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眼中的抗战中国

作者 :萨苏

八路军不仅仅有小米加步枪

既然是美国记者镜头中的八路,便和我们平时的认知多少有些差别。比如,美国记者们就拍到过一张令自诩也算熟悉八路军的笔者十分吃惊的照片。这是因为照片中的八路军们明显在操练1门反坦克炮,而且看起来还是当年被日军称作中国正面战场三板斧之一的德国37毫米反坦克炮。

1937年拍摄的照片

难道八路军当时还装备了德械武器?这可与我们印象中小米加步枪的八路不太一样。定睛一看,外观的确有些相似,不过仔细看其结构,比如炮管的构造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实际是一门苏联造45毫米反坦克炮。对此,彭德怀元帅和叶剑英元帅都有回忆,这应该属于苏联援华物资的一部分,虽然其绝大部分被交给国民党军队,但仍有6门反坦克炮和120挺转盘机枪被移交给八路军,算是抗日统一战线的一种象征。实际上八路军中装备的苏式武器很少,这是因为为了确保和国民政府之间的同盟关系不受影响,苏联在抗战时期没有向中共大量提供武器弹药。

苏制45毫米反坦克炮由德国PAK36扩大得来

由于只有6门而且弹药不足,所以这几门反坦克炮除一部分据说被120师带到敌后作战(并非用于打坦克,而是用于打碉堡)外,主要留在延安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作为训练器材使用。美国记者们到达延安后,被安排到炮兵团参观,便是在那里目睹了这种火炮。

而且,在美国记者眼里,八路军还有着类似巫术的技术,可以未卜先知。如果说八路军里面有通灵的人士,恐怕会遭到老干部们强烈的集体反驳——这不是宣传封建迷信吗?但一张1944年福尔曼拍摄于陕甘宁的八路军宣传画强烈宣示着这种可能!画面中,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形象依稀可见,被日本军事家石原莞尔称为“马粪”的头型颇为神似。4个带着中美英苏国徽的大手将一条丝巾拉紧,将其绞杀。事实上,东条英机正是被以上4国主导的国际法庭于东京审判中判处死刑,绞死在巢鸭监狱的。

一个写出《战阵训》,逼得日军下级官兵不敢投降只能自杀的顽固法西斯分子,不是“玉碎”战死或切腹自杀,而是死于绞架,东条会接受这样一个结局似乎不太正常。当时日本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记者可是天天在他家窗户下面等着看老家伙何时自尽呢。谁知道闹过一个近乎滑稽的枪击风波后,东条英机还是乖乖地接受了受审、宣判、处决的程序,成为法西斯三大巨头中唯一被绳之以法的一个。

而1944年八路居然就贴出了这样的宣传画,示意东条将被绞死,不用“通灵”,又该怎么解释呢?值得一提的是,东条受审的时候,最初盟军是派出一个排宪兵押送他乘坐的汽车,然而不久就不派兵护送他了——他们看出来,日本人是完全抛弃了这个色厉内荏、曾给亚洲各国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战争狂人,不会有什么人为他演出劫法场的戏码。

神秘的八路军独臂机枪手

1944年7月,美国战地记者福尔曼等一行开始从西安出发,途经阎锡山控制区进入陕甘宁边区,开始了他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长达三个月的考察旅程。通过这次考察,福尔曼等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了被他称作“红色中国”的边区,向外界报道了一支真实的八路军,引起极大反响。

福尔曼在边区期间,曾到南泥湾观摩八路军的作战训练,并拍摄下一张八路军机枪手的照片。照片中的3位机枪手是3名开国少将——左齐、刘转连和陈外欧,关于这张照片中的他们和他们面前的重机枪,笔者曾专门撰文考证。

在这张照片上,三挺气冷式 重机枪一字排开,其后3名精悍的 机枪手意气昂扬。他们穿的是带 有“18 GA”字样臂章的八路军制 服,打着绑腿,却穿着简陋的草 鞋。振奋的精神与匮乏的补给形成 鲜明的对比。而其中两名机枪手一 手扶枪,另一手高高挑起大拇指, 正是当时中国军民面对盟军经常给 出的“顶好”手势,虽然不太标准 却画面动感极强。

整个画面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那3挺杀气腾腾的重机枪。作为军事爱好者,很容易发现其不寻常之处:这3挺气冷式重机枪都是当时日军的主流装备,却出现在了八路军的作战序列之中。3挺重机枪特征明显,而且粗看起来似乎是同一型号,但细看下来,又可发现其有着细微的差别——中间那挺重机枪的握把呈八字形,而左右两挺机枪的则呈立框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左右两挺是日军1914年研制的大正三年式重机枪,而中间的那挺是更先进的九二式重机枪。

说起来,这两种日式机枪是非常接近的“亲兄弟”,它们都脱胎于法国“哈奇开斯”气冷式重机枪,只不过将其环状散热器改为了效果更好的片状散热器。其中九二式重机枪是三年式重机枪的改进型,两者外观上最明显的就是九二式对后部握把的改变,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日军在寒带作战时戴着手套也能操作。而两者实质的区别是它们的口径。三年式机枪使用的是6.5毫米口径子弹,射程只有两千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证明差强人意。日本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在设计九二式的时候,改用了7.7毫米的子弹以增强威力,亦具有较强的防空能力。这种机枪在1932年开始成为日军的制式武器。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两种机枪被日军大量用于中国战场,也曾在和八路军的作战中充当重要前线支撑武器。平心而论,和中国军队常用的水冷式重机枪相比,这两种机枪由于射速较慢,重量较大,在性能上并不占绝对优势。

在一张历史照片中,晚晴重臣李鸿章曾亲自参观马克沁重机枪的演示现场,他的身旁是一棵被马克沁重机枪拦腰打断的大树,水冷式重机枪的威力可见一斑。尽管李中堂认为这种“赛电枪”用子弹太多,但马克沁就此打开了中国市场,直到抗日战争期间,这种水冷式重机枪的子孙还是中国重机枪部队的主要装备,在各个战场与日军的三式、九二式重机枪酣战不休。民国仿制马克沁重机枪最大的改进,是用三角枪架代替了轮式枪架,并在水箱前面增装一块圆形保护钢板。

但是,日军的气冷式重机枪也有独到之处,那就是远距离上精确的命中率。作为资源小国,日军在设计武器时极端强调命中精度,以提高弹药使用效率,这一点在重机枪的设计上也是如此。经过严格训练的日军九二式重机枪射手,点射目标能够达到惊人的30%命中率。1939年3月8日,八路军129师供给部在南宫县的驻地遭到日军袭击,突围中陈赓大将的妻子、担任政治指导员的王根英被敌军击中落马后牺牲。几十年后,在为其移坟的过程中,陈赓将军的后人从王根英的遗骨中发现了一颗九二式重机枪的子弹,证明她牺牲前便是被这种日军机枪打中的。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将日军这种火辣而又准确的制式重机枪称为“法国女郎之吻”。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缴获过不少三式和九二式重机枪。曾在八路军兵工厂负责修械的开国大尉刘兴基回忆,1943年他调到晋察冀军区十分区,正值部队与日军鏖战,仅两天就送来三十几挺机枪待修,大部分是缴获的,其中重机枪便有4挺。福尔曼看到 的这3 挺机枪, 推测也是战斗中 从日军手中夺得 的。应该说,这 样一张照片对反 驳八路军游而不 击的说法,比写几十篇文章都管用。

然而, 细 看这张照片就会 发现画面上还有 另一项不寻常之 处—— 其中一名名独臂机枪手也出现在另一张福尔曼拍摄的照片中。在那张照片上,他脱下外衣,展示断臂处的骇人伤疤,满面却是自信的笑容,让人顿生不可战胜之感。直觉上让人感到这必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军人,作为一名在战斗中负伤的抗战军人,失去一臂还能有如此心态的,实属罕见。

那么,他到底是谁呢?由于福尔曼在照片的说明中只标注这是“八路军战士和机关枪”,所以一度曾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

然而,笔者在美国收集到的福 尔曼1945年所著《北行漫记》中, 在引用这张照片时,却清楚地标记 了3名机枪手的名字,自左至右分 别称其为“Tsuo Chi”、“Chen W a i – o u ” 和“ L i u C h u a n – lien”,并描述他们是八路军717团 的3位英雄。

717团是八路军120师359旅的 主力团之一,根据这条线索再细看 那位失去一臂的八路军机枪手,此 人的真实身份顿时昭然若揭——所 谓“Tsuo Chi”,便是红色军队中 著名的独臂将军、开国少将左齐, 时任718团政委。

左齐是江西永新人,建国后曾担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多年戍守西陲。他的这条右臂,是1938年底任717团参谋长时,在山西伏击由蔚县向涞源输送物资的日军作战中重伤截肢的,不愧英雄之名。仔细察看福尔曼的《北行漫记》,会发现他不止一次提到这位将军。在谈到大生产运动时,福尔曼记述担任团政委的左齐尽管自己无法耕作,却努力烧好热水帮助战士消除劳动的疲劳,称这样的部队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既然左齐身份确定,他身边的 那两位战友便也很快水落石出。原 来,这三位机枪手竟然是3位功勋 赫赫的开国少将!福尔曼曾为中间 那位个子不高却气宇轩昂的八路军 军官“Chen Wai-ou”照过一张单 独的照片。此人便是当时担任717 团团长的陈外欧少将。

这位在腰涧之战中打得日军连连叫苦的将军,建国后却干起了书生的行当。陈外欧将军是我国的测绘学家,新中国测绘事业创始人之一,曾担任国家测绘总局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而最边上的那一位“ L i u Chuan-lien”则是曾任717团团长 的刘转连少将。刘转连将军1944年 已经担任359旅参谋长,建国后担 任过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军的气冷式重机枪采用压铁而不是扳机启动射击,单臂很难操作,左齐将军坐在机枪之后,似乎有摆拍的嫌疑。然而,福尔曼的说明及时打消了这种说法,根据《北行漫记》的记述,将军面前的机枪,便是在那场他失去右臂的战斗中使用过的。

战史中如是描述那段历史:“1937年11月17日,日军运输队大摇大摆地进入我717团伏击圈,时任团参谋长的左齐率部向敌人猛冲。日军在八路军猛烈的火力压制下,收缩兵力,龟缩到汽车底下抵抗。但是不久,我军的重机枪突然卡壳,日军开始向八路军疯狂反扑。左齐焦急万分,纵身跃进机枪阵地排除故障。敌人发现这一情况后,集中火力向我机枪阵地扫射,一排子弹打中了左齐的右臂上部,顷刻间鲜血直流。机枪故障排除,我军火力重新发威,左齐不顾自身安危带领战友全歼日军200多人,烧毁汽车35辆,缴获大炮3门、步枪60多支。但他自己因失血过多,晕倒在阵地,后经白求恩大夫实行截肢手术保全了性命。”

如果真是这挺机枪,那这张照片的纪念意义就太深远了。从另一幅八路军机枪阵地的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其独特的供弹板,这种设计减少了故障率,但也限制了其火力持续,被认为是九二式重机枪火力弱于中国常用的马克沁重机枪的重要因素。不过,九二式重机枪真正的绝技是远距离精准的点射,火力持续能力稍弱不是大问题。这张照片也反映了这个八路军机枪组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时候,他们利用了残存的树桩作为掩体,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1944年的八路军有了大量富有战斗经验的骨干,便是长期敌后抗战带来的硕果。

中国游击队员的“怪枪”

1944年,八路军晋绥军区来了一批高鼻子的客人——借盟军代表团到延安谈判敌后登陆的“狄克西计划”之际,一批美国记者到晋绥敌后根据地进行采访。在这里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和游击队攻打日军据点的战斗,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不过,他们在这里拍摄的照片也给后人留下了若干不解之谜。例如,参加的美国记者福尔曼曾经拍下了一组游击队员的照片,其中一名中国游击队员手中的武器令人颇感疑惑。

在一张颇能反映游击队“兵民一体”意趣的照片中,可见几名手持五花八门兵器的游击队员蹲坐在田头,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画面的右方还有一名身穿开裆裤的天真小童。他们的武器大多是红缨枪或者老式步枪,只有画面最左侧的一名游击队员手中似乎拿着一支颇为先进的自动武器。这支枪有着带散热翼的枪管,细长的弹夹,流线型的握把,浑不似根据地的土造枪那般落伍,倒有几分和今天警界常用的防暴微冲相似。这支枪的最大特点是长度极短,参照游击队员的身高,这支枪应该比当时世界上流行的任何步枪或冲锋枪都要短,其尺寸似乎只有毛瑟驳壳枪可以与之媲美,但它又肯定不是手枪。

(编者注:实际上这只是“没有安装枪托”,和所谓的“无托枪”完全是两码事,系作者对轻武器知识的误读)

如果有兵器专家在场,恐怕还会惊叹这竟然是一支无托枪!无托枪是20世纪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枪支设计思想,借以减轻枪支重量,缩短枪支长度,使其更加轻便适用。不过,因为没有枪托的枪操作上面临很多问题,无托枪的设计至今仍有较大难度,至今最成功的范例可能是美国空军使用的自卫用无托冲锋枪,这种枪巧妙地用飞行员的手臂充当枪托,枪型十分袖珍。很难想象抗战时期的中国已经有这样的设计能力,那么这会不会是一支进口枪呢?遍查当时中国进口枪支的记录,也没有无托枪这么新潮的武器,事实上,西方第一支无托枪是在1945年才在英国生产出来的,二战中不可能出口到中国来。这支“怪枪”到底是什么来历?

其实,对于熟悉二战兵器的朋友而言,其独具特色的弹夹,握把和扳机肯定十分眼熟——这怎么看怎么像美国大兵惯用的汤姆森冲锋枪嘛。汤姆森冲锋枪有带枪管护木和前部握把两种形制,但今天留下的这种武器都有全木打造的固定枪托。它是否曾有无托的改型呢?

从保留下来的照片看,汤姆 森冲锋枪最早的样枪,恰恰是无托 的。在某张照片中,它的设计者手 持一支M1921初版汤姆森冲锋枪, 一副意气昂杨的样子,这支枪便 没有枪托。只不过到生产型的设计 时,最终还是加上了枪托。 如此,这应该又是一支被八路 军游击队自行改造的异型汤姆森冲 锋枪。说“又”,是因为这些把武器视为自家婆姨一般的中国农民, 颇有改造枪械的想象力和能耐。前 两年,有一支他们在抗战期间改造 出的“ A K – 4 7 ” 曾在国际军事发 烧友中引发地震。如果不是有抗战 期间盟军记者拍下的照片和军事博 物馆所存的一支实物,卡拉什尼科 夫的死忠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 中国农民提前数年改造出的家伙什儿,竟然和大师的杰作宛如兄弟。

模装备中国军队要到缅北战役时代,但敌后根据地的游击队员并不缺乏进行改装的物质条件。1937年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改编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云阳等待改编为八路军,一些英美记者前往采访。这些记者在采访中对红军的战斗力赞赏有加,声称看到红军中有一支精锐部队,他们人手一支汤姆森冲锋枪,这种枪一分钟可以发射600发子弹,可以压制50名步兵的火力。

照片显示,驻扎在云阳的红军中的确有这样一支全部使用冲锋枪的部队,他们使用的的确是汤姆森冲锋枪,是山西太原兵工厂的仿造品。红军在长征中基本没有使用过这种武器,这一批推测是1936年红军东征时从阎锡山部队中缴获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是抽调出红军精锐和优良武器编成的,才能如此“奢侈”。

不过在抗战中八路军却罕有使用冲锋枪的记录,原因大概是两方面,首先是这种枪“吃”子弹太多,八路军实在供养不起,另一方面阎锡山山西兵工厂生产的仿制冲锋枪质量堪忧,其膛线磨损较快,精确度较差,最后大多只能交给民兵使用了。

该不仅仅是为了宣传,因为红军对使用冲锋枪颇有心得,基准战术便是将其集中,由富有战斗经验的精锐指战员使用,作为战时的突击力量。飞夺泸定桥的突击队便是人手一支冲锋枪,只不过他们使用的并不是汤姆森冲锋枪,而是被称作“花机关”的伯格曼冲锋枪。

照片上这支“怪枪”,堪称汤姆森冲锋枪的极其简化版,游击队员拆除了它的枪托,甚至连前部的握把都拆了。这样做的原因也显而易见,那就是要减轻重量。美军最初不愿意采用汤姆森冲锋枪的一大原因便是其自重太大。其标准型号M1928的空枪即接近5千克,如果加上美军专用的100发弹鼓,几乎相当于2支步枪的重量。这样的份量人高马大的美国大兵都吃不消,何况是东方农民出身,而且以机动灵活为作战特色的中国游击队员呢?除了拆掉那些可以拆掉的零件,游击队员在使用汤姆森冲锋枪的时候几乎都使用较为轻便的20发弹夹而不是火力更猛的弹鼓,大约也有这方面原因。

可是如此一来,这枪还能发挥战斗力吗?有意思的是,中国游击队员的这种改装法,在欧美军队中竟然颇有同好。美军曾将汤姆森冲锋枪装备伞兵和装甲兵,作为自卫武器。结果这两个部队的长官们发现这些美国兵都喜欢把它的枪托去掉。只不过,伞兵们落地时还会把枪托装回去,而装甲兵们干脆直接使用没有托的汤姆森。另外,美国战争募捐海报上的伞兵手持的便是中国红军所使用的同样型号汤姆森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早期的三种改型,都曾经出现在中国战场,红军使用的主要是第一种,即M1928A1基本型,口径比较独特,是阎锡山规定的11.25毫米,全世界独此一家。所以阎军作战经常丢弃冲锋枪或向友军赠送冲锋枪而不在乎,因为别人只能到他这里才能买到子弹。这颇有现在IT界某些公司买魔盒赠打印机的风范。