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民间的枪支
近些时候发现网上一直有人质疑,44年河南百姓将国军几万人缴械,他们的理由是赤手空拳的老百姓不可能把全副武装的军人缴械,更有甚者,污蔑这些老百姓是土匪,其实他们不清楚当时的民间是有枪械的,而且当时的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是很差的。这就让我起了写一篇民国民间枪支问题方面的文章,以抛砖引玉吧。
清末开始,国家大乱,土匪暴民蜂起,社会秩序失去了原有的平衡,老百姓时刻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既然政府无法保证百姓的安全,百姓就只好拿起枪杆,自己保护自己,好在当时政府不禁,也无力禁枪,只要有钱,可以向洋人的洋行随便购买,中国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枪当时也不贵,如民国元年洋行里的1988式双筒毛瑟步枪,连刺刀带附件,约10两白银一支,子弹每千粒38两左右。于是各地的民团纷纷向外商购买。而以后由于社会秩序的更加紊乱,一般百姓只要过得去的,都纷纷买枪自卫。而河南又是四战之地,民国年间战争特别多,遗失在民间的枪支也特多,尤其是北伐前后几年,有几十万军队在河南崩溃,这些战乱,除了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如毛的土匪外,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枪支。到抗战期间,社会动乱更为厉害,枪支也更为泛滥。抗战期间整个河南有多少枪,我不知道,但我看过一个资料,在解放初,我们沁阳当时一个只有20多万人的豫北小县,几个月就收缴了各类枪械近4000只。如果以此类推,河南108个县,就应该有40至50万支枪械。
这些枪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购买
民国的时候枪并不贵,所以官民商人等纷纷自行购买。其主要途径有:
1.直接向洋行购买,如前述民国元年王锡彤为汲县民团向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购买1988年式双筒毛瑟步枪500只子弹15万发,以及刺刀武装带等共计10700两白银。这些枪支合计每支10两白银,子弹每千发38两白银。在当时是不算贵的。
2.向军队里面购买,如赵徟在河南当督军的时候,就伙同其弟弟赵杰,将旧枪万余支,以加强地方保卫力量的名义强行摊派给各县,另外,军队中的一些不法之徒也经常将部队中多余的枪支弹药偷卖给民团或土匪,以获取不义之财。
3.向溃军收买,河南在民国期间战争不断,有许多部队在这里崩溃,一些民众就借机收缴或收买溃军的武器,这时候的武器一般相当的便宜,有的2-3元,或几十个大饼就可以换只步枪。
二:收缴军队武器
有些人不相信平民可以收缴军队武器,但这不但存在,而且在民国相当的普遍,各省都有此情况,民国中仅在河南大规模收缴军队武器的就有以下几次:
1.1926年3月镇嵩军余部(当时老镇嵩军已经崩溃,余部在深山里,成为兵团匪的结合体)与豫西红枪会一起在陕州、灵宝一代截击向陕西撤退的国民二军主力,经激战,国民二军全军10万人缴械,镇嵩军和红枪会共缴获枪支7万余。
2.北伐期间,南阳镇守使所部万余人,被民众缴械。
3.北伐期间,镇嵩军张治公部约2万人被洛阳红枪会缴械。
4.中原大战期间,刘峙所部一个师,被内乡别廷芳的民团缴械。
5. 抗战期间汤恩伯部约5万人被民众缴械。
其他数千,几百的军队被缴械,数不胜数。
三。崩溃部队的武器流入民间
抗战前,河南是军阀混战的主要战场,仅在河南崩溃的较大股部队就有:
1.辛亥革命期间,由于清帝退位,支持清朝的毅军数千人,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哗变,这部分枪支大多流入河南(毅军河南籍贯较多)。
2.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赵徟的宏威军在河南战败崩溃,30营军队除少部分被冯玉祥缴械外,武器大多由民众缴获。
3.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新建的第三师等部队在河南崩溃,武器流入民间。
4.胡憨战争结束,6万老镇嵩军在河南崩溃,武器大多流入民间。
5.北伐期间,靳云鹗部近10万河南自卫军(包括直系余部几个师,毅军余部几个师还有几个师的河南地方部队),在河南崩溃,武器大多流入民间。
6.中原大战期间,西北军主力在河南崩溃,除被收编的几万部队外,大量枪械流入民间。
7.中原大战期间,镇嵩军万选才部(约5万人)在河南战败,除少数编入20路军外,大部分崩溃,枪械流入民间。
四。自造武器
由于武器弹药的重要性,一般有能力者就打起了自造的算盘,当时,河南境内有抗战前较大的巩县孝义兵工厂,邻省又有汉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尤其是30年太原兵工厂由于阎锡山战败,被勒令关闭了一段时间,以后虽然又开始制造武器,但规模大大缩小(从1万多人缩小到不足3000人),高薪之下技术工人并不缺乏,其制造武器主要有两种形式:
1.办厂制造,当时河南境内或明或暗、大大小小的小型兵工厂、子弹厂有许多,一般稍大的民团或地方武装都有自己的军事工业。其中最大的是别廷芳在内乡县老虎寨建的兵工厂,该厂规模较大,最大的时候有700-800人,利用上海买来的机器设备,湖北和山西的技工,生产了万余支79步枪,还生产出当时蒋介石的中央兵工厂都生产不出来的捷克式轻机枪近千挺,三十节重机枪百余挺,迫击炮数百门。这些武器除装备其民团,还在老虎寨储存了3000多支步枪,数百挺轻机枪,几十挺重机枪,百余门迫击炮,按国军的编制装备,仅这些储存的武器足足可以装备一个国军正规师。其他的兵工厂,大小不一,差的不能生产枪械,仅能修理武器和复装子弹,好的可以生产质量好坏不等的步枪,甚至机枪。
2.游方艺人制造,抗战前外国进口一只新枪约120元左右,国产的约100元,旧枪60-80元左右,但由于国民政府开始严格控制,老百姓购买开始困难了,而且百姓的财力有限,这样,一些巧手匠人就开始打起造枪的主意,当时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专门造枪的匠人有数千人之多,他们都是挑着担子走村串户,找到主顾就住下来,用自带的轨道钢,手工制造步枪和手枪,当然这种武器精确度不高,只能打100-200发子弹就报废,但终究是可以防身的武器,这些枪一般一个月左右可以造成一支,按精巧程度收费,从40-60元不等,这样,他们忙一个月,除去成本,可得20-30元,这在当时是不错的收入。抗战初,八路军的军事工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召集这些人造枪开始的。
五。从外省弄来的武器
由于河南境内除豫西以外,无较大的山脉,又处于中原地带,中央政府控制较严,一直形成不了大的军阀势力,。因此,民国期间河南的军阀大多是在外省形成和壮大的,如镇嵩军是辛亥革命时候,豫西土匪加入陕西的秦陇复汉军,民国建立的时候在豫西编制成为镇嵩军,这支部队在河南的时候一直只有3000-5000人,直到应邀到陕西抵抗靖国军后才在陕西扎根,并驻守陕西十年,刘镇华先后任陕西省省长、督军,部队也发展到5-6万。而建国豫军更为特殊,樊钟秀虽然是河南人,但早年在陕西开荒,因不堪土匪欺压,揭竿而起,后被陈树藩收编,又反出西安城,发展壮大后,被吴佩孚收编,派去广东攻打孙中山,又投靠孙中山,并为稳定广东政权出了很大力量,被孙中山封为建国豫军总司令,率部纵横几千里回到河南。而张钫的20路是收编和刘镇华不共戴天的原镇嵩军万选才部(万选才被刘镇华诱捕,献给蒋介石,被老蒋枪毙)和民团组成,以后也一直在外省作战。这些军队虽然保持军队形式,但大多军官都自己私存枪支,而且基本都是在河南崩溃,官兵纷纷持械回家。除军队外,甚至河南的大股土匪也经常出省活动,如民国初的白朗,纵横河南、陕西、甘肃几省,20年代的老洋人张庆在河南湖北之间任意流窜,几万官兵不敢围追堵截,这些人在外省也收缴和搞到大批武器,匪部崩溃后,大家也都持械回家。至于军队,私藏枪支更为严重,如镇嵩军的军官基本都在老家藏有私枪,甚至有些士兵也在老家有枪,级别稍高的甚至拥有几十、上百枪支,如镇嵩军的一个团附,在老家就拥有20只盒子枪,30多支步枪,由其老婆管理,放枪给各方匪徒和打孽(报仇)人员,从中收取费用。这时候枪支已经成为一种财富,一种可以生长出利益的买卖。
这些基本是中原大战前后河南民间武器情况,中原大战后,国军中央军进驻河南,他们畏惧河南地方武装的实力,要求地方禁枪,但由于国民政府实际管控力的缺乏以及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影响,抗战前国民政府的禁枪令最后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其原因即为当时的国民政府不能保证百姓的安全,政府不能保证百姓的生命财产,当然百姓可以自发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所以其禁枪令是一纸空文。但不能否认的是30年以后,随着军阀混战的基本结束,河南的土匪以及公开造反的会道门被一一削平,如传播4省的天门会,虽然在军阀混战期间曾一度拥众数万,几次攻占林县县城,自立当皇帝,但也在30年代初被完全镇压下去,最后千余会众全被处死。大土匪范龙章、崔二蛋等不是被国军收编当了将军,就是逃到天津租界,30年代中期,河南境内已无大规模匪患。
到抗战开始,虽然各方面秩序紊乱,土匪蜂起,但这基本上是沦陷区和拉锯区,未沦陷区社会秩序还是没有被打破,基本没有大股土匪,这在各种资料里面都有反映,现在好多别有用心的人把沦陷区和拉锯区的土匪说成是国统区的,以此污蔑说收缴国军武器的民众为土匪、甚至汉奸。这是一种顾头不顾腚的说法,别的不说,抗战以前整个河南人口2600万左右,到38年河南已经沦陷月三分之一(44年以前还有零星沦陷),等于说38年以后国统区河南人口只有不到1800万,其中男人应该不超过900万,年轻男人最多400万,而44年以前国民政府在河南征用壮丁160万(8年一共179万,居全国第二,但37到41年底河南的征兵和征粮总数都是全国第一,到42年以后,因为灾荒尤其是44年河南除两个县以外全部沦陷,只出壮丁几万,所以被四川超过,而四川当时人口约5000万,8年内无任何一个县沦陷),剩余壮丁不超过300万,这还不算花园口淹死的几十万,几年来拉锯死的十几万,42年以后饿死的和逃亡的几百万。而当时国军驻扎在河南国统区的正规军就近60万,如果这么多国军驻扎之下,已经饿得奄奄待毙的近剩下200-300万成年男子的河南还是到处是土匪,那只能说是国军太无能了。
以上解答抗战初河南民众有枪,不是土匪,但一般人认为百姓怎么也比不过正规军,这个确实,但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分析,民众缴械正规军是在特定的条件下:
1.抗战前后河南民众有部分战斗能力很强,别的不说民国初到抗战初,大量河南土匪武装和民团被直接编为正规军,如镇嵩军基本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土匪武装编成,建国豫军是护国到北伐时期土匪武装编成。这些军队虽然没有中央军等装备精良,但骁勇善战,如在豫中战役中汤恩伯部一触即溃,真正和鬼子进行血战的是守卫洛阳的15军(即镇嵩军),这是豫中战役种国军最大的亮点。还有在30年由伊阳民团改编的王凌云部,在抗战中屡立战功,最后团总出身的王凌云当到国军远征军第二军军长,其民团底子的部队在抗战中经历了考验。即使到抗战末期,镇平民团的一部分也曾被国军整体改编为一个暂编师。
2.由于民国期间河南民众贫困,当兵吃粮的风气很重,西北军的近三分之一兵员都在河南,至于豫西的镇嵩军更是周围十几个县百姓蜂拥而至,如镇嵩军的大本营嵩县,解放后统计仅当过正规军(包括北洋和国军)团长以上的就200多人,这些人虽然在抗战前后大多被取消兵权或退役,但仍具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在家乡他们这些师旅长(团长基本不算什么)自然而然的指挥起来民团,这些民团以退役高级军官为指挥,退役官兵为骨干,在具有一定的地形条件下是有很大战斗力。
3.正规军与民团的差别在于,正规军有完整的编组,有配套的武器,而这些正是败退中的部队所不具有的,一般民团敢于抗拒的,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以及坚固的城堡,这些都不是装备很差的国军能一下子打破的,没有炮,土围子很难攻破,就算有炮,因为是逃亡期间,也很难下决心打一段时间攻破寨子再走,因为鬼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
这些土围子为什么抗拒国军呢?他们不知道民族大义吗?答案是他们知道民族大义,但他们更知道,他们都快死了,国军还来掳掠,不能不反抗,好多回忆其实都是说,国军刚开始撤退的时候,路过村寨,还能得到百姓的粮食补给(注意,基本是百姓自发的,国军政权基本瘫痪了),但由于国军官兵纪律太差,打坏锅碗,强拉牲畜和民夫,甚至少数人奸淫掳掠,当时百姓已经穷极了,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来这么多军队骚扰,当然要反抗,几天后百姓已经逃到山里,而比较强大的村寨就对国军武装对抗了,按当时新八军师长范龙章的说法:老百姓看见士兵到来,就提枪上房上山,坚壁清野,四处开枪。国军连一口凉水都喝不到。发展到后来就是整连整营的国军军队被民众缴械。
这正是官逼民反,而这些人是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鬼子一来就投降鬼子了吗?事实是,虽然有少数民族败类投降鬼子,或因为摄于鬼子的力量维持鬼子,但大多数民众武装并没有投靠鬼子,这在豫湘桂后共军挺近河南当中可以看出来,短短一年时间共军收编民众武装十来万(当然有反水的),消灭土顽数万,另外还有不少地方武装坚持听国民政府的,如嵩县西赵堡就自称:日本人没攻下来,皮定均也没攻下来。是豫西的一颗钉子。
那到底民国河南民团装备多好呢?最后我引一段步兵第45师战史里面的内容:1947年9月5日,我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第27旅(45师,以后出黄继光的那个部队)挺进豫西,进攻嵩县城,嵩县城守军为保安团及地主武装约千人,在蒋军退役师长徐先锋率领下进行顽抗,经激战消灭敌军,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11挺,轻机枪10挺。该部民团装备水平超过国军抗战初中央军正规军1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