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尼案》:这个证据确凿的嫌疑犯,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法律

来源:我是Jenny乔

电影改变法律,文艺作品改变国家,一提起这样的例子,大家可能率先都会想到韩国。

但其实,类似的故事并不只存在于韩国,在德国,一本叫做《科里尼案件》的小说就引起过巨大轰动,因为它,德国联邦司法部长下令筹备独立组委会,针对书本中的内容开展全面调查,并重新修改了部分法律法规。

今天玛妮想介绍的,就是由这本小说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科林尼案》

1:毋庸置疑的罪行

《科林尼案》的开端,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杀人案。

一名来自意大利的中年男子科林尼,伪装成当地记者邀约德国著名商人,85岁高龄的汉斯·迈耶到一家酒店进行采访,当迈耶到达酒店房间后,科林尼迅速枪杀了他。

科林尼杀人的手段非常残忍,他先近距离对迈耶的头部连开三枪,然后在迈耶毙命后,还朝他的脸疯狂踩踢,直到颅骨崩裂才停止。

奇怪的是,科林尼在杀人后并未逃离现场,反而是平静地走到酒店大堂,满身鲜血地等着警方到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起早有预谋的杀人案,科林尼在被逮捕后,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既不狡辩也不求情,他只是沉默地呆在监狱里,等待最后的审判。

迈耶的死引起了热议,大家都无法理解,凶手为何要如此残忍地杀掉一名位高权重、待人和善的大慈善家。此时此刻,全城市民都希望严惩这个凶手,尤其是科林尼的辩护律师,卡斯帕·莱宁。

莱宁是移民到德国的土耳其人,童年时被父亲抛弃,被迫与母亲流落至德国,在一次偶然下与迈耶相遇,有钱有势的迈耶不仅照顾莱宁长大,更资助他完成学业成为律师。

所以对于莱宁来说,汉斯就是他的另一个父亲。

然而偏偏这么凑巧,出于司法援助需要,莱宁被司法部指派为科林尼的公派辩护律师。

虽然莱宁极其不愿意,但作为一个律师,作为一个受德国理性教育长大的人,他明白帮助委托人是他的职责,所以就算身边人都不理解他,莱宁也下定决心要为科林尼辩护。

其实莱宁的这番心灵挣扎纯粹属于自作多情,科林尼根本不打算自救,即使莱宁告诉他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科林尼也始终保持沉默,不肯说出自己的杀人动机。

很快,案件进入庭审阶段,不肯自辩的犯人,确凿的犯案证据,在众人眼中这根本就是毫无悬念的官司,但莱宁不愿就此放弃,正因为他的坚持,才找到了整个案件的突破口——瓦尔特P38手枪。

在第二次庭审中,莱宁从武器鉴定专家的口供中发现,科林尼枪杀迈耶的武器是一把瓦尔特P38手枪,它是二战期间德军的制式装备,这种手枪并不常见,莱宁上一次见到它,恰恰就是在迈耶家中。

小莱宁曾被迈耶的孙子偷偷带进书房,他们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把保存完好的瓦尔特P38手枪,而当迈耶察觉俩人的行为后,一向和蔼的他反常地怒斥二人,禁止他们再进书房。

这把同款式的手枪,会不会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呢?

为了查明真相,莱宁决定冒险一搏,既然撬不开科林尼的嘴,那么就亲自去到科林尼的故乡调查。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在这里发现了一桩尘封的惊天秘密。

原来,迈耶在二战时曾任德国党卫军少校,在德军占领意大利期间,他为了抓捕意大利的游击队员,下令枪杀了20名当地村民,其中就包括科林尼的父亲。

战争结束后,科林尼也试图向迈耶提起诉讼,但德国在1968年颁布了一条《行政犯罪法的实施法》规定,这部法律改变了追究刑事犯罪的失效期,使得部分在二战中犯下罪行的法西斯战犯,都因为超过追诉期逃过一劫。

面对这段沉重的往事,莱宁内心的天平动摇了,他突然不敢确定,那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心老人,到底是双手沾满血腥的罪人,还是和蔼可亲的企业家?

2:绝对的善恶并不存在

豆瓣评分7.8,观看人数300人,怎么看《科林尼案》都不算热门,但在德国,它却引起了巨大轰动,原因很简单——二战题材。

其实在二战结束后,每个国家都拍出过关于二战的经典电影,它们有的聚焦战争的灾难,有的歌颂人性的伟大,而作为始作俑者的德国,更是从未停止过反思和自省。

比如二战后拍的第一部德国电影,就是控诉战犯的《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它犀利地指出在二战中犯下罪行的刽子手战后迅速“洗白”,虽然德国承担了纳粹的罪行,但这些手沾鲜血的高官却没有受到足够的惩罚;

而连续拿下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铁皮鼓》,则是通过一个畸形侏儒的一生,试图揭开德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去探究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

2008年的《浪潮》,更是跳脱出二战视角,从当下社会去探讨纳粹思想是如何轻易形成的;

2013年,德国电视台更推出了史诗巨作《我们的父辈》和同名纪录片,这部电视剧首次站在德国普通士兵和德裔犹太人的视角去进行反思,它打破普通二战电影对希特勒的指责,而是落实到每个参与战争的德国人身上,去责问德国公民该负起的责任。

在《我们的父辈》纪录片中,有一个片段让玛妮印象深刻,一位年迈的德国军官回忆这场战争时,只记得他在吃饭时,身旁抵抗的俄国军官突然开枪自杀,他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个白痴,非得死在我们吃饭的地方?

德国人是天性残忍吗?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他们在战争中变成了这样?

这个问题,就是《科林尼案》想要讨论的东西,它以科林尼和莱宁两人的视角转变,聚焦一个深刻的主题:环境造成的人性异化。

在科林尼的记忆中,迈耶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他因为两个德国军人的死亡,迁怒于整个村庄,下令枪杀了包括科林尼父亲在内的20名当地村民,更残忍的是,他还逼科林尼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被乱枪打死。

而在莱宁的记忆中,迈耶为人善良且和蔼,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迈耶的孙子攻击他为土耳其狗,是迈耶严厉阻止了孙子的歧视行为,并在之后的日子里,无偿培养他成才。

一边是冷血残暴的屠夫,一边是慷慨仁厚的大慈善家,汉斯是神经分裂还是假装好人六十年?其实都不是,是战争的爆发,把人性中最坏的一面激发了出来。

《科林尼案》的小说作者席拉赫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恶人,只有罪恶的行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罪犯,大多数情况下,是事态和环境促成了犯罪行为。

迈耶就是这样,战争让他人性中嗜血和残酷的一面被放大,驱使一个内心不够坚定的普通人变成一名杀人不眨眼的战犯。

被动也好,主动也罢,在这场牵连全人类的战争中,还有太多个迈耶,其个人价值被战争彻底压垮,变成服从于国家意志的行尸走肉。

本片虽然指责国家对战犯的包庇,但它更是想提醒当下,真正让二战变成人类浩劫的,不是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主义,而是当时所有的普通德国人,都变成了“普通的法西斯主义者”,人性是复杂的,但它的善恶,并不来自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