除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萌芽。但那段时间的美国社会生活却带着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学校里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必须详细陈述她们对马克思的看法。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里,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尚且如此水深火热,就更不要说“苗红根正”的华裔了。

在那时的美国,有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共党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联系国内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家乡。这种歧视随后肆无忌惮地变得公开化,似乎每个人都恨不得踩一脚,以便展现自己与社会主义作战的决心。

当时在美国工作的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就受到联邦调查局的传讯。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其生活方方面面均遭到无故监视。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前,钱学森一直受到联邦调查局的监视。

所以老美们的作死行为成功帮助了许多留美科学家回归祖国的怀抱。

据敌视麦卡锡的历史学家Ellen Schrecker统计,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有数百人遭到囚禁,10000-12000人因此丢掉工作。

在这种遍及全美的病态狂欢中,美国民众对于麦卡锡的支持在很长一段时间居高不下,即使是在麦卡锡下台的1954年, 盖洛普调查(始于30年代的美国民意调查机构,是美国舆论研究所进行的调查项目之一)显示仍有50%的受访者对他持正面看法,只有29%的人反对麦卡锡。而在“最受尊敬的人”里,麦卡锡排名第四。

当然麦卡锡也有一些“相对理性”的粉丝,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这些粉丝通常会承认,麦卡锡确实有点过。但他们依旧认为,麦卡锡关注到了主要问题:即在西方社会中剔除社会主义的影响。并且他们认同这将是未来美国社会的美好展现。他的拥护者时常辩称麦卡锡只是说了该说的。他们并不介意他的夸张和谎言,认为他只是在说有些夸大意义上的真理。

至于美国精英群体,他们的反应则颇为暧昧。他们其实很早就知道麦卡锡会蔑视事实真相,因为这样的迹象在他任职初期时就有端倪可循。

很多共和党人认为他在当时是个有用之才,借助大众对苏联以及共产主义的恐惧,麦卡锡一度让民主党手足无措,也因此凭空为共和党赢获了诸多席位。他所能提供的这些好处都让共和党人对麦卡锡当时的行为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在麦卡锡当年的支持者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川普和他如今那些支持者们的身影。

而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全民疯狂并没有让50年代的美国如同纳粹德国、70年代中国一样出现大幅经济波动,5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且最为平稳的十年。

为什么?

有分析认为,是三权分立的政体帮助作死的美国人逃过了这一劫,毕竟麦卡锡的身份只是参议员,他无权调动警察、军队,也不可能操控法庭,更无法管制媒体。如果威斯康辛州的选民对他不满意,也有权利马上撤了他。

实际上,就在1954年,当时有些膨胀的麦卡锡,为了自己上位,最终触及了自己与共和党内大佬们的利益。随后参议院对他通过了不信任投票(在西方议会制国家中,会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对内阁成员表示信任与否)。

随后,麦卡锡的政治生命迅速终结。三年后,麦卡锡被他的老朋友:酒精,送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美国,虽然大家总是喜欢嘲笑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导致效率低下,但这样的制度着实也能够很好地让“灾难”降速。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里,美国始终没有出现过极为强势的控制政权,在当时受调查的人大部分人至多不过丢了工作。哪怕是正统的苏联间谍,也享有法律上10年追诉期的保护。这使得整个美国能有充足的时间在迷失中缓过神来,防止政治悲剧进入不可控的模式。

于此同时,麦卡锡也确实做到了间接防止苏联间谍渗透。据后来维诺那文件的解密,当时确实有大批原子弹开发资料被拱手送给苏联,甚至帮助他们在1949年成功爆破原子弹。(维诺那文件,即 Venona project,指英美期间联手合作进行的一项长期的的秘密情报收集和分析任务,目的是截获和破译苏联情报机关所发出的消息。)

在被解密的维诺那文件中显示,苏联对美国政府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在美国的多个机要部门——白宫、国务院、财政部、中情局都有部分中高层官员为苏联间谍。

其中甚至包括罗斯福总统的亲信及私人助理洛赫林·柯里,财政部第二号实权人物哈里·怀特,国务院“美洲共和国部”负责人劳伦斯·达根等。

在这份文件被解密之后,长期坚持为麦卡锡鸣不平的保守派认为,维诺那文件可以证实,当时麦卡锡所积极寻求危害国家的真相,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

然而,相应的足以“平衡的历史叙述”始终不曾出现。毕竟,熟悉麦卡锡和知道维诺那计划的人,远远不成比例。

但其实无论,麦卡锡也好,文革也罢,其中所投射出的都是在那个时代中,包括了精英群体及普通民众在无比焦虑时的反应。而所谓的麦卡锡主义,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群体在面对“敌情不明”的胁迫之后,所作出的被动反应。

不过,正如著名美籍作家林达所言,“每一次美国社会在危机面前,焦虑都是对立双向的。除却对危机的焦虑,有应对危机引发“非常态”带来的反向焦虑。每一次,后者会渐渐压倒一切,最后,一根稻草压倒骆驼。人们便不顾一切,要求回归正常。”

当现在的我们,回望 20世纪风云变幻的一百年,其中一些事件,哪怕现在追溯起来,依旧可以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触摸到那些在当时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而在那些喧嚣的事件中,约瑟夫·麦卡锡算得上是浓重的一笔。

麦卡锡只可能是美国的麦卡锡

如今时过境迁,往事远去。那个曾经嗜酒如命的参议员的身影,掺杂在美国历史大潮的洪流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模糊。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再提起他,更多想到的是由他而起的那次事件,而不是麦卡锡其人。

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 (1908-1957),毕业于马凯特大学法学系。1935年开始从事律师业,1939年任巡回法院法官。

1942年,美国开始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加入海军陆战队。1946年他依靠反共观点当选为参议员,任参议员期间,经常发表攻击共产党的演说,谴责杜鲁门和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对待共产主义时的软弱态度,帮助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

他曾任政府活动委员会主席,和罗伊·科恩在全美国清理共产党制造的影响,指挥调查委员会调查美国民主党成员以及他的政敌、对他有意见的新闻人物,不少人被撤职、逮捕甚至被处死。后来他在军队中搞忠诚调查,引致艾森豪威尔的不满。

1954年,参议院通过法案谴责麦卡锡的政治迫害行为。

1957年,他因肝炎在马里兰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