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万历援朝战役中借兵暹罗(泰国)问题

文/雷武龙Tian

最近读完了汗青与亲王马伯庸的《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一书,热血之余,感触颇多,其中多次提到了万历皇帝有意让当时的暹罗出兵帮助朝鲜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典故,而且暹罗当时甚至是主动请缨去到离自己万里之外的朝鲜,和朝鲜一起迎战日本最强的远征军团,这让今人看来颇觉意外,但这也是中泰关系史上一次有意义的趣事,大明当时仍然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属国,何以要借兵暹罗?对比当年的中日韩泰四国,再对比今天的,非常有意思,此文仅仅是闲谈,非考证,仅供大家一阅,不足之处,还望斧正。

公元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日本后阳成天皇文禄元年,朝鲜王朝宣祖二十五年,同时也是泰国佛历2135年(在公历的基础上加543年),这时的中国正是明朝最后的兴盛时期,而日本则是丰成秀吉一统天下后最意气风发的时期,朝鲜最腐败倒霉的时期,而遥远的中南半岛上则是泰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君主“黑王子”纳瑞宣王(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นเรศวรม)时期,也是大城王朝的第十九位国王,这时离他独自起兵反缅,从当时缅甸殖民者中将泰国拯救出来的时间仅仅过了两年,从一位寄人篱下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质子,一跃成为复国的英雄,其威武的事迹在泰国已经是家喻户晓,是当之无愧的泰国第一民族英雄,那么这一年,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万里之外的战争将中泰两国的第一次军事合作提上日程?

因为日本即将对朝鲜发动战争,吓尿的朝鲜国王不顾一切的遣使求救,而这时的大明朝野就出兵尚未达成一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万历皇帝第一次对千辛万苦死里逃生跑到北京求援的朝鲜使臣金应南说出了已经找好两家救兵话,金应南满心欢喜的等待答案,结果万历给出的答案是“琉球,暹罗。”金应南当时就震惊了,朝鲜一心只想大明的援助,这两个当时他们看来的番外小邦别说都不知道在地图上哪个角落,连自己都被日本打得七零八落,来了不是等于送死?可万历皇帝这位当时亚洲第一大国的国君为何会看上了琉球暹罗呢?

琉球因为离日本最近,出兵可以很快威胁到日本本土,自不必说,暹罗远在万里之外,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为何入了万历的眼?并且在两国外交中很正式的提出来?这得从两国的外交历史说起,其实早在暹罗形成统一政权开始,就一直和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暹罗第一个统一王朝素可泰王朝开始,暹罗就不断遣使到中国,当时的中国还是元朝蒙古人的天下,几乎是同一时期,暹罗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变,暹罗从素可泰王朝覆灭到新的鼎盛王朝大城王朝(1350-1767),而中国也由朱元璋建立了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明朝(1368-1644),明朝的建立,对于暹罗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虽然之前与元朝也建立了外交关系,泰国如今著名的宋加洛瓷器,就是元朝时从中国引进,但是迫于蒙古大军南下的压力,暹罗一直心有余悸,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流亡暹罗一事也让元朝耿耿于怀,明朝的建立,让这个威胁解除了,而太祖朱元璋对于周边国家的怀柔态度也让暹罗对大明好感倍增,而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代,暹罗共向明朝遣使114次,(其中109次为国王遣使,5次为王子以及国戚遣使),而明朝也先后22次遣使出访暹罗,可见双方外交之频繁程度。

在明朝初期定下的一系列“不征之国”之国之中,暹罗赫然在列,当时整个亚洲的朝贡体系也是以中国为圆心,接受四方朝贡,往往各国进贡少量珍宝,大明即回赠数倍财富以示国威,所以周边国家但凡能有资格朝贡的无不争先恐后的来,这些使团一到京师,有的一住就是数月,流连忘返,而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朝贡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朝鲜,比如暹罗,朝鲜自不必说,奉大明为正统,自家的国王要是没有大明皇帝的册封,就算是登基了也是提心吊胆的,所以对于大明来说,朝鲜是最标准的属国,而暹罗一样也有明朝皇帝赐予的金印和诏书以示自己的正统,所以暹罗对于大明的出访几乎从来就没有断过,一方面是因为进贡的同时可以做很多贸易,另一方面就和当时暹罗的体制有关,大城王朝是一个类似于军事联盟制的国家,由当年推翻素可泰王朝的五大王族轮流执政,国名都叫大城,但是很少有能顺利把王位传给子嗣的国王,基本上都属于当政者一死,就会有一番腥风血雨的王位争夺战发生,这一点上恰好类型泰国今天的总理,除少数人外,几乎很少有人能连任成功~所以为了获得明朝皇帝的认可以加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几乎每一任国王都非常积极的派遣使臣到中国去通气,以获得支持认可。

下面我们暂且看回朝鲜战场,自万历二十年四月开始,日本闪电进攻,短短数月时间,朝鲜三都沦陷,国土丧失殆尽,朝鲜国王李昖已经没有胆子再留在朝鲜,盘踞在中朝边境地区希望进入大明寻求庇护,而此时的大明尚未完全做好入朝的准备,虽然前期已经派了一支部队入朝和日军交手过一次,但是由于人数太少,且不明虚实,导致失败,对于大军入朝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准备,所以面对朝鲜使臣在北京的哭诉,万历暗自授意兵部尚书石星,暂且以和谈之名拖延时间,大明历史上最出名的大忽悠沈惟敬登场,几番忽悠稳住阵脚以后,大明使臣薛藩也带着万历皇帝的谕令来到朝鲜,朝鲜上下欣喜若狂,但是谕令里面有一句话让他们顿时傻眼了“并宣喻琉球暹罗等国,集兵数十万,同征日本,直捣巢穴…..。”这是第二次提到暹罗了。

而这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好有一个暹罗使团在北京,团长叫握叭喇,听闻天朝有用兵之处,当即请缨愿意发暹罗之兵进入朝鲜,而这位明史中的“握叭喇”到底是谁,其实很难考证,因为中国的历史里面对于外邦国王和使臣的名字通常是音译,朝鲜,日本,越南的还稍微好些,像缅甸,暹罗,南掌一类的国家,完全就是时人说什么,那就叫什么,翻译错误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明朝著名的《四夷馆考》里面的八百馆记载中,就把八百媳妇国的国王名字写成“刀揽那”“其酋刀揽那来贡方物”,这其实是“兰纳王”ท้าวล้านนา的音译,八百媳妇国就是今天因《泰囧》被无数国人追捧的清迈地区,自古称兰纳国,一直到近代才并入泰国版图,之前一直是独立王国存在,四夷馆在明朝是官方接待外国使团的寓所,同时也是大明第一官方翻译机构,连这个都弄错了,可见要弄清握叭喇的真实身份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南半岛国家无论暹罗,八百还是缅甸,真腊(柬埔寨),南掌(老挝),都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国家,国王的地位更同等于宗教领袖,神化的地位很高,这一点今天仍然有保留,所以当时他们的国民无论是官是民都不能直呼国王名字,必须加上一堆称谓,在国书来往中也不例外,所以才会出现类似“颂德帕莱纳马哈拉差”这样的字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纳瑞宣王”,可不管如何,按照暹罗的规矩,出使的人员规格至少是勋戚大臣,这一点至今都还有保留,握叭喇的身份肯定非一般官员,其实在当时,远在暹罗的纳瑞宣王也早已获知了消息,纳瑞宣王也有意出兵,为什么呢?

这要从当时的大城王朝说开,大城王朝也叫阿瑜陀耶王朝,以首都大城命名,当时的大城王朝并不像明朝那样实行禁海,而是广开贸易,与当时的航海强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中国,日本等有贸易往来,而且当时的大城是一个非常发达开放的城市,水陆交通发达,各国商旅云集,这其中就有大量的华人和日本人,与华人大量是从事商业不同的是,日本人在暹罗除了贸易以外,还从事了雇佣兵职业,当时的中南半岛战场上,日本浪人雇佣兵是一支非常强劲的战力,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纳瑞宣王帐下第一日本侍卫山田长政了,山田长政,又名仁左卫门,日本战国末期由武士转为商人,日本骏河国人士,早年曾跟随德川家的“朱印船”到过中国,后独自来到暹罗,因为出身较好,被当时流落在大城一带的1000余名落魄武士推选为首领,后正逢纳瑞宣王起兵复国,山田带兵加入其帐下,因勇猛作战,深得纳瑞宣信赖,战功累至泰国东北部呵叨府府尹一职,当时的日本人在大城聚集的地方被称为“日本人町”,遗址至今尚存。既然日本倾全国之力攻打朝鲜,往来日、暹一带的商人早有耳闻,所以消息也早就被大城获悉,而纳瑞宣王为何有意出兵相助明朝呢?

直接的原因很简单,明缅战争间接帮了暹罗一把,16世纪,缅甸东吁王朝兴起,在统一了境内上百个民族后,缅甸面对着和日本一样的矛盾,不同的势力联盟在一起,利益分配不均匀,急需往外扩张化解境内矛盾,所以当时缅甸的一代雄主莽应龙起兵攻打邻国暹罗,不过暹罗的表现比朝鲜强多了,几次大战之后,因为内部矛盾而败北,导致王都被缅甸攻陷,年幼的纳瑞宣王是当时彭世洛城主的幼子,彭世洛城是王都大城的北部屏障,一开始奋力抵抗,向王都求救,但王都大城却因为猜忌迟迟不发兵,导致彭世洛城主奋然之下倒戈帮助缅甸,纳瑞宣也作为人质到了缅甸,后来通过努力获得了自己的兵马,表面上臣服于缅甸,其实暗中谋划复国,当时雄才大略的缅甸国王莽应龙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儿子莽应里一直在找机会除掉纳瑞宣,1581年,在进攻阿瓦城的战役中,借口纳瑞宣拖延不前而发难,纳瑞宣随即趁机带兵返回暹罗。

缅甸大军压境,而此时的纳瑞宣王沿途一直在收拢那些不愿意被缅甸殖民的暹罗百姓,边退边收拢,行军速度很慢,这时缅甸追兵恰好赶来,如果不能在边境地区的Sittoung河阻截敌军,那么就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这时候虽然纳瑞宣的士兵拼死抵抗,但是缅军人数众多,一时难以应付,关键时刻,纳瑞宣拿出身边当时从葡萄牙人手里弄到的燧发枪,隔着河岸对着正在战象上指挥渡河的缅军主帅开了一枪,正好穿过主帅胸膛,应声倒下,暹罗军士气大振,反击成功,后成功撤入暹罗复国,这就是泰国脍炙人口的纳瑞宣王战绩!

1584年,缅甸卷土重来,三路大军进攻暹罗,被打得大败而回,而当时缅甸出兵不力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同年正式爆发的明缅战争,从嘉靖朝开始,缅甸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那些臣服于明朝的小土司和小城邦抵挡不住,纷纷投降,到了万历朝,缅甸变本加厉,开始进攻类似车里,景栋一类明朝边境重镇,但从邓子龙取得攀枝花大捷,刘挺大军所向披靡开始,让莽应里不得不把精锐调往北方应付大明军队,缅甸为自己的扩张付出了代价,但是也让大明第一次知道了这个西南边境之外小强国的战斗力,虽然明军在与缅军的战斗中胜多败少,但是依然见识了缅军的火器协同步骑乃至象兵的作战能力,特别是火器,很是让明军吃惊,其实当时在中南半岛混战争饭吃的不光是日本人,还有大量的葡萄牙人,法国人,葡萄牙人的雇佣兵在中南半岛是抢手货,不但提供强大的火炮,火枪支援,甚至还提供军事培训,纳瑞宣王小时候在缅甸,都有机会接受到缅王安排的葡萄牙军事课程,所以在火器方面,缅军除了数量无法和明军比,战斗力上不会差太多,而就在明缅战争之间,明朝也有人想起了暹罗,万历十九年,镇抚吴定和云南巡抚陈用宾都曾提议请暹罗一起发兵夹攻缅甸,还派了叫黄袭的人到暹罗,让暹罗联合下缅甸的孟族人一起进兵,当时的暹罗复国未稳,自顾不暇,出兵一说太不靠谱,而且之后的后续明史也没有明确记载,但纳瑞宣王也曾经遣使向明朝求援过,原本赐予暹罗的金印和诏书被缅甸夺走,所以明朝重新颁发了金印和诏书给暹罗,加上明朝出兵缅甸,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缅军出兵暹罗,而暹罗的存在,也牵制了缅军继续增兵对抗明朝,所以这一次,算是间接促成了一次非正式军事合作,暹罗也因此对明朝心怀感激。

所以说握叭喇之所以敢主动请缨,是有底气的,那么这次结果如何呢?万历朝的第二个大忽悠程鹏起出现了,作为当时在北京外交圈有名的混子,听说握叭喇请缨,拍着胸脯保证这事儿肯定能成,于是石星一高兴,就准了,后来程鹏起压根就是借着搬救兵的名义混吃混喝,废饷数十万,终被砍头了事,但同时间,朝鲜使臣郑昆寿却被吓得不轻,万历第二次点名暹罗出兵,而且在石星的安排下还正式和这位黝黑和善的握叭喇老兄见了面,哭笑不得的他谎话连篇,只为让握叭喇死心,但是朝野中却正式讨论着这件事情。当时北京的官员几乎没有谁去过暹罗,也不知道暹罗的虚实如何,为了方便,就让熟悉南洋事物的两广总督肖彦定夺,肖彦登时傻眼了,因为别人不知道暹罗的虚实,他不可能没有耳闻,为什么呢?因为前任两广总督曾经拟请联合暹罗打击进犯两广海域的大海盗林道乾。

林道乾,可以说是自陈祖义之后当时最著名的大海盗, 他就是潮汕人,明朝禁海开始,他就开始了反禁海活动,可以说是倭寇首领汪直之后的新领袖,明朝水军一追剿,他就窜入南洋海域,期间攻陷过许多港口,在今天泰国南部北大年府娶了当时北大年国王的女儿,势力大涨,时常返回两广沿海作乱,曾经不可一世的他在万历六年被暹罗水军的乌鸦舡击败,这个消息让后来在任的两广总督刘尧诲注意到了,他就曾经上奏希望能让暹罗发兵捉拿林道乾,万历看到奏折后还同意了,但是后来没有了下文,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暹罗尚未正式复国,何谈联合一说?而且华人海盗在南洋的历史悠久,如今的泰国南部第一大城市宋卡府就是当年华人海盗建立的城邦国,后来降服泰国,而后来林道乾也没有被明朝抓到,而是在北大年试制大炮时被炸死。

当时在暹罗的华人多为两广福建一带的移民,虽然大部分都踏实本分,但是也有不少表面是商人,但是实际上混迹在海盗队伍中为非作歹,所以后来的两广总督肖彦非常担心暹罗发兵是别有用心,到时候让水师中混入海盗乘机攻打两广一带,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当即冒死上奏,《夷心难测,借兵宜慎疏》说暹罗地处偏僻,交通蔽塞,而且正好程鹏起的事情败露,证明了朝中很可能有人借此图谋不轨,而且暹罗出兵的真实目的难测,所以最好拒绝掉。其中肖彦还提到了暹罗并不完全忠心的原因还有一点值得讨论下,那就是他说暹罗自太祖时期就开始按期朝贡,但是后来莫名其妙中断了朝贡,万历时期才恢复,足见其心远不如朝鲜等国。

这里引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后来万历同意了他的奏折的原因之一,在明朝遣使暹罗的22次之中,1482年是最后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遣使过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遣使暹罗的明朝使臣出事了!成化十八年七月,暹罗国王戴莱洛迦纳遣使来华,后明朝派刑科给事中林宵回访暹罗,并且册封暹罗世子为国王,谁知道就是这次按照暹罗要求的册封出事了,林宵一行到暹罗准备册封世子为王的时候,发觉戴莱洛伽纳仍然在位,所以无法完成使命,为了不辱使命,林宵幽饿之死,至此,明朝再也没有派出过使者出访暹罗,而为什么暹罗会有这个举动,细节不得而知,但是从戴莱死后继任的并非他儿子而是拉差提剌三世来看,再联合大城王朝的军事联盟制,就知道结果了,戴莱为了让王位顺利下传,不得不提前获得明朝支持,谁知这一闹,造成了明朝对暹罗的猜忌。

但是就算明朝不再出使暹罗,但是暹罗还是不厌其烦的进贡,好大喜功的明朝并没有过多计较这件事,继续对暹罗实行友好的外交政策,但从1531年起,暹罗开始受到缅甸的威胁,朝贡的陆路被阻断,加上内忧外患,暹罗不得不暂时终止了对明朝的朝贡,直到暹罗开始恢复国力,才恢复了朝贡,这也就是为什么肖彦会说暹罗不如朝鲜忠心的原因了。

话说万历虽然最终同意否决让暹罗出兵朝鲜的建议,但是这个不断在中,朝,日三国势力中提及的暹罗还是让当时的朝野留下印象,那么万历为何如此钟爱暹罗呢?除了不断的进贡造成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一个事例看出,万历朝对于暹罗的重视,明代最重要的翻译机构四夷馆中的暹罗馆就是在万历六年增设的,在一个就是暹罗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暹罗使团的随团翻译就是由华人李清担任,当时明朝称他们叫做“华人夷官”,当时在暹罗经商的华人经常充当翻译的角色,帮助使团,这也是为什么四夷馆中的暹罗馆这么迟才建立的原因,所以当时的大明对于暹罗的态度自然也比对其他南洋国家亲切得多,加上就在万历援朝的第一年,纳瑞宣王在与缅军的决战中,阵斩了缅甸太子,声威大震,这让曾经与缅军交手过的明朝刮目相看,所以或多或少的都会对暹罗的实力加以重视。

那么暹罗对待华人的态度如何呢?为何对明朝如此友好,甚至屡次愿意出兵相助?当时的暹罗虽然开放,但是对于外来移民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葡萄牙人的聚集区,日本人的聚集区,法国人的聚集区,周边各国移民的聚集区都有严格规定,唯独对于华人,暹罗没有规定,任何城市,任何区域,华人都可以定居,而且可以从事各种职业,甚至可以入朝为官,这不光是外交上的功劳,当时的暹罗国王对于本国人民依然是称帝,对中国只称王的,但对于华人的宽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的郑和船队给暹罗的震撼太大了,有成建制骑兵的船队加上狂扫南洋海盗的义举让当时的暹罗非常佩服,当时就有大量的华人随着三宝公的船队到暹罗定居,而且郑和还在暹罗建了礼拜寺,至今在曼谷仍然有一座寺庙供奉着郑和像,只不过郑和变成了佛教造型,不知道作为虔诚穆斯林的他知道了做何感想,不过这也印证了他在暹罗的影响力,加上华人勤劳刻苦,大力发展经济的作用,暹罗朝廷对于华人的态度也一向宽容,纳瑞宣起兵的时候,大量华人商贩加入到军中,帮助暹罗一起复国,所以暹罗是知恩图报,才会屡次向明朝请缨。

最后,做一个架设,如果暹罗军真的到了朝鲜,结果会如何?暹罗当时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首先,暹罗军当时能出动的数量很难控制,而且东南亚的国家对于历史记载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东亚国家,加上泰国曾经两次被缅甸攻陷王都,第二次更是被付之一炬,导致大量的历史典籍被烧毁,恢复的不多,许多珍贵资料都丢失掉了,要得到确切的数据很难,而且就算是邻国缅甸,其历史水平也不敢恭维,缅甸著名的历史典籍《琉璃宫史》里面就有非常夸张的记载,说大明曾经出兵300万进攻缅甸被打退,足可以说明问题,明朝即使在最鼎盛的永乐时期都未必能凑齐300万兵马,怎么可能在后期出这么多兵攻打缅甸呢?所以我们只能估计个大概,暹罗当时刚刚复国,而缅甸数次入侵的人数都在二、三十万上下,而暹罗这边呢?不算上陆续加入的百姓,奴隶,满打满算不会超过十万,纳瑞宣王后期有大力恢复,但是提出出兵朝鲜的时候,也不会超出太多,暹罗的兵制从素可泰时期开始就是男性全民皆兵,国王为最高统帅,各级贵族兼任指挥官,服役年限从18至60岁,分为象兵,骑兵,步兵三个兵种,官职从最小的十夫长,到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到最后的十万夫长不等,可见当时的暹罗最大的兵团也是以十万来计算。而到了大城王朝时期,男子18岁就成为新兵,在其父所属部队服役,21岁成为正式士兵,60岁退役,1534年开始,暹罗雇佣葡萄牙,法国等兵团为其作战,并且教授给暹罗军队先进的火器技术和作战思想。

当时的纳瑞宣王帐下除了本土的暹罗士兵以外,还聚集了以山田长政为主的日本雇佣军,葡萄牙雇佣军以及孟族人,大量华人,可以说是一支混成旅团,由于连年征战,导致兵员严重不足,不得不招募大量异族人加入,所以在战法上,暹罗的部队可以说是擅长山地和丛林,河床等各个领域,但是对于城堡的攻坚战来说并不是很在行,除了军队中的葡萄牙人,暹罗军队很难面对日军的堡垒,而且山田长政的部队必须撤下,以免阵前倒戈,火器方面,暹罗与日本除了在数量上无法比拼以外,技术并不会差太多,长年的战事加上外籍教官让暹罗士兵非常熟悉火器的操控。而日本兵团最拿手的白刃战会成为暹罗的一大心病,虽然徒手单挑暹罗士兵很强悍,但是在白刃格斗中,暹罗山地丛林的兵器战法远不是日本武士的对手,山田长政等人在当时经常扮演救火队,杀得缅军丢盔弃甲,间接影响了暹罗冷兵器的发展,后世的暹罗兵器受到日本影响很大,看上去很雷同,可见当时日本人的白刃战能力让暹罗人非常佩服。而单就装备而言,暹罗的部队除了高级将领和少数精兵部队以外,几乎都是没有盔甲的,就算有盔甲的部队,大部分也是以皮甲为主,配以盾牌,长枪,单刀等兵器,普通的士兵唯一有的防护工具是满身纹身……这样的部队拉到朝鲜战场展开白刃战的话是明显吃亏的,而当时著名的藤甲兵则不属于暹罗所有,而是泰北兰纳王国和澜沧王国(老挝)的专利。

且不说大象能不能顺利运输到朝鲜,就一个致命的天气原因都能让暹罗军团不战自溃,如今20摄氏度的温度都能在曼谷看到满大街戴围巾的人,别说当年的朝鲜了,除了夏天,暹罗军队是无法在当地作战的,连辽东的明军都受不了冻,何况热带地区的暹罗人?唯一能战的还是暹罗的水师,但是大部分是华人士兵,所以还是等同于大明水师,所以,万历时期的借兵暹罗一说,从一开始就带着戏剧色彩,不过最终暹罗士兵还是到了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明辽东经略宋应昌对朝鲜使臣说暹罗援军就来了,第三次吓尿了朝鲜人,但是这次来的暹罗人不是别人,而是大明将领刘挺旗下的混合部队,据说刘挺在西南与缅甸长年作战的时候收编了许多异族人,组成自己的亲兵部队,其中就有暹罗人,另有一说刘挺在带兵前往朝鲜的时候从尚在北京的握叭喇使团征召了一些暹罗士兵,不管如何,暹罗人还是来到朝鲜了,为了与大明的友谊,虽然人数不多,当时援朝的明军水军统帅陈璘的亲兵都不过500人,刘挺的再多也不会多过这个数,但是这些暹罗士兵还是奋战在朝鲜,为“中泰一家亲”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16世纪的亚洲是丰富多彩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引出的几个国家,几位雄主,极富争议的万历皇帝,日本“天下人”丰成秀吉,泰国“黑王子”纳瑞宣,都在各自经历了战争历练的国家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想来,真是有趣,仅以此文聊表趣意。

参考书籍:琉璃宫史,中泰关系史,帝国最后的荣耀 泰国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