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铁血王国普鲁士》书摘

作者: 张雪 / 常县宾

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重新绘制了欧洲政治地图,均势原则的确立使得“争霸”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焦点。就德意志和法国来说,任何一方力量的强大都意味着另一方力量的削弱,所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制衡对方便是德法的共同愿望。

从法国来看,当时拿破仑三世希望保持维也纳体系所强化的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并扩大自己帝国的领土与霸权。如前所述,在对待德意志统一的问题上,法国冀望普鲁士和奥地利鹬蚌相争,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而精明的俾斯麦早就摸清了法国的底细,也看透了拿破仑三世贪婪的弱点。当拿破仑三世还沉湎于普奥相争俱败,自己收获卢森堡、比利时和莱茵河以西地区的美梦时,普奥战争却早已如俾斯麦所愿速战速决,奥地利也就此被逐出德国。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的建立使得德意志经济更趋一体化,此时拿破仑三世才如梦初醒,发现在普奥战争中一无所获,由此恼羞成怒,与普鲁士势不两立。

而从普鲁士一方来看,挑起对法战争主要有如下的盘算:首先,争夺法国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于处于工业迅速发展中的德国来说意义不言而喻。其次,这是粉碎法国夺取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企图、彻底改变德国的国际地位绝佳机会。在欧洲大陆,法国一直是德国强劲的对手,而随着德法经济实力的变化,德国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其对霸权地位的渴求也愈发强烈。扩大的领土、纳入的资源、新增的势力范围,都将扩大德国迅速发展的工商业对原料、市场、资金的需求,而这一需求也是普法战争爆发的深层动因。由此可见,普鲁士挑起普法战争有两个基本的动机:一方面代表德意志民族利益,为完成统一大业而战;另一方面代表了当时德意志的统治阶级,即容克地主资产阶级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扩张本性及内在需求,为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而战。可以说,法国是当时阻碍德意志统一的最大的绊脚石,要想走完统一之路,普鲁士不能让法国挡道。

之所以说法国是绊脚石,那是因为在普奥战争后,德意志内部虽然排除了奥地利这一大碍,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分裂残余,如美因河以南的巴登、巴伐利亚、符滕堡、黑森—达姆施塔特四邦都因法国的阻挠而滞留于北德联邦之外。因为拿破仑三世也想借机吞并德意志南方四邦国,因此对普积怨日深的他明确表示:“德意志应划为三块,永远不得统一。”力图维持均势的俄国和英国也并不支持普鲁士吞并南德地区。因此,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首当其冲要克服法国的阻碍,并要适时寻找到可为英俄两国接受的时机。俾斯麦遂以此为目标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首先,普奥战争后,俾斯麦竭力巩固普鲁士的领导地位,并力争德意志内部各邦的团结。他采取一系列举措与南德四邦建立紧密关系:1866年8月,普鲁士以宽大和约为交换条件,与南德四邦建立抵御法国进攻的攻守同盟;1867年,又力使南德四邦加入关税同盟。通过军事同盟与经济合作的双重举措,普鲁士不仅扫除了在即将到来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内忧,也大大促进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进一步统一。

其次,俾斯麦在国际外交中设下了孤立法国的重重陷阱。俾斯麦早在普奥战争时,为争取法国保持中立态度而许诺了种种“补偿”,如莱茵河西岸德意志地区、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领土补偿等。在普奥停战后,法国驻柏林大使贝内德梯向俾斯麦提出取得莱茵河西岸德意志地区的要求,俾斯麦却马上变脸:“不可能将德国的任何边境地区让给法国,除非这些地区的居民自己表示愿意做法国臣民。”

在卢森堡问题上,俾斯麦更是老谋深算。他巧妙安排以独立政见闻名的民族自由党领袖本尼格森在议会上反对将卢森堡这块“古老的德意志土地”割让给法国,借此以议会反对为由,冠冕堂皇地拒绝了法国的要求。在1867年5月的伦敦会议中,卢森堡被宣布为各大国保证的中立国,但在经济上继续从属德意志关税区域。这样,普鲁士实实在在地把握了卢森堡的经济利益,而法国的补偿要求自然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比利时问题更是俾斯麦戏弄法国并使其日后孤立的一大杰作。1866年8月,贝内德梯再度与俾斯麦谈判将卢森堡和比利时并入法国之事。俾斯麦则以提交普王讨论为由,让贝内德梯将法国的要求尤其是对比利时的要求写成一份书面材料。当法国对比利时的野心凝结成据后,他便以普王尚未研究此问题为由中止谈判,此举为俾斯麦日后将法国的野心证据公示于国际社会做足了准备。在与法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同时,俾斯麦还向英、俄两国暗示了法国的要求,并试图在最恰当的时机,由英俄出面令法国措手不及。果然,当英国驻巴黎大使考乌里勋爵探询比利时问题时,拿破仑三世慌忙表示:“不想用武力或威胁取得任何领土。”心怀野心但又好于颜面的法国只好再次空手而归。在三次领土问题的“补偿”索取中,法国都被俾斯麦精心设计的外交陷阱弄得一无所获,甚至无意中向国际社会泄露了自己的领土野心,因而在外交上越发孤立。

除了在领土问题上为法国处处设伏外,俾斯麦还巧妙利用欧洲各大国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来孤立法国。从英国来看,认为法国乃是与之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强敌,俄国则是其争夺中亚地区的主要对手,因此英国希望“强化中欧、反对周边两大强国”。在此策略的影响下,英国自然是压制法国、默许德国强大。

至于俄国,俾斯麦认为其在普法战争中的作用将至关重要。首先,奥地利可能与法国联合对普复仇,而如果此时俄国也介入的话,普鲁士便会腹背受敌、难以应对。所以俄国保持中立是普鲁士最为希望的。其次,俄国对奥地利可以形成牵制力量,防止其结盟法国复仇。而时局颇为关照普鲁士,因为当时俄国和法国在东方问题和波兰问题中矛盾重重,而俄国和奥地利在巴尔干问题上也争得不可开交,这两方面的矛盾和争论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俄国作出普鲁士所期盼的选择。

其实,俄国的垂青还与普鲁士顺势推行的“媚俄”政策不无关系。早在普奥战争后不久,俾斯麦便向彼得堡宣称:普鲁士支持俄国修改关于黑海非军事化的巴黎条约。1868年3月,俄国提议与普鲁士签订一项秘密协定,即一旦普法开战,俄国陈兵奥地利边境以防止奥法结盟;作为报答,普鲁士应同意终止黑海中立化,保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永不为奥地利所有。此时,俾斯麦已经可以断定俄国是不会参加到法国那一边的。

意大利和奥地利在此事上的态度对法国也不利。由于拿破仑三世素来不愿放弃对罗马教皇政权的保护,法军还于1867年击溃了欲占领罗马的加里波第的志愿军。这些都引起了意大利对法国的极大反感。奥地利方面,虽不免有心联合法国向普鲁士复仇,但它却没有完全从刚刚结束的战败惊恐中恢复过来,并且它也顾虑俄国的干涉对自己不利,故而只提出了有保留的结盟条件,即法奥共同对普作战,但奥军在法普开战后6个星期才能动员完毕加入战争。这意味着奥地利并无与法国一起誓死抗普的决心,而是希望坐等法军即将完胜时才参战分享胜利果实。这种将法国置于孤军奋战并渴望坐享胜利的态度反增了普鲁士在普法对抗中的气势。

酝酿好有利于普鲁士的国际环境后,与法交战成为势在必行。当时法国当政的拿破仑三世与普鲁士当权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可以说是两虎相较,难分高低。拿破仑三世是一位十足的军事独裁者,他对内实行独裁统治,统率的50万军队、50万官吏、10万“黑军”(天主教僧侣)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法国境内;对外穷兵黩武,侵略阿尔及尔、争夺意大利、镇压中国革命,甚至远征墨西哥。而俾斯麦奉行铁血政策,在先后挥戈战败丹麦和奥地利后,决心一鼓作气、对法一击、完成统一。就这样,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这一对战争狂人打着各自的算盘,在战争轨道上急速滑行,拔刀出鞘、只待战机。

不久,两国首脑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矛盾就为俾斯麦送来了一个绝佳的战争契机。

1868年,西班牙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女王逃亡法国。1870年春,西班牙首相派人前往柏林邀请普鲁士王室的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却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接受邀请,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将腹背受敌,因为此事必触怒法国。而俾斯麦却费尽口舌说服普王接受邀请,并将其视之为激怒法国、挑起战争的绝好机缘。3月15日,普王主持了由宰相伸斯麦、参谋总长毛奇等头面人物参加的一场重要会议,并一致决定:“为了履行一次普鲁士人的爱国义务,接受西班牙王冠。”达成目的后,俾斯麦甚至故意将继任西班牙国王的人选定为普王的亲属、普鲁士军官利奥波德·霍亨索伦亲王。他深知,这样更具有挑衅意味,法国的惊恐和愤怒也将被迅速激化。不出所料,7月1日,当西班牙报纸刊登了利奥波德欲继承王位的报道后,波拿巴政府在震惊中愤怒至极。外交大臣格拉蒙特公爵更发表声明:“这种行为同法兰西的利益和声誉是无法统一的”,并表达了法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与普鲁士交战的决心。

一时间,莱茵河两岸战云密布。但面对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普王威廉一世却退让了。7月12日,他对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表示,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继承西班牙王位,利奥波德也跟着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并不接受西班牙的邀请。由一顶王冠触发的战火呈现出熄灭之机,俾斯麦因此失望至极,他惋惜普鲁士王室的软弱毁掉了自己的良苦用心。而谁会想到,就在此时,余怒未消的法国统治者并未安于危机的平息,而是继续挑衅普鲁士。

7月12日夜,法国外交大臣格拉蒙特致电驻普大使贝内德梯,指示他向普王提出新的交涉。7月13日晨,贝内德梯在德意志的埃姆斯温泉疗养地晋见普王威廉一世,并向其提出无理条件,即要求普王声明无意侵犯法兰西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并书面保证永远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登上西班牙王位。面对法国的步步紧逼,普王虽感屈辱,但仍表示愿在柏林继续讨论。随后,威廉一世嘱咐一位普鲁士外交官将这一天的事情经过及他同贝内德梯的谈话内容写成秘密电文,拍发给俾斯麦。这份电报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法国大使贝内德梯在花园里咄咄逼人地向国王提出要求,要国王允许他立即发一封电报到巴黎,说国王保证将来任何时候都不会同意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国王对这一既不公正又不可能的义务,予以严词拒绝,并声明普鲁士政府对这一问题无多利害关系。由于我的建议,国王决定在涉及这一问题时,不再接见贝内德梯大使,而只派一位侍从副官告知他:“国王陛下现已收到亲王的来信,证实了贝内德梯从巴黎获得的消息。此外,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国王陛下留待您决定,贝内德梯的新的要求以及国王的拒绝,是否通报给德国驻外使节和报界。

接到急电时,俾斯麦正和毛奇、罗恩共进晚餐。读完电文, 他立刻看到了酿造战机的希望,遂问毛奇:“我们的军队准备得怎么样?”毛奇胸有成竹地回答:“战争来得愈快,愈有利于普鲁士。”这一回答更坚定了俾斯麦删改电报、挑起战争的决心。俾斯麦不能允许前一次危机中普鲁士王室表现出来的软弱和隐忍再次毁掉战争的机会,精心思度后,将来电原文加以删节,如删掉了其中法国大使再次要求晋见威廉一世等内容,使原来表达委屈和解的含义变成了普王粗暴拒绝法国大使的语句。删减后的电文大致如下:

在西班牙王室正式向法国政府禀明霍亨索伦家族王储退位的消息后,法国大使贝内德梯在埃姆斯向国王陛下提出要求,以使他可以电告巴黎:国王陛下保证在将来任何时候都不同意霍亨索伦家族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国王陛下拒绝以后再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侍从副官转告法国大使说:陛下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改毕,俾斯麦得意地抖了抖电稿,并告诉他的同僚:“这将是挑逗法兰西牛的一条红巾。”毛奇心领神会地附和说:“你把‘鸣放退却的号音变成了‘鸣放进攻’的雄壮的喇叭声。”的确,这纸电文原是威廉一世为缓和普法紧张关系鸣放退却的号音,但经俾斯麦的压缩和删改后,语气强硬了许多,且极富挑逗性。为了增强刺激法国的效果,俾斯麦命令在7月14日即法国国庆节这一天,将删改过的电文公之于众。他断定,这份修改过的电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公布,必定会起到意料中的效果。
1870年7月14日,正当巴黎沉浸在国庆节的欢乐中时,从大街小巷传出的这份电报令人愕然。法兰西的民众看到了普鲁士威廉一世国王在报纸上公开侮辱法兰西帝国皇帝的“事实”!旋即法国一片舆论哗然,“打到柏林去”的呼声轰然响起。拿破仑三世看过电文后更是恼羞成怒,以法兰西民族尊严遭到侮辱为由,于1870年7月20日向普鲁士宣战。俾斯麦苦苦酝酿和等待的这天终于到来了。

军事和外交上的充分准备让普鲁士迅速击败了孤立无援的法国。9月1日的色当战役中,拿破仑三世和十多万法军更是成为普军的阶下囚。11月25日,南德四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告建立,德国统一大业终于告成。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

俾斯麦精心策划的统一德意志三部曲宣告结束,而作为终曲的普法战争虽然是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步,却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影响深远。

对于法国而言,首先,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共和国的确立,并直接促成了巴黎公社的建立。其次,普法战争后,法国与普鲁士签订的苛刻条约使得法国赔款50亿法郎,战争损失总计200亿法郎,同时割让了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这些都极大地延缓了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使得其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发展进程明显落后于美国、德国、英国。再次,这次战争更是埋下了日后德法相争的种子,加重了法国的复仇心理,之后一段时间,法国的对外政策以寻求盟国支持、共同对付德国为目的,这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对于德国而言,普法战争作为德意志统一三部曲中的重要一环,为德国完成统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首先,政治上的统一使得德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加上从法国战败中索取的巨额赔款和丰富矿产资源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速度。对外战争的频频胜利,使得容克阶级更醉心于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大批军工产品的需求刺激了德国重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实力超过法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仅次于美国。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实力的迅猛增长使得德国在欧洲跃居为举足轻重的强国,欧洲的政治格局也随之改变。德国的强大使得其外交策略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它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另一方面,德法两国积蓄仇怨,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也成为德国日后外交政策的重点。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老牌强国法国的衰落相当程度地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的对比。对于国际格局而言,普法战争打破了当时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关系也需要重新调整。一场世界性的资源争夺与战争似乎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