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代的9代陕西督军
作者: 战争艺术
01
北洋时期的陕西督军,14年间换了9人,更替频率全国第三,仅次于四川、湖南。
四川、湖南是北洋军阀与西南军阀对抗的最前沿,政局极端动荡,频繁换人可以理解。陕西并非军阀混战的核心区域,竟然也能如此混乱,让人诧异。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特殊地形,二是派系斗争。
陕西地理划分很有特色,它是一个人为拼凑的省份,自北向南,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盆地各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明清时期为了防止地方借助险要地形搞割据,把这三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打包成了一个省,用一个专业的词来说,这叫“犬牙交错”,与之相对应的是“随山川形便”。
到了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地理对割据的作用又凸显出来了。陕北和陕南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形,出现了长期割据的小军阀,如陕北井岳秀,陕南吴新田,而他们的上级——陕西督军(有都督、将军、督办等称呼,为方便理解,下文统称督军),直接控制区域一般仅限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陕西地形图
民国时期,关中早已不是形胜之地,东边的潼关,西边的凤翔,很容易攻破。
陕南和陕北割据走了,关中又不容易立得住脚,陕西督军的位置也就坐不稳。
派系斗争,主要是北洋集团与陕西革命党的斗争。
辛亥革命,陕西革命党人发动西安起义,终结了大清王朝对陕西的统治,彼时北洋势力鞭长莫及,等到袁世凯地位稳固,腾出手收拾陕西时,陕西革命党(或者说本土势力)已经成了气候。
围绕陕西的控制权,陕西革命党与北洋势力争斗不休,政局动荡不安。
掌握了最基本的这两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
02
清末民初,陕西革命的主要先驱是井勿幕。
井勿幕年纪很轻,精明强干,胆气纵横,慷慨豪迈,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胆识。他15岁留学日本,17岁加入同盟会,后被孙中山钦定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老家传播革命火种。
井勿幕曾写过一首《孤愤词》,颇能反映他的性格和志向。
“大丈夫生当斯世,宜效死疆场。否则当轰轰烈烈,如荆卿剑、博浪椎诸伟举,壮山河之色,为祖先留名声,为民族续命脉,安肯伈伈伣伣,忍辱事仇,俯首于异族统治之下哉!”
井勿幕
革命初期最大的困难是人手不足。井勿幕等人从身边的亲友同窗入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发展了30多个会员,随后陷入瓶颈,发展不到人,筹集不到经费。
这时候,井勿幕想到了统一战线,他提议联络哥老会、刀客、慕亲会等反清组织,同时争取新军,壮大革命力量。
井勿幕看得很清楚,同盟会的人都是知识分子,搞搞宣传和组织还行,真刀真枪和清军干,指望不上,既如此,只能找外援。
哥老会遍布陕西南北,势力盘根错节,树大根深,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人;刀客多是亡命之徒,游走于社会边缘,是清政府打击对象,反清意识强烈;慕亲会是僧人组织的秘密反清组织,一直不为清廷所容。
然而,井勿幕的提议遭到了其他同盟会员的普遍反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或缙绅名流出身,不屑于与江湖草莽为伍。
1908年,陕西革命仍然没有突破瓶颈,同时期孙中山和黄兴已经大规模联合会党、帮会力量搞革命。井勿幕提议效法孙、黄的做法,联合陕西会党、刀客,争取新军。
这一次,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眼界一打开,格局立马就不一样了。
有了哥老会的配合,同盟会很快在西安和外县发展了几十个秘密联络点,向各行各业渗透,连陕西按察司的驿传房和陕西谘议局都安插上了自己人。
与此同时,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同盟会员钱鼎、张钫、党自新等毕业回到陕西,在新军中充当中下级军官,革命势力在新军中迅速渗透。
钱鼎、井勿幕两支革命力量合流,陕西同盟会势力立马倍增。
03
1910年7月9日,井勿幕、钱鼎召集陕西哥老会、新军、刀客首领30多人,号称“三十六兄弟”,在大雁塔歃血为盟。
以井勿幕为首的一批同盟会骨干加入了哥老会,一批哥老会骨干也加入了同盟会。
可以这么说:同盟会、哥老会以及陕西新军,各有渗透,内部很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里面的头头脑脑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1911年,同盟会总部下发了于农历八九月间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起义的通知,井勿幕决定在农历八月十五(10月6日)发动西安起义。
临近起义日期,西安清军探到风声,加强了戒备,防范甚严。井勿幕改变计划,由钱鼎率领新军在西安起义,他自己则率领刀客在渭北响应。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底。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们也计划八月十五起义,后来耽搁了),陕西当局察觉到危险,把不可靠的新军调出西安城,分散布置,准备搜捕军中革命党。
情况危急,钱鼎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发动起义。
此时井勿幕远在渭北,钱鼎是领导起义的不二人选,但他以资望不足为由拒绝了,推荐另一位新军将领张凤翙为起义总指挥。
张凤翙也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后来和同盟会渐行渐远了,此人老成持重,颇有能力,在新军中地位高于钱鼎,号召力也更强,另一方面,张凤翙与上司关系处得很差,个人处境很危险,对清廷很不满,钱鼎认为张凤翙一定会倒向革命。
钱鼎和张钫派人把张凤翙请来,告知情形,张凤翙表示:我同意各要点,即干,义无反顾。如果失败,祸我承担,生死与二君共之。
10月22日,西安起义,一战成功。
陕西巡抚钱能训掏出手枪对自己连开两枪,自杀未遂,被新军礼送出境;西安将军文瑞死守满城,城破后全家投井自杀;原陕甘总督升允在城外闲居,听到消息匹马狂奔逃到甘肃。
革命党人随即成立军政府,张凤翙以大统领的名义出榜安民,数日之间,全省六七十个县响应,清王朝在陕西的统治迅速崩溃。
张凤翙是在特殊时期被推举为起义总指挥的,大部分革命党人对他并不服气,他们心属井勿幕,想拥戴井勿幕当大都督。
在耀州的井勿幕知道情况后派人传话:临时换主帅,只能是自己扰乱自己内部。
就这样,张凤翙成了民国陕西第一任话事人。
张凤翙
04
张凤翙的日子并不好过。
西安起义后,清廷调集军队从东西两面反扑。东面,八营清军和北洋军一个混成旅占领了潼关;西面,原陕甘总督升允率领20营甘军直扑凤翔、乾州。
张凤翙亲征东线,顶着炮轰指挥作战,经过三次殊死搏斗,终于夺回了潼关,稳住了东线,然后又马不停蹄赶往西线,指挥革命军死守凤翔,清军屡攻不克,双方僵持了几个月,直到次年2月清帝退位,允升才被迫撤兵。
这一时期,张凤翙居中调度,处事果断,采纳众议,选贤任能,陕西军政府上下一心,终能集全省之人力物力,挡住两路清军进攻,稳住了陕西局势,同时也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1912年8月,袁世凯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兼民政长。
前面说了,张凤翙是个老成持重的人,历来不赞成激进的革命主张,他的势力主要在军中,与国民党关系不深,与哥老会也没有什么感情。
革命成功后,张凤翙立即调转枪口对付哥老会,排斥井勿幕等人,同时向袁世凯靠拢。
解决哥老会是革命党人的共识,这群人有人有枪,却无组织无纪律,以革命功臣自居,忙于争权夺利。
西安光复之初,军政府两个副大统领和六个都督都是哥老会头目,他们把军队和政局搞得乌烟瘴气,任谁坐上话事人的位置都会收拾他们。
至于井勿幕等国民党人,与袁世凯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张凤翙必须选择站队。
张凤翙选择了袁世凯,不过他也没把事做绝,只是把井勿幕等人排挤出了陕西。
1913年7月,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国民党人纷纷致电张凤翙,要求他起兵响应,张凤翙拒绝了,痛斥孙中山和黄兴。
张凤翙与国民党作切割,并没有获得袁世凯的信任,老袁一直想用北洋嫡系人马取代他。
1914年白朗起义军攻入陕西,袁世凯派亲信陆建章率领北洋军入陕,名义上是追剿白朗军,实际还想捎带搞掉张凤翙。
此时全国最大的反对派——国民党已经被打倒,袁世凯势力如日中天,加之北洋军已经进入陕西,张凤翙已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1914年7月,袁世凯免去张凤翙职务,调其进京,以陆建章代之。
张凤翙做了这么多,仍没能保住位置,进京路过潼关时,写诗感慨:
屠门大觉梦一场,醒来犹未熟黄粱。三年威信一朝失,自愧不如陆建章。
05
陆建章确实不是一般人。
他是北洋老人,小站练兵的时候,他就是中级军官了,资历和段祺瑞、冯国璋差不多。
作为老袁在陕西的代理人,陆建章的任务是铲除革命党人在陕西的势力,实现陕西北洋化。
上任后,陆建章把白朗军经过各县的县长全部撤掉,换上了北洋系人马,之后又大肆裁撤陕西军队,陕军第一师、第二师以及三个混成旅都被裁了。
第四混成旅旅长陈树藩眼力劲好,拿出二万两烟土和一批古玩珍宝,拜了陆的码头,不仅保住了位置和人马,还当上了陕南镇守使。
江湖果然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和功名利禄。
陆建章镇压革命党和陕西本土势力的同时,把自己的第七师扩编为第十五、十六两个混成旅,分别以贾德耀和冯玉祥为旅长,还在行署和各机关重要岗位安插了大量亲信和同乡。
打兔子搂草两不误。陆建章为人贪婪,敛财有术,把黄赌毒以及敲诈勒索公然放到台面上做,以至于陕西民怨沸腾,掀起了“反袁逐陆“运动。
反袁革命是大义,反陆则关系切身利益——陆建章打击陕军和陕西本土势力,倒行逆施,把所有陕西人都得罪了,怒火喷薄欲出,就差个由头。
1916年初,护国三杰在云南打响了反袁战争第一枪,陕西反袁势力纷纷响应。
军队都不用组建了,把陆建章裁撤的军队聚拢就能战斗,高峻、郭坚、耿直、曹世英等人打起了西北护国军的旗帜,转战陕北。
陆建章任命陈树藩为陕北镇守使兼渭北剿匪司令,前往镇压,企图以陕西人镇压陕西人。
这时,陆建章犯了一个巨大错误——他命儿子陆承武率军前往渭北巡防,想给儿子镀点金。
驻守富平的胡景翼,是陈树藩的手下,也是潜伏的革命党,他把陆承武诓入城内,活捉了这个二世祖。
胡景翼将陆承武交给陈树藩,劝陈参与反袁逐陆,陈树藩认为陆承武奇货可居,答应了,他自称陕西护国军总司令,率军围攻西安,并以陆承武为人质,逼陆建章走人。
陆建章心疼宝贝儿子,被迫妥协,与陈树藩达成了协议:陆建章保荐陈树藩接任陕西督军,陈树藩释放陆承武,保护陆建章一家的生命财产安全。
1916年5月,陆建章离开西安,随行大车120多辆,财产多达3000万两白银。
06
陈树藩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后进了陕西新军,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西安起义,革命成功后,他当上了混成旅长,掌握了一支军队。
理论上,他属于革命党人。
理论毕竟是理论,善于投机的人,是不会轻易把自己划归为某一个阵营的。
陆建章搞掉张凤翙后,陈树藩转向依附陆建章,暗地里他收留和保护了很多革命党人,这也是胡景翼能在他手下潜伏的原因。
6月袁世凯死去,7月段祺瑞正式任命陈树藩为陕西督军。
陈树藩
段祺瑞刚执掌北洋,需要各省拥戴,陈树藩刚执掌陕西,需要抱大腿。
两人一拍即合,陈树藩成了老段的人,从此被打上了皖系军阀的标签。
段祺瑞与孙中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意味着陈树藩必须在北洋与革命党之间选队站。
陈树藩当然选北洋了。
他提拔同乡同学,培植个人势力,打压革命党和刀客出身的将领,引起了后者不满。
1917年,因不满段祺瑞破坏民国法统,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掀起了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的风吹到陕西后,陕西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高峻、耿直、郭坚、胡景翼、张义安、曹世英等,竖起护法旗帜,发布讨陈檄文。
这一出“反段驱陈”,与之前的“反袁逐陆”差不多,连人马都是同一拨。
不管是“反段驱陈”还是“反袁逐陆”,本质上都是革命党人与北洋集团在争夺陕西控制权,这条主线在西安起义时就已经埋下,一直在暗中发挥作用。
护法军队近在咫尺,陈树藩坐卧不宁,为解决困境,陈树藩以陕西省长的位置为诱饵,邀请河南镇嵩军统领刘镇华入陕助拳。
镇嵩军帮陈树藩解了西安之围,却无法彻底击败对方,双方长期对峙。
1918年7月,陕西籍革命党人于右任回到三原老家,奉孙中山之命领导陕西护法运动。
经过商议,各路护法人马一律改称陕西靖国军,以于右任为总指挥,张钫为副总指挥,下辖郭坚、樊钟秀、曹世英、胡景翼、高峻、卢占魁六队人马,全军2万多人。
这种改编其实意义不大,于右任和张钫根本驾驭不了这些头目,大家还是各干各的,争权夺利,连井勿幕都被靖国军内部人诱杀了。
于右任与井勿幕
1919年段祺瑞组织八省援军入陕镇压靖国军。一盘散沙的靖国军,很快被打垮,一部分人离去,一部分人继续坚持。
陈树藩勉强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不过他没高兴多久。
1920年7月,皖系在直皖大战中一败涂地,陈树藩依靠的大树倒了,他见风使舵,派人带着重礼奔走在曹锟、张作霖门下,暂时取得了两位大佬的谅解,继续稳居高位。
此时,陕西人已经忍受不了他了,商界、教育界纷纷集会,痛斥陈树藩祸陕罪行,陕西靖国军各将领也通电北京政府,称陈树藩一日不走,陕西一日不得安宁。
面对强大舆论压力,直系也不想保他了。
1921年5月,北京政府宣布调陈树藩进京,其职务由直系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接替。
陈树藩很拽,拒不受命。
曹锟、吴佩孚大怒,命令阎相文带领第二十师、吴新田第七师以及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张锡元第四混成旅,武力驱陈。
陈树藩自恃有三个师,加上盟友刘镇华的三个师,足以一战。
然而,刘镇华把他卖了,当直军开进陕西时,刘镇华当了带路党。
陈树藩见大势已去,逃往汉中。
07
阎相文在陕西督军任上,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自杀。
自杀的原因很搞笑——应付不了陕西复杂的局面。
直军强龙入境,但陕西早已是地头蛇们的天下,陕北有井岳秀、田玉洁、田维勤、曹骏夫、胡景翼,陕南有陈树藩残部,关中有郭坚、郭金榜,西安周围有镇嵩军,省长刘镇华掌握着全省税收机关和财政大权。
阎相文直接控制的地方很小,解决不了手下军队的军饷和补给问题。
此外,冯玉祥诱杀郭坚,引起吴佩孚的不满,吴狠狠斥责了阎相文。
阎相文为人忠厚老实,心理素质不好,当师长的时候听命就行,独当一面后玩不转,又受不了上级责骂,精神极其压抑,于是吞鸦片自杀了。
阎相文之后,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
冯玉祥
驱逐陈树藩,冯玉祥打前锋,事后论功行赏,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改编为第十一师,冯玉祥在苦熬7年旅长之后,终于当上了师长,仅仅过了十几天,当上了督军,位列封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老冯运气了。
众所周知,冯玉祥是一个狠人,做事非常有魄力,他能打开阎相文打不开的局面吗?
答案是,不能。
冯玉祥推荐吴新田为陕南镇守使,驱逐了陈树藩残部,他又请陕西有头有脸的人出面说和,在名义上收编了陕西各地头蛇,在整顿财税问题上,他遭到了刘镇华的抵制,没有成效,气得他想干掉刘镇华,好歹被部下劝住了。
打不开局面,就打不开吧,老冯心理素质十分强大,杀人可以,自杀不行。
1922年4月,直奉大战打响,河南督军赵倜和张作霖结盟,想从背后捅吴佩孚一刀。
吴佩孚急调冯玉祥东出潼关对付赵倜,督军一职由省长刘镇华接任。
刘镇华是镇嵩军首领,根子上是河南人,因为在河南混不下去才开到陕西发展。
刘镇华在陕西督军任上的目的很明确:拼命捞钱,壮大镇嵩军,打回河南老家。
刘镇华
时间流逝,军阀混战形势变幻无常。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打响,冯玉祥从背后捅了吴佩孚一刀,直系战败。
原直系的地盘,成了各方瓜分的对象。就河南而言,国民军二军胡景翼,镇嵩军憨玉琨都想拿下河南,1925年3月,双方爆发了胡憨战争。
刘镇华见憨玉琨顶不住,把督军职务交给吴新田代理,然后亲率镇嵩军主力赶往洛阳参战。
胡景翼所部是久经战阵的正规军,从辛亥革命一直打到直奉战争,战力强劲,反观镇嵩军,人数虽众但多来自于土匪,没经过大战洗礼,将领各怀心思,战力堪忧。
胡憨战争以镇嵩军战败瓦解告终,刘镇华引咎辞职,逃往山西。
1925年4月30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吴新田为陕西督军。
吴新田
08
吴新田本是皖系干将张敬尧的部下,张敬尧被湘军驱逐后,吴新田接替张敬尧出任第七师师长,转投了直系。
之后,他随阎相文入陕驱逐陈树藩,陈树藩逃到陕南后,他率领第七师继续进攻陈树藩残部,最终取而代之,占据了陕南,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陕西军务帮办。
军务帮办,可以看作督军的副手,是一省军队的二把手。
前面说了,北洋时期陕北和陕南长期割据,陕北井岳秀割据到了1936年,陕南吴新田割据到了1928年。
吴新田在陕西的统治很不得人心,这货在陕南的时候,就强迫当地人大规模种植鸦片,随意加税,肆意盘剥,以致怨声载道。当上督军后,纵容手下士兵殴打学生,引发了大规模的请愿示威活动,驱吴运动此起彼伏。
国民三军孙岳、国民二军李虎臣击败镇嵩军后,向陕西进军,吴新田自知不敌,率部撤离西安,辗转回到了陕南,继续称王称霸。
1925年8月,段祺瑞任命孙岳为陕西督军,李虎臣为陕西军务帮办。
孙岳
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三人是合伙人,倒戈吴佩孚就是这三人策划的,事后他们把自己的军队改编为国民军:冯玉祥国民一军,胡景翼国民二军,孙岳国民三军。
孙岳的地盘本来在直隶保定、大名地区,直奉大战,奉军入关,李景林霸占直隶,把孙岳挤走了,为了补偿孙岳的损失,段祺瑞被迫任命孙岳为陕西督军。
陕西到处是地头蛇,孙岳打不开局面,加之他心思在直隶,没待多久就率部东归了。他走后,李虎臣接任陕西督军。
李虎臣、岳维峻都是胡景翼的部下,胡景翼死后,岳维峻接了班,任河南督军、国民二军军长。李虎臣奉命帮助孙岳国民三军进攻陕西,由此当上了陕西督军。
李虎臣
换句话说,此时国民二军名义上占据了河南和陕西。
1925年底,国民军与奉军爆发战争,不久,东山再起的吴佩孚也加入进来,围攻国民军。
冯玉祥在京津被围殴,岳维峻在河南被围殴,李虎臣亲率主力前往河南支援岳维峻,结果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逃回西安后,李虎臣手下不到5000人,尾随而来的镇嵩军(已东山再起并投靠吴佩孚)总兵力多达七万人,陕南的吴新田也闻风而动,出兵配合镇嵩军合围西安。
关键时刻,李虎臣打电话给杨虎城: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
杨虎城,刀客出身,参加过陕西护国军和陕西靖国军,陕西靖国军失败后,杨虎城率领一支残部转战千里,逃到陕北,井岳秀保下了他。
孙岳入陕后,杨虎城加入国民三军,任第三师师长,孙岳走后,杨虎城没有走,驻军三原,手下有8000人马,是一支精锐的生力军。
杨虎城答应了李虎臣,两军合计一万三千人。
这便是二虎守长安的背景。
09
二虎守长安之前说得比较多了,这里不再赘述。
从4月到11月底,二虎在西安坚持了7个多月,直到冯玉祥大军击败镇嵩军解围。
冯玉祥被张作霖和吴佩孚逼下台后,去苏联取经求援,拿了大量军火卢布,满血复活,然后五原誓师,出兵陕甘,响应北伐。
从广义上讲,冯玉祥解围西安,是北伐战争的一部分,而镇嵩军从西安撤围,意味着北洋势力从陕西撤离。
缠斗十几年,陕西革命势力最终战胜了北洋势力,只不过革命的老冯是北洋的老冯倒戈过去的——老冯前两次代表北洋来陕西,第三次代表革命党人来陕西。
冯玉祥
西安解围,李虎臣的督军也当到头了,原因很简单,他不是老冯的人。
西北军将领石敬亭出任陕西省主席,陕西进入国民政府时代。
从1912年到1926年,陕西经历了张凤翙、陆建章、陈树藩、阎相文、冯玉祥、刘镇华、吴新田、孙岳、李虎臣9代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