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声最“臭”的皇帝,却处处为百姓着想,也让国力空前强大

来源:历史大学堂

雍正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招恨的皇帝,是一位被清代文人黑惨了的皇帝。表面上,文人们黑雍正是因为他大搞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但实际上,文字狱不过是雍正整治对抗官僚集团的无奈之举。文人们真正仇恨雍正的原因,不是什么怀念明朝和言论自由,而是因为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利于百姓和国家,却实实在在的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写藏头诗不过是文人们一种软抗雍正的一种手段。那么,雍正到底做了啥,这么招官僚集团愤恨呢?

一、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

雍正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官绅一体当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员们也要向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当差纳粮。这项改革,在实行累进税制的今天,或许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知识分子拥有特权的封建社会,无异于晴天霹雳。要知道,实行科举以来,国家为了表示对知识人才的尊重,给了知识分子极大的特权,其中,不用像百姓一样当差纳粮就是其中之一。雍正的此举是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

要知道,官绅的范围包括所有官员、有功名但不是官的文人乡绅,几乎包括了整个统治阶层,雍正这么干,就等于和整个帝国的统治阶级(除了满洲贵族)对着干,雍正为啥这么做?

实在是这项制度到了清代已经造成了极大的不平等。要知道,随着科举的普遍,庶族地主渐渐代替了士族地主,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阶级,普通地主家只要有一人考上功名,那可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许官员的俸禄微不足道,但其掌握的权势却能给整个家族带来方便。通过各种以权谋私的手段,一个官员本身往往就是当地的大地主,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而他的亲戚们,借由他的权势,也能成为地方上数一数二的豪强,他们有钱后也会将子女送去读书,接受好的教育,然后考取功名,形成一个官绅集团。渐渐地,整个朝廷都被这种由血缘和师生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官僚集团所把控,他们不仅在朝政上呼风唤雨,而且在地方上也是兼并土地,掌握社会的主要财富。但讽刺的是,拥有巨大财富的他们不用向朝廷交一分钱,而贫苦的农民却要负担极为繁重的税赋。这种巨大的不公平持续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威胁到了王朝的延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雍正直接向所有官僚宣战,要求他们上缴与他们财富相称的税赋,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但是此令一出,几乎所有官员都反对,就连平常道貌岸然,生活俭朴的清流也出来反对。那些贪官反对还好理解,可为啥清流也反对呢?清流反对的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一种有知识就应该高人一等的观念,清流们认为读书人就该和老百姓不一样,就该比老百姓高一等,如果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那读书人岂不是和没受过教育的愚氓一样了。如果说欧洲中世纪是血缘导致的不平等,中国古代则是知识导致的不平等,在文人们的观念中,有知识的就该享受特权,统治没文化的愚民,愚民交税出血天经地义,而读书人作为精英就应该与屁民不一样。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一个文化较低的百姓与一个文化水平高的人在人格上依然是不平等的。

二、摊丁入亩,减轻穷人负担

雍正另一项重大的改革,就是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这又是一技重磅炸弹。摊丁入亩,即将税赋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去,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要知道,清初的税收制度沿袭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银外,还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计算的丁银,丁银的大致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家里有几口人,就交几份钱,按人头多寡来收税。这种人头税无疑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养8个孩子的代价能和穷人一样吗?富人交了8个人的人头税,不过是九牛一毛,无伤大雅。而穷人交了这8份钱,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雍正的这项改革,直接取消了人头税,以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对于穷人来说是减轻了负担,但是却损害了富人的利益。本来摊丁入亩只是征那些没有功名的地主家的税,但是由于与此同时实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结果等于一下子,富裕的官僚阶层一下丧失了两项特权。这么一来,文人们对于雍正就更加忌恨了。

三、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如果说前两项还仅仅是在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那么开豁贱籍就是从法律上促进人人平等,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在雍正以前,法律上一直将百姓分为良民和贱民,良民理论上拥有人身上的自由,可以自由从事职业。而贱民则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职业,永远不得摆脱身份。雍正五年,皇帝指出:为了移风易俗,应该取消山西的乐户,浙江的惰民,徽州府的伴当,宁国府的世仆的贱籍,使他们成为良民,按照雍正自己的话说就是:“应予开豁为良,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雍正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各地的贱民,他们世代没有人身自由,只能充当固定的职业。比如山西的乐户,就被编入乐籍,代代只能从事歌舞吹打,世代为乡绅服务。再比如浙江的惰民,只能从事卑微的职业,男人只能充当婚礼中的帮手,女人则只能充当喜婆,且被禁止与良民通婚。还有伴当世仆则是世代给富贵人家做仆从,没有人身自由,只能任劳任怨,永远为他人效力。

雍正的改革,彻底废除了这项类似于奴隶制的残留,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四、被官绅阶层抹黑的雍正

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件件利于底层民众,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官绅阶层,而遗憾的是,把握笔杆子,去记录历史恰恰是这些有知识的文人。他们一方面用藏头诗的方式来暗讽雍正,一方面大作野史小说,嘲笑诅咒雍正。雍正之所以开启文字狱,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你总不能以反对改革的名义处罚官员,那只好以这种反清复明、形同谋反的大罪来治人。

其实想一想就可以推出,文人们所谓的反清复明绝不是真话,当年满清入关逼他们剃发易服,他们都认了,服从了这么多年的统治,怎么突然又怀念起明朝来了?你要是这么有骨气,早就反了,对于那些文人来说,反清复明是假,不满雍正削弱官绅特权才是真,他们只是借怀念明朝来表达对雍正的不满。

讽刺的是,虽然雍正的改革最受益的就是底层民众,但由于底层民众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并不团结,所以并没有什么大的支持,更没有将雍正的改革记录下来。而官绅阶层们作为有知识的阶层,则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在之后的野史和艺术作品中,雍正要么被吕四娘砍了头,要么被甄嬛气死,总之都是不得好死。而无知的百姓也不断传播着文人们制造的谎言,将雍正视为最大的暴君。一代少有的替民做主,厉行改革的君主就这样被无知的人民扔进了垃圾堆里,成为了皇帝的反面典型,不知雍正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不过另一方面,雍正的名声虽然臭了,但是清朝却因为他的改革而又延续了很多年。雍正死时,国库存银达到6000万两之多,清朝的国力空前强大。乾隆继位后,除了废除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外,其他的改革基本予以保留,而清中后期的盛世和人口暴增也都和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有关,如果没有雍正留下的这些改革成果,估计清朝的国力,早就被乾隆他老人家败光了。

雍正被抹黑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一个事件,一定要有着自己的判断,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否则,就只能在恶意的引导下误杀好人,将伟大的政治家贬为无恶不作的暴君,进而沦为自我麻痹的笑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