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政理念不同,看庾亮与王导权力之争的实质

文: 黄伟

东晋一朝,皇权不振,所以朝廷及地方大权都握在士族门阀手中。从公元318年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到公元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刘裕,这一百年间,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执朝政之牛耳。

东晋初期形势图

一、元舅庾亮

其中尤以颍川庾氏出身的庾亮最有特点,庾亮本是晋明帝皇后庾文君的哥哥,晋明帝死后其子晋成帝司马岳年幼(5岁)登基,无法处理朝政,庾亮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所以按理来说庾亮应该算是外戚,但是庾亮执政后的种种作为,说明其还是站在士族门阀的立场之上的,其执政风格与东汉外戚执政大不相同,因而后世站在外戚的立场来看他,只不过是因为他恰巧是皇帝的舅舅罢了。

咸和二年(327年),东晋执政庾亮由于对驻守在历阳(今安徽马鞍山)的流民领袖苏峻极度不信任,因而极力征召苏峻入朝为官,以期剥夺苏峻的兵权。尽管曾有人劝阻庾亮,不要操之过急,一面酿成祸端,但庾亮心意已决,对于苏峻的一再退让,丝毫不理睬,坚持征召苏峻如此担任大司农(主管农业),最终逼反了苏峻,苏峻与祖约(祖逖之弟)联手攻入建康(今南京),庾亮仓皇出逃,太后庾文君忧郁而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苏峻、祖逖之乱

苏峻之乱

这场内乱持续了两年,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乱平,对于造成这场大祸的直接责任人,庾亮难辞其咎,因此庾亮时候坚辞中央官职,请求去地方上担任刺史,最终朝廷任命庾亮为豫州刺史,此后庾亮始终在地方上活动,直到咸康六年(340年)病死在任上,再没有回中央为官。

二、庾、王之争

作为曾经的中央最高执政,庾亮离开中枢到地方任职十几年,那么这么多年他都在忙些啥呢?魏晋南北朝研究的大师田余庆曾经总结过庾亮这段时间的举动,并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

庾亮外任地方,主要目的有三:一,以外制内,制约王导,遥控朝政;二,与王允之激烈争夺江州;三,驱逼桓宣,兼并桓宣部曲,取得襄阳。

在这三件事中,无疑以庾亮与王导的的争斗最为吸引人眼球。‘王与马共天下’,这是王导曾经的荣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家的荣光不如往昔,尤其大将军王敦发动叛乱身亡之后,虽然琅琊王氏没有受到牵连,但其一家独大的局面也终被打破,踩着王敦的尸体,不少后起的世家门阀追了上来,颍川庾氏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也很好理解,权力嘛,谁都想要,但蛋糕就那么大,每家士族都想多吃点,为了争权夺利就只能大打出手了。庾亮与王导也不能免俗,但庾亮与王导之争,除了权力争夺之外,还有别的因素。

其实曾经王导与庾亮之间也曾有过极为亲密的关系。当年庾亮将要出镇外地时,有部下曾劝说王导要小心提防庾亮从地方起兵反扑中央,但王导却认为自己与庾亮’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晋书·王导传)’。他俩曾经到底有多亲密呢,这么说吧,二人曾经是战友,联手打压过东晋宗室的权力扩张。

事情要往前拨到晋明帝(322——325年)时期,当时东晋宗室南顿王司马宗十分得到晋明帝信任,甚至晋明帝让其掌管皇宫禁军,由此司马宗手上有十分强大的军事力量。晋明帝此举实则是想要扩大宗室权力,借此来打压掌权的门阀士族。门阀士族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明帝此举令庾亮、王导感到警戒,但晋明帝为人雄才大略,庾、王二人一时无法下手。

好在晋明帝活的不长,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驾崩,年二十七岁。继位的晋成帝年幼,于是庾亮、王导抓住机会,诬告南顿王司马宗谋反,并且丝毫不给其辩解的机会,逼杀了这位颇有作为的司马氏宗室。

《晋书·赵胤传》:南顿王宗反,胤杀宗,于是王导、庾亮并倚仗之。

是的,庾亮、王导联手杀死了司马宗、打击了宗室权力的扩展,在维护门阀利益这一点上二人是一致的,所以王导才会对人说自己与庾亮’休戚是同’。

但到后来这二人还是交恶了,以至后来每当起西风刮起尘土的时候,王导都要举起扇子遮挡,并说’元规(庾亮字元规)尘污人(晋书·王导传)’。庾亮出镇的地方在建康的上游,也即西边,连飘起尘灰都要说这是庾亮的锅,可见这时王导内心有多么不待见庾亮。

王导这么讨厌庾亮,那么庾亮怎么看王导呢?庾亮可不像王导这样光会打嘴炮,庾亮秉承着’能动手就别吵吵’的理念,准备直接干王导。

咸康四年(338年)庾亮给坐镇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太尉郗鉴写了一封信,商量一块废了王导。庾亮在信中表示废了王导的原因有二,一是王导任用的武将多是不法之徒,自己很担心再次酿成苏峻之祸(实则是庾亮对王导培植自己武装的不满);二是王导在朝中欺压天子百官,行为举止令人难忍。所以才想与郗鉴商量废除王导辅政大臣的身份。郗鉴是王导的儿女亲家,庾亮能直接跟他说废了王导,可见庾亮有多么厌恶王导。当然最后由于郗鉴力陈朝廷稳定的重要性,加上一年之后王导病逝,又过了一年庾亮病逝,这件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三、本质

那么一个问题来了,是什么让曾经共同战斗的亲密伙伴变得如此敌视对方呢?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二者执政理念不同

东晋建立之初,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不安。针对这种情况当时执政的王导大行’清静’之政,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汉初’无为而治’的翻版。王导为政尽力笼络江南豪族,协调南北门阀士族的利益,为此奉行‘宽恕’、’简易’的宗旨。

先来说’宽恕’,当初苏峻兵败后,不少苏峻的老部下都被王导赦免并收编,连叛将都能赦免。那么对于江南豪强、侨姓士族的一些’错误’当然是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再说’简易’,什么叫’简易’啊,其实就是不怎么办事。王导晚年,面对公务文书,几乎不怎么仔细看,只在上面署名许可而已,似乎什么都不管,一切都交由下面的技术官僚来处理。

王导的所作所为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不折腾’,确实当时战火遍及神州,最需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所以此时王导实行’清静无为而治’是正确的。对于王导的不作为,当时的人多有不解,认为他’愦愦(糊涂)’,所以王导曾说’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世说新语·政事)’。

庾亮显然看不上王导的’无为’之政,庾亮更喜欢’有为’之政。《世说新语》曾记载,王导曾在大热天去庾亮的官署看他,看到庾亮事必躬亲、十分负责,就劝他天这么热可以休息一会儿,却被庾亮白了一句,你天天休息,啥事都不干,百官都不认为是正确的。

庾亮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尤其是其一心想要北伐,恢复故土。而要北伐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大后方支撑,王导执政时期法令废弛,多纵容不法,以期拉拢东晋各大集团,这种一盘散沙的政府显然不能支撑庾亮的野心,因此庾亮执政时期严刑峻法,打压不法,以建立强大的政府。无论是当年逼反苏峻,还是后来想收拾王导,都是基于这一点出发。

应当来说当时东晋已经建立几十年,根基稳固,正如汉初由’文景之治’过渡到汉武帝时期一样,王导的执政手段已经有跟时代脱节的苗头,而庾亮的一些作为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但东晋毕竟不是西汉,它的皇权始终是羸弱不堪,世家大族不可能放任庾亮的集权行为损害自身的利益,因而其会反扑,最终庾亮的执政实际上是失败的,他的北伐还没有成型就夭折了,而颍川庾氏也在他死后很快退出了东晋政治舞台。

最后即使是庾亮本人也不是支持无限制扩大中央集权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是天然搭档,虽然东晋皇权弱小,但如果庾亮一直扩大中央权力会不会导致皇权反扑,也很难说。而庾亮说到底出身门阀士族,也是门阀士族执政的代表,在这一点上他又与被集权的门阀士族有相同点,如此矛盾的共同点注定他的改革不会成功。

综上,再点评一下庾亮与王导之争,固然有着权力之争的一面,但更多的似乎还是二人为政的路线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