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身边的那些五台人
民国年间的山西流行一句话: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阎锡山用人唯亲,拘泥守旧,死板教条,不辨良贤,有的人更引用傅作义、商震等不受重用当说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且看阎锡山的十三太保,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外省人有四个,接近三分之一,五台人三个,不到四分之一,并不占优势。
五台人团结,憨厚,忠诚度高,受其影响,十三太保也个个勇武豪迈、慷慨激昂,你可以发现,这十三太保,没有一个投降、妥协日本人的,同样,这些人也没有一个背叛阎锡山的,相较于冯玉祥的十三太保,那简直有天壤之别。
那么这十三太保中的三个五台人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绶是怎样的人呢?
杨爱源,五台县门限石人,距离阎锡山老家河边村有百里之遥,杨之所以受重用,是其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忠贞不渝、顾全大局的性格决定的,杨有蔺相如之才,也有蔺相如之度,某种程度上是晋绥军的表率,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杨爱源这个十三太保之首以身作则、殚精竭虑,毫不动摇的忠于阎锡山,其他人向班长看齐,潜移默化之中,晋绥军的凝聚力就这样迅速形成,并且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再说王靖国,是五台县新河村人,距离河边村也有六、七十里远,并非缘于世交、姻亲之类走在一起,而完全是由于王靖国敢作敢为、勇于任事、文武兼备、军政全能,才让阎锡山刮目相看,识拔于毫末之中,委任于艰难之时,托重于生死存亡之际,抛开主义不说,王靖国也确实做到了坚贞不屈、以死报答的地步。
最后一个赵承绶,五台县槐荫村人,倒是距离河边村不出十里,一直担任阎锡山的骑兵司令,绥远抗战、百灵庙大捷是他与傅作义精诚合作、并肩作战的成果,其壮怀激烈、英勇无畏一点也不逊色于傅作义。
赵承绶这个人很有意思,文人气息浓厚、军人风度十足、桑梓情节深厚,还有些虎不拉几,人送外号“二虎”,就像如今的影视演员张歆艺号称“二姐”一样,倔强、楞、逞能、好人缘。
他在家乡槐荫村大兴土木,又是学校,又是医院,又是灌溉渠,又是自流井,真正做到了造福一方。
后来,当然有与徐向前元帅的乡谊存在,被俘以后,审时度势,也曾做过一些策反、劝降之类的工作,不知道是不尽力,还是在敷衍,反正收效甚微。归根结底,更多意义上是充当了一个信使、说客的角色,并未对阎锡山的统治造成多大的威胁。
从以上三人可以看出,他们并非阎锡山的近邻远亲,纵观阎锡山的亲信,能够奇怪的发现,其身边并没有一个地道的河边人。
就拿阎锡山最为亲信的赵戴文来说,赵在民国年间的山西,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非常特殊。赵是五台东冶镇人,比阎锡山年长许多岁,赵之所以心悦诚服的甘当军师,为阎锡山鞍前马后不辞劳苦,完全是被阎锡山的胆大心细、任侠好义、机谋权变所折服,赵与闫亦师亦友,儒雅沉潜,规模赞划,有管鲍之才、张良之智、诸葛之谋,赵与闫之亲密无间达到了心领神会、水乳交融的地步,阎锡山的成功,与此公的不计得失、鼎力相助密不可分。
请问,历史上哪一个谋士可以像赵一样决不二心,一意为主,历史上哪一对君臣关系,又能像闫赵二人一样坦荡忠诚、各安本分、善始善终?
阎锡山的成功,固然有其雄才大略的本领有关,也与其周围那些忠贞不二、勇于任事、任劳任怨的谋士武将分不开。
五台人,如果不是阎锡山,换一个人是山西的土皇帝,也一样会忠心耿耿、尽心竭力的辅佐。五台人的信条就是:拿谁家的碗,吃谁家的饭,给谁家干!这与生俱来的向心力与忠诚度,给谁都会喜欢。
不信,请看各个部门的五台人,往往实心任事、不计报酬、坦荡忠诚、敢想敢干、豪迈豁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的五台人,谁不信赖?
五台人,真的是一个可爱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