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初年午门事件始末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紫禁城正门的午门跟前,值守护军和一个小太监发生了肢体冲突,在朝内引起一场风波。因岁在庚辰,史称庚辰午门事件,记载在《光绪朝东华录》等史料中。
事件起因大概是这样的:
那天上午,十五岁的小太监李三顺,手提食盒要出午门。当值护军是玉林和祥福。福祥拦住小太监,跟他要关防。小太监说没有,我奉太后懿旨出去办事的。福祥说他口说无凭,不放他过去。小太监仗着是给太后办事,就要硬闯,玉林上前阻拦,连拉带拽,把个小太监一个屁墩儿摔在了地上,食盒打翻了,酒瓶子打碎了,酒水、饽饽点心什么的撒了一地。小太监指着两个护军说:“行,等着瞧,有你们好看的!”爬起来就跑回宫里去了。
按说这事小太监没理。大清朝法律规定,內使出午门,要向守门护军交验关防牌面,也就是特许通行证,还得登记姓名、字号,写明去哪儿、有何公干、携带何物,并且接受搜身检查,看有无夹带,然后才能放行。拒绝搜身的,要受笞刑。护军要是不严格履行这套手续,也要受处罚。
然而令两名护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按大清法律办事,却给自己惹来了大祸。这个李三顺还真是慈禧太后跟前当差的,回去添枝加叶地一说,慈禧顿时就气炸了!一伸手,把晾着的一碗药胡噜到地上了:“不想活了!把恭亲王给我找来!”
慈禧干嘛生这么大气呢?这不快到中秋节了么,她备了几盒点心和酒,让李三顺给醇亲王福晋——也即她胞妹、光绪的生母送去。怎么着,护军非但不让出午门,还把她的点心盒子打翻了!命恭亲王传她的懿旨:把当值护军及其统领抓起来,交刑部严加审问!
护军玉林、祥福两个连同他们的统领岳林被抓进了监牢。刑部经过询问,发现明明是小太监违反宫禁在先,护军严格执法并无差错,就想拖一拖,等太后消了气,也许就过去了。可架不住慈禧一再盯问,刑部官员只好违心地拟判两个护军充军、统领革职交内务府圈禁的处罚。要说这也够重的了,没想到奏折递上去,就被慈禧扔下来了。不行,判得太轻!“三顺儿明明告诉他是奉太后懿旨去办事的,他们非但不放行,还打我的人、毁我的物!他们眼里还有我这个太后吗?”
刑部挺为难,就去央求恭亲王。恭亲王又去央求慈安东太后。慈安传出话来:西太后说了,不把首犯问成死罪过不了关。
刑部官员这下可为难了。刑部是朝廷的司法部门,不照法律办事,那《大清律》岂不成了废纸?把无辜的护军问成死罪,今后谁还忠于职守?他们反复上疏向太后陈说,恳请太后收回成命。最后,慈禧做了一点让步:将玉林祥福革去护军,开除旗籍,发黑龙江充苦役,遇赦不赦——就是说,永不能回京;护军统领岳林再交刑部严加议处。
这件事情闹得满朝文武都知道了。张之洞、陈宝琛等人觉得,这件事关乎法律的严肃性,关乎太后和那帮太监今后的行为方式,不能不管。于是他们分头起草奏章。
陈宝琛先写了一稿,说护军不该把太后的礼物打翻,应该受罚。但是现在所拟的处分过重,请太后慎重考虑。写完了,觉得力度不够,不痛不痒、跟没说一样。于是就又写了一个“附片”——正式奏折中的附件。
附片中说,由于太监违禁出宫,护军阻拦以致误翻太后礼盒,这不过是小过失。如果按太后懿旨从严处分,传扬出去,有损太后声誉。还引经据典举出历史上的类似事件,劝说太后对护军从轻发落。
陈宝琛写完之后拿给张之洞征求意见,张之洞觉得附片言辞太峻,怕慈禧接受不了,建议:“附子一片,请勿入药。”翰林侍讲张佩纶看了附片连声称赞,说如果不递上去太可惜了。于是陈宝琛决定将附片也递上去。
张之洞也写了一个奏折,他不直接为护军说情,只讲利害。他从历史上数次宦官乱政说起,一直说到嘉庆年间林清造反、许多太监充当内应,又说到宫内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一是长春宫发现火药案,一是刘振生私入神武门案。以此证明这些太监之不可靠、不可信任,如不严加防范,日后他们假借太后名义私自出入宫门甚至干涉朝政,那弊端可就大了!
张之洞说的这两件事都是这年秋天、午门件事发生后的事。内务府工匠在拆除长春宫遮阳天棚时,发现天棚上有一大包火药和引信。长春宫是慈禧住的地方,这显然已威胁到了她的人身安全,正在追查之际,接着发生了刘振生事件。十一月初八中午,慈禧正在体元殿休息,忽然听见外边有男人大声咳嗽吐痰的声音,抬头一看,殿外台阶上坐着个中年男人!他身穿老羊皮袄,手拿旱烟袋,正在喷云吐雾,就好像坐在他自己家的炕头上。慈禧差点儿没气晕过去!叫人抓起来一问,这人名叫刘振生,想看看皇宫里什么样,由太监魏丰从神武门带进来的。因为刚发生午门事件,护军不敢阻拦,他就这么进来了。
张、陈的这两份奏折这下把慈禧说动了,但是她让严加惩处的懿旨已然发出去了,怎能改口?一番思考之后,召见军机大臣,让军机发回刑部奏折,指示他们维持原判。
十二月七日,两宫——即垂帘听政的东太后和西太后,此时光绪皇帝不满十岁——发下懿旨:护军玉林祥福改判杖一百、流两千里;统领岳林免于处分;太监李三顺责三十板,首领太监罚月银六个月。刘振生案的太监和神武门守门护军也都分别给了处分。
这场风波就这么着,了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