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晚年评傅作义:攻占张家口之后,他从老实人变成一条老狐狸
来源: 芜品文史
1946年10月,一份电报摆在毛泽东案头,毛泽东少见地皱起了眉头。
电报内容是,傅作义部趁我军不备,一举攻占张家口。
张家口乃是我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丢了此城,政治上的损失比军事上的损失大得多。不过毛泽东此刻考虑的却是,为什么又是这个傅作义!
一、蒋介石、毛泽东都没料到傅作义这么能打
傅作义到底有什么本事?
我们暂且回顾一下傅作义的生平。傅作义出身于晋军,早年参加过国民党的北伐。后来日军进犯华北,傅作义率军在绥远坚持抗战,打了很多漂亮仗。
傅作义不同于其他国民党将军,做人做事非常务实,又有一颗仁爱之心,所以他治下的部队很战斗力。傅作义的特点,用仁、活、狠三个字可以概括。
仁,是说他对待士兵仁爱。傅作义出身于旧军阀部队,深知旧军队不拿士兵当人看的弊病。他当了营长、掌握了一定权力之后,在自己辖下力倡仁爱士卒的新风。他营中有800名士兵,他能一个一个叫出名字来,许多士兵都很感动。傅作义主政绥远之后,凡是抗战中牺牲的官兵,其子女都可以免费上小学、中学,费用由公家承担。
活,是说他战术思想非常灵活,不打呆板仗。他当年北伐守涿州,打出了守城将军的美名,但他对守城从来没有什么执念,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防守,分得清清楚楚。所以抗战中他能屡屡击败日军。
狠,是说他逮着机会就能创造出大捷。张家口之战前,解放军华北部队兵围大同,虽然料到傅作义会来救援,但没想到来得太快,一下子就把我军打得很被动,导致大同、集宁战役没有打好。
从这几个特点看,傅作义和其他国民党将领有很大区别,这是个真真正正干实事、也能干成事的实干家,而且用兵水平很不一般。之前国共双方都把他视作守城将军,其实是对他最大的误会。
所以国民党军两路围攻张家口时,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没想到,这个傅作义居然再次把配角演出主角的风头。当时我军以为孙连仲所部是主力,傅作义离得远,不会来太快,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孙连仲,结果傅作义倍道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张北,兵临张家口。
张家口形势顿时恶化,为免陷入敌人两面夹击,我军不得不主动放弃张家口。
张家口的易手,使蒋介石大为振奋,将其吹嘘成国军空前大捷。
二、搅屎棍陈诚
1946年10月11日,也就是傅作义大军进驻张家口的当天,时任总参谋长陈诚,不顾形势还未完全稳定,就急匆匆飞到张家口视察形势。
身为国军中枢顶层人物,陈诚为啥这么着急上火地去张家口呢?
原因很简单,连续被抽了几个耳光的陈诚,需要这场胜利为他装点门面。
自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以来,陈诚指挥国民党军打了围攻中原解放区和苏中战役,虽然李先念部和粟裕部都离开了各自的根据地,陈诚也大肆宣扬国军取得辉煌胜利。但懂行的人都知道,哪那算得上什么胜利?
围攻中原,刘峙用整整5倍的兵力,愣是没抓住解放军一支主力部队,皮旅还在国民党军眼皮子底下,从湖北跑到苏中。
苏中战役更不用说,粟裕七战七捷,打得国军晕头转向,被消灭了5万多人。
陈诚不甘心失败,一路尾追,结果又在宿北跌了个大跟头,陈诚土木系部队整编69师被粟裕包围歼灭,陈诚的铁杆心腹、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被击毙。
这些战役,明面上国民党军是高歌猛进,占领了不少地盘,但每场仗都损失一些兵力,吃的都是阴亏。蒋介石固然家大业大,但也架不住这么损失下去。他表面上没说陈诚什么,但陈诚能一直装糊涂吗?不能。
因此张家口之战胜利后,陈诚仿佛迎来了救星,赶紧去那里找回场子。
陈诚巡视了一圈,像馋鬼吃完山珍海味一样抹抹嘴,紧接着北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宣布国军再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当众向记者们宣布,三个月至五个月解决中共问题。
一时间,陈诚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这场胜利的主角,在记者面前出尽了风头。
之后,陈诚再向蒋介石发报,宣称华北一带形势大好,可以趁机取得更大的胜利。蒋介石问了一个要紧的问题,何时能打通平汉路。
平汉路,就是今京广铁路的前身,当时主要通车线路是北平到武汉。为啥问这个?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对铁路线很依赖,平汉线是贯通华北、中原与华中的大动脉,意义相当重大。
中原解放区易手之后,郑州至武汉段通了,但北平到郑州间还没通,谁在中间拦着?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刘邓大军。有人不免会问,从石家庄往山西也通铁路,从山西再往郑州转不也可以吗?这个转进就不要想了,阎老西在山西修建的铁轨是窄轨,与其他地方的火车不相通。所以只能走平汉线。
陈诚想都没想,顺口应承两、三个星期就差不多。蒋介石当场拍板,给北平行辕发了一道手谕,限三个星期内打通平汉路。
陈诚于是在北平召开军事会议,时任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新科张家口绥靖区主任傅作义、保定绥靖区主任孙连仲,以及华北国军十几位军长、师长都参加了会议。
陈诚在会上宣布了这个命令,当场众人都傻了眼。三个星期打败刘伯承,做梦呢吧!
尤其是顾祝同,更是气得鼻孔冒烟。顾祝同身为国军大佬,比陈诚的资历、人望、辈份只高不低,这次陪着陈诚到北平,纯粹是给陈诚长面子。没想到他来了这么一出,拉得自己也水平下降了。
陈诚宣布完命令后,眼神巡视各位将领,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是很快他便感受到了压力。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对视,气氛有点紧张。
沉默了一会儿,李宗仁最先打破了平静,问陈诚,是谁建议委员长这么下命令的。陈诚紧张地反问:“有问题吗?”
李宗仁道:“我军和刘伯承打了几仗,要是能打通平汉线早打通了,不必等到现在。现在只是打下一个张家口,总兵力没有增加,你拿什么去赶跑刘伯承呢?”
李宗仁的身份,比顾祝同又高出一分。陈诚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后生晚辈,就算当了总参谋长,依然是说摔脸子就摔,一点面子都不给。
李宗仁一开这个口,各位司令、军长都打开了话匣子,纷纷说刘伯承不好惹,不增兵的情况下根本打不通平汉线。
陈诚一时被弄得下不来台,看了一圈,只有傅作义没说话,便问:“宜生兄有什么意见呢?”
三、傅作义的小算盘
傅作义一直不说话,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听到陈诚点他的名,傅作义仍然不想说,冲着陈诚笑了笑,还是一个字不说。
陈诚也是察颜观色的高人,一见傅作义这样说,便知道他这是给面子,没把话说绝。陈诚转过来问李宗仁:“德公(李宗仁字德邻),您是老前辈,能否用您的名义给委员长打一封电报,据实说明情况呢?”
李宗仁说:“既然你不愿意直接报告,那就用我的名义好了。”
李宗仁当即代表北平方面,向蒋介石发电报,大意是说,华北国军兵力不足,3个星期解决刘伯承过于困难,还请委员长从长计议。
蒋介石接到这个电报,一看就知道咋回事,陈诚在李宗仁面前还是有点嫩。蒋介石看在张家口打胜的面子上,没过多追究陈诚出尔反尔,回电称照李宗仁的意思办。
我们先放下陈诚、李宗仁等人的事。回过头看看傅作义奇怪的反应。
傅作义在集宁、张北、张家口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信心大涨,按理说应该乘胜南进,虽说3个星期打通平汉线过于狂妄,但借势和刘伯承交交手,探一下虚实总不过分吧。
为什么保持缄默呢?因为他当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这件事,傅作义已憋了多年的大招,到最后时刻准备爆发了,他绝不允许任何人搞破坏。
称霸塞北!
傅作义历来被人们视作闷头干事的老实人,怎么也做起来军阀梦了呢?
这个梦,起初傅作义还真没主动去做,而是被逼出来的。
四、从山西到绥远
傅作义本是山西临漪人,最初本是晋系军阀阎锡山的部下。傅作义的军阀梦就是被阎老西活生生逼出来的。
这话是怎么说的呢?
阎锡山虽说生于山西、长于山西、霸于山西,对山西人有特殊的感情,手下的干将全都是山西人。但他在山西内部还有一条鄙视链。他是五台人,最爱五台一带的老乡。所以山西人俗话讲: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
阎锡山比较讨厌晋南人,根源要从阎锡山和姚以价关系破裂说起,姚以价是晋南河津人,当年辛亥革命,姚以价起义后拥戴阎锡山任山西督军,是阎锡山的铁杆同盟兼兄弟。然而后来因为意见分歧,姚以价不太服阎锡山,两人分道扬镳。阎锡山恨屋及乌,到处对人说,晋南人不可信、不可用。
偏偏傅作义做人比较实在正直,心思始终用在打仗上,在晋军诸将中,他是头一号。人就是这样,心思用在做事情上,大概就不会在琢磨人情世故上多下功夫。他不爱吹吹拍拍,不善于主动融进阎锡山的核心圈子,不惹阎锡山喜爱。正反两方面因素叠加,阎锡山对傅作义有了看法。
傅作义很是苦恼,一直找机会向阎锡山效忠。1928年傅作义任天津警备司令,一度脱离了阎锡山的有效控制。蒋介石想趁这个机会分化瓦解阎锡山的势力,赠给傅作义一大笔钱,拉拢他倒向蒋系势力。
傅作义把这笔款项全部交给阎锡山,表明自己绝不动摇立场。阎锡山虽然表面大加赞扬,说傅宜生是我们的关云长,义重如山。但对傅作义的信任并没有加深。
两人的关系就这么不尴不尬地持续到1931年,当时绥远省主席空缺,阎锡山的势力正在向绥远一带发展,蒋介石不想让他发展,双方围绕这个主席人选来回交涉。
绥远这个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撤销了,当年在哪呢?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主要包括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
地方比较贫瘠,但又是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在蒋介石看来,派大员去不合适,随意丢弃了又嫌可惜。双方反复交换意见,当时驻扎在北平的张学良提出一个意见:让傅作义去。
他既是阎锡山的人,又不为阎锡山所喜,蒋、阎双方各退一步,都接受了这个人选。
傅作义一到绥远,犹如龙游入海、虎啸山林,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前面提到过他仁、活、狠,治理绥远同样如此。经过他几年的治理,绥远从一个破落、混乱、荒残的边荒小省,逐渐变成户口殷实、秩序稳定的边疆重镇。日军侵犯华北,视傅作义为心腹之患,屡次派兵攻击,都被傅作义顽强地击败。
傅作义生活作风朴素,一直坚持粗衣布食,为人又极为谦和,很少有旧时军阀习气。他的部队中防共思想并不深,西安事变后,傅作义接纳了许多共产党员到军中任职,其中有两个师的政治部主任居然都是共产党员(阎又文、康保安)。
所以,傅作义的部队若有若无的带有一些八路军作风。例如部队士气高,轻易不能击溃;战术极为灵活,打和退都很有章法;尤其是不怕死,有斗志,和其他国军部队有明显差别。绥远一带日伪军后来称傅作义为“七路半”,就是从此而来。
五、不得不称霸一方
阎锡山见傅作义在绥远干得有声有色,不由得眼红。他怕傅作义真成了气候,便想尽各种办法,派晋军将领到绥远掺沙子。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兵临山西,太原危急,阎锡山趁机调傅作义回山西,让他帮助防守太原。
傅作义也是一条响当当的英雄好汉,国难当头,家乡有难,守卫太原义不容辞,他便一力承担起城防责任,宣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但阎老西包藏祸心,他带着晋军主力部队都撤往晋西南,只留傅作义的部队在太原,摆明了借刀杀人。傅作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太原发布通电:有死而已。
当时周恩来、卫立煌都不忍看傅作义送死,纷纷劝告他,不必过于看重一城一地之得失,当务之急是保存有生力量。二公轮流劝说,指明阎锡山借刀杀人的奸心。傅作义黯然,但仍率兵抵抗,所部伤亡殆尽,一万多人的部队打到只剩一千多人。傅作义率残部撤到西山。
1938年冬,蒋介石利用阎傅矛盾,让傅作义重回绥远担任省主席,取代之前阎锡山的心腹赵承绶。傅作义遂率残部重回绥远。阎锡山虽然急得五内如焚,但他一没傅作义敢深入绥远抗战的勇气,二没足够的底气抗拒蒋介石,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默认此事。
傅作义虽然利用了蒋、阎的矛盾,但他在绥西的立足,完全自力更生。他偏居一隅之地,延续当初大兴农业、改善水利的政策,绥远即使处于日寇威胁之下,仍然坚持了上升趋势,顶住了日寇猖狂的进攻,甚至还创造了五原大捷这样的佳绩。
到抗战结束之时,傅作义已经在绥远站稳了脚跟,阎锡山再也无法奈何他。
全面内战开打之时,傅作义提升为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隐然与阎锡山平起平坐。但傅作义深知,无论兵力还是地盘,他都远远不及阎锡山。目睹国民党内派系倾轧、无日不搞内斗的形势,傅作义深知自己没有任何根基,不得不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实力,以求自保。
所以,集宁、张家口虽然打胜,傅作义见好就收,不愿再向河北中南部扩张。
一来,集宁之战他其实是惨胜,共军伤亡二万多人,他自己也伤亡了二万多,本钱有限,不敢再打大仗。
二来,刘邓大军实力雄厚,野战部队达20余万人,傅作义手里只有数万人马,实力不对等。
三来,北平国军派系混杂。行辕主任李宗仁是桂系大佬,孙连仲是老西北军,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下面的部队许多都是中央军序列的。如果傅作义贸然出头向南打,随便哪个派系使出小动作,把他的绥远老巢占了,就算把整个河北打下来,那也是得不偿失。
见多了世事变幻,傅作义心也凉了。
所以,傅作义一反常态,不再以所谓的国家大事为重,而是缄默不言,一切以保存实力为要。
李宗仁何等聪明之人?他抗战中被蒋介石有意调到前方,桂系军队作战损失很大,此时内战开打,李宗仁也想赶紧回到桂系的重镇广西、湖北,赶快恢复军队实力。此刻傅作义消极作战,他正好顺坡下驴,反对与刘伯承进行决战,以便抽身而去。
陈诚那点本事,在中央搞一搞派系还成,面对如此复杂的地方实力派角逐,他也是一筹莫展,只好放弃三个星期消灭刘伯承的狂妄计划。
形势接下来发生急剧的变化。
延安方面洞察了傅作义的心思,急令刘邓大军向山东、河南方向发展,而置河北后方于不顾。刘邓转战豫北、鲁西南,几乎与华东陈粟连成一片,后来更是千里挺进大别山。河北本是当年八路军的根本之地,此时反而成了最平静的地区。
蒋介石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西北、华东两大战场,无暇顾及北平一带。傅作义终于如愿以偿地在绥远、冀北发展势力。及至1947年,国民党设立华北“剿总”,傅作义粉墨登场,荣任华北“剿总”司令长官,地位比阎锡山还高,终于实现自己称霸一方的梦想。
陈诚败逃台湾之后,晚年回顾内战,对傅作义余恨未消,评价傅作义时频出恶语。大意是,攻战张家口之后,傅作义的军阀野心暴露出来,以前还是个忠诚为国的老实人,打那儿之后,就成了一条老狐狸。
陈诚只见其表,未见其里。曾几何时,傅作义为保太原命都敢舍,是谁把他逼 只顾自己不顾大局?还不是蒋家王朝恶劣的政治生态,老实人无法存活,只好当老狐狸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