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政治的罪魁:张汤
来源:fdshan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最有名的酷吏,同时又是酷法的制定者,是汉武帝酷吏政治的急先锋,事迹主要见于《史记·酷吏列传》。但是,长期以来,从司马迁开始,就有为他开脱的倾向,班固对他持褒扬态度,现在有人也把他当好的榜样来宣传。其实,酷吏政治代表反动,凡为酷吏唱赞歌的几乎都没好下场。
钻营发迹 张汤是长安附近的杜陵人,父亲是长安县丞。一次,父亲外出,回来时发现家里肉不翼而飞,以为是他偷吃了,就把他狠打一顿。他觉得委屈,就去挖鼠洞,用烟来熏,鼠、赃并获。于是,张汤就用司法程序,对老鼠进行立案、传唤、起诉、审讯,最后判“磔刑”,即凌迟处死。之后,他把审判整理成文书,让父亲验看。父亲认为他像一个成熟的狱吏,感到“孺子可教”,就让他跟自己学习法律知识。父亲去世,张汤接班当了小吏。这时,田胜在担任九卿时犯了罪,被拘押在长安监狱。张汤嗅到奇货可居,对他悉心照料。田胜获释,被封为阳周侯,并引荐张汤交际上了长安所有的皇亲国戚。张汤先被推荐给事内史宁成当秘书(书掾);因办事干练,又被提拔为茂陵尉。田蚡出任丞相,张汤被征召为“史”,相当秘书或助理;接着,又被推荐给皇帝,补为御史。
酷吏酷法 元光五年,“陈皇后巫蛊案”,是他办的第一个案子,一次杀三百余人,酷吏本性昭然。后来,被晋升为太中大夫。接着,他又受命与赵禹修改法律,新制定的律条,如:“见知法”,即官吏见到有人犯法,应马上举报,否则与该犯同罪;(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吏传得相监司。)“废格”和“沮诽”法(《史记·平准书》),“废格”是官吏没有不折不扣地执行皇帝的诏令罪,“沮诽”是“诽谤”罪;“故纵”和“监临部主”法(《汉书·刑法志》),“故纵”就是追究执法官对犯人没有从重处罚的罪过,“临监主部”就是不管哪里出了问题,主管官员如没把犯法者立即惩处,应与罪犯连坐。由此,张汤和赵禹成了好友,赵禹是个老资格酷吏,他俩臭味相投,互相熏染。从此,拉开汉朝法制黑暗时代的序幕。
张汤办案,主要是靠打击别人,为自己邀功。他在主办“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案”时,株连处死的人达数万,令人发指。(《史记·平准书》: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而坐死者数万人。)其中,严助没有参与谋逆,汉武帝不想株连,也被张汤杀了。不过,他很快被升为御史大夫。
大农颜异,早年是济南的一个亭长,因清廉正直升到九卿。汉武帝与张汤制造了白鹿皮币,让颜异发表看法,颜异说:“如今诸侯王朝贺天子用苍璧,价值不过是数千钱,而作为垫衬的皮币反值四十万,有点本末不相称。”汉武帝不高兴。张汤与颜异平素不睦,这时有人告发颜异与朝廷唱反调,事下张汤审理。原来,颜异曾与客人闲谈,当客人说到某法令颁布之初就有弊病时,颜异没答话,客人以为他不同意自己的看法,就对他反唇相讥。张汤认为:“颜异身为九卿,见到法令有不妥之处,不向朝廷建言,而在心中诽谤,罪当处死。”颜异被诛,汉律也增加了“腹诽罪”。从此,士大夫都以阿谀谄媚来取悦于人了。(《史记·平准书》)
元鼎中期,徐偃奉旨到关东视察,假传圣旨,同意胶东、鲁国等地冶铁煮盐。回来后,他向汉武帝请罪,被降职为管理太庙礼仪的官。张汤认为他应被处死,但徐偃是公羊博士,就用《公羊》为自己辩护。于是,张汤就让受聘于自己但也学《公羊》出身的终军来诘难,终军最后驳倒了徐偃,徐偃被判死刑。(《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不过,该死刑没被执行(《史记·封禅书》),但他想用“公羊”来处死徐偃是真。
舞智诈忠 张汤非常聪明,喜欢用智术驾驭别人。(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他收到法律判决都予通过,不加复查,只是暗中记下其他官属不被人知的过错,以便对他们进行控制。(见文法辄取,亦不覆案,求官属阴罪。)他每次上报判决的疑案之前,都先给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认为是对的,他就听从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判案的法规,还以廷尉的名义正式公布,并颂扬皇上的圣明。如果奏事遭到批评,他就表示认错谢罪,顺着皇上的心思,还一定要说:“其实,正、监和有的属吏,本来都向我建议过,就像皇上批评的那样,可我没采纳,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因此,他的过错常被皇上宽恕。向上呈报奏章,有的皇上认为写得较好时,他就说:“微臣我也不知道写这奏章的是正、监、属吏中的哪一位了。”他想向皇上推荐某人,就表扬该人的好处,并掩蔽其过失,不直说出自己的意见。他在处理案子时,每次都观察皇帝的脸色,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人,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狱吏去办,把该人往死里整;如果是皇上想要宽恕的,他就交给执法较轻且公平的狱吏去办,以便使该人减轻罪责或开释。他所处理的案子如果涉及豪强,则一定要细抠法律条文,巧妙地诬陷,将其从重处罚。如果是平民百姓或弱者,他常常口头向皇上陈述,虽然按法律应当判刑,但要请皇上明察或裁断。于是,皇上往往不忍加罪,就宽恕了这些犯人。
张汤还十分善于伪装。这时,汉武帝正在尊崇儒家学说,张汤判决大的案子,就附会儒家观点,因此就请研究《尚书》、《春秋》的博士弟子们,担任他的尉史,帮他解决法律的疑点。(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起初,张汤当小官时,喜欢以权谋私,曾与长安的富商田甲和鱼翁叔之流的相勾结。当了九卿之后,他开始结交天下有名的士大夫,内心虽早已瞧不起他们俩了,可是表面却仍仰慕他们。田甲虽是个商人,却有一定品行,在张汤当了大官之后,发现张汤的品德道义方面有过错,就予以批评,张汤表面也予以接受。同时,张汤标榜注意自身修养,主动与宾客交往,与他们吃饭喝酒,对于老友的子弟为官者及穷哥们,也特别照顾。他拜访比他高的三公,不避寒暑;对比他官大的如庄助、朱买臣等,都毕恭毕敬。所以,他虽执法严酷,内心刻毒嫉妒,处事还不怎么公平、公正,却赢得了较好的名声。尤其是,丞相公孙弘对他也非常推崇。
当时,汉朝正出动大军讨伐匈奴,开支巨大,山东又发生水涝和旱灾,贫民流离失所,要依靠政府救济,国家仓库空虚。于是,张汤承接皇上的旨意,请铸银钱和五铢钱,垄断全国的盐铁经营,严打富商大贾,制定“算缗”和“告缗”法,铲除豪强兼并势力,玩弄法律条文,巧言诬陷,推行苛政。他每次上朝奏事,讨论国家的财政情况,皇帝都十分重视。他们常常从早晨谈到傍晚,天子都忘记了吃饭时间。丞相被架空,只是个摆设,国家的大事都取决于他。由于百姓不能安心生活,骚动不宁,政府兴办的事,收不到实效,而贪官污吏却一起侵夺,所以张汤就用严法查办。上至三公九卿,下到平民百姓,都指责张汤。可是,汉武帝对他依然宠信。张汤生了病,汉武帝还亲自到家去探望。(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鉏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奸吏并侵渔,于是痛绳以罪。则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国家有什么困难,汉武帝也都交由张汤办理。如,有人上书:建议打通褒斜道以及漕运的事,汉武帝与张汤商议后,就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卬为汉中郡的太守,开凿褒斜道。但此事张卬并没解决好,因为水流湍急且多石,不能漕运。
逞欲害人 一次,匈奴派人来请求和亲,汉武帝让群臣讨论。博士狄山说:“和亲有利。”汉武帝问他利在何处?狄山说:战争是凶险的东西,不可以一再发动。当年高皇帝以来采取“和亲”政策,天下富裕和殷实。自从陛下开始攻击匈奴,国内府库空虚,边境百姓极其困苦。汉武帝又问张汤,张汤说:“这是愚蠢儒生的说法,无知!”狄山很生气,说:“我对皇帝固然是愚忠,不像你御史大夫张汤那是诈忠。你在处理淮南和江都王的案子时,严刑酷法,大肆诋毁诸侯,离间骨肉,使各诸侯王都自感不安。”汉武帝变了脸,对狄山说:“我派你守一个郡,你能不让匈奴来抢掠吗?”狄山说:“不能。”汉武帝又说:“驻守一个县呢?”狄山说:“也不能。”汉武帝继续说:“驻守边境的一个城堡呢?”狄山想,如果辩论到无话可说时,皇上肯定要把自己交给狱吏治罪,只好说:“能。”于是,皇上就派遣狄山去守边塞的一个城堡。仅过一个月,狄山就被匈奴砍了头。此后,群臣对张汤都更加震恐。
御史中丞李文,河东人,对张汤的行为很不满,经常从宫中文书里寻找可以用来整治张汤的材料。张汤有个要好的下属叫鲁谒居,知道此事后,就指使人以流言的方式向皇帝密告李文,案子交给张汤处理,张汤也清楚这是鲁谒居在为自己出气,就把李文杀了。后来,汉武帝感觉这件事可能有问题,责问张汤:“匿名上告李文是怎么回事?”张汤假装惊讶地回答:“这大概是李文的老朋友们怨恨他的缘故吧。”其实,汲黯早就当面谴责过张汤,后来还让大行李息监督他,但李息不敢。(《史记·汲郑列传》)
这时,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园的陪葬钱。张汤与丞相庄青翟(严青狄)商量:上朝时一同向皇帝谢罪。但上朝后,张汤就变了卦,认为只有丞相必须四季巡视陵园,自己没有责任。庄青翟谢罪后,张汤建议要对丞相予以严查,汉武帝就让御史去办。可是,张汤却勾结御史,想置庄青翟于死地,庄青狄很害怕。
机关算尽,反误性命 鲁谒居帮他害死李文,张汤自然心存感激。一次,鲁谒居病倒在了同乡主人的家中,张汤亲自去探望,还为鲁谒居做足疗。赵国人以冶炼铸造为业,赵王刘彭祖屡次同朝廷派来主管冶铁的官员发生矛盾,张汤都打击赵王。赵王就暗中寻找张汤的隐私,想以此整他。鲁谒居曾检举过赵王,赵王对他也同样怨恨。于是,赵王就上告说:“张汤是高官,其属下鲁谒居有病,他竟然给鲁谒居做足疗,我怀疑他俩之间一定有大的奸情。”事下廷尉处理,鲁谒居恐惧,生病而死,但事情还牵连到他的弟弟,于是就把他弟弟拘禁在了导官的衙署。张汤到导官署来审理别的囚犯,看到了鲁谒居的弟弟,打算暗中帮助他,但外表假装对他不理睬。鲁谒居的弟弟不知内情,因此怨恨张汤,并揭发了李文之死的真相。此事被交给了酷吏减宣处理,减宣同张汤也有嫌隙,接了案子,很快就查出了实情,但他没敢立即上报。
此时,由于张汤想陷害丞相庄青翟,激怒了三长史,朱买臣、王朝和边通。朱买臣是会稽人,学《公羊》和《楚辞》出身,是庄助(严助)让人推荐当的官。他为太中大夫时,张汤还只是个小官,在朱买臣等面前只能下跪和听候差遣。张汤升为廷尉,杀了庄助,朱买臣对此心存怨恨。王朝是齐国人,学“术”出身,曾任右内史。(王朝,齐人也。以“术”至右内史。边通,学《长短》,刚暴强人也,官再至济南相。)边通学“长短术”出身,为人性格刚强暴烈,从前两次官至济南国的国相。三长史过去都比张汤的官大,现都因过被降为代理长史,对张汤都要卑躬屈膝。张汤本来就已架空了丞相,更不把三长史放在眼里,不断对他们进行欺凌。
因此,三长史对庄青狄说:“开始张汤同您约定一起向皇帝谢罪,紧接着他就出卖了您,现在又要用‘宗庙盗窃案’来置您于死地,他这是想抢夺您的丞相位子。我们知道张汤的隐私,现在就告发他。”于是,三长史就派属吏逮捕了张汤的好友田信等人。据说:过去,张汤在向皇帝上奏经济改革建议之前,田信他们都预先知道,于是就囤积物资,发财致富,与张汤分赃。汉武帝听说后,问张汤:“为什么我要做什么经济改革,一些商人都预先知道,老是囤积那些货物,好像有人泄密一样。”张汤没有谢罪,却假装惊讶地说:“应该说是一定有人泄密。”这时,减宣上奏了张汤和鲁谒居合谋陷害李文的事。汉武帝果然认为张汤心怀巧诈,欺骗皇帝,把他逮捕。
但是,汉武帝派了八批使者,按记录在案的罪证,审问张汤,他什么都不承认。于是,汉武帝只好改派赵禹来审理。赵禹责备说:“张汤啊,皇上怎能不知你的情况呢?你办案时,被夷灭的家族有多少人啊?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天子不好直接判处你的案子,想让你自己想法了断,为何要作那么多的对证和答辩呢?”于是,张汤只好在狱中自杀。对张汤的死,老百姓毫无思念之情。(《史记·平准书》:张汤死而民不思。)后来,汉武帝得知汲黯早就让李息监督张汤,诏令把汲黯的俸禄提高到诸侯王国相待遇的级别,同时判令李息抵罪。(《史记·汲郑列传》)张汤在死前,给皇帝写谢罪书,说:“我没有尺寸之功,起初只是个文书小吏,因为陛下的宠信,才位列三公,现在都认为我有罪,我有口难辩,然而阴谋害我的是三长史。”张汤死后,抄家发现,家产不过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禄和赏赐,没发现其他来路不明的财产。他的兄弟和儿子想厚葬张汤,他母亲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被人陷害而死,怎么能厚葬呢!”就用牛车,拉着没有椁的棺材,将他草草埋了。汉武帝听到后,说:“不是这样的母亲,不能生出这样的儿子。”于是就将三长史以诬告罪被处死,丞相庄青翟自杀,田信无罪释放。汉武帝给张汤儿子张安世升了官。
历史反思 司马迁说:张汤与其他酷吏有区别:他懂得观察君王的喜怒哀乐,投其所好,使皇帝能与他的想法合拍,并在屡次辩论国家大事的得失时,能提出一些对国家有益的建议。(张汤以知阴阳,人主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他以后的酷吏,则只是法网严密,办案严酷,使政事逐渐败坏荒废了。
班固说:张汤不是酷吏。续写《史记》的冯商说,张汤与张良同祖,司马迁没有记载,所以现在知道的不详细。张汤虽然执法酷烈,蒙冤而死,但生前能推贤扬善,应有好的后代。张汤的儿子张安世是个有德行的人,封富平侯,他的后人也很好,与张汤积了阴德有关。(《汉书·张汤传》)《汉书·五行志》又说:张汤死的那年三月(元鼎二年),平地下了三尺厚的雪,表明张汤是被冤枉的。《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还说:“世人都说张汤陷害庄助(严助)。其实,庄助是因为出入皇宫,暗结诸侯惹的祸,罪当处死,怎么能说是张汤陷害的呢!”
现在,一些学者表面承认张汤是酷吏,但对他继续褒扬,甚至把他说成“能臣”,把他的死说成“一命换四命”,很值。
我们认为,张汤是酷吏政治的罪魁,而酷吏政治是反动的,不值得褒扬。张汤也没有真正荐贤,提拔的多为酷吏,如王温舒、杜周都杀人成性。王温舒因为春天不能杀人了,急得直跺脚,叹息说:“唉!如果冬季能再延长一个月(当时汉代只能冬季杀人),我还能杀个痛快!”(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司马迁批评说:他喜欢杀人、施展威风以及没有爱民之心,竟达到了这种地步!(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杜周当了廷尉后,老是窥测皇上的心思判案,门客责备他说:“为皇上断案要公平,您不遵循三尺法律文书,却专以皇上的心思来断案。是执法官员应当做的事吗?”杜周说:“三尺法律文书是怎样产生的?从前的君主认为对的就写进了法律,后来的君主认为对的也被写进了法令。只要适合当时的情况就是对的,何必要按过去的法律办事呢?”(周为廷尉,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客有让周曰:“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徇私枉法到了极点。在批判张汤的同时,还要批判董仲舒,他的《公羊董仲舒治狱》(《汉书·艺文志》)是产生酷吏的温床。三长史拼死张汤具有积极意义,如清代袁枚的《朱买臣》诗说:“采薪歌罢雪花飘,五十登朝气转豪。杀得张汤刀笔吏,一行功已敌萧曹。”即,“一边冒着风雪砍柴,一边背书学习;五十岁后,终于成为朝廷高官。拼出性命,除掉酷吏张汤;值此大功一件,就可与开国元勋萧何和曹参相比美。”司马迁同情张汤,后被酷吏处“宫刑”;班固为张汤翻案,被酷吏整死在狱中。(《后汉书·班彪传》)为什么一些人至今执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